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九九消寒图”:古代的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多少中国智慧

2020年07月11日
Outstanding
关注

明清时期,每到冬至那天,书塾里的孩子们便会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上个大方格,然后用毛笔蘸上红颜色在每个方格中画上三排红圈,每排三个,三排九,整整齐齐。这九大格正好九九八十一个圈圈,然后在两边写上对联:"点尽图中墨黑黑,方知门外草青青" 。 从冬至日起, 他们每天涂黑一个圆圈,天天涂,天天数,天天盼,盼着早日涂完,春天早日到来。

"九九消寒图" 是一张记录从冬至这天开始,到惊蛰那天为止,中间九九八十一天中气候 变化的图。"九九消寒图"并不只是用来附庸风雅的,而是在"熬冬"的同时,记录并研究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一份统计资料,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一、冬至与数九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一个传统节日。天文学上把冬至当作冬季的开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的准确日期,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重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还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这都充分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 ,从冬至次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个时段 ,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 相对的"九" 。“九”共用九个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合称"九九" ,与“三 伏”相对应 。整个冬季 ,这八十一天最为寒冷,“九九”之后,天气开始转暖,大地回春。

关于“数九 ”习俗的记载 ,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的《荆楚岁 》一书。根据书中记载,当时社会上已有数九之俗:" 俗用冬至日数,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 。至少在唐代,北方就流行“九九消寒歌" :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

到了明代 ,社会上又产生了 "画九" 、“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情况更加形象化,不仅 成为一项记录天气变化的活动 ,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趣游戏。 这些 "画九" 或“写九“”的游戏道具,便是明清时期流行整个社会的"九九消寒图 " 。

二、九九消寒图

明清之际,每逢冬至节前,大多数人家都会在墙上贴上九九消寒图。主人按图逐日填染,直至图中被填写满,也就代表冬天已经过去,该是春风送暖 , 柳绿桃红 , 万象更新的春天来了。

九九消寒诗图

从大的方面来说,“九九消寒图”属于广义上明清年画的一种题材。它样式众多,但都有计日和抵日的功能。明朝皇宫中最为流行的九九消寒图是"九九消寒诗图",这种诗图选取九个笔画为九的字来代表九个"九",事先用双钩线把字画在一张纸上,入九之后,每过一天用色笔填上一画;九九八十一天之后,一幅完整的消寒诗图就填绘完毕了。

"九九消寒诗图"常用的九个字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也有“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 " 或者“ 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 等等,充分体现参与者的聪明才智 。

民间使用的消寒图,多在要填的字的笔划边写上当时的天气情况,从而形成了一张详细的冬天天气记录,用来预测来年的气候,指导来年的农业生产。

画铜钱

清朝时还有一种更加简单的九九消寒图。就是在一张纸上,画出 纵横九个格子,每格中间画一个圆,称作”画铜钱“ ,每张图上共有八十一钱 ,旁边写上日期 ,每天涂一 钱 , 涂法是 ”上阴下晴 、 左风右雨雪当中 " ,民间歌谣唱道:" 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 ,春回大地草 青青 。" 意思是,涂完这些圆圏,便是“ 出九" 的春天 。

女性玩这种游戏一般采用“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起, 画上一 枝九朵梅花的素梅树 ,每朵梅花都有九 个花瓣 ,总共八十一 瓣 , 代表“九九天 " 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 , 染完九朵梅花 , 就是春回大地了。 明代《帝京景物略 》对此有着专门的记载 :" 冬至画素梅一枝 ,为瓣八十有一,日 染瓣 ,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此曰九九消寒图 ”。

红梅消寒图

这种消寒图一般女子都会将其放在梳妆台边,每天梳妆时用胭脂抹上一瓣,待素梅的八十一瓣全都抹红,变成一枝红梅,也就是冬尽春来的日子 了。这正是"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暧初回。梅花点遍 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还有一种"九九消寒联" ,传说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发明的。 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 被押解到北京时, 正值冬至节令。文天祥在狱中孤身独处,为了计时和解 闷,也为了排遣胸中郁愤,于是创造了 " 九九消寒 图" 。 他在墙上画了一株红梅,缀有九九八十一朵梅花,每天填抹一朵;又画一 株红梅,上有九朵梅花,每朵九叶花瓣,每天涂抹一 瓣。文天祥还为" 九九消寒图"配了一副 "九九消寒联"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黄, 庭院春幽狭巷草重茵”。这副对联每句九字, 每字均为九画。他每天在上下联中各填一画, 联成而寒尽,外界也就春和景明,桃红 柳绿了。 红梅是文天祥节操的象征,梅花消寒图和九九消寒联,都表现了他痛惜国破家亡、期待收复故土,重整山河的心愿和志向。

