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 育
全部
想要认识孔德成先生,我先向大家介绍三本书︰一本是孔德懋女士所写的《孔府内宅轶事》,一本是《少年衍圣公.孔德成》,还有就是汪士淳先生所写的《儒者行.孔德成先生传》。孔老师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曲阜幼年时期至结婚,有十六年的时间。二、八年抗战胜利回到南京,有十一年的时间。三、四九年到台湾至终老,这有六十一年的岁月。一、曲阜幼年时期至结婚首先谈曲阜幼年时期至结婚。孔老师的父亲孔令贻先生的原配为孙氏,纳妾丰氏,都没有生育。继娶陶氏,生一子但早夭,又纳王氏为妾。王太夫人几年中生了两个女儿——孔德齐和孔德懋,后来又怀有身孕。不幸的是,孔令贻先生去北京为岳父探病,自己居然患病,长了背疽。孔府的医生刘孟瀛先生以及其他名医医治无效,孔令贻先生于1919年11月8日病逝。俗语说疽发一背而死,就是在讲这种病情,应该是长期体内毒素累积所致。王太夫人肚子里的胎儿成了遗腹子,这个胎儿关系到陶夫人在孔府的地位(按:陶氏为正室,王氏仅为妾,因此王氏的儿女仍称陶氏为娘),若生下女儿,依照族内的协议,就由南五府不到十岁的男孩孔德同继承衍圣公,陶夫人的地位将一夕之间消失,必须搬出孔府。王太夫人临产时,北洋政府派军队包围了孔府,还有颜子、曾子、孟子的后裔,孔家最有权力的十二府长辈老太太们,以及其他各路监产人员齐聚孔府。所幸王太夫人生下了孔老师,母子均安,整个曲阜县欢声雷动。出生百日,当时徐世昌任命孔老师为衍圣公。孔老师的母亲在生产后十七天就去世了,虽有谣言认为是陶氏的阴谋,但就孔老师自己所写的文字来看,应该不是如此。孔子家庭如帝王家的家教,非常重视子女教育,陶氏对于老师们给孔老师的栽培都很尊重。起初孔府找了一位新式学堂毕业的王毓华老师任教,他也开拓了孔老师的眼界,对孔老师照顾无微不至,甚至睡在一起。后来找了庄陔兰太史来任教,之后还有吕今山先生。庄太史专攻的是文字学、经学、书法。孔先生每天都要练习写字,每天读书,上述三位都是他的启蒙老师,王毓华先生后来也跟着孔老师到台湾,另外孔先生身边还有李炳南先生,我曾见过,他为人非常儒雅、忠实。当年上孔老师的课,其实我是对老师说话最没有分寸的学生,老师都包容,但是有一次也发脾气了。有一次我对老师说:老师我很佩服你。经书居然可以背得这么熟!老师说:还不是挨打挨板子挨出来的。我问:你这样老师还敢打你?老师说:照打不误。回述老师小时候,刘孟瀛医师曾救了孔老师两次。一次是老师吞了玻璃珠,一次是老师长疹子了不肯吃药,拖延导致病情加重。刘医师那次治疗孔老师,心情十分沉重,还调了鸦片膏,假如没有治好圣裔,那他就要吃鸦片膏自杀!好在后来治好了。刘医师的儿子是孔老师小时候最亲近的朋友,另外还有奶妈张氏的女儿,他们称她做妈妈妞。孔老师的奶妈曾经选了十几个都不行,因为有的人的奶他喝了拉肚子,有的他不喝。还有孔老师的大姊、二姊,几个小孩就在孔府的高墙内,玩板轮车、竹马戏等,还有玻璃珠,前面说他都吞下去了,当然有玩啊。孔老师很喜欢听戏,孔府过去也会找戏班来演戏,他后来也买唱片。老师他自己也会唱,但从没有唱给我听。孔府祭孔是很重要的,老师五岁就上场去主持,小孩子就叩头叩得有模有样,到十三岁就有大将之风,非常娴熟。所以孔老师年轻的照片就十分老成,环境使然,主持祭孔大典总要有个样子。有一次聊天,孔老师说:我小时候见客人,有一次一个礼拜没上过厕所!我说这有违生理状态,这不是憋死了?但要知道,孔老师的身份所见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八岁的时候蒋就去曲阜跟他见面,吃饭时蒋亲自剥橘子给他吃。山东省省长韩复榘也去过跟他见面,所上的菜跟排场都是很大的,所以孔老师在那个年纪会觉得上厕所丢人,导致一个礼拜没有上厕所。孔老师小时候跟两个姊姊的感情也很深,两个姐姐出嫁,他很伤感,看看他写给二姊出嫁时的诗,非常感人的,真的是姊弟情很深。以上是孔老师小时候大概的情形。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孔老师十六岁的时候跟孙琪方女士结婚了。师母是安徽寿州人,大家闺秀,她祖父是清代状元孙家鼐,世代书香门第,孙家鼐担任过工部、吏部、礼部尚书,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的老师。我们从来没有看过老师和师母吵架,孔师母就是那么样温文贤淑,令人感觉真是如明月光辉那样的沐浴着人。有一次孔老师找我去他家,老师说:永义,你中午就在我家吃饭。但当我过去的时候,老师有公事外出了,师母跟我说老师不在,按礼来说我应该要走了,但我不懂事,居然跟师母说:老师要我在这里吃午餐。结果师母就跑去料理午餐,我吃完了才走。他们结婚场面非常盛大,衍圣公结婚,摆了一百桌,这一百桌不是吃完就没了,而是流水席,让整个曲阜县的人都来吃,一直吃到半夜一两点钟都还没结束。婚礼的仪式他们也犹豫要用新式的还是传统的,因为韩复榘送了汽车,不好意思不用,所以他们又坐轿、又搭车,新旧结合。小两口常坐汽车出去兜风,但是当时工艺技术不好,时常抛锚,新娘只好下来一起推车,但这也是很甜蜜的时光。在曲阜的岁月里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对于陶夫人产生很大的压力,就是子见南子戏剧的演出;另外一件事情是孔老师当家后,遭遇到了阎锡山包围曲阜,砲轰孔庙、孔府。蔡元培、胡适在那个时代也都是有不利于孔家的言论,林语堂写了《子见南子》的话剧,他的原著中并没有明显对孔子不敬之处,可是被曲阜的第二师范的学生老师们拿去改编,就有不堪入目的现象,孔府以及传统文化人士不高兴,把此事告诉财政部长孔。孔转达蒋,蒋要山东教育厅厅长查办此事,但是教育厅长也是站在学生那边。此话剧的演出让陶太夫人感到很大的压力,她在孔老师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阎锡山包围曲阜,砲轰孔庙、孔府时,孔老师被安置在桌子下用棉被包起来,果然有一颗砲弹落在旁边,还好没爆炸;另有一颗落在孔子牌位旁边也没爆炸,曲阜人于是都说孔子显灵。1989年我率领了南管乐团去陕西省黄陵县祭拜轩辕庙,两岸都已经数典忘祖了,庙里面连灯都没有,县长都来协助,搞到了半夜才接通。我当时穿得有模有样当主祭,乐队从晚上十一点演奏到清晨六点。大家知道吗?黄陵县有九万株松柏,超过一千年的有三万多株,总数九万多株等于黄陵县的人口。怎么能保存那么完好?因为此处几千年兵械所不及,没有人敢侵犯黄帝,而阎锡山居然敢砲轰孔府。中日抗战要逃亡的时候,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把几十箱重要的文物藏在孔府,因为他认为日本人推崇孔子,藏在那边才安全,连日本人都那么尊敬孔子,所以才说阎锡山可恶。孔老师十七岁时师母怀孕了,听说日本要攻进曲阜,蒋下令驻兖州七十二师师长孙桐萱前往护送离开,要求孔老师他们两个小时内要收拾好。孔老师与师母离开时的厅堂摆设都还保存在那边,从中可见其匆忙。孙桐萱师长派了一部钢甲车护送他们前往后方,大女儿维鄂在汉口出生了。孔老师四个儿女都是用地名去命名,在重庆歌乐山生下维益,在四川生下维崃,而南京古称江宁,所以小儿子出生命名维宁。到了重庆,蒋先生也对孔先生十分照顾,那时候物资十分缺乏,孔老师说如果有一碗牛肉面,那他们全家会分着吃,吃得津津有味。我的另一位老师,经学大师屈万里先生,在山东省立图书馆担任编藏组组长,馆长王献唐先生是古器物、文字学家。屈万里老师的成就在两岸中极为了不起,在我心中是首屈一指的经学家。孔老师的古器物学那么的好,这也跟他担任故宫主委有关系。另外丁惟汾先生也是孔老师的老师,他对于声韵学、经学很内行。孔老师对于他的朋友也是很有道义、情义。屈万里老师在重庆的时候生活艰困,难以维生,于是孔家给他伴读的工作,陪孔老师读书,其实都是各读各的。孔老师读书很专注,当时晚上读书艰难,灯光不够,老师带着维鄂读书,女儿都睡着了,他替女儿盖被,自己读累了才抱着女儿去睡觉。因为这么用功,所以经学、金石学、古器物学他都很专精。屈老师觉得天天在孔老师这边伴读,没有奉献不太好,所以对孔老师说要另外找事情做。孔老师说︰你真有好的工作,那便去高就。但如果只是认为在我这边没什么事情可以帮忙,请千万不要。吃什么、喝什么,我们兄弟一样就好!过了一阵子屈老师才去找了其它事情做。当时战乱,孔老师在重庆如大家心目中的家长、乡长,孔老师也都尽力维护乡亲们。二、抗战胜利至一九四九年抗战胜利,孔老师担任参政员,这个职位地位相当高,他也是最年轻的资政,在南京时还当选曲阜的代表。1948年,政府给孔老师公费去美国游学,耶鲁大学聘他为荣誉研究员。美国学人小题大作、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孔老师有深入的影响。此时傅斯年也在那边养病,两人住在同一栋公寓。他很照顾孔老师,也会管束孔老师。有一次老师出去朋友家打麻将,到半夜都没回家,傅斯年先生居然等门,让他再也不敢晚归,所以他对傅斯年先生很尊敬。三、家人、朋友、学生以及饮酒趣事做学问方面,王国维以及陈寅恪对老师都有影响。孔老师从小背书是家常便饭,我们学生要背古文是苦得不得了,有一次孔老师拿了一篇陈寅恪先生写的序,里面有提到治学的方法,一千来字,他要大家背起来。我背不起来,黄启方、章景明也背不起来,被老师骂了一顿。骂完也就没事了,老师又找我们喝酒去。与孔老师一同喝酒,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孔老师对于家人的情感很深,跟师母伉俪情重,夫妻从不吵架。大女儿维鄂嫁给了美国的一位少校,出嫁时孔老师写了很感人的话语,维鄂都摆在身边,这是父亲对远嫁女儿的情深。我跟孔老师最接近,有一天我在研究室看到孔老师桌上有一段没写完的文字和一首诗,一看原来是写给二女儿维崃的,表达了关怀之情,内容很令人感动――这我今天第一次说,因为不敢说我偷看了老师写的字。维益和维宁兄弟情深,他们和我们这几个学生,也像兄弟一样,喜欢喝杯酒,豪放一番,这都是孔老师的关系所延伸下来的兄弟之情。我们虽是孔老师学术上的弟子,但情感上也是如父子之情。维益去世时孔老师哭得很厉害,我现在回忆起来都想哭。有一天孔老师跟我们学生在一起闲话家常,他说:我想我快要死了。我说:老师您胡说八道甚么?这就是我的毛病,对老师还说胡说八道。他说:你不知道,我现在如果不看看垂长,都会想他,都想逗逗他。当时孔老师五十来岁中年得长孙(他八十七岁得曾长孙)。」我说:这很自然,哪有爷爷不疼孙子,哪有这样就要死?他说: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这表示我老了。孔老师的朋友相识满天下,与他常在一起的有屈万里老师,还有一位台静农老师。台老师在台大中文系担任了十九年的系主任,他与孔老师喜欢说玩笑话,发难的总是孔老师,孔老师喜欢欺负这个老哥,台老师有本事四两拨千金,弄得大家哈哈一笑,我们平常最喜欢听他们交谈。孔老师对于晚清民国的佚闻掌故,就是在师生相聚、在酒筵之中谈了许多,我们都觉得很新鲜。我当时就主张,我们应该要学习孔子弟子随手笔记的精神,我果然记了几天,到现在都不敢发表,你们就知道里面是怎样的佚文、秘辛。孔老师学他的老祖先述而不作,他老是说给人听,自己不写,我们这些徒儿们,和他高兴喝完酒回去呼呼大睡,第二天起来就忘了,很可惜。我的指导教授郑骞先生(字因百)、张清徽先生,他们都是韵文学上的名家,还有自学的王叔岷先生,也常和孔老师一起。另外历史系的夏德仪先生,以及当过驻教廷大使的王寿康先生,还有叶公超先生,山东的同乡刘安祺将军(当过陆军总司令),他的弟弟刘安愚当过师大附中的校长,教育部的姜增发先生,还有企业界的尹复生先生,以及纺织业的陶子厚先生,这些都是与老师比较亲近的人,我们也常和他们在一起。一个人记得最清楚就是比较得意的事情,何况是年轻时和老师在一起的时光。比如说我博士毕业,在台大也当了副教授,当时还没有房子住,住在新生南路瑠公圳那边,一位教授园子盖出来的违章建筑内,对面是台老师的宿舍。有一天下课,我穿着拖板在园子里散步,打开门一看,几位老师出了巷口,要过瑠公圳的桥,显然是往我这边来。我赶紧换上衣服、穿上鞋子,走到门口,正好孔老师按电铃。一开门,老师说:你正要出去啊?我说:不是啊,我看老师来,当然就是找我喝酒。老师说:唉呦,你这家伙。我就陪着老师,还有台老师、戴君仁老师、王寿康老师、夏德仪先生五位,大家沿着新生南路走到一个小馆子。