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人 物
全部
乡村干部报作者:唐维波唐维波(右)和贵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一起拍摄黄桃推介视频。(小坡村委会 供图)2022年10月,我来到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七村任支书助理。刚从学校毕业进入机关又来到基层锻炼,“三门干部”的不足在我身上展露无遗。记得第一次参加村“两委”扩大会议,村党支部书记拉着我的手向参会人员介绍,当时面对几十个人的打量,我紧张得面红耳赤。村书记笑着说:“以后大家要多带带我们学生小娃。”在村干部的悉心关心和帮助下,我逐渐进入状态。有一天,大寨组的龙尤详向我们反馈,当年葡萄受到“白雨”影响,销售成了大难题。得知情况后,我们第一时间召开坝坝会了解需求。我和驻村干部立即发动身边资源,与企业、超市积极对接,并寻求派出单位的支持,全力帮助农户拓展葡萄销路。最终,帮助农户销售葡萄1205箱,销售额达3.7万多元。2023年10月,我被调整到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村里走访过程中,我了解到马安组的曾友群家经济拮据,加之旧病缠身,生活压力大。看到她家有蜂蜜出售,我萌生了帮她拓展销售渠道的想法。我开始在网上帮她售卖蜂蜜,在朋友圈、微信群发动亲朋好友购买,还常常送货上门。春节期间,我和驻村干部还在清镇市机关食堂以及观山湖年货节帮忙售卖。同时,我们还帮助曾友群设计蜂蜜包装,持续助力销售。几个月下来,共帮她卖了131瓶蜂蜜,销售额达1.24万元。村里也为她申请了临时补助,缓解了她的燃眉之急。从那以后,我在村里有了个外号——“唐老板”。小坡村有水果基地2500亩,是名副其实的精品水果村,但今年由于管理不善,水果出现滞销。我和驻村干部、村干部帮助村里水果基地销售滞销的黄桃、蟠桃1万多斤,销售额达3.7万元。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提升水果附加值的方法,将黄桃加工成果酱和果酒,推动农产品加工,预计今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此外,我利用村级注册的“小坡村的小支书”抖音号,今年拍摄的视频作品浏览量达1400万、点赞量超过13万,将村里的“生意”做到了全网。前段时间,我在外地偶遇一位大姐,她竟认出了我,说:“你不就是‘小坡村的小支书’抖音号里的那个选调生嘛,我很喜欢看你的视频。”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那种被认可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从到村第一天手足无措,到如今与淳朴善良的村民打成一片,我总结了一点小技巧:嘴巴要甜、笑容要真、入户要勤、做事要实。村里有个84岁的老党员叫姚作祥,打电话给我:“维波,你回去了我不习惯啊,这怎么办啊?你以后还会来小坡吗?记得来看我。”我眼里噙满泪水,心中装满离愁别绪。我早就把他、把村民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回首这两年到村任职的难忘岁月,在这块我热爱的“坡上”我没有虚度光阴和年华,我和大家鼓足干劲为村里桩桩件件一起爬坡上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村里伯伯、伯娘们给我的关心支持。责任编辑:俞玺勍 车婧总平台审核编辑:张健瑜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7日
作者:富连昌      他的人生道路起伏跌宕,九死一生,从刑场重返家园,蓦然觉醒,踏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弘法利生13年,用行动坚守本心,不负人生馈赠。他一路高歌奔向光明,抒写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人生篇章。 他,就是性格刚强、救人无数、信念坚定的康金利。        康金利逝世后,家人和朋友想为他找寻一处好风水的墓地。周易大家田易生教授被康金利13年来弘法利生的事迹感动,在康金利离世一周年前夕,不辞辛苦,从河北省石家庄市两次赶来抚顺,找寻并确定了康金利的长眠之地。       2023年8月13日,在众多亲友的护送下,康金利魂归故里,终于回到了他无比热爱的家乡。 初秋的抚顺稻谷飘香,皇顶山苍翠欲滴,市郊北部会元这片美丽的土地,热情拥抱了这位回头走向光明的孩子。       2023年8月28日,康金利驾鹤西行一周年,无尽的哀思在绵延,传统文化同修同道同仁、因他而获得新生的传统文化受益者及其家人、他的亲属和朋友相聚省城沈阳,举行康金利追思会, 重温康金利的事迹,在慨叹其坎坷人生、感悟其弘法利生精神的同时,让康金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薪火相传。        1960年9月27日,康金利出生在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九道街一套带火炕的楼房里,与外婆、父母还有舅舅一家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康金利上有大哥,下有三个弟弟。那段岁月物质匮乏,生活艰苦,为了赡养老人和养育五个男孩子,康金利的父母历尽千辛万苦。正逢文化大革命,康金利和他的兄弟们在传统文化断层、没有圣贤教育的背景下长大。      世事役役,最易没溺。康金利从少年到中年陷入无年轻时代的康金利边的烦恼中。13岁因打架被拘留,辍学,以后的十五年间经常以恶为能,以丑为美,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88年,他第四次犯罪,29岁的他走上了三年逃亡之路。他被捕后,被判处死刑,四次面临执行。哥哥弟弟们尽心尽力四处求助,亲朋好友们大力援助,最后经全国人大干预,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东北片死刑复核的肖风云高级法官向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司法建议:因被害方有严重过错,且康金利外祖父是抗日英烈,建议改判死刑, 缓期二年执行。       岁月不堪回首。在打打杀杀的日子里,康金利伤痕累累,全身60多处伤口,缝合400多针, 身体元气大伤。康金利服刑期间,1999年和2005年,四弟和五弟相继离开人世。当他终于出狱时, 父亲已经过世数年。2007年5月12日,康金利收到释放证明书。那年他已经48岁。他去墓地拜祭父亲,看着四弟、五弟的照片哭着说:“假如有来生,希望我们还是一奶同胞;假如有来生, 希望我能替你们去死;假如有来生,我要承受你们所有的苦难。 ”      他曾在汇报中说道:“我得活着,我得生存。我和其他两劳释解人员一样,我们没有收入。 我怎么办?我要走我的老路了。我知道,我再走一次,再来一场,政府不会再饶我了。同样一个案子,如果人家判15年,我则会被处以死刑,因为我的前科很重。重操旧业,那叫道。我就不走人道,鬼道、地狱道、畜牲道我全走,还走我的道吧。”虽然康金利走出了监狱,但面对“陌生” 的社会,他感到茫然无措,心总是徘徊在黑白之间,犹如站在悬崖之巅,走错一步便会跌落万丈深渊,若他肯回头,则可见康庄大道,柳暗花明。        