三、九九消寒图作用

​" 九九消寒图" 的作用一是由一九的天气推知九九的天气。古代农民们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一九某一天的气候常常代表后面九天的气候。比如一九的第二天冷,则二九的九天基本都冷;一九的第四天暖,则四九的九天很大可能都暖。

二是由今年九九风雪的多寡,推知明年收成的丰歉。古代农民的经验是今年不太冷,明年必然多虫,谷物不能丰收。他们还能根据多年的经验,由“九九”的气候变化推知粮价的涨落。每年冬至,他们把 墙上积累多年的 " 九九消寒图" 揭开,观察各年九九的气候统计,推断次年的年成及粮食价格。

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 " 九九消寒图" ,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气候统计图,具有一定的统计作用。古人利用统计资料总结气候规律,用 "九九消寒图" 记录每年九九这八十一天的气候特征,以这八十一天的气候推 知今年的整体气候,甚至用过去若干年气候的变化推测今后几年内大致的气候情况。这就是 " 九九消寒图 " 在民间每年都会被认真填写的原因。“九九消寒图" 里虽然没有数字,但它的统计学价值是不能忽视的。

四、九九消寒图中的智慧

中国古代为何冬季要数"九"而不数其他数字呢?这里面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体系里,"九"有"极"和"阳"的特殊意义。在冬季严寒之时,"九"表达了古人盼望春天来到,大地回阳的心情。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和"阳"是相生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是从"入九"这样的极阴转阳,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古代科技虽然没有今天发达,但聪明的劳动人民通过圭表制定出二十四节气,数九自冬至起,于惊蛰止,其间跨过小寒、大寒、立春、雨水等数个节气,刚好为九九八十一天。

明清时期,统治者重农抑商,将农业当做国之根本。古代农民经过长期劳作,早已熟悉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对气候的观测经验用谚语、民歌和俗语等形式代代流传下来。九九消寒图只是其中一种独特的图像记录方式,通过统计图上的天气情况,来指导春天即将进行的农业生产,有着很强的实用功能。

有经验的农民可以利用九九消寒 图,由一九的天气推算出九九的天气。民间的谚语也证明了这一点,"头九暖,九九寒"、"四九多雨雪"、"冬前弗结冰,冬后冻杀人"等等谚语,都是劳动人民长期对冬季气候观察后得到的经验。有经验的人可以根据历年九九消寒图的天气状况多样本统计,去掌握气候与农业生产以及粮食价格的关系。

九九消寒图在古代冬季农闲时,为劳动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它不仅是一种统计图表,还是一种趣味游戏。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多样,有鱼形消寒图、娃娃消寒图 、 葫芦消寒图等等多种样式。

以”葫芦消寒图“为例,它以中国历史故事为内容,用汉字组成连环葫芦,各环内再填写 " 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 九个字。一张小小的消寒图,能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全部编 进去。我们来看看”葫芦消寒图“中包含的汉字内容: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

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

王翦一恕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

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

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

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

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

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

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

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

九九八十一日,闯王造反到顺天,

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在寒冬深宫之中,古人们玩着”葫芦消寒图“游戏,既记时消遗,又熟悉了历史故事,是一件人们极为热衷的活动。

葫芦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这种民俗并不为太多的人所知,我们也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些我们的先人们绘制的九九消寒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断层。

“九九数尽寒冬去,溪畔田头草萋萋”。在这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中,我们能领略到古代人民不畏严寒霜雪的坚强品性,感受到他们在凛冽寒冬中的乐观精神,仿佛听到他们正在吟诵” 冬尽既至, 春岂迢遥?”这种坚强品性和乐观精神,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的。

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