夏德仪先生拿了一瓶金门大曲酒,当时要得到金门酒不容易,夏先生却把大曲酒分给大家喝。类似这样子的聚会,我总在旁边聆听谈话,听得很愉快。这些老师平常情感很好,后来我们就开始给老师们做酒品中正的排序,现在顺便说一说。当时大家公认可以达到酒的最高境界,是沈刚伯先生和台老师。沈刚伯先生是史学家、文学院长,他即使知道得了癌症还照喝不误。他七十岁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有癌症,同时有一位台大教授也判断得了癌症,结果这位教授的太太吓到软瘫了。沈先生则认为我都活到七十岁了怕什么!他活到八十岁才去世,因此我们觉得他潇洒,有“酒仙”称号。台老师则是怎么喝都从来没醉过,就是这样温文儒雅,喝了很多时自己就会说:永义啊,我够了。还有郑骞老师,他当年向我们说:我们年轻的时候,喝绍兴是用啤酒杯喝的!而且我看了某些记载,蔡元培先生和朋友喝酒,他不喝高粱,他喝绍兴,而且一口就是二两,然后总要喝几十杯才开始吃饭,据说有几斤了。所以我们有先圣,今贤也很多,喝酒的人只要不是酒鬼,不是烂醉如泥便可以。孔老师又得到丁惟汾先生的真传,就是吃饭要吃饱,喝酒要喝醉,所以孔老师有时候也会喝到醉。第二级是酒圣,当时公认的是教育部长梅贻琦先生。我的老师郑因百先生也能喝,但是他后来比较节制,比较没有什么飘逸之情,所以降为酒贤。孔老师当时和他的同辈朋友相形之下较为年轻,台老师册封他为酒霸,因为他常叫别人喝,不喝不行,捏着人家鼻子喝,有点霸气,以威势服人。夏德仪先生是看到谁被灌酒就去挡酒,说:放心我来,替你喝!称为酒侠,可是他到朋友家就要酒喝,所以又叫酒丐,亦侠亦丐。宋文兴先生是考古学的祖师爷,他有一阵子喝多了,有一点酒精中毒,是他的亲戚把他治好了,所以那时称为酒鬼。屈老师喝酒不干不脆,比了半天,人家喝掉了他还没有喝,又喜欢起来指挥,所以大家叫他酒棍。有一次我跟他开玩笑,他到学生这边敬酒,我倒了一杯茶,他问:这是茶还是绍兴?我说:老师你看呢?他比了半天说:是酒。我就敬老师。第二天我跟他说:老师,君子可欺以方,您昨天被我骗了。屈老师他胃割掉剩下三分一,还是照喝不误,他年纪比较大,会去买小高粱,出去吃饭就喝三杯,剩下就摆在第五研究室里面。有一次我跟章景明、黄启方三个人在屈老师研究室,看到屈老师喝剩下的酒,我们就说:把它蒸发掉好了。后来屈老师找不到酒,我告诉他我们把酒蒸发掉了,他听了很高兴地说:蒸发得好!这是我们师生相处的情况。还有一件比较难忘的事情。因为我是老师学生群里面的小领导,有一天刘安愚先生跟姜增发先生找我商谈,他们说︰孔先生已经八十岁了,你们都没有动作。我回答道︰孔老师个性有时候很麻烦,他很低调,不喜欢这些,我都不敢开口。他们就说:我们是他朋友,我们去!就把我拉到孔老师家,就说想要为他办一个八十岁的学术研讨会,出一本祝寿论文集,那时我也找好了联经出版社――之前有帮台老师办理的经验。谁知孔老师瞪我一眼道:曾永义,你是我学生吗?这句话很严厉,意思是老师的为人你还不知道吗?我于是就闭嘴了,不敢说,另外两位老师说了半天他也不答应。我就说:老师,不谈了,我们喝酒去吧。我那天被孔老师罚了好几杯酒。另一方面,孔老师又常常为朋友设想、谋划。我不时听到在关心他的朋友:某某啊,最近如何,好像不太顺利。某某做个小生意开餐厅……我听了很感动,他是如此关怀朋友。还有一次,我们仪礼小组的研究计划成果要拍成电影,孔老师让我去找尹复生先生。他拿了十六万给我,说:这是我帮助你们的学术工作,日后别说要还。我们于是把计划完成。完成后第二年,孔老师拿了一大包给我说:拿去还给尹复生先生。尹复生说:不是说好了吗?我回应道:您要知道我们老师的个性,他不接受。我完成这个任务,您怎么跟他解释,那是您们的事情了。由此可见,孔老师有需要时并不介意求助于朋友,但是一定有借有还。当初孔老师担任选国大代表主席团主席,但经费他也不拿,退了回去。一芥不取,无形中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四、以教书为志业及治学态度孔老师的学生满天下。他年轻的时候就执教于台中的农学院,后来合并为中兴大学。三十五六岁就到台大来教书,我选孔老师的课时他四十岁左右。他还在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东吴大学教书。孔老师就是喜欢教书,一直到八十七八岁,还是照样上课。他八十九岁去世,到后来体力不行,才由叶国良代为授课。教书是他一生唯一的事业。我们台湾大学很著名的林文月先生,气质非常优雅,孔老师、台老师最喜欢吃林文月先生煮的菜,她是自学的。老师到她家吃饭,我总是当跟班,也是她带我去《国语日报》参与古今文选的编辑工作。她主菜上桌,老师一定说︰起立敬女主人。我跟孔老师学习《仪礼》,这部书有十七篇,我每天的下午三点到五六点就这样慢慢翻阅。我发现《仪礼》的妙处︰你如果睡不着觉,真是治失眠的良方,睡睡醒醒,这样看了一遍,读了十七个下午。后来在美国东亚学会提供赞助经费下,成立了仪礼研究小组,台老师挂名、孔老师当指导教授,此小组也给参与的研究生补贴了不低的奖学金。我们每个礼拜上一到两次课,这样上了好几年,大家各有所长,然后综合起来,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做成实物,拍摄成整个〈士昏礼〉的影片。我们买不到大雁,于是买了鸭子,每次拍片就拉大便,我就去擦鸭子的屁股,不知擦了多少遍才拍成。礼经那么样艰涩,我们用写实的录像表演出来,非常的具象,使人对古代结婚的礼节一目了然。后来还完成了《仪礼研究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很受重视。1982年我在密西根大学做访问教授,刚好孔老师赴美看望大女儿维鄂跟他的学生,我们师生聚会,密西根大学还安排了午餐讲演会。孔老师在那边讲《仪礼》,我就当活道具,如何拜、跪、喝酒,这就是我们师生费了好几年才完成的极有意义的工作。寒暑假时,我们照样上课,孔老师上起课来的严肃讨论,让我们不敢掉以轻心。器物摆哪里、穿什么衣服、有什么动作,里面含蕴古代生活许多的礼节习俗,否则古人不会写那么多注解,我们也慢慢了解其重要性。我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能够延续下来,大家的方言那么多,却可以沟通,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相通。每一代都有官话,孔子那个时代叫做雅言,后来叫做官话、正音,与雅言相对的是方言,亦即土音土语,这是中华文化统一国家很重要的因素。所以金文现在还可以解读,就是这个缘故。我也上过孔老师的金文课程。我们上课有十分紧张的时刻,也有非常愉快的时刻。如果偷懒,孔老师会骂人。有一次黄启方因为新婚比较少来上课,大概也忘了预先跟孔老师交代。结果孔老师说︰启方怎么搞的,就算是新婚也要说一声。我们于是给他挂电话,他第二天就来了。孔老师在学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治学的态度方法。他有一次对我说︰永义啊,我为了研究礼经,还要通其他诸经。如果我对古器物不清楚,古书里面的古器物看了没感觉也研究不来。古书里面的那些经文常常很难解读,如果我不从古文字入手也没办法。另外,还有考古、民俗、古人生活也要了解。所以偏读一经,主体学问成就便有限,需要各门学术互补才可以,而且要锲而不舍,孔老师从小到老研学就是如此。过去我也认为,我们生活在台湾,对于台湾的历史、传统艺术要重视,所以就建议当时的系主任,应当把台湾史纳入大一学生的读物,让他们可以知道台湾几百年的历史情况。没想到不到两三年就无疾而终。我问系主任,系主任说不要管――因为那个时代不喜欢台湾意识太抬头,就如同现在有意地去中国文化一样可恶。文化应该要博大,所以我当时引领十几位教授,投入台湾民间艺术文化的发扬。我起先追随我的老哥许常惠教授,成立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担任过执行长、董事长,调查台湾的传统艺术,也在青年公园办了四年的民俗技艺大展,这很费时间。我们中文系的老师们都劝我说︰跑起江湖来,对于做学术有影响。我回应说︰其实我也在做另一种学术。孔老师对我的做法却很认同︰永义你做得对,这也是很重要的学术工作,你要向俞大纲先生多多学习。另外,屈万里老师、台静农老师都很支持我去做这件事。屈老师那时是研究院史语所所长,还把中研院没编好的史料交给我编。他看我每天来回中研院要三小时车程,很花时间,于是让我把这些史料运到台大研究院。因为屈老师信任学生,我就立心要让这一批资料活起来,拆解后重新分类整理,就像医生开刀一样。孔老师的法书很珍贵,许多人向老师求字,真假参半。假的多,都是请叶国良、陈瑞庚、李炳南等代写,只有喝酒聊天的人才可以请到真迹。我一天到晚跟在老师身边,总觉得老师很辛苦,没敢开口要,所以都没得到。只有一次在密西根大学聚餐,老师才写一副给我太太。又记得有一次,我和台老师等几位先生陪他去中华路会宾楼吃饭,从台大搭0南公交车过去最方便。0南公交车有两种,一种半小时可到,另一种要一个小时。老师那次刻意搭右转的公交车去,让客人等――原来那些客人都是要来求字的,可见老师法书的真迹很珍贵。孔老师是从小就养成简朴生活。他住南京东路五段,上下课交通搭的都是254公交车。我内人也去听他的课,我们会送老师去站牌下等公交车,一等便是半个小时,他居然泰然自若。孔老师为人很坦诚,对于政治一概不谈。他一定循规蹈矩,政府要他做的,他一定配合。他很自律,对于家人、朋友、学生都很爱护。蒋先生对他如子弟般看护,蒋夫人也是。可能是因为蒋也觉得他是古今以来一位豪杰英雄――蒋也很重视正统。再者,孔老师年轻的潇洒、出类拔萃,会让人肃然起敬,蒋看了也很喜欢,所以会特意地栽培孔老师。孔老师离开曲阜以后都没有回去,我曾建议老师回去一趟,他却反对。我还希望随侍他回去,但都没有实现。我在曲阜拍的照也不敢给他看,怕他触景伤情。文革的时候,三孔受到破坏,孔林受到的破坏尤为严重。孔老师有次感叹道︰怎么连我娘都不放过?这是孔老师不回去的原因吧。后来垂长回去,我们就追随他去,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孔老师早年颠沛流离,后来四代同堂,在文化、学术、教学方面可以说薪火相传。他说儒家思想、孔子思想,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淹没,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永远滋润我们中华大地。而我们身为学生辈,学孔老师最到家的,就是学不厌、教不倦。我今年七十八,还有十年。我现在早上睡饱了,灯一开照样读书,不管怎么样都会学习孔老师,做一位文化的传承者、学者,学习他君子操守的典范。         曾永义:台湾“中研院院士” 、台湾大学暨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原载于《华人文化研究》第七卷第一期(2019年6月),页1-22。责任编辑:慊思来源:民间儒行
发布者:Summer
2020年06月30日