2009年秋天,这个美丽的秋天成为康金利人生道路上重大转折点。他,遇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三弟康金胜夫妇影响,以及发小赵邦亨的引导,康金利向着光明而行,于2009年开始走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在学习、践行、 传播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康金利一干就是13年。      2009年9月23日,三弟康金胜夫妇得到陈大惠老师的大力支持,承办了抚顺市首届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暨公民道德教育论坛。身在广州的赵邦亨邀请康金利来到抚顺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现场。       胡斌老师现场的汇报使康金利深受触动,相同的经历、命运和处境,激发出他的孝心、感恩心和恭敬心。他发心要像胡斌一样,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由坏人转变成好人。      贵人出现,光明显现。家人原本想让康金利的大哥参加传统文化论坛,通过传统文化论坛的讲解,唤醒他内在的自立自强自我约束,从而帮助大哥除掉酒精依赖症。大哥只勉强听了一天课, 第二天就没有再去会场。没想到康金利参加论坛后却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赵邦亨借此良机鼓劲加油,为他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一切可能的方便条件。康金胜夫妇更是分外欢喜,鼎力支持。康金利浪子回头奔向光明的感人案例,使他成为陈大惠老师传统文化公益巡讲团成员之一。至此,弘扬传统文化的光明之门向康金利全面敞开。然而,一个服刑近20年的人,要在数千人的公益论坛上演讲两个多小时,能否顺利成功,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弟媳王丽亲自帮助康金利整理公益论坛汇报材料。50天后,康金利勇敢地走上陈大惠老师组织的传统文化论坛,以《走下刑场的忏悔》为报告题目,用地道的东北话叙述,生动而真实,感染力和穿透力极强,震撼论坛现场。他精彩动人的讲述,感染无数人、讲哭无数人。汇报现场掌声不断,观众泪流不止。从此,康金利走上公益巡讲路,跟随陈大惠公益巡讲团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       陈大惠老师说:“我们现在是在东三省,目前在辽宁省,我们来做传统文化论坛,像康二哥这样的传统文化老师非常难得。很多观众呼吁,像他这样的人,如果走到中学、大学学校里去, 走到监狱里去,能够救很多很多的人。很多观众认为,像这样的一个人,能顶一万名警察。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爱国,真正的护国,真正的增加警力。我代表所有观众,代表天下父母,还有所有那些需要二哥上台的人,浪子回头的人,放下屠刀,能够走上传统文化讲台来忏悔自己的罪过、 来认罪的人,我们这些老师们,我们这些家长们,我们天下所有的父母官们,我在这里代表他们, 向所有伤害过你们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恩,谢谢你们。希望你们能够宽恕他们,希望你们能够饶恕他们。我们的社会能得到这样一位老师,太难得了,希望你们能够原谅他们。谢谢大家!”       康金利感到,监狱铁窗里的犯人们更加需要圣贤教育的滋养守护。他用鲜活生动的亲身经历讲述,成为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一池活水,倾诉出一片弘扬传统文化的热血衷肠。“康二哥”的称谓,在全国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上越叫越响亮。谁也没有想到,这位从刑场上走下来的死刑犯,      曾经无数刀伤没有改变的他,如此难以教化的人,走上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从罪大恶极的死刑犯,通过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变成利于社会的好人,成为弘法利生、救人无数的典范。       康金利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事迹被国家机构和权威媒体高度认可。司法部专门以文件形式在全国监狱系统发行康金利《走下刑场的忏悔》光盘,开创特殊领域弘扬传统文化先河,受益者不胜枚举。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先后对他在武汉等地的论坛汇报进行两次现场直播。以康金利经历拍摄的两集电视专题片《救赎》,网上点击量居高不下。康金利的汇报《走下刑场的忏悔》 被收入《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文化光盘第二张。光盘在世界华人范围里流通,在传统文化领域流通量达上亿套,雄踞世界第一。       在河北省石家庄举办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上,现场一位警察给康金利写了一封信:“尊敬的康金利,非常感恩您的汇报。我是一名警察,亲手抓获了几百名罪犯。原先我俩见面,必是剑拔弩张,今天我们非常和谐地待在一起,亲切地握手。是道德的光芒,冲开了我们之间的黑暗,它也必将冲开所有违法犯罪分子的黑暗。我代表自己和全国近两百万人民警察,向您真诚地敬礼!”      13年间,全国各省市关押重刑犯的监狱都留下了他汇报巡讲的足迹,最远行至新疆大漠。康金利以其亲身经历,让犯罪者醒来,好好改造,重新做人。康金利如一盏指路明灯,服刑者以他为榜样,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受益者不计其数。因此,他倍受服刑人员尊重和欢迎。       置之死地而后生,康金利热爱着祖国的蓝天大地,眷恋着家乡的绿水青山。他感恩一切,敬畏一切,特别深深感谢国家的不杀之恩。他以爱国情怀和拼搏姿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助民族伟大复兴。        在陈大惠老师的带领下,在亲友的支持和爱心人士的援助下,康金利坚定地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康金利以微薄之力,聚集其所有力量,投入数百万元,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近百场,参与者几十万人。在广州龙川大山之上,在广州东莞街道边,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康金利将传统文化培训常态化,组织刑满释放、吸毒、赌博、网瘾、辍学等人员学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康金利先后办起三家国学堂、一家素食馆,学员、员工白天劳动,晚间学习。