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今天必须曝光这位女老师!

2020年07月16日
Outstanding
关注

今年,又将有157个女孩,从华坪女高走向大山外面的世界。

而63岁的张桂梅,已经开始为下一届学生做准备。

“我不知道我还有多少时间,现在还能动,我想做点事。”

一批又一批大山里的女孩,一代又一代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今年4月底,云南省的普通中学陆续复课,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教学楼走廊里的简易床终于被搬了出去。

受疫情影响,之前的两个多月,这所学校采用了网络授课。

从早晨8点的第一堂课,到夜里11点的最后一堂课,老师们竭尽所能让教学任务正常进行。

刚开始,63岁的校长张桂梅会坐在空荡的教室门口,一直等着老师们下课再一同结束一天的工作。

但久坐让她全身每一块骨头都剧烈地疼痛,所以她干脆在门外支了一张床。

张桂梅躺在走廊,陪伴直播上课的老师

教室里开着灯,她躺在光影之外,像过去12年一样,只要学校里还有一盏灯亮着,她便无法安眠。

手电筒,是张桂梅随身的物件之一。每天深夜12点半,她最后一个回到宿舍,关掉手电筒入睡。

不到5个小时之后,清晨5点20分,那个打着手电筒的瘦小身影再次出现在校园里。

从前,她会一人一灯先在校园里巡逻一圈,但这几年,随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正常行走都成了问题,她只能请学校职工骑着摩托车载她去教学楼。

亮灯、开门,教学楼的卷帘门还没完全拉起,她就已经钻出去,拿着喇叭:“快点啦!姑娘们!早读要开始啦!”洪亮的声音与佝偻的身影很不相称。

隆隆的脚步声回荡在黎明前的校园,又迅速恢复宁静,几分钟后,琅琅的读书声在金沙江畔响起。

这里,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所有学生的学费、服装费、床铺费、书本费、资料费、水电费都被免除。特别贫困的,甚至可以申请生活费补助。

学校的招生门槛很低:山里的女孩子愿意来读就行,许多是降分录取。

华坪女高入学通知书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的第一批受益者之一。

幼时母亲早逝,是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父亲将她和姐姐拉扯长大。2008年,姐妹俩同时达到高中录取分数线,但面对学费,没有劳动能力的父亲变卖家产、东拼西凑也是杯水车薪。

也是在那一年,华坪女高成立了,免费招生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周围的大山。

12年过去,周云丽仍然可以清楚地回忆起报道那一天,床铺铺得整整齐齐,正值夏季,每个床位上都铺上了凉席。她找到自己的床位,看着自己的名条,泪如雨下。

从那天开始,她的人生就开始被改写。

“如果当时没有女高,我可能已经打了十几年工了。”周云丽说。

华坪女高建校12年来,已经有1645名学生考上了大学,无一例外都是像周云丽一样徘徊在辍学边缘的贫困女孩。

但张桂梅从来不用“贫困”二字定义她们:“我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吧。”

 为了这群大山里的女孩,十多年来,张桂梅将几乎全部的工资和奖金捐赠出来,而她自己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

张桂梅日常的午餐

在去年偶然的一次财务资料调取中,工作人员甚至发现,在学校的所有报销单据中,竟然从未出现“张桂梅”的名字。

但是,张桂梅为这所学校付出的远远不止于此。

 她说:“我几乎付出的是生命。” 

1996年的某一天,在昆明的街头,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恍惚地穿梭在车流之中。

 一声尖锐的刹车声之后,是一阵破口大骂:“你要死你投滇池!我有老有小,你别害我!”骂声中,这个孤苦伶仃的女人惊觉自己做错了事。

丈夫的早逝,让她心灰意冷。回到工作单位后,她申请把自己调往偏远山区,希望可以躲起来了此一生。

她就是张桂梅。

张桂梅与丈夫

1997年,30岁的张桂梅被调到丽江市华坪民族中学。华坪县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滇西高原,是金沙江畔的一个小县城。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来自异乡的女人本想用超负荷的工作麻痹自己,但很快发现了这里的不同寻常之处。

班里的学生,有的冬天还穿着塑料凉鞋;

有的晚上抓一把米放到暖壶里,就是第二天的早饭;

交书费的家长把一桶钱倒在她的办公桌上,最大的面额