“ 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是一代宗师陈寅恪。他终身连一张过硬的文凭都没有,历史学家傅斯年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壹1925年,清华创立国学研究院,意在整理国故,培养栋梁之才。建院之初,国学院欲聘四位导师,前三位都已有了着落:第一位导师王国维,曾开创以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第二位导师梁启超,著作等身,戊戌变法核心人物,第三位导师赵元任,从哈佛回来的汉语言学大家。较之这三位,陈寅恪的名声没那么响亮,但为了推荐他做导师,梁启超还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校长说:“陈先生一无大部头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堂堂国学院导师,怎么能连个学衔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和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了吗?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加起来不足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迟早会被外国大学请去的!”清华这才下了聘书。 贰1890年7月4日,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官拜湖南巡抚,被曾国藩称之为“海内奇士”。父亲陈三立,晚清著名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一起,号称“清末四公子”,文学成就曾被誉为鲁迅前近代中国第一人。陈寅恪9岁那年,家里出了件大事。祖父眼界高远、志在变革,携陈父一同响应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两人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父亲陈三立从此远离政治,寄情于诗词:“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左二为陈寅恪。中间老人乃其祖父陈寅恪之父,陈三立照理说,这是家族不幸,没想到却成就了陈寅恪。陈三立不要儿子应科考、求功名,只叫他遍读典籍,打下深厚旧学基础。陈寅恪才13岁,就被送去日本求学,博闻强识的他由此接触到西方文化。后因足疾回国,就读于复旦新式学堂,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陈寅恪从复旦公学毕业,登上去往西方的游轮,开始了长达16年的游学生涯。1896年陈氏兄妹合影拈花的孩童为陈寅恪曾有学生问唐筼(陈寅恪的妻子):“外传先生懂三十多种文字,是不是真的?”唐筼说:“没有这么多,也就十七种而已。”从1910年起,陈寅恪先后求学于,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巴黎大学、哈佛大学等,掌握梵文、希伯来文等十几种语言,学问贯古通今、深不可测。但16年间,他没考取一个学位。仿佛文凭二字,不过是废纸一张。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彼时,多少学生为获得学衔装点门面,读起书来投机取巧,避难就易,到手的学问还能有不打折扣的?陈寅恪根本瞧不上那种人,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哪里拜师、听课和研究。陈寅恪在德国家境殷实的陈寅恪从不挥霍,每到一处,不及半载而书橱充盈。刚到美国时,豪购之举令同学诧异:学世界史,竟将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剑桥近代史》、《剑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等几十巨册陆续购回。在柏林读书时,生活已非常清苦,每天一早,他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到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整日不吃正餐。1923年,赵元任夫妇到柏林,见陈寅恪午饭时总是叫炒腰花。后来在清华,陈寅恪与赵元任同住,赵的妻子杨步伟就吩咐厨子做腰花,陈寅恪却又不吃了。杨步伟觉得很奇怪,“你在德国不总是叫腰花吃吗?”陈寅恪说:“腰花在德国最便宜呀!”无怪乎后来杨步伟对人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的不得了,只有孟真和寅恪两人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狮子。” 叁1925年冬,陈寅恪抵达清华。他讲课前,讲义做得极为细致,每一课都要求讲得比上次更精彩,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令人瞠目,搞得很多学生根本听不懂他的课。1927年被研究院录取的蓝文征回忆:“陈先生演讲,同学显得程度很不够,上课时,常常听不懂,他一写出来,哦!才知道哪个是德文,哪个是梵文。”可听懂的人,无不觉得是一种享受。北大教授季羡林就曾回忆说:“听陈先生讲课,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学生听不懂,教授来听的却不少。朱自清、钢和泰私下要到他的课表,研究院主任吴宓风雨不误,每课必到。1929年,改任中文、历史两系合聘教授后,陈寅恪在一间小教室里上课,除了清华学生,还有北大学生专门坐车来听,当时两校相距甚远,沿途几十里全是农田,常有土匪出没打劫,亦无法阻止学生求知。因常能为人释疑,清华园里奉他为“活辞书”,不少学生发现自己教授也爱听他的课,最后就尊称陈寅恪为“太老师”。冯友兰先生是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感佩其学问之深。历史学家郑天挺称他为“教授的教授”,古典文学研究大师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曾经对学生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日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对讲义的细致、创新贯穿他一生,他的课,总能以新资料印证旧闻,或在常见史籍中发现新的理解。门下弟子备受启发,终身受益无穷。1933年,一帮历史学者在东洋文库吃饭,日本史学界泰斗白鸟库吉也在座。史学家和田清突然拿出一张地契:“这是三百年前明末弘光遗物。”大家依次传阅,叹为稀世珍宝。传到中国学者蓝文征手中,蓝却说:“这哪是什么明物,分明是光绪时的东西。这纸又厚又粗,显然不是明纸,地契的格式也是清末通行的格式。”白鸟听了,佩服不已,问他识不识陈先生。蓝文征说:“那是我恩师。”白鸟连忙起身:“久仰久仰。”发掘、使用原始材料,是陈寅恪的治学原则之一。他恪守乾嘉学者的传统和经验,强调以原始材料为支点来做研究。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肆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北平沦陷。民族危亡之际,父亲陈三立绝食而亡。不久,日本宪兵队请陈寅恪去司令部做客:“先生如果留下来授课,年金丰厚。”陈寅恪知道,如果拒绝,肯定要遭迫害,但他亦不能赴死:“从史学上来帮助中国,这是我的责任。”以至于父亲的丧事还没有办完,他就悄然离京,辗转去往西南联大。守孝期间,国恨、家愁叠涌而来,急火攻心,导致他右眼视网膜剥离,必须马上做手术,可一旦做了手术,必须修养一段时间。几经思虑,陈寅恪放弃手术,抵达联大时,他的右眼就再也看不见了。在联大,陈寅恪常常秉烛达旦,备课、写作,绝不因环境恶劣而懈怠。由于长期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工作,不久后,他的左眼视力也骤然下降。陈寅恪读书,向来行的是“古法”,圈点、校勘、批语都在书本上。北平沦陷时,他将所藏典籍送至长沙,结果在途中被日本人的炮火毁掉,后来带到联大的手稿也悉数损毁,之前所有的研究心血都化为灰烬。在几乎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陈寅恪愣是靠着记忆,在茅草屋里,汗流浃背,坐在小板凳上,写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本巨著,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经典范式。1939年,牛津大学聘其为教授,这是该校历史上首位中国籍专职教授。原本两度辞谢,后考虑到英国能治眼病,陈寅恪才答应,携家人借道香港,准备渡海赶赴伦敦,不料欧战突起,航海中断,英国之行遂为泡影。1940年暑假,陈寅恪再赴香港,因时局关系,赴英之事又延期一年,此时,昆仑关失守,回联大无望,陈寅恪被阻香港,进退维谷。次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失守。国民政府派飞机到香港“抢运”学界名流,陈寅恪却被保镖无情挡在飞机门外。原来是财政部长孔祥熙的二小姐,将自家洋狗、沙发甚至马桶全部装入机舱,甩下一群学术名流无路可去。日军进驻香港后,陈氏一家生活状况堪忧,与内地间的书信、电传、票汇等全部断绝,以至于“食粥不饱,卧床难起”。不久后,陈璧君派人前往陈家,威逼利诱,企图说服陈寅恪到日伪区任大学教授,陈寅恪狠狠地用脚跺地面:“请走不送!”伪港督又拿出20万军票让陈寅恪办刊,陈寅恪再次拒绝。日军知道陈家生活艰苦,派宪兵队给陈家送去多袋面粉。宪兵往里搬,陈寅恪就往外拖,宁可饿死,也绝不摧眉折腰。狂儒刘文典向来敬重先生,每逢昆明警报响起,他都跑得飞快,美其名曰:“我是替《庄子》跑,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若是路上看到陈寅恪,便又指挥学生道:“我死了没什么,快去保护国粹!”得知陈家受困,刘文典在联大疾呼:“陈先生若出事,五十年内不再有此人!”幸而傅斯年等一批人疾呼奔走,后经中研院院长朱家骅打通各环节,才让陈寅恪一家逃出香港,返回大陆。随后,陈寅恪赴成都燕京大学任教,昏暗的灯光下,专注于学术一如既往。1944年,成都一个雾气阴冷的早晨,陈寅恪睁开眼睛,却发现眼前一片漆黑,从此,他便什么也看不见了。伍1927 年,名儒王国维投湖自尽,在其灵柩前,清华、北大等名教授,西服齐整,神情庄重,用三次鞠躬与先生告别。唯独陈寅恪一袭长袍,来到灵前,双膝跪地,将头颅“咚”地一声磕在地上,他额骨触地,行起三跪九叩之大礼。大家这才想起来,与王国维先生告别,这才是最庄重的礼节,才能和先生的马褂、长辫(王国维始终留有清代发辫)融为一体。这亦是对先生文化精神最好的尊重和理解。陈寅恪与王力两年后,清华国学院停办,为纪念王国维,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面由梁思成设计,碑文由陈寅恪撰写:“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对一位已逝大儒最好的评定赞誉,也是陈寅恪一生治学的坚守与追求。1948年,国民党开始“抢救学人”。胡适匆忙登机,与陈寅恪一家抵达南京,蒋介石亲自接机,并劝说陈寅恪去台湾。陈寅恪知道国民党意欲控制学界,对此深恶痛绝:“台湾我就不去了。”1949年1月,陈寅恪来到岭南大学。但国民党并不死心,教育部部长杭立武,亲自向陈序经摊牌:“如果答应去香港,我们马上给陈寅恪十万港元及新洋房。”陈序经一拍桌子,横眉而立:“你给十万我给十五万!我盖房子给他住!”在岭南大学,陈寅恪受到极大优待,薪水比其他教授高出两三倍,为方便他出行,还专门修路。岭南大学是陈寅恪一生最好的时光,终于不再颠沛流离,可以安心于著述,使之“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发出璀璨光华。然而,这份宁静持续的时间并不久。1953年,中科院成立历史研究委员会,共有上古、中古、近代三个研究所,拟任郭沫若、陈寅恪、范文澜为三所所长。此时的陈寅恪,已经在南方构建起一个独立、自由、纯粹的学术世界。郭沫若却说:“研究中国史,应该用马列之方法。”陈寅恪一听,当然无法接受。随后,陈寅恪的学生汪篯主动请缨,以“使者”身份,以为志在必得,肯定能劝说恩师重返北京就职。11月21日晚,汪篯见到陈寅恪,用一种“教育开导的口吻”与之谈话。听到一半,陈寅恪勃然大怒,“你不是我学生!给我滚出去!”后来,陈寅恪的女儿回忆说:“父亲从不因为学生学问不够而动怒,怒的,是做学问撇弃了学术独立性,他为此感到十分的心痛。”虽已失明,先生仍目光如炬,一脸桀骜,丝毫不像是眼盲之人次日清晨,陈寅恪作出答复,信上提出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两个条件: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这样的要求,在当时实在惊世骇俗!