三年新冠疫情期间,他弘扬传统文化的脚步没有停歇,办起线上道德讲堂,专门播出向服刑人员说的话,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直接或间接以国学智慧救数以千计的个人和众多濒临破散的家庭,其中不少都是过去危害社会的大恶之人,包括许多网瘾或吸毒等人员。他还带领团队将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开到了香港并引起强烈反响。       养育之恩山高水长,修行路上好兄弟比翼齐飞。康金利参加母亲米寿庆典时,畅谈母亲恩德, 康金胜、王丽夫妇引导、支持、 鼓励二哥走上弘扬传统文化道路,特别是他们在困难面前初心不改、一心挽救众生的无我利他精神,鼓舞康金利在学习和践行      传统文化的路上,脚步更加自信而坚定。 他做好事坚守孝道,他和母亲在北京生活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康金利离世一周年之际,他的生前好友、同修道友、经他帮助受益之人和亲人纷纷表达了对康金利的思念之情。      生无所息,至诚为道。在康金利63 年人生坐标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价值。他以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气魄,投身传承传统文化事业,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新时代气势磅礴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礼赞。      康金利弘法之风范,山高水长。      康金利就是这样的人——平生怀直道,大化扬仁风;尊师以重教,率先求大同。      康金利就是这样的人——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弘法人生,不争为上;知止而尊,真爱无言。     康金利就是这样的人——深刻忏悔,警示后人;四处奔走,挽救众生。正是千淘万沥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见金。      如今,康金利已经远行一年了。斯人已逝,音容宛在,激励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践行者,在奔向弘法利生的光明道路上勇毅前行,接续奋斗。       康金利,安息吧!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1月07日
作者:张至顺        1、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素质。 祖国是每个人的根,找到根了你就不是漂泊的人了。推而广之,我们爱祖国,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工作单位,爱自己居住的城市、社区。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热爱这一切,我们就如同在一个大家庭里面,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里事,还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呢?         2、不打诳语:孔子讲究言而有信。一个人讲话、做事, 失掉诚信,就失掉一切。你骗我一回两回还行,第三回我就不相信你了。我们要讲忠实。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不打诳语,不能欺骗了中国人。上面有我的父母,下边儿有妻子、儿女。你欺骗谁呀?欺骗了别人,也就是欺骗了自己。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对于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也是这样。只有真真诚诚地生活、 工作、待人接物,我们自己的神才会安安定定,养生长寿才会不期而至。        3、孝顺父母: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大恩人。现在好多人连父母都不养活了。原因呢?他养活两个小孩,他本身的工资都不够,怎么孝顺父母呢?你要真正能听我的话,把你父母当成你的娃娃看待。你待你的娃娃,抱过来,高高兴兴,悠啊拍啊这样哄着笑,有一点儿好吃的都赶快给娃娃。那么你能把你的心掏给父母,把你的父母当娃娃看待,你就是一个孝子。如果你孝顺父母了, 你的孩子看到了你的行为也会向你学习,也会在未来孝顺你的。敬老养老,家庭、社会才会和谐。       4、吃亏是福:我们要学会吃亏。你不吃亏,叫谁吃亏啊?两个人共事总不能平衡,总有一个高、一个低。那么,我们要学会吃亏。现在说实话,人家都说我好骗。我就是好骗,不过是吃一点亏嘛!       我知道我们蔡家坡有一个女的,到高店子南边一个厂,去喝人家的稀饭,吃了一碗凉皮。稀饭可能有点酸了、坏了,她喝了一口就搁人家桌上了。商家跟她要钱,她不给,说你饭酸了。 商家说,你喝了一口。就为这一块钱,他们吵吵闹闹。后来,她把一块钱朝那一扔,张手一指, 你小心点儿!她回去以后,跟丈夫说了。她丈夫也是个蛮人,一下子召集了二十多个人,开着一辆拖拉机,跑到那个店,把人家的店砸得乱七八糟。结果呢,派出所人到了,把他们都抓起来了。 打伤的人给人家养伤。因为不花一块钱,花了十一万。丈夫也判了三年。我说的这个事儿,就是内伤其精,外伤其家。        吃亏就是损失点钱,或者被人骂几句,不是多大的事情。       不管啥事情我们能吃亏,吃什么亏呀?我们这个东西是大家的,但我们有必要的事情的话,可以拿着大家的东西去做好事。我们把一万块钱花出去,天会给我们感应十万。你要记住,我们吃小亏占大便宜。我们吃亏吃什么,不过就是经济上受点损失,或者受到打骂。他人多说几句多骂几句,我们可以让着点嘛。有理让三分,我虽然有理了,对方是没有理的人,他同样跟你辩,是不是呀?你让三分,他占三分,这慢慢就放下了。        吃亏是福,与世无争,对你养生长寿有好处。       我们头上三尺绝对有神灵。我们头上有三才北斗,这个北斗,时时刻刻记你的善恶。我们人身心背后,有三眼亏。如果我跟他做买卖,他把我骗了,或者他骗了我的金钱, 骗了我的东西。唉呀,我吃了他的亏了。 你们可记着呀,你的亏不要叫别人给吃了,原因在哪里?阎王爷查你心上那个三眼亏,你吃了亏了,你把他的亏吃掉,长了你的亏了。所以吃亏是福。人人都福,但你吃亏是大福。不过现在的人都不想吃亏。与世无争,你记住。我们争什么?那么他能占点便宜,他心里欢喜了。他吃了亏了的话,他绝对不饶你。        5、不要烦恼:人烦恼会伤害身体,失去功夫。遇到好事,你也不要欢喜。遇到坏事,你心里化一化,不要烦恼。你一烦恼,对不起,所有的精气、功夫全部损伤。一恼一恨,伤你三十天的元气。所以我跟大家说,碰见不好的事情,慢慢地过去嘛,你不要烦恼嘛。小事不忍,就是大事。 如何化解烦恼?烦恼是什么?烦恼不过是我心里对那个事情不舒服。不舒服我就退开,我不跟你争论,也不起烦恼,等到欢喜的时候,再安安然然地进行。        6、知己行事:你现在年轻气力足,千万要省着,不要消散完了。为什么老年人有病?因为他的气血不够了。一定要抓紧开始修行,千万不要等过六十四岁,那怎么都来不及了。练功,父母不能代替,儿女也不能代替。你的命,只有你自己下功夫才能保持。儿女顶多孝顺了,照顾你, 给你煎药、熬汤啊,擦屎擦尿啊,但那个药要你自己吃,病要你自己害,儿女是绝对不能替的。 如果吃药能够长寿,当大夫的都死不了啦,药都是大夫配的嘛。有钱人也死不了,他有钱什么药买不到啊。古代那些皇帝,是他没有权吗,是他没有钱吗,是他找不到好大夫吗?当年成吉思汗就问丘祖,有没有长生不老的药啊?丘祖爷说,长生的药没有,但是有长生的法。         7、坚定信心:山难改性难移,要得移过性,除非是神仙。你修不成神仙,你动不了寿。这个寿是活的,你做的好事多了,能加寿;你做的坏事多了,能减寿。那么要移动寿的话,除非修成神仙。我们现在就是下功夫, 就想与阎王爷拼命地干,我们就跟他斗争。我们能斗争过他,我们就不死,我们斗争不过他,那我们的命就由他来。我们要不能移过性、 不能移过命的话,我们就不能成神仙。但能修成神仙, 就能移寿移命。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1月04日
