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古人端午习俗:焚香烧艾中体现出的古人智慧的结晶

2020年07月10日
Outstanding
关注

引言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又称"五月节",每逢其时,民间就会举行各类的庆祝节日的民俗活动,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在此时生动活泼地上演在辽阔的九州大地上,农民们也在这个节日里欢聚在一起,在繁忙的夏日偷得一天的闲暇时光。

端午粽子

端午节的起源也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着内在的联系,传言说:端午节的建立与古代人民对于天文历法的深入研究有关,体现了他们对于天象的崇拜之情,端午节祭奠"龙"的习俗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和天文历法有着直接的关联。据《春秋命历序》记载:"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对于宇宙星辰的探索是先民无畏无知的浪漫,古代人民对于天象的重视也是他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最真诚朴素的表现。

农历五月初五之时,苍龙七宿在正南的天空闪烁光华,正值一年之中最为光明灿烂的景象,古代人民由此传说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习俗。古代先民的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和专注于农业耕种的信仰是端午节的精神内涵,端午之时各地人民还有"焚香烧艾"、"喝午时茶"的世俗,体现了他们敬天养体的修身之道,其中凝结了先民早期抗击时疫的智慧结晶。

苍龙七宿

一、爱国诗人的浪漫:楚文化与端午节的起源

从南朝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和宗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来看,他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百姓自发纪念屈原,这种说法也是最广为流传和为大众所熟知的一种。相传屈原为楚国贤能之士,倡导选贤举能,富国强兵的理念,力主联合齐国一起抵抗日渐强大的秦国,可是屈原最终遭到国王的厌弃,被楚王流放到沅、湘流域,可是在他的心中依然怀揣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屈原画像

楚国最终还是没有保住,在那之后,屈原投江自尽,当地百姓为避免屈原的骨肉被江中鱼虾所食,便将自己家里所做的米团一类的吃食投入江中,这种做法被一直保留下来,后遂形成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那片水草丰美的南楚之地,孕育出充满浪漫、幻想与激情的楚文化,而屈原作为名满天下的贤臣,也作为楚文化的代表以这种方式被人们铭记在心间。

荆楚地区崇尚鬼神祭祀,历来盛行"巫文化"。在屈原的楚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包罗万象的神仙世界:东皇太一、司命等形象经常出现在屈原的诗词歌赋之中。瑰丽浪漫的楚文化不仅体现出先民对于自然力量的敬服,也成为了孕育端午节日风俗的摇篮,为我们研究端午节提供了更为深远的文化传统与艺术底蕴。

巫楚文化

从古至今,又有多少动人的诗篇也记录下了这段动人的传奇:唐代诗人文秀在他的诗作《端午》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屈子成为了后代诗人的精神寄托,楚文化也使无数后人心驰神往。以至于楚文化中风神激荡,潇洒自然的文化性格被汉赋和唐诗中的文采风流继承下来,形成了中华文化中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

二、早期防疫的智慧结晶:从端午习俗看古人的卫生意识

端午之时,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热闹玩乐的习俗,古代先民还注重在此时保养身体,杀菌除疫,人们利用朴素的材料寄托最质朴的心愿,史书传记对于端午习俗的记载相对详细和完善。

《安海志》载晋江安海的端午习俗:"家家户户煎(锑)结粽。在大门口插松、艾,于室内烧苍术、蝉蜕……且噀于房角及床下,以去秽、驱邪除病。以五色彩布制虎仔形、棕形香袋,内实香末,曰"虎仔香袋",系于小儿臂上。"

端午彩粽

人们取来各类香料草药或研磨成粉末制成香包佩戴在身上驱蚊除疫,或将松枝、艾草安插在大门口和庭院中间起到去除阴晦邪病的方法,他们将身边自然生长的植物和动物充分利用起来,让原始有限的生存资源,成为对自己和家人有益的久病良方,这说明先民们具有早期防治疫病的意识,在端午时节祈求全家身体健康。