助手劝他委婉一点,陈寅恪倔强地说:“怎么委婉?两个条件,一个都不妥协,自作王国维纪念碑文时,已写得清清楚楚,即持学术自由之宗旨,历二十余年而不变。”这便是陈寅恪,历时代风气之变,绝不沉沦,其固守气节,犹如高山磐石,岿然不动,旁人奸者诈者投机取巧,他却安于拙贤。别说是一个研究所所长,就是再大的官位,他也绝不为“学术自由”退让半步。 陆陈寅恪的“不降志,不屈从”,使之晚年注定充满凄凉和苦楚。1958年,他的教书生涯戛然而止,因被指为封建主义的种族文化论者。铁骨如他,当即愤怒请辞:“坚决不再开课,以免贻误青年!”转身回到书桌旁,在助手帮助下,撰写《柳如是别传》,为烟花女子立传,借此倡导做人治学的气节与风骨。当时,他行动不便,目光微茫,全靠自己开列书单,助手读给他听,听后构思,再口述由助手记录。为著述这部 80 万字的传记,他一天平均要工作十几个小时。1962年,吴宓来看他时,他感慨万千:“柳如是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要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我写此书,是痛哭古人,留赠来者。”1966年,时代阴霾轰然而至,陈寅恪多次被迫作书面检查,但他从不诋毁任何人以求自保。因“顽固不化”和“反动透顶”,一张张大字报很快贴满了陈寅恪的房间,屋里可拿之物全被拿走,拿不走的统统捣碎。当时,陈寅恪工资停发,账户也遭冻结,由于腿疾难以行走,只能瘫痪在床,造反派还想把他抬到学校大礼堂上公开批斗,历史系前主任刘节看到,冒死代替老师上台。轮番粗暴地进行殴打后,有人问他感受如何,刘慨然道:“能代表老师挨斗,我感到很光荣!”话音未落,皮鞭狠狠抽打在身上…陈寅恪,1964年,已是如此光景不得不说,在那个荒唐时代,“恶之创造力”可谓登峰造极。“陈寅恪不是双目失明吗,但他听得见啊!”众人别出心裁,发明了一种新的摧残手段:每逢开批斗会,将高音喇叭吊在陈宅屋前屋后,有时甚至将小喇叭吊到陈寅恪床前,要“让反动学术权威听听革命群众的愤怒控诉”。二十年后,梁宗岱的夫人在书中回忆道:“历史系一级教授陈寅恪双目失明,他胆子小,一听见喇叭里喊他名字,就浑身发抖,尿湿裤子…” 柒1969年,春节过去不久,因为“工宣队”看中陈寅恪的家,陈氏夫妇被驱逐到四面透风的平房,此时,陈寅恪连吃“流食”都已困难。失明后多年间,其双眼目光如炬,此时却也无可奈何地黯淡了下去。先生瘦得不成人形,亲友登门看望,见他躺在病榻上说不出话,哭不出声。一代宗师啊,竟然落得如此凄凉境地!1969年10月7日晨5时30分,陈寅恪心力衰竭,溘然长逝,离世时,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是眼角不断流泪。11月21日晚,妻子唐筼也追随丈夫而去…复旦的葛兆光先生曾说:“陈家三代是文化人在近代中国命运的缩影,文化世家的传统,在这一家三代人身上特别浓厚;他们也是文化人在近代中国抵抗命运的典型,表现出一种文化贵族式的传统精神,一种拥有自己的真理,不与流俗和光同尘,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精神。”自祖父响应变革,到父亲不忍受辱、绝食而亡,再到陈寅恪守志不屈,中国文人气节、风骨,在他们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离骚》有言:“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求一生之学术理想、为达澄澈之思想境界,先生盲眼、跛足、受辱而不改,当世者能有几人?先生不攀附、不谄媚、不屈从,以三百年而出一人的渊博学识,终其一生,志在构建自由、独立的学术世界,不为权贵和时代之风气而退舍、而苟且,以其书生骨气锻造了一座精神丰碑。今时今日,后世之人仰望这座丰碑,当反躬自省,何为气节?何为傲骨?何为独立?惟有思今人之所失,追先生之襟抱,所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可能立千年而不坠,与日月而同辉。​来源:谦德文化讲堂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0年06月21日
我国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经典教育基础出身,自幼以经典立学,夯实道德根基。他们都是先立定人生之大本,打下心智潜能之厚基,然后根据个人特质,结合社会需要,确定某方面专业特长为立身利世之用。第一位科学巨匠是被称为大师的大师的叶企孙先生。1999年,政府表彰研制两弹一星贡献突出的23位科技专家,其中19人与叶企孙先生有师承关系,另外几人离不开叶企孙先生的学术影响,包括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可以说,没有叶企孙,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至少可能延迟五十年或者更久。叶企孙,近代物理先驱叶先生是清华学堂第一期的学生,他天资聪颖,父亲从严教养,自幼便攻读经史,浸润国学,造就终生儒雅。叶先生还不到十三岁就考入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修学物理,又入哈佛大学获物理哲学博士学位。说到清华学堂,就不能不说庚子赔款留学儿童,这是我国大规模接受自然科学的开端。近现代我国为数众多的科学巨匠,都产生于他们之中。清华学堂是庚子赔款留学三期之后清政府改组而建立的。庚子赔款第一期留学生中的曾昭权先生,乃曾国藩先生之曾孙。曾国藩先生对子弟严格教育,国学为根本。曾氏家训,历百年不衰。他规定族中子弟自幼每天读书,经史子集,都需必读。曾昭权为学恪守此训,十六岁考取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曾昭权有个叔伯弟弟曾昭抡,虽是旁支,同沐曾氏家训的余荫,从传统文化为学。十六岁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赴美留学,获麻省理工大学化工博士学位。被尊为“清华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自幼熟读文史,曾言“谁背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对经史之熟悉,可见一斑。后留学美国,主修电机工程专业。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二期的赵元任先生,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四大导师。他幼承庭训,经史立学,后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获数学学士,副科修物理。同时专攻语言学的研究,成为语言学大师。可谓是横跨文理,学贯中西。大名鼎鼎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家教严格,两岁识字,自幼在私塾苦读。考取公费留学后,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主修农学,后转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获博士学位。李四光先生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他的学业是从私塾开始的,一直读到十四岁。后到武昌读高等小学堂,学业出众,一年后即被选派日本留学。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三岁即可熟背唐诗宋词,并能心算加减乘除,文理功底兼优。后公费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航空系,又转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系,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导弹之父邓稼先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学问家邓石如的后人。邓先生五岁入小学,读经史文哲,基础扎实。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赴美学习,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物理学家周培源先生,父亲是清朝秀才。他幼承庭训,读书甚勤。后因成绩优秀,被选送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学习,获硕士学位,转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深造,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物理学巨匠吴有训先生,七岁入家塾,读四书五经。十二岁进学校,文史之外,兼习数理。后选派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先生,三岁受母亲启蒙,六岁读私塾,七岁进思益学堂,再入江南商业学堂。后被保送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转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创立茅氏定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由此,我们发现,很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傲人成绩,因为自由受到经典教育的浸润,通过经典文化打下了坚实学业基础。通过他们的经历,我们可以了解到,即使科学研究,如若欠缺文化潜能的培养也难成大家。来源:晶彩时光
发布者:谨 琼
2020年06月04日
110年前,我第一次坐飞机。那次是一个人出差,机票是客户帮忙订的。我在机场摸索着办好登机牌,忐忑地随着人群登机。我很怕别人看出来我是第一次坐飞机。可刚上飞机我就遇上了难题:安全带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开。邻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给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钻到座位底下去。飞机升空后,浩瀚的云朵映入眼帘,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仙境。我雀跃不已,却强忍住了拿手机拍照的冲动,生怕别人知道我没见过这种场面。空姐推着车子,挨个问“要果汁还是牛奶”。我猜想飞机上的饮料应该很贵,一边纠结要不要喝,一边用余光扫着周围的人。我的邻座要了一杯白开水,我也学着他的样子点了白开水,心想:即使收费,白开水也肯定是最便宜的那一种。餐车过来的时候,我内心又开始了一场拉扯:这饭贵吗?有多贵?我可以不吃吗?也是看着大家都拿了,我才硬着头皮接了一份。直到下飞机,我悬在半空的心才落了下来:原来,飞机上的食物不要钱啊!这场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但从未向人提起。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学着职场精英的样子坐飞机出差,听起来就很滑稽。即使后来习惯了飞机这种交通工具,想起第一次的经历,我心里还是有种挥之不去的羞耻感。2去年,因为工作需要,助理小莲要出一趟远差。小莲跟10年前的我一样,一直生活在工业区,除了工厂和家,没有去过其它地方。她也是第一次搭飞机,而且是第一次住酒店。