福建学习平台黄镇宇这是校园中的一条林荫道——秋意盎然的季节里,婆娑光影在枝叶漫游,三五成群的学子踏着轻快步伐,穿过阵阵爽朗的风,意气风发朝教学楼走去。人群中,有个特别的学生,他正熟练地拄着盲杖,和室友们边谈着笑,边赶着路。2003年出生的黄镇宇,是福建首位全盲高考生。现在,他是江西科技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大二学生。婴儿时期的黄镇宇,因一次意外事故,视力受到不可逆的损伤。“在依稀还能看见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时常坐在时钟前,看着时针转动,好像转动一圈,我的视力就减弱一些。”他回忆,“当时我并不难过,只是很奇怪,为什么我眼中‘看到’的世界和大家不一样,随着年龄增长,我才知道这是失明。”虽然“出厂设置”并不完美,但这些年,黄镇宇用乐观明朗的态度,一步一步寻找着自己的沸点、高光和答案。小学时,黄镇宇的针灸推拿技术不错,但他兴味索然,便开始研究其他道路。到了上高中的年纪,由于福建省内的盲校只教单考单招所需的6门学科,山东省青岛市盲校却有普通高考涉及的9门学科,他毅然前往青岛求学。在青岛度过了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2023年,黄镇宇如愿参加了向往已久的高考。“那年福建只有我一个全盲考生,从准备试卷、安排考场到护送出行,整个社会都在为我的理想铺路,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在单人标准化考场,黄镇宇用了整整3天,“扎”完了134页盲文试卷。黄镇宇在父母的见证下拆开录取通知书邮件(图源:湄洲日报)高考成绩揭晓后,黄镇宇选择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问及缘由,他说:“收音机曾是我翻越人生荒野的一扇‘门’。”很小的时候,黄镇宇妈妈为他带回一台收音机,无聊时,他便拉起长长的天线,听音乐、听小说、听情感节目,用声音“摸索”着世界的千姿百态。“失明后,我经历过痛苦和茫然的阶段,这样的情绪源于生活‘不可控’。”谈及过往,黄镇宇十分释然,“但电台里的声音治愈了我。”每到深夜,他总要打开收音机听听情感节目,在主持人营造的松弛而柔软的氛围中,来电者敞开心扉,诉说着生活的苦辣酸甜。在黄镇宇看来,人和人的交互,像雨滴落在水中的波纹,轻飘飘地散开,却深深地联结在一起,延伸出无限的可能。“我在电台听了很多故事,家庭的、事业的,或者情感的。”他说,“那时候我意识到,生命中的困难是多元的,而我所面对的,只是精神与身体之间的摩擦,这是最小的一种关系。”如今,正在学习播音主持的黄镇宇,也用温暖的声线,说着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做着热爱的节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能进行更多维度的创作。”平日里,黄镇宇常常将身边的小故事发布在社交账号,和网友“唠唠家常”。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他也筹划起一档红色主题的广播节目,从脚本、录音到每一帧剪辑,都由自己独立完成。对于现在的生活,黄镇宇感到幸福且充实。“这样好的年代,真不应该辜负韶华。”他感慨,过去,视障人士的就业方向局限于推拿针灸,但10年前起,已经有80位盲人考生参加了高考,“现在,我身边的不少同学都上了大学,有的学计算机,有的学历史,有的学法律,我们生命的缝隙中,渐渐渗透出丝丝缕缕的光。”黄镇宇在舍友的陪同下,顺利完成入学报到(图源:莆田新闻)这束“光”,是四面八方的援助之手,是风华正茂的时代波澜。1953年,中国盲文出版社成立;1989年,天津市残联联合长春大学发动“盲人中文班”教育实验;2014年,教育部门正式为盲人考生在高考中提供盲文试卷,同年,福建省开启“盲人大学生助学计划”,至今已筹集500余万元善款,资助了1000多名盲人学子……跨越大半个世纪,祖国的“无障碍”之路已然越走越宽,“追光”少年奔赴梦想的脚步也越来越近。“我的人生从不设限,也没有参考轨迹可循。”从“看不见”到“被看见”,现在的黄镇宇形容人生是壮阔的原野,在朝气蓬勃的时代中一往无前,处处皆坦途。责任编辑:黄伉玎 王琼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4日
极目新闻            王贵红的毕业留影          王贵红(左一)参加毕业火炬传递          王贵红参与校内志愿服务         王贵红的考研复习资料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女生王贵红而言,3岁的记忆是灰色的——是一辆突然闯入的大货车,是截肢时刺眼的手术灯,是母亲背着她四处求医的心酸。一直独腿奔跑的她,近日正式被湖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完成了“专本研”三级跳。王贵红说:“未来还有很多山要爬,我走得慢,但终究会抵达终点。”要不是妈妈,我早就没了王贵红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绿水镇四合村一个普通农家。3岁那年,她在家门口村道上被大货车撞倒,性命无碍却失去了右腿。“后来听老人们说,截肢后我也没脱离危险,几家医院都通知准备后事了。但我妈一直不放弃,背着我四处求医。不然,我早就没了。”王贵红回忆。母亲的坚毅,被王贵红继承了。父亲找木匠打的拐杖,一直伴随着王贵红的求学路。因为磨损,拐杖几乎每月要换一副。小学初中被一些同学孤立,她都一笑而过。高二时她又被查出重度肾积水。医生建议手术,但为了不耽误学习,她和家人决定保守治疗,于是将用于肾脏排积水的引流袋在身上挂了一个学期。高考后,王贵红才接受手术,摘除了一个病变肾脏。十多万的假肢,我不敢想2019年,王贵红考上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专科,拄着拐杖来汉求学。好友王珂芸回忆,第一次班会竞选班干部,王贵红上台演讲让人震撼,“从没见过这么自信大方的女孩。”王贵红成功当选心理委员,王珂芸成为班长,两人逐渐成为最好的朋友。王珂芸说:“她从来不说自己的难处,也不避讳身体的残缺。除了走得慢一点,她跟别人没有区别。有一次我意外烫伤,她还跑出去买药,又帮我擦药。”“同学把我当成正常人,就是对我最大的尊重。我也会常忘记自己的不同。”王贵红说,大学让她感到了世界的精彩,很享受,很幸福。其实,王贵红的身体条件是可以丢掉拐杖的。有假肢公司跟她家里联系,但十多万的费用让她不敢想。