除此之外,人们还在端午时节,制"午时茶"与"雄黄酒"。"午时茶"的具体做法是在五月初五当日正午十二点,在屋外架一个铁锅,以木柴引火,待到锅底微热加入盐巴、茶叶和生姜一齐翻炒,直至锅内的盐巴炒成黑褐色,便将这种药茶装在罐子中,密封收藏。这种药茶可以防治中暑、呕吐等不适症状,对于腹痛的毛病也能有所缓解,作为习俗演变下来被称为"午时茶"。

午时茶

有的人饮用雄黄酒当做防病祛疫的良方,人们将各类香料草药酿造为特色的雄黄酒,除去直接饮用的方法,也可以把雄黄酒加水洒在屋内,以求起到杀除病菌的效果,希望家人能够强身健体,获得健康。这也作为端午节的特定习俗流传下来,时至今日,从现代卫生的角度来看,也不失为一个有效妥帖的办法。

图|端午节百姓观看龙舟赛

端午节时,民间还有"晒龙袍"的习俗,"晒龙袍"是指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都把家里的衣服和被褥拿到烈日底下灼晒,起到杀菌的作用,古代先民认为端午为"恶日",认为在太阳底下晾晒衣服和被褥也可以起到驱除鬼邪的效果,以求得家人在来年能够身体康健,无病无灾。

三、时令与节气:端午节与农耕文明的渊源

先民们对于端午节重视的背后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繁荣的体现,人们依靠耕种土地来获得收入维持家用,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才形成了众多与农业相关的节日庆典,无一不体现出古代人民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地利的思想和初心。

图|端午节场景图

古代人民通过观察自然,结合农耕的时令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它能反映出四季时令的变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年四季从事农业活动的自然规律。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言:"夏三月,此谓番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是说夏天是自然界万物繁华生长,风姿茂美的季节。立夏之时,夏季收获的农作物进入生长的中后期,农民开始进行水稻的栽种,农民们进入了忙碌的季节,生活的重心转移到耕作土地上来。上位者对于农耕事业也十分重视。周朝时,每至立夏,帝王要将文武百官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典礼,皇帝也会派遣相关的官员到各地去督促农民耕种的进度,体察百姓的日常生活。

芒种时节

等到了小满节气,北方的农作物以小麦为代表,开始生长麦粒开始逐渐饱满,因此以小满为这个节气命名。二十节气之中,只有小满而没有大满,从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民讲究自然平衡之道,也体现了先民的人生哲学。进入芒种时节,农民进入到夏收忙碌的状态,小麦等夏天成熟的作物急需抢收,夏天播种的作物也是在此时入土。夏至时小麦收获,人们将小麦磨成面粉,制成面条于此时享用,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寓意蕴含其中,小暑大暑之时,人们感到闷热难耐,农作物却需要强烈的光照和高温来维持生长,此时科学管理田间的农作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端午节本身并不属于任何一个节气,但是人们庆祝端午节的风气与习俗与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的对于农耕的重视如出一辙。先民们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世代耕种,依靠自然条件得以生存,千百年来生生不息。

赛龙舟

结语

关于端午节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人们专门挑选出一天来斋戒沐浴,这可以算得上是端午节习俗的最早雏形,汉代时又多出了把五彩丝线系在自己的身上,以此求得达到驱鬼辟邪的愿望,而在端午节必须吃粽子的习俗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正式确立了下来。

端午节也从神圣祭祀的崇高位置上一步一步走向寻常人家,增添了娱乐的意味,不再刻板和无趣。古代的端午节气承接了浪漫博大的楚国文化,流传千年遥望汨罗江上屈子的亡魂,两相对望,荡漾文化传承的涟漪。我们可以从古人的端午习俗之中吸取经验,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作为保护自己和爱护家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时至现代,农业也是保证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吃粽子,赛龙舟,接五彩绳,喝雄黄酒,体验各不相同的端午习俗,感受泱泱大国流传至今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春秋命历序》

《安海志》

《黄帝内经素问》

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