在她出发前,我贴心地为她准备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怎么办登机牌,怎么找登机口,飞机上的厕所在哪儿,到了目的地怎么办入住,等等。我还跟她特别交待:飞机上的食物不要钱,天空很美,云朵很白,觉得好看就拍照。我以为小莲会和当年的我一样拘谨,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小莲出差回来,兴高采烈地跟我提起路上的经历。她说,飞机上的小包湿纸巾她没舍得用,看到上面有航空公司的LOGO,就带回家做纪念了。她还说,酒店里的一次性拖鞋有两双,有一双没穿,她带回家了。我不得不承认,她做了许多我曾经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她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打着交道,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这份坦荡让我汗颜。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羞耻感从哪儿来,为什么小莲没有。后来我惊讶地发现,在我力求完美的表现背后,其实是深深的自卑:我认为自己进入了一个超出我能力范围的圈子。我努力扮演着当前“身份”,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现了形,哪怕是内心滋生出一点格格不入的想法都让我觉得羞愧。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配”。我甚至不敢承认内心的羡慕,因为羡慕意味着我与这个圈子里的人是有差距的。3我处处装作与周围相融,但心底的声音却是:我没见过世面。我不够好。我会被人嘲笑。小莲没有这种思想包袱。她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是自己世界里的主角。所以即使当初我不给她写小纸条,她也不会有我的尴尬。我是一个内心虚弱的人,需要向外界索取一些认可来填充自己,但小莲不必。她对自己是全然接纳的,她的内心是富有的,她不需要装。小莲的纯粹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阴暗面,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每当我的自卑心出来作祟的时候,我都会跟自己说:这是我自己的人生,不必把自己当客人。去年年底,我去拜访一位恩师。恩师的工作单位让我仰慕已久,我毫不掩饰地告诉他,他们单位在我心中是殿堂般的存在。恩师哈哈大笑,主动带我参观,让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原来对自己诚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大方方告诉别人“我羡慕你”,也不丢人。真实一点,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善意。有时候我们以为会被别人看不起,其实都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批判而已。当我们没有自卑感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别人有优越感。与其说我们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倒不如说我们太爱评价自己。就像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当你对自己全然接纳,没有任何批判的时候,就会发现:平庸不可耻,只是你暂时还不够出色;无知不可耻,只是你暂时还不够博学;肤浅不可耻,只是你暂时还不够深刻。正因为我们向往世间一切美好,所以才会羡慕那些比我们厉害的人;也正是这种动力,让我们不断追逐着更好的自己。成长,就是把一个又一个“稀罕”变成“寻常”的过程,总有一天,你会踏上你向往过的路,成为你羡慕过的人。这个过程很伟大,一点都不丢人。作者 | 田青青 首发 | 猫姐能量圈(ID: tqq1214cat)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30日
曹德旺,大名鼎鼎的福耀集团董事长。然而,他自小却十分贫寒。“德旺”这个名字,是他伯父给取的,寓意是:“聪明又有德,必然兴旺啊……”从小,曹德旺的母亲就教育他:“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要摆脱贫困,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所以,曹德旺自小就十分勤奋,跟着父亲做生意。父亲跟他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是看读了多少书,关键是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事。”有一天晚上,父亲一边剥着花生一边问,德旺,你将来想做什么?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父亲跟他说:“有多少心,就做多少事,用心、真心、爱心、决心、恒心、耐心……”曹德旺问:“我有那么多心吗?”“当然有!”父亲呡了一口酒,跟他说:“当你悟到爸爸讲的道理时,爸爸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了。”  一、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曹德旺是1946年出生的,他的曾祖父曹公望,是福建福清首富。到了他爷爷这一代,家境衰落,他父亲在一家日本布店做学徒,挑着担子下乡叫卖,边卖边吆喝。日本人教了他3年,三年一到,就跟他说:“我教给你的,你都学会了,可以离开我的店了。”曹德旺的父亲这才感受到老板的用心良苦:第一年是练就身骨,第二年学会吃苦,第三年教会了真正的技艺。离开布店,曹父在上海经营了一家百货店。1947年,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曹父买了一艘铁壳船,装着家产去福清高山。结果,半途中,船沉了。曹德旺的母亲是地主的千金,嫁给曹父的时候,带了很多陪嫁。曹家家产沉没了,她只好把这些陪嫁变卖了,在高山重新盖个房子。结果,房子在最后铺瓦的时候,国民党74师溃败高山,到处抓壮丁,抓走了两个盖房子的工人。工人家属来找曹家赔钱,曹父没办法,只好重新回到上海。父亲离开家里后,曹母一个人拉扯着6个孩子吃喝,只能卖了最后一点首饰,在贫瘠的土地上,种点花生、红薯维持生活。一个女人带6个孩子,再加上“三反”工作,村里经常有人去他们家闹事,日子过得十分痛苦。曹德旺小时候,根本吃不饱饭,一天顶多两顿,汤汤水水,饿得肚子咕咕叫。实在受不了了,曹母就把几个孩子叫在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围城一圈,吹口琴、唱歌、玩游戏。曹德旺的母亲经常教育他们,千万别告诉别人我们家吃两餐,记住:“让人知道了,只会看不起你”,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孩子们穿的衣服,曹母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穿破了的地方认真缝补,而且补丁都是贴在里面,尽可能地看上去整齐、干净。曹德旺的母亲经常跟他说:“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这些话,打小就深刻地印在曹德旺脑海里,也为他种下了一颗,不甘贫穷的进取之心。二、一颗敢闯荡的自强之心曹德旺15岁时候,就跟着父亲从福州往高山倒卖香烟。从高山到福州路远,他们骑着自行车,翻过太城岭,去找一个开杂货铺的老蔡,从他那里进烟丝。那个时候,商品不允许自由买卖,抓到就是投机倒把罪,轻者没收,重者游街示众。为了避开风险,父亲跟他说:“你年纪小,一个孩子,没人会检查你的书包,等到了出福州城门,你拎着包,咱们分头走。”几次下来,果然都是曹父的自行车被拦下,曹德旺没事。于是,他们就这样开始了贩卖烟丝之路——曹德旺负责进货,父亲负责销售。每趟进货30斤,要骑100多公里,3天才能一个来回。有一个冬天,曹德旺受了风寒,仍然坚持去进货。结果,骑车没多久,就开始拉肚子,50多公里的山路,平时他骑车半天就到,那次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整个路途中,曹德旺骑一会儿停一会儿,腿越来越软,人就像在棉花上似的,再加上山路崎岖窄小,一不小心就可能连人带车翻下山涧。到了老蔡那里,已是晚上8点,曹德旺整个人都变形了。老蔡给他烧了热水,煮了稀饭,曹德旺迷迷糊糊地睡了下去。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曹父焦急了一晚上,父母一趟又一趟的去镇口接他,都不见人影。只好摸着黑,一路找到老蔡家,看到德旺没事,才舒了一口气。那一次,曹父遭到曹母不少埋怨。从那之后,他们不做烟丝生意,改做水果生意了。曹德旺每天凌晨2点起床,冬天顶着寒风,夏天冒着酷暑,骑车到了福清,天刚刚亮,囫囵吃点东西,就去批发300多斤的水果,一个人骑车回到高山。到了高山,下午3点了,卖完水果,得到晚上七八点。这样辛苦下来,一天才赚3块钱。那一年曹德旺17岁,正是长身体时候。凌晨2点,刚刚进入梦乡,哪里能起来。他母亲就坐在床前,轻轻地推喊着他……常常,曹德旺睁开眼,看见母亲的眼睛还是湿润的,没来得及擦干。“妈,你为什么哭?”“傻孩子,妈没有哭,只是难过。”“为什么难过?”“唉,把你叫醒难过,不叫你又不行。”曹母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你小小年纪,小小个子,就要承担起家里的重担。孩子,难为你了。”从那个时候起,曹德旺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也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后来,曹德旺事业越来越大,也常常回忆起:母亲坐在他床边,喊着“德旺,起床了”,一手轻轻推他,一手抹着止不住的泪花……三、不占别人便宜的谨慎之心创业之初,曹德旺建立的是高山玻璃厂。有一次,产能要扩大,他们征了80几亩地,要去建设新工厂。第一个工程就是要退土方,当地的宏路镇詹镇长给他介绍了一个闽侯人,来接这个工程。翁县长也同时在场。曹德旺问闽侯人:“你们退土方多少钱1立方?”闽侯人说:“1块钱。”曹德旺这个时候很惊讶,因为他事先咨询过别人,市场上的行情是3块钱1立方米左右。别人也没必要在这事上骗他呀?正在曹德旺纠结的时候,翁县长说:“1块钱太贵了,8毛钱吧。”曹德旺看着他们的反应,不说话。结果,闽侯人说:“行,8毛钱就8毛钱。”翁县长当场拍板:就给闽侯人做。“那就签合同吧,曹总。”詹镇长觉得自己的面子,大了许多。曹德旺这时候心里直犯嘀咕,总觉得哪里不对,又说不出来。他想起父亲跟他说的一句话:“便宜不要太贪,价格严重低于价值时,这里面就一定有问题。”曹德旺为了谨慎起见,跟詹镇长说,“闽侯人是您介绍的,我跟他不熟,可以用您的股份担保他不影响我的工程进度吗?如果工程进度受了影响,您可得赔偿。”詹镇长立马答应,在担保合同上签字了。签完合同后,曹德旺让财务给闽侯人打了10万的预付款。闽侯人很高兴,跑到曹德旺办公室,给他塞2万块钱。曹德旺一看,很生气,厉声喝道:“放你狗屁,我的名字就值2万块钱吗?”闽侯人小声说,“曹总,您先用,以后再讲”。曹德旺说,你10万块钱都给我,我也不要,你这样做是在侮辱我,带上钱赶紧走。没想到,过了两天,闽侯人又来了,给曹德旺太太买了个金手镯。曹德旺骂道:“你信不信我给你扔了,你再拿过来,我就把你的合同退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闽侯人雇人退土方,价格要2.6元1立方,按照合同价格,每挖1立方,就得亏1.8元。