曾有一个高中同学因车祸截肢换上了假肢,让她很羡慕,但懂事的她并没有跟家里提任何事。直到大三时,王贵红的脊柱严重侧弯,家里才东拼西借筹足了费用。假肢需要磨合,走路也需要重新学习。半年里,她不知道摔了多少次,残肢也被磨得流血化脓了无数次,王贵红最终丢掉了伴随19年的拐杖,能独立行走了。学校毕业季举行火炬接力活动,王贵红自信阳光地跑出了第一棒,为学弟学妹树立了一个励志、坚强、不屈的榜样。假肢金属是外露的,王贵红从不避讳,校园里常能见到一个穿着长裙的“钢铁女侠”。王贵红说:“假肢公司提出可以做肉色包裹,我觉得没必要,因为这就是我本身的样子。”这么多人帮我,我也能帮别人大学期间,王贵红不仅成绩优秀,还累计参与了4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工作。寒暑假,包括疫情防控期间,她是老家村委会的“编外人员”,走遍山村的角角落落;周末,她是学校中小学生义务辅导班的小老师;平时,她是学校党员先锋队的一员,积极参与校园环卫、绿化提升等活动。“她不需要别人照顾,还总能温暖别人。”王贵红本科阶段的辅导员张李亚老师说,王贵红作为心理委员,会主动关心同学,多次主讲心理讲座,策划实施了学院心理健康月的系列活动。感恩,是王贵红的另一个标签。“我一路走来接受了太多帮助,自己也应尽力去帮助别人。”王贵红说,各级政府一直对她家有很多帮扶,包括免除学费等,村委会还曾帮她争取到了免费假肢,可惜不适用。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王贵红更是被爱包围。去学校前,她听说王海燕老师人很好,便试着联系了一下,没想到王老师专门接她入学,帮忙拿行李、办入学、打扫寝室,忙前忙后。王贵红后来才知道,王海燕老师不是她的招生负责人,也不是她就读的外语学院老师,而是园林学院的老师。这几年来,王海燕老师始终像编外辅导员一样关心着她,时常还会送来水果、饭菜。学院和校领导也帮有风湿的她换了更向阳的寝室,并帮她争取各种帮扶政策。还有学校最美大学生、优秀志愿者、自强学子,湖北省“长江学子”,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也让她消除了读书的后顾之忧。山路走得多了,再难的路都不怕谈起考研“上岸”,王贵红说得最多的也是感激。首先是学校和老师的关怀。“我有段时间天天都很崩溃,觉得怎么都记不住复习内容。辅导员张李亚老师一直安慰我鼓励我,还带我出去放松,果然十分有效。”王贵红说。王海燕老师说,别看王贵红外表坚强,内心其实也有柔弱的一面。备考时王贵红会找王海燕倾诉,得知复试通过后,她更是兴奋异常,跟王海燕通电话一直聊到凌晨两点。其次是同学的帮助,特别是学习搭子王珂芸,她俩是专升本和考研的“战友”。王珂芸说,她俩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在图书馆自习到晚上10点关门,回到寝室有时还会复习到凌晨。“王贵红的计划性很强,知道英语较弱,每天都用一篇英语阅读结束‘战斗’。”王珂芸说,自己和王贵红的优劣势正好互补,所以常互相指点英语和政治的学习。王贵红考研选的是位于家乡的湖北民族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方向。“我是一名党员,而且在基层做志愿服务的经历告诉我,学这个专业未来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发挥自身价值。”王贵红说。她还主动说,自己选择湖北民族大学也和爱情有关。她和男朋友莫宏宇是老乡,男友曾去新疆服役两年,退伍复学后一边准备专升本考试,一边支持她考研。如今两人顺利考上同一所学校,今年9月将同时作为新生入学。“我已顺利走过太多山路,所以将来再难走的路、再难闯的关都不会害怕。更何况还有这么多人默默支持着我。”王贵红说。(记者柯称 实习生张雪晴 通讯员程晓璐)责任编辑:黄海 谢礼逵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4日
中国妇女杂志十年寻找最美,十年拓展深化。各级妇联组织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来自城乡社区、各行各业的1648万户最美家庭,在平凡中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呈现出家家幸福安康的美好图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中国妇女杂志社联合推出“探访最美家”系列短视频,以写实记录的形式,生动讲述最美家风故事,引领广大家庭礼赞新中国、激扬家国情、奋进新征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和文光家庭。                                  “根深树不倒,林茂水长流”是云南纳西族一句古老谚语,也是和文光家一直秉承的家训,因为挚爱,所以根深,因为传承,得以长流。正是在这10字家训的指引下,他们一家代代倾心于纳西族歌舞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他们的作品如今不仅已经走出云南,成为丽江及纳西族的一张文化名片,而且也走出国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和文光家的家训:根深树不倒,林茂水长流母亲是家之树和文光的家在距离丽江180公里外的塔城乡一个小山村,家人个个能歌善舞,纳西族民歌张嘴就来。和文光的母亲肖汝莲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一句纳西谚语:“根深树不倒,林茂水长流”。而在和文光的心中,母亲就是那棵树。和文光和母亲肖汝莲母亲有“纳西刘三姐”之称,是纳西民歌世家第二代传人,是纳西地区唯一会唱几百首古老民歌的民间艺术家。从年轻时起,歌声就飘荡在金沙江两岸,不管谁家遇到红白喜事,都要请肖妈妈来唱上几曲,所有的词句都是即兴发挥。肖汝莲还曾多次受邀在崔健个人演唱会上担任演唱嘉宾,被崔健评价为“真正会唱歌的人”。每当肖汝莲唱起纳西老调,家里的孩子们就都围坐在一起,倾听、模仿,孩子们几乎都是浸染在纳西民歌中长大的,音乐成为了这个家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和文光的儿子达坡阿玻说,唱歌对他们来说,已融入到骨血中,就像风、像雨一样是老天对他们一家的自然馈赠。和文光说,母亲(中)是家之树“根深树不倒”,这个根就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歌,不仅是他们家的来处,也是整个纳西民族的文化记忆,因此达坡家的孩子出生听到的第一声呼唤就是纳西民歌。夫妻是树之干“丽江现在流行传唱的纳西族歌曲,有80%是我父亲和文光创作和整理的。”和文光的女儿达坡玛吉骄傲地说,纳西民歌在奶奶这里得到传承,而在父亲和文光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和文光是达坡家族民歌文化第三代传承人,也是纳西东巴世家第三代传承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担任小学校长的和文光在别人眼里特别“不务正业”。几乎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游荡”在纳西族的各个村落,拜访村落里知名的民歌老艺人。一个录音机、一个小本子,一辆摇摇晃晃的自行车,是和文光拜访之路的所有装备。