那他为什么又愿意0.8元承包呢?闽侯人说:“福清的规矩是,先把合同拿到手,然后通过送礼,或者做做关系,再把合同改了。”没想到,碰到了曹德旺这样软硬不吃的人,工程只好这样拖着。眼看还有20天就得竣工,土方却一点没动,闽侯人就每天在曹德旺门口磨。有一天下着雨,曹德旺让闽侯人去买100只鸡,说要把舌头割出来吃百鸡宴,并且叫上詹镇长和翁县长。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在说笑。吃饭的时候,曹德旺才说:“我可不是在说笑,百鸡宴吃完,我要跟你们打官司,你们把宏路镇的股份,赔给我吧。你们可以去看看,工期就剩20天了,闽侯人什么也没动。”几个人也没法吃饭,放下筷子赶紧去看。这一看,镇长和书记气的跳脚,指着闽侯人大骂。按照合同,宏路镇的股份没了是一回事,要是县里知道了,两人的“乌纱帽”也就跟着没了。于是俩人赶紧督促闽侯人,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完成工作。那段时间,闽侯人可不高兴了。逢人就说,曹德旺这个人跟狗一样。曹德旺听到后,笑一笑说:“我的确属狗的。”等到工程结束,曹德旺把闽侯人叫到办公室,跟他说:“我按每方2.8元的市场价付你,我是老板你打工,我不会让你吃亏,但是如果以后再出什么纰漏,我就跟你不客气。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不是我的风格。”闽侯人一听,千恩万谢,就差一点跪下了。从那之后,闽侯人跟定了曹德旺,福耀以后的工程,90%都是他尽心尽力去施工的。曹德旺也从这个事件中,得到一个教训:签订合同时,甲乙双方必须是平等的,你不要骗我,企图从中谋取暴利,我也不欺负你,弄清你的成本,充分尊重你的劳动。后来,曹德旺越做越大,有了一系列稳定的供应商保障。他们乐于和福耀做生意,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和福耀做生意,虽然赚的不多,但总是有得赚,而且付款及时。四、“擒贼先擒王”的勇气之心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土方挖完之后,就是盖厂房了。董事长翁国梁(县长)跟曹德旺说,“基建的事,你考虑一下交给我外甥吧。他哪里做得不好,你可以甩他两个巴掌。”曹德旺看他这么坚持,知道一点工程不给,肯定过不去,就把写字楼给了他外甥。并且跟翁董事长“约法三章”:工程预付款必须按工程进度预付60%,剩下的40%,必须等验收之后再结算。翁国梁挥挥手,说没问题。但却根本没把这个协议放在眼里。结果真如曹德旺所料:闽侯人因为有了退土方的经验,干起活来很卖力,加班加点。而县长的外甥正相反,自以为可以通天,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谁说的都不听,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延误了工期。曹德旺一去工地检查,他当着面说的挺好,曹德旺一走,他就继续乱来。因为他认定,他舅舅在,吃定了曹德旺。等到工程建完,验收时候,曹德旺跟他说:“走,我们一起去看看你盖的楼,哪一段你随便挑,拆下去按图纸验收,合格我就全部付款,修复费用我出。如果不合格,你就翻开重建。否则,你一分钱拿不到。”“哼,我就不拆。你看我拿不拿得到钱!”翁国梁的外甥甩手就往外走。因为他不敢拆,他知道工程很多地方都有问题。第二天,翁国梁冲进曹德旺的办公室,进门就指着曹德旺的鼻子一顿骂:“你信不信,我撤了你的职?”曹德旺说,我信,权在你手上,你要开掉我这个总经理,随便开。但是要开会讲清楚,讲完我就不干了。这是合资公司,不是您政府,这请您记清楚。翁国梁气得脸通红,说不出话来,打开门走了。最终,他外甥的工程款,被曹德旺扣了30%。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敢做福耀的项目。而这件事,也让翁县长跟曹德旺结下了梁子。后来,玻璃厂招工,还没等开始,就有很多人打了招呼,有人写字条,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各科室局里,写的信件不下百件。曹德旺很头疼,如果这种方式招来的工人,将来的企业怎么管?为了公平起见,曹德旺贴出告示,要考试。并且对试题严格保密。考试那天,来了300个人,有人小声嘀咕:“考不考没什么用,考的再好没关系也上不去…”曹德旺说:“我告诉你们,你们今天一定要认真考,考试的目的就是要给你们公正!请相信我的承诺。”考试结束后,曹德旺把办公室主任叫过来:问他:“手里收到多少张条子?”“大概100多张吧。”曹德旺说,有条子的,暂时不考虑,直接划掉,剩下的人,按照成绩排序,通知前100名去面试。办公室主任纳闷:“不管成绩好坏?有条子的都不要吗?”曹德旺很坚定地说:“是,不管成绩好坏,凡是写了条子来的,统统不招。”办公室主任叮嘱他说:“翁县长那天把1—10号准考证拿去了,特意让我跟曹总说,1—10号是他的。”意思就是,考好考坏,这10个人都要进。曹德旺说,没事,你不要替我担心。临走,曹德旺还叮嘱主任,面试的人中,教师子女要优先。面试通知一出,翁国梁气呼呼地跑到公司:“老曹,你存心跟我过不去是吗?”曹德旺说:“天地良心,翁县长,我没有一点要跟您做对的意思。”“你想啊,今天招工您为他写信,明天迟到您还得为他写信,您写不完的信,我也总不可能一一都满足您吧?否则工厂也办不下去了。不如趁现在,写信的全都不要,提前把这个架吵了,也除了祸根。”曹德旺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父亲曾经说过:“如与对手交战,有本事你就要把马上的将军杀了,不要拿那些没用的开刀。要知道,杀一个将军,可以镇住下面的几千号人。”这也就是“擒贼先擒王”的意思。后来,县里知道了这些事情之后,翁国梁被免职。县里推荐曹德旺当董事长,曹德旺坚决拒绝。曹德旺当时为什么坚决拒绝董事长的职位呢?曹德旺说:一个企业,和一个人一样,要活着,都要有一颗头。企业的头是法人,要面向社会各界,做头的条件,一是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二是要有广泛的人脉。如果条件不成熟,贸然去当头,等着你的恐怕就不光是福祉了。五、“爱兵如子”的博爱之心欲成天下之大事者,必有一颗博爱之心。2007年的时候,曹德旺收到桑总一个电话,说公司有一个员工叫田军,还在实习期,五一回老家检查时候,发现得了白血病。因为家庭贫困,现在无法去医院救治,问曹德旺要不要给一些帮助。曹德旺告诉她:“直接将病人送到医院,费用全部由公司支付。”桑总提醒曹德旺:“那得十几万呢!”曹德旺说:“十几万就十几万,有什么好说的?”“我要跟你讲清楚,他只是一个实习生,还没有跟公司签正式合同。”桑总说。曹德旺说:“我爸爸当年告诉我,您若是开店的,开门看见门口躺着人,您一定要先给他灌水,有口气了再送医院。”“和公司无关的人,我们都要帮助他,何况他还是在我们公司实习的人呢!”后来,福耀的人事部调查发现,田军20岁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车间里,他态度非常认真,朴实而勤快。为了给田军治病,做骨髓移植,福耀前前后后花了70—80万元。一年后,等到田军微笑着走进北京办公室的时候,全体员工都很兴奋。因为这一年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体福耀人与他站在一起。熟悉福耀的人都知道,曹德旺对员工的待遇和保障,非常地好。从1990年的时候,每年公司都会举办尾牙宴会。宴会上,还会举办集体婚礼,曹德旺亲自给他们证婚。今天,尾牙宴遍布全球的福耀企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曹德旺说:“要爱兵如子,要像父亲对待儿女一样对待员工,从德、智、体发展全方位去关心他们,因为他们才是企业真正的财富。”曹德旺朴实、博爱的为人,后来也得到了福报。其中,有两个事情最为典型:一个是福耀现在的副总裁陈居里:陈居里是1990年毕业的一个大学生,福耀的规定是,无论什么学历,都要先去工厂车间锻炼。陈居里在垂直炉上三班倒,每天用平板车把废弃玻璃从车间拉出去倒掉,一车玻璃有一两吨重。因为文弱,他不爱说话,就经常替别人背黑锅,别人做的错事都往他身上推,他也不辩解。有好几次,曹德旺都生气地调换他岗位,但每次他都能站起来。曹德旺问他,为什么受了那么多气,没有选择离开?陈居里说:“只要福耀有我一张办公桌,我就不会离开。”曹德旺问:“为什么?”陈居里说:“因为您是一个正直的人。有哪个公司能和福耀一样,公司利益和老板利益完全一致?这么好的公司,我碰到了,怎么会轻易离开?”曹德旺问他为何不申辩?他说,申辩会让别人觉得是在推卸责任,也很难细究。他说,最近在看《艾克卡自传》,艾克卡说:“我用25年为福特工作,就是为了这最后5年大干一番。”陈居里认为,每个人的一生,多半时间可能都在打杂,有了机会才能做些重要事情。但前面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杂事,你是一定要做的。工作就好比买东西,只有先展示你的本事,才能得到一个好价钱。但本事别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你得先做。后来,陈居里证明了自己,成为了福耀的副总裁。第二个人是黄中胜:黄中胜原来是福耀浮法玻璃公司的总经理,因为下属郑爱锋拿回扣事件,被曹德旺降职。后来,他在福耀的很多岗位呆过,无论是上上下下,他都不吱声,在任何岗位上,都勤勤恳恳,做得很好。几年后,曹德旺才知道,贬他做销售副经理的时候,有一家公司,开30万年薪挖他,而当时福耀给黄中胜的年薪才12万。曹德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走?他眼睛一下子湿润了,说,“老板您忘了吗,2001年,我老婆生儿子,名字还是您取的。孩子生下来就脑瘫,要在福州治疗。我一个外地人,人生地不熟,知道公司有些套房,问您能不能借一套给我暂住,您说,‘可以让你老婆孩子,住在我家里’。”“我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当时您一点顾忌都没有,一点不担心我老婆住到您家会给你们带来多少麻烦事。这种事,就是普通朋友,都不会那么轻易开口答应的。”黄中胜跟曹德旺说:“老板,您让我在福耀有了归属感。”也许真应了曹德旺的名字,“有德之人,必然兴旺”,福耀能有后来誉满全球的成绩,与曹德旺这种爱人、容人的博爱之心,有必然关系。真可谓,格局决定结局。六、天下共生道义之心1997年夏天,印尼ASAHI玻璃公司的日本总经理,来拜访曹德旺。因为那一年,泰铢贬值崩盘,引发东南亚经济危机,印尼受到的冲击也很严重。在曹德旺家里,饭桌上,日本经理说了自己的困难,希望曹德旺帮他。曹德旺给他倒一杯酒,先干为敬。那时福耀还不大,曹德旺说,“我们也是小公司,用量也不大,每个月也就三五千吨,如果这样可以,我们每个月买你们4000吨玻璃,等于用量近的90%都是从你们那里买。”“至于价格,参考中国市场的现价,你看如何?”日本人一听,“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举起酒杯说:“曹总,感谢您。”“我在印尼的仓库太小,再加上金融危机,玻璃不好卖,印尼湿度大,玻璃也不好存放,这一船货,如果你不要,我就只有给炸掉了。”日本经理说。送走了日本总经理后,曹德旺的下属不明白,问他说:“印尼受灾这么严重,老板跟他买那么多玻璃,为什么不同他商谈价格?”“问得好。”曹德旺说,“我刚从印尼回来,他们的危机十分严重,远超你们想象。我们现在的浮法玻璃原片,主要靠外购,目前国内只有2家,一个健康的印尼ASAHI是我们所希望的。”曹德旺继续说:“你要记住,从产业链的理论上讲,上下游企业,是有买卖关系,但也是分工不同,绝对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要想让公司健康发展,不仅自己要做好,更需要我们的供应商发达。表面上我们是在帮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既然我们是帮助别人,那就不用讨价还价。我相信日本人也是个聪明人,知道我的用意的。”果然,过了一年多,亚洲经济回暖,玻璃原片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而且还拿不到货。而那段时间里,福耀每个月都能得到ASAHI至少一艘船的供货保障。而且ASAHI不仅按时发货,也决口不提涨价的事。直到一年多之后,玻璃价格几乎翻了一倍,曹德旺才收到印尼ASAHI一份很谨慎的通知,信中直说道歉,不好意思要涨价。曹德旺立马就答应了:“早就该涨价了,真的很感谢!”在后来20多年的路上,福耀的上下游企业,遇到很多危机,甚至包括福特这样的巨头。但曹德旺一直坚持这个原则: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是一家人,只是不同的分工,谁也不要自毁长城,谁也不要见死不救。别人有困难,你理解并帮助,这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七、结语:天道酬仁曹德旺的父亲曾教育他:“有福者,必须先有量,福是从气量中求。”曹德旺一直谨记这句话。30多年来,曹德旺,从一个一文不名的贫困青年,成长为今天跨国集团的董事长,并且是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第一个华人获得者,让福耀这颗明星,闪耀全球。真可谓,天道酬仁,仁者无敌!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谨 琼
2020年05月28日
                             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谁是娱乐圈最会说话的人?恐怕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何炅。这个在生日当天能收到半个娱乐圈祝福的男人,是出了名的高情商、人缘好。作为主持界的领军人物,他救场次数不胜枚举,富有力量的话语,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度,总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化解所有尴尬和危机。有人曾公开吐槽:“怎么老是何炅,每次打开电视,都能看到他。”这句话更像是侧面对何炅的认可。在人来人往的娱乐圈里,大概只有何炅像一块金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甚至不管搬去哪里,都是收视率的保证。只是,不知你是否想过:何炅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何炅到底有多忙?前几天,有人在微博晒出了何炅2019年的全部行程,看完之后,许多网友都惊呆了:何老师,内娱有你真的了不起!根据统计,何炅在过去一年,主持的晚会活动多达16场。上至跨年演唱会、小年夜春晚、元宵喜乐会这种大型晚会,下至借光计划、招商大会、品牌发布会这种活动。只要有何炅在的地方,他就会挑起大梁,担任主持C位,堪称全能控场王。除了主持晚会活动外,他总共主持了9档综艺节目,其中包括4档网综和5档视综。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娱乐、美食、美妆、职场、悬疑、生活、文学、舞蹈等多个类型纬度。不仅如此,他还以嘉宾的身份,出演了4档综艺节目的录制。穿插在晚会活动和各种节目中,何炅还28次献唱献声。他的话剧事业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以演员的身份与观众亲密接触。已经连续演了13年的《暗恋桃花源》,去年又相继踏足12个城市的剧院、举办了30场巡演。另一场话剧《水中之书》,在第四个年头,也在5个城市与大家见面11场。演一场话剧,也许没有那么难;但是一演就持续数年,哪怕再忙碌也坚持下去,实属不易。除了这些常规的工作以外,何炅还做的一件事,实实在在震撼到了我。在工作如此繁忙的情况下,他还是会抽时间为《中学生百科》杂志写专栏,20年来不曾间断过,足足写了300多篇。单说去年,他就在专栏回复40篇,要么是在飞机上、要么是在录节目的间隙……全部是利用碎片的时间完成的。曾经有一期《快乐大本营》,将他之前撰写的专栏全部展示了出来,足足铺满了三个书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每一次写专栏,都是亲笔手写。既然是《中学生百科》,问题大多都是中学生的苦恼,关于未来、关于亲情、关于友情......为了不让涉世未深的学生们因为迷茫而误入歧途,何炅会尽可能回复问题,用自己的经验和感悟,给他们进行指引和教导,数十年如一日。他用文字化为暖心解惑人,教孩子们学会与青春讲和,用自信温暖远方……一个男人最温柔而有力量的时刻,莫过于此了。看完何炅2019年的行程,可以想象他的日程安排是多么满满当当,堪称娱乐圈第一劳模。该有多么努力与辛苦,才能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我们喜欢何炅台前的专业,更敬重他幕后的坚持和付出。他明明已经那么优秀了,却还这么努力拼命,这份精神,实在让人感到可怕。很多人都忘记了:长着一张娃娃脸的何炅,已经46岁了。在之前一期《向往的生活》中,黄磊感慨自己期盼的生活是一年只工作100天,最多150天,不能再长了。此时何炅悠悠走过,黄磊又连忙补充道:“像何老师,他基本上一年365天,得有350天、340天在工作。”一年工作超过340天是什么概念?那就意味着,每个月只休息两三天,换做是一般人,可能根本承受不了。可何炅并没有觉得有多劳累,还乐在其中,把工作当作休息。Papi酱曾说起过她和何炅之间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收工已经是很晚的时间,可何炅却邀请她一起去喝点酒,于是一直喝到凌晨4点。第二天早上7点开工之时,只睡了3个小时的Papi酱觉得很疲惫,根本没睡醒。令她意外的是,同样只睡了3个小时的何炅,整个人神采奕奕的,还说自己睡得特别好。谢娜也曾说过,自己曾经有一个礼拜没见过何炅睡过觉。那时候他们天天录制节目到晚上十二点,然后又一起聊天喝酒到四点钟,就这样何炅还能赶上六七点钟的飞机,去演话剧。因为对何炅而言,三个小时的睡眠已经足够了。结果就因为这句话,何炅受到了许多抨击,有人质疑他卖弄“努力”人设,有人断定他是年纪大了所以睡觉少。对此,何炅回应道:“健康作息最重要,我不止睡三个小时!”是啊,睡三个小时就足够和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完全是两个概念。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档访谈节目,几个明星说起何炅时,评价他虽然在屏幕里很活泼,但是私底下是一个很懂得安排时间的人,特别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工作。上车时候、组间休息时候,其他人在闲聊,或是刷手机,但是何炅就在睡觉或休息,哪怕只能眯一会。他明白只有休息好才能有好状态工作,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会抓紧一切时间休息。由此可见,何炅真的是一个妥善利用时间、懂得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的人。鲁迅曾写下: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优秀的成功人士,都懂得掌控自己的时间,每天多挤出一点时间,日复一日过后,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时间。再将这些时间合理、充分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此拉大。前段时间,由于疫情的缘故,何炅只能赋闲在家,于是他通过节目公开了自己的私密日常。在节目中,他发出了这般感想:宅家这段时间,真的很适合阅读。之前因为工作的关系,阅读都是碎片式的,有的时候可能十几天,甚至一个月可能才读完一本书。但最近这段时间可能是因为心比较定,所以阅读的速度变得非常地快,有的时候一天就可以读一本甚至两本书。说完,他便开始投入朗读,能看得出来他是发自肺腑地热爱读书。不得不承认,一个人必须要足够努力,才能做到毫不费力。何炅在镜头前所展现出的一切才华与敏锐,不是靠临时准备的,而是通过阅读日积月累下来的。就像三毛说过的那般:“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工作之余,除了读书,何炅还坚持做着一件事:健身。平时他定期就会泡在健身房,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专业的训练。就连出差时,他也不会松懈,仍然会在健身房中,挥汗如雨。别看他外表瘦瘦小小的,实际上藏着一身腱子肉,撩起衣服来,就能看到痕迹清晰的腹肌。何炅的经历足以说明,有些人之所以优秀,绝对不是毫无理由的。他的主持功底,是25年来在大大小小的节目中磨练下来的;他过人的学识,离不开他读过的每一本书;他之所以能吃得消紧密的行程,全靠用汗水换来的好身体。别人工作的时候,他也在忙碌;别人放纵的时候,他却严于律已,或是丰富自己的内涵或是提升身体素质。成功没有捷径,但有一条必达的路,叫做自律。不知有多少人只是羡慕成功者的光鲜亮丽,却不愿经历背后如苦行僧似的辛苦和努力,嘴上壮志凌云,现实中浑浑噩噩。人生就这样,你的心用在哪,收获就会在哪,你若不用心,自然不会有收获。正如作家王欣说的那样:“你所看到的那些惬意、闲适、无拘无束、不受金钱困扰的慢生活,其实都是人生给予自律的奖赏,是生活某一个甜美的瞬间,并不是全部的日常。”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只是想要人生美好,就必须先让自己优秀起来,毕竟你只有足够优秀,人生才能足够美好。俄罗斯小说家安德雷耶夫曾写到:“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人生最强大的对手,不是别人,就是自己,在变得优秀这条道路上,归根到底,是一场与自己的殊死搏斗。过程虽然难熬,但只要你咬牙坚持下来,结局就会很美好,你也会因此遇见更优秀的自己。现在的你,如果不努力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那么未来的你,就会浪费大把时间,去应对你不想要的人生。你前期所有偷的懒,都会为后期埋下无数个坑,当你掉进坑之后,自然会错过让你心动的一切。一时的不优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知自己不优秀,却还不努力。最后,与大家分享一段何炅说过的话:想要得到你就要学会付出,要付出还要坚持;如果你真的觉得很难,那你就放弃,如果你放弃了就不要抱怨;人生就是这样,世界是平衡的,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努力、坚持并付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要么就和自己的平庸握手言和,要么,就让自己的努力配得上自己的梦想。愿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配得上自己的梦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作者 /  红毛来源 / ins生活ID / inszine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5月24日