他顶风冒雨、穿越坑坑洼洼的土路,走到深山老林里去寻找音乐老者,将即将失传和流失的纳西族民俗音乐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拯救、传承、创作,将传统民歌发扬光大。面对和文光“不务正业”,妻子和国芳从不抱怨,而是默默支持。有一次,和文光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都投入到了民歌的收集中,亲戚朋友们都谴责他,只有和国芳说:“我还有三亩地,可以养家,就让他去做他喜欢的事情吧。”正是有了爱人的支持,和文光才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收集整理了百余首纳西民族古乐。有些老艺人在和文光拜访之后就离世了,而正是因为有了和文光的造访,这些纳西民乐都没有失传,可以说和文光为纳西族民族音乐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达坡玛吉和达坡阿坡姐弟俩特别为父母的爱情倾倒,父母两人因为对歌而结下情缘,随后的日子始终夫唱妇随,妈妈和国芳也是一位纳西族歌手,多才多艺,会吹口弦,最神奇的是,一片树叶经她一吹也能流出美妙动听的音乐,爸爸弹琴妈妈唱歌,奶奶领唱,孩子们和声,每逢热闹的节日里,家里的聚会堪比一场热闹无比的“春晚”。和文光家庭致力于纳西族民族音乐的传承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和文光依然创作不息,他自发组织了丽江民间艺人协会并身兼会长一职,将100余位民间文化艺人聚合在一起,将纳西民乐里的歌舞、打跳等传统文化重新整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将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民歌进行传承。到丽江去的人,只要在街上遛一遛,就能听到和文光创作的歌曲,《月亮姆》《纳西迎宾曲》《梦中的香格里拉》《爱在云之南》等已在民间广为传唱。和文光创作的书法作品长卷《千禧天歌》获世界记录,在万里长城展出和文光除了传承纳西族音乐,也致力于东巴书法的传承,他用东巴文创作的700米书法作品长卷《千禧天歌》获世界记录,在万里长城展出。           和文光的东巴书法作品枝枝叶叶不分离奶奶是一棵树,父母是树干,达坡玛吉和达坡阿玻姐弟俩就是那繁枝茂叶,他们在父亲这种对音乐的坚守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在音乐的围绕声中长大。不论是在山上放猪还是和小伙伴们嬉闹玩耍,只要妈妈一声民歌曲调,不论在多远的地方,都会召唤回调皮的孩子;即使在现在,不论是在远离家乡的北京,还是在国外进行演出,他们心中久久盘旋的也是那一首首熟悉的纳西民歌。            姐弟俩都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但与父辈不同的是,他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大山,来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在歌声中浸润长大的姐弟俩相继考上中央民族大学。如今,达坡玛吉在云南省文联音乐家协会工作,致力于纳西民歌的传承,弟弟达坡阿玻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致力于将本土民族音乐和时尚元素相结合,打造纳西民乐的另一片天空。达坡阿玻说:“纳西族有着完整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在中央民族歌舞团里,纳西族的歌手只有我一位,当与各个民族的演员一起站在舞台上时,纳西文化滋养着的民族骄傲,身上流淌着的民族文化的自信,让我对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无穷的力量,我要继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自己的贡献。”达坡玛吉相继去了上海音乐学院和美国纽约罗切丝特Nazareth大学深造,她在音乐探索的路上,也从未停息过。她说:“一路上寻找文化的差异性,更加感觉到所有的孩子都要知道自己母亲的重要性,如果所有的东西趋同了,那文化的发展空间就没有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丢失自己文化的根脉。”如今,第五代传人达坡玛璐已经接过家里音乐传承的接力棒,小小年纪就登上央视舞台,美妙的歌声给观众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达坡家族这棵大树更加的枝繁叶茂,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达坡家族人为文化传承书写着灿烂篇章。来源: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责任编辑:陈昊晴 申敏夏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4日
作者:沈德斌       我是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员,学习和研究范仲淹有30多年的历史。很多上过学的人都读过范仲淹的诗《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我们都背诵过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 范仲淹在广德(今安徽广德市)曾经留下过一块碑刻,这块与众不同的碑刻就在太极洞的旱洞里,叫作“跫然岩”,落款是“大中祥符八年仲冬,宋进士朱说”。很多人游览太极洞,导游在介绍这一块碑刻的时候,都会问大家:“你们知道这位朱说是谁吗?”人们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这位朱说就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慈善家范仲淹先生。那么,范仲淹为什么又叫朱说呢?      范仲淹先生生于公元989年10月1日,农历八月二十九。他出生在河北省正定县,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当县委书记的地方,宋朝时叫作正定府。范仲淹祖籍陕西省彬县,后来迁移到江苏省苏州市。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到另外的地方去做官,他跟随父母迁居。后来,他的父亲在彭城去世,就是现在江苏省徐州市。       范仲淹的母亲带着两岁的他,把他的父亲安葬在苏州以后,守了两年丧。当时范仲淹的家庭经济很拮据,母亲贫困无依,没有办法养活范仲淹,被迫嫁给了当时在苏州做官的朱文翰。       母亲为了不让范仲淹幼小的身心受到伤害,就随着他的继父改名换姓,叫朱说。朱文翰对范仲淹十分疼爱,视同己出。以后,朱文翰带着范仲淹母子到各地去做官、工作。他们曾经到过湖南安乡,到过安徽青阳,后来又回到了朱文翰的家乡山东邹平县。       这一段故事,范仲淹都不知道。朱文翰去世以后,范仲淹22岁的时候,有一天,范仲淹在家里跟哥哥弟弟们一起吃饭。哥哥饭没吃完,留下了一些剩菜剩饭。范仲淹就跟哥哥说,爸爸已经去世了,我们要勤俭节约,不应该浪费。