昨天,在微博看到一个热搜。大意是说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正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受邀担任首批推广大使的有6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相声演员冯巩,主持人海霞,学者冯骥才,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网红李子柒。官宣一出,评论区就爆了,网友纷纷祝贺这个90后女孩的付出与努力终于得到了肯定。其实不止这次,媒体界对李子柒的态度一直是颇有赞许。央视新闻表扬她:“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人民日报赞许她:“李子柒的样本意义,绝不应被忽视。”白岩松力挺她:“微笑着为她鼓掌是最好的,如果我们来自民间并真的走向世界的网红,由一个变成几十个,变成几百个上千个,那中国故事就真的有的讲了。”在她的视频里,你总能看到世界万物从无到有的过程。蓝印花布和蜡染,从一颗蓼蓝种子的两次收割开始;给奶奶做的一床新棉絮,从挖地播棉花种开始;制作传统手工酱油,制曲、暴晒、提纯,将这历经三千年的非遗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看李子柒的视频,你总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治愈和赏心悦目的美。但走近她,你才能感受到这个女孩到底有多“可怕”。01生活将她打到半死不活,她在苦难里开出花儿。李子柒在美拍的个人简介,是“李家有女,人称子柒”。念起来有种邻家小女的乖巧和圆满,可她却是个孤儿。生长在四川大山里的李子柒,很小的时候就遭遇父母离异。后来父亲早逝,子柒又遭受了继母的虐待。一个还没有灶台高的孩子,被逼着生火做饭干重活。一旦做得不好就会遭受继母毒打,子柒却回回倔强地忍着泪。“6岁时候的我,被继母拽着头发往水沟里按,被打得半死不活时,都生生的没掉过一滴泪。”图片来源:微博@李子柒到后来子柒选择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里穷吃不起零食,就从树上摘花苞解馋。爷爷去世后,奶奶成了她在世上的唯一依靠。14岁时,家里揭不开锅了。奶奶没办法继续供她上学。迫于生计,李子柒辍了学去城市里打工。在别的女孩青春懵懂,回忆里只有课本、暑假以及隔壁教室的男同学时,李子柒睡在桥洞,把一块方便面掰成两块,吃两顿。在饭店端盘子算好的,可一个月拿到手仅仅200多块钱;在夜场当DJ,只因为它工资高,能让自己吃得上饭。成名后的子柒,把那些被人诟病、成为“黑料”的曾经归结为“经历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她也知道这些不光彩,但没办法,人只有先活下来,才有资格谈以后。后来奶奶生了一场重病,李子柒抛下所有回到奶奶身边,机缘巧合之下,接触了短视频。新的谋生方式,让她就此敲开了成功的大门。泰戈尔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这句话似乎验证了李子柒一路磕磕绊绊的历程。有人酸她不过是运气好,我不否认成功会有运气的加持,但若是把一切成功都总结为运气,那就是无脑耍流氓。那些酸她的人,根本承受不了她吃过的苦。一夜成名的另一个叫法,你可以称之为百炼成钢。02当你对生活认真到偏执,生活一定会向你低头。4月末,李子柒的YouTube频道粉丝突破了1000万,视频播放总量达到了13.45亿,成为了平台上第一个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每一条的播放量,都是百万级起步,千万级是常态。从单枪匹马,到组建起一个小团队。外人眼里李子柒坐享其成,但其实拍什么,怎么拍,仍然是她一个人操劳。每一则视频的取景和构图。她都要一个一个去调整。只要镜头里有一点点瑕疵,她都会几遍几十遍地推翻重来,直到拍到满意为止。就算拍完了,也要自己把主体部分剪辑好,再交由摄影师调色输出。前来帮忙的朋友直言不讳,告诉李子柒她这么做根本请不到愿意配合的私人摄影师。李子柒承认:“我做的确实没有专业的人好。只不过,我已经那么辛苦地做了95分,为什么不再尽力做到心中的100分?”这种“万事出于我心”的偏执,逼着她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去挑战生活的极限。拍摄《茉莉酱》时正处夏季最热的时节,室外是40度的高温,哪怕站着不动体力都会被热浪侵蚀。李子柒就着一个小风扇,一遍遍校对刺眼的光线一遍遍推翻重来。两三秒的镜头,要拍至少两三个小时。为了拍雪山日出那短短几秒钟云雾翻滚的镜头,她爬了9个小时的雪山,期间害怕被冻死,一晚都不敢睡。拍《桃花醉》的时候,突发大雨,她是在雨里淋着拍完的。衣服、头发全部湿完,身上混着汗水和雨水,镜头里看着却是和酒一样的清新和冷冽。                                  拍《蜀绣》,她钻研相关纪录片,又联系了蜀绣国家级非遗大师孟德芝学习了半年。拍《松鼠鱼》,她一个人带着设备在零下15度的高寒下折腾了十几个小时。你能从她的手上,看到她对作品的极致认真。  你能从她拍摄视频的花絮里,看到一个女孩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周润发在电影《无双》里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一百万人里才有一个主角,而这个主角必定是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不遗余力地去成就每一件事,永不放弃地去塑造每一个细节,这样的品质,真的令人望而生畏。也是应了那句话,匠心,就是在重复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当你对生活锱铢必较时,生活便再也不敢凌驾于你之上。03顶着世俗偏见,她将中华文化细落成生活的诗。有人粉,便有人黑。李子柒总是招人骂。她表现的明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却总有人骂她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她通透、清醒,活在世俗却不流于世俗,却被骂“清高婊”“作秀”。可这不妨碍她把文化细落成物品,融进了生活的诗。在她的镜头下,每一帧的画面美到令人惊叹。远山淡淡翠梅低,野树离离带浅溪,风吹过一缕春意。古柳垂堤风淡淡,新荷漫沼叶田田,氤氲着丝丝暑气。默默稻田,重重叠叠,渗透着生命的浪漫。再看她室外案板上的插花细节。四季流转,瓶中的植物随着时光更迭。春有桃花枝。夏有荷花梗。秋有缤纷转日莲。冬有飘香金桂。时而温婉素雅,时而灿烂盎然。每个巧思,每个构图,每个彩色的搭配,在灰墙土瓦的映衬下,无一不渗透着超乎寻常的东方美学。你很难不为这样敬爱生活的人,拍案叫绝。在李子柒的YouTube频道里,所有的视频都有且仅有中文字幕,外国网友其实看不懂,但每条视频下面,最多的都是对中国文化的一致点赞。“伟大的中国文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一个非凡的女孩身上重现,我虽然不是中国人,但我为她感到由衷的骄傲和高兴。”“中国人富有创造的思想和物尽其用的作为让人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她用吃剩下的葡萄皮,晕染出一件仙气飘飘轻如紫烟的纱裙。她花半年的时间请教老师傅,再用上两年的功夫,手工制作文房四宝。她追溯至古代女子梳妆台的一角,用古法还原口红、胭脂和眉黛,名曰《汉妆》。做千层底布鞋。砍竹子,做沙发。                             没有热爱就成就不了李子柒,可极致美的背后,都背负着极致的疼痛。知乎上有个话题,如何评价李子柒?最高赞答案是:李子柒油管频道的对外文化影响力,可以说抵得上1000个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站在大格局上说,她将中华传统文化宣扬至国外,体现中国的文化交流自信,凸显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世”的价值追求,这没什么不好。而对于普通人,就借用某位答主的评价:“看子柒的视频,就像一个窗子,我透过这窗子,看到了小时候和小伙伴在田埂上奔跑,在河里捞鱼,在山上摘野果的欢乐时光。仿佛自己也暂时脱离了生活常态,放下了浮躁,游离在田园,体验了一把不属于自己的安宁。”这样优秀的女孩,黑她的意义又在哪里?对于蒙受骂名不反驳,不辩解的李子柒,不得不说,我叹服于她的通透和坚韧。04在《你可以拥有你想要的生活》一书中,作者写道:这个世界的诱惑远比你想得多,通往成功的道路也比你想的要更多。无论你要什么,我都希望那件事是你真心热爱的,我希望你能坚持自我,善用天赋。不要浪费自己的才华,不要忘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也不要忘记你心中的激情。我们做不成李子柒,也大可不必逼自己变成她。生活一直在奖励那些发狠努力到令人害怕的决心,不如在生活里,浇筑一些热情,加入几分自省,守护久违的感动和初心。如李子柒一般,拿四季风物,开生活处方。作者:王耳朵先生来源:王耳朵先生(ID: huangezishiba)
发布者:南溪
2020年05月23日
提到梅兰芳,相信即便是不听京剧的人,也知道他的大名。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于北京,8岁开始学戏,10岁登台,开启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名震全球,富家伶界,有如此大的名利,一方面是他个人的努力,另一方面是他祖上积德行善。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在成婚前,做了一桩天大的善事。梅竹芬从小学拉胡琴,经常在皇宫演出,积攒下钱财5000多两,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存款。一日,梅竹芬在返乡成亲的途中,看到很多茅草棚,里面住着很多难民,因为荒年,难民们无吃无穿,很是可怜。梅竹芬见状,心生怜悯,心想“我有5000多两,如果分给灾民3000两,我还剩2000两,足够我成亲的了。”于是,他拿出3000两赈济灾民,可灾民太多了,根本不够分配,3000两布施完了,又有灾民苦苦哀求他,他又把剩下的2000两全部分给了灾民。虽然多年的心血积蓄一朝散尽,可他心中却十分愉悦。没钱返乡结婚,他只得返回北京,积蓄努力赚钱。又过了三年,梅竹芬又攒了一笔钱,才完婚。若干年后,梅兰芳出生,并成了享誉全球的人物,富甲伶界。从佛教角度来说,梅兰芳能够获得名利,和他父亲那一次广行布施,做了大善事有很大的关系。纵观历史,但凡有所成就、或是富甲一方的人,几乎都是祖上的庇佑。 佛教提倡布施,提倡心怀善意对待他人,梅竹芬把自己和佛教的善缘又传给了梅兰芳。梅兰芳23岁时,出演了梅派新剧《天女散花》。这部京戏取材于《维摩诘经》,故事以文殊菩萨问疾维摩诘居士而展开,因精辟的义理而引得天女散花以示赞赏和敬佩,梅兰芳出演的天女,成了全场京戏的主角。父亲的影响,以及京戏的“牵线”,促进了梅兰芳佛缘的成熟。在当时的京剧圈内,名角名师笃信佛教者有很多人。梅兰芳的师父谭鑫培,以及师兄弟杨小楼、余叔岩,都是佛教徒。不仅每年都要到潭柘寺、戒台寺进香礼佛一个月,他们还都是大施主。除了布施,梅兰芳最擅长画佛菩萨像,送人结佛缘。1921年,梅兰芳27岁时,独立完成了作品——《达摩坐禅图》,显露出了刚健的青年时代风格。 1942年,梅兰芳与著名画家汤涤合作画了一幅《观音菩萨像》,作为贺礼,献给程砚秋。四十年后,汤涤的弟子刘凌沧为之大发赞叹。这位工笔重彩人物画大师为之题跋曰:此幅观音大士像乃京剧泰斗梅畹华,为名戏剧家程砚秋四十寿辰所绘,法像庄严,笔墨清秀,系梅君精品。山崖草坡为吾师汤定之先生所补,珠联璧合,极为珍贵。吾于三人皆系旧识,今读此画,感慨极深,敬以为记。梅兰芳作为一代京剧大师,能无师自通于佛教绘画,可见和佛教的善缘有多深厚。文章来源于:晶彩时光
发布者:瑾年
2020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