估计那天哥哥心情不太好,随口说了一句话:“我吃我们朱家的饭,关你什么事?”文言文是“关汝何事?”范仲淹一听,非常纳闷:我也姓朱啊,我叫朱说,你怎么说我吃我们朱家的饭?难道我不是朱家的人吗?他觉得这里面有问题,晚上就问母亲究竟是怎么回事。母亲被逼无奈,就说:“儿子,你的爸爸,不是你的亲爸爸。”就把范仲淹的身世告诉了他。朱说知道自己姓范,他的生身父亲叫范墉。他后来他一查,老范家在中国历史上有好多了不起的大人物:越国的范蠡,就是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王夫差的范蠡,政治家、军事家,商圣之一。范蠡功成名就之后,辞去了官职,带着西施云游四方,做生意去了。范蠡是我们企业家的鼻祖。秦朝的范睢,秦昭王时期的宰相,为秦始皇后来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范履冰,也是宰相。范仲淹觉得,我身上流淌着范家的血液,我的先祖如此辉煌, 我一定要为老范家争气,不辱没我们范家的光荣。      于是范仲淹拜别母亲,毅然决然地说:“母亲,等我十年,我一定要考上进士。到时候我把你接来,我来奉养你。”当时的朱说带着一把剑,从山东邹平走到了河南商丘。当时商丘有一座“应天书院”。范仲淹在那里刻苦读书,划粥断齑,花了五年时间,一举考取了进士,中了当年的状元蔡齐榜,范仲淹考了第97名。公元1015年春天,范仲淹被皇帝宋真宗分配到我们安徽广德,任广德司理参军。       很多人都问我,沈老师,你是研究范仲淹的,范仲淹在我们广德当什么官,是什么级别啊?我告诉大家,他当时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基层公务员。我们知道,以前当官的,县长才是七品芝麻官。范仲淹当时是九品官,就是个办事员。司理参军是分管哪一方面的工作呢?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广德市政法委书记,分管公检法司工作。      1015年秋天,范仲淹和同僚到太极洞去玩。我们很多人都去过太极洞,在洞口走的时候会留下脚步声。那个脚步声的回音就叫做“跫音”。因此,后来太极洞那块石壁上的三个字就叫作“跫然岩”。      由于范仲淹很清廉,他家里面比较穷,路费都没有,把他在广德工作时的一匹马,就是我们现在的小轿车都卖了,然后徒步到亳州去上班。      范仲淹在我们广德工作了三年,1015 年春天到我们这里来,两年之后,1017年就离开了广德。他升了一级,八品官,调到我们安徽的亳州任文林郎。临走的时候,范仲淹在我们安徽亳州工作了五年。范仲淹27岁考上进士,到亳州的时候就29岁了。当时, 他还不叫范仲淹,仍然叫朱说。这时范仲淹跟母亲说:“母亲,我姓范,我一定要恢复范姓。 ” 当时范家的大家族都在江苏苏州。范仲淹为了恢复范姓,特地两次跑到苏州去找他的宗族族长, 说明他的情况。起初别人还不认,你是朱说,你怎么跑到我苏州来说你姓范呢?后来范仲淹跟他们讲,我只想恢复范姓,别无所求。可能当时苏州的范家人还小心眼,怕你现在要姓范,我们这边有家产,你是不是要来分我们的东西?范仲淹说,我一文不要,只想恢复范姓。后来,范仲淹在母亲的支持下,给当时的皇帝写报告,把详细情况做了一个说明。最后皇帝觉得好,这是个孝顺儿子。皇帝批准了。可以说,范仲淹的政治生涯是从我们广德开始的。后来,范仲淹从亳州调到了泰州,在那里工作了几年,在泰州兴化当了县长。36岁的时候,范仲淹才结婚。他媳妇是今天河南商丘市宁陵县的。      范仲淹为官清廉,秉直公正,一生当中三起三落。最后他的官职做到了枢密副使,就是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再后来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负责主持“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一生,走了十几个省份。我这么多年来研究范仲淹,把范仲淹的出生地、上学的地方、工作的地方,一直到他的墓地,走了大约80%。范仲淹最后安葬在我们河南洛阳市伊川县万安山下。      范仲淹的一生,他的精神、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在晚年写了一篇家训,一共100个字, 五个字一句,叫做《范仲淹家训百字铭》。第一句话叫做“孝道当竭力”,第二句叫做“忠勇表丹诚”。范仲淹要求他的子孙,要成为一个孝顺和忠诚的孩子,爱国家、爱民族、爱家族、爱自己。除了我们前面讲的,范仲淹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之外,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记得他,还因为他有非同寻常的情操。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范仲淹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培养得非常好。      大儿子范纯祐,16岁的时候就跟随着范仲淹到陕西、甘肃、宁夏那边抗击李元昊;      第二个儿子范纯仁,22岁考上进士,后来做官比他父亲的官还要高,做到了当时的总理,两次出任宰相;      第三个儿子范纯礼,也做到了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教育部部长;      范仲淹58岁时生了个小儿子,叫范纯粹。他文武双全,道德品行非常好,做到了户部侍郎, 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      我们今天建立范仲淹纪念馆,就是要学习范仲淹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崇高志向;学习范仲淹刻苦读书,划粥断齑的坚强意志;学习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的原则精神;学习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情怀;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精神。     最后,我想把范仲淹写的一篇散文《睦州严先生祠堂记》写给严光的最后四句话, 献给伟大的范仲淹: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1月04日
       民间有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 在包头却有一位叫朱清章的男子,从24岁起,不离不弃照顾植物人养母31年,最终创造了爱的奇迹一“沉睡”了三十多年的养母醒了、会说话了、会走路了·.....普通人家的1300元被烧为灰烬       那是1975年夏天的一天。内蒙古包头矿务局和滩沟煤矿,一位叫韩福珍的妇女正在为省吃俭用积攒的1300元钱该往哪里藏而发愁。1300 元,是她打算留给当煤矿工人的儿子朱清章结婚用的。她把这笔钱用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藏在煤炉的炉膛拐弯处。       朱清章这一年24岁。两年前他的父亲因为一次煤矿事故丧失劳动能力,半瘫在床上不能动弹。 这年冬天,家里冷得像冰窖,不知道母亲藏钱秘密的朱清章就在家里生起了煤炉。韩福珍下班回到家,看到烧得红火的煤炉子,大喊一声,疯狂地把煤炉弄灭然后倒过来,煤灰洒了一地,可哪里还有1300元钱的影子?她一下子瘫坐在地,嚎啕大哭,浑身发抖,晕了过去。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保住了性命,却成了植物人。朱清章一边要上班,一边要照顾半身瘫痪的父亲和植物人母亲。 独自撑起这个家的朱清章又累又苦,很快就瘦成了纸片人。可他从无怨言,事无巨细地照顾父母双亲。从小到大,朱清章听说过自己不是父母亲生孩子的传言,他没当回事。如今父母病重,传言再起。他觉得无风不起浪,便向父亲求证。老父亲见瞒不住了,便颤颤巍巍地告诉了他真相。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惊闻自己的身世,得知自己是一个被人抛弃的孩子,朱清章跑到自己的房间蒙头哭了起来。 往事历历在目,母亲对自己这么好,自己怎么可能不是母亲亲生的呢?      可是父亲已经证明了一切·····他擦干眼泪,跑出去,铿锵有力地对邻居们说:“虽不是亲生,但他们抚养我长大成人,在我心里和亲生父母没什么差别。我一定会撑起这个家,为他们养老送终!”朱清章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为了给养母看病,朱清章欠下4000多元外债。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了。养母只能吃流质食物,他就将食物打成流质,用纱布过滤后一勺一勺地喂。养母大小便失禁,有时拉稀,有时便秘。老话说久病成医,摸索出经验的朱清章有时用开塞露,有时用开水泡肥皂水,用温度计量到43度,灌肠,以缓解养母的便秘。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植物人状态的养母多年来一直保养得很好,从来没长过褥疮,头发每天被他梳得整整齐齐的。      转眼,朱清章快三十岁了。他已经照顾养父母六年了。有好心的邻居看朱清章太可怜但很勤奋,就给他介绍对象,可姑娘一听说他家的情况,吓得面都不敢见。       就这样,亲朋好友前后给朱清章介绍了20多个姑娘,可没有一个姑娘答应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叫张凤英的女人走进了朱清章的生活。 向善之人易得福       张凤英比朱清章大3岁,她的姐姐姐夫是朱清章的邻居。有一年张凤英到姐姐家走亲戚,闲聊中得知了朱清章几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养父母的事迹。那一刻,她被老实淳朴、心地善良的朱清章打动,产生了要和朱清章一起照顾韩福珍的念头。朱清章当然也很喜欢端庄善良的张凤英,可他是个老实人,不愿意拖累她,便把自己家的情况和盘托出。本以为张凤英面对这摊烂光景,也会像别的姑娘一样打退堂鼓,可让朱清章万万没想到的是,善良的张凤英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张凤英面含羞涩却无比坚定地表态:就凭你这个人,再苦再累我都愿意陪着你!1984年,她毅然嫁给了朱清章。      张凤英刚过门的时候,邻居们都觉得他们的日子过不长,老话不是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家中久穷无贤妻吗?但是,张凤英用实际行动感动了所有人。张凤英进朱家门的第二天就开始全屋大扫除,第三天就拆洗全家的被褥。后来,张凤英先后生下了一儿一女,家庭开支陡然加重,但她一如往常地悉心照料韩福珍。      1997年,朱清章的养父去世了。这时,他的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了,邻居们纷纷感慨小两口的苦日子总算熬出头了,以后这个家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然而,灾难再一次猝不及防地到来。      1998年开始,张凤英总是感觉浑身乏力、肚子隐隐作痛,大便发黑,人也越来越瘦。朱清章不顾妻子的阻拦,拖着她去包头市人民医院做了胃镜检查。医生的话让朱清章和妻子如遭晴天霹雳:胃癌晚期,恐怕只能再活几个月了。病危之际,张凤英拉着婆婆的手说:妈,我是您的儿媳, 这是缘分。我伺候了您快二十年,您没跟我说过一句话,也没睁开眼看过我。我不怪您。这么多年,我照顾不周的地方,您多原谅!我得了绝症,很快就要走在您的前头。我走后,重担就落到朱清章一个人身上了。为了您,他吃了很多苦。如果您听到我的话,就早点醒来吧。跟婆婆说完, 她又对丈夫说:咱们结婚快20年了。在你们家我一直付出,没有享过一天福。我走后,你要把孩子和妈都照顾好。朱清章最后一次紧紧地抱着妻子,哭得像个孩子。妻子病逝后,朱清章仍然一如既往地守在养母床前,每天洗衣、洗菜、端水、喂饭,给母亲换洗3次尿布、帮母亲擦一遍身子。他隔三差五地来到妻子的坟头,给她说说养母和孩子们的近况。 孝心感天,沉睡31年的植物人醒来了       2003年的一天,朱清章照例来到母亲床边,给她擦洗身体,可就在转身欲离开的时候,他感觉母亲伸手拉了拉他。2004年的一天,朱清章在做饭前照例问没有知觉的养母饿不饿,让她用摇头或眨眨眼表示。突然,他看到养母眨眼睛了。他被吓了一跳。再问一次,他发现,养母的嘴唇分明在动。朱清章一把搂住养母:“妈,您有意识了!”激动的朱清章,泪水止不住往下流。当天下午,兴奋的朱清章跑到妻子坟前说:凤英啊,你付出二十年妈妈没看上你一眼,也没跟你说上一句话。真对不住你。可今天妈妈眨眼睛了,有意识了。相信很快妈妈就能彻底醒来!可让人遗憾的是,此后两年韩福珍依然是植物人的状态。朱清章不死心,坚持每天给养母按摩。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妈妈一定会醒来!      2006年的一天,朱清章伺候养母吃饭后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养母竟然伸出手拉住他,用两个手指头捏起一块鸡蛋,示意要他吃进嘴里。养母的手能动了!朱清章高兴得手舞足蹈。他赶紧伏到妈妈的脸旁,突然听到妈妈喉咙里发出了嘶哑的声音。他惊喜地问养母想吃什么,“小米粥”。 当这三个字从养母的嘴里冒出来时,朱清章热泪盈眶。他飞快跑到灶房熬了一锅粘稠的粥,然后一勺勺喂给养母。看养母吃完了一碗粥,朱清章笑了,可笑着笑着又痛哭起来,趴在床边呜咽着说: “妈,你可知道,你这一睡就是31年呐!”      寒来暑往,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一个初冬的早晨,朱清章在火炉上烧了一壶水,然后出去劈柴。十几分钟后,他再回到屋里,吃惊地发现养母竟然一只手拎着水壶站在火炉边。看着养母吃力的模样,惊讶万分的朱清章连忙跑过去, 把抱住养母,激动得泪流满面:妈,你终于恢复正常了!韩福珍说:这些年要不是你们伺候,我这把老骨头早就没了。听到养母说出这样的话, 朱清章再一次哭得稀里哗啦。他说:妈,你肯定不知道你的儿媳张凤英。她为你做得更多,可好人为何命不长。听了儿子的讲述,韩福珍为这个从未“见过面”的好儿媳流下了两行热泪。在儿子的陪伴下,母子俩来到张凤英的墓前。韩福珍用手慢慢擦着儿媳的墓碑说:凤英啊,我醒了, 你和朱清章功不可没。谢谢你,我的好儿媳!       朱清章用31年的生命守候,31年的不离不弃, 终于换来了养母的康复。       2015年春节,朱清章带着养母走上了央视春晚。他的大爱故事感动了每一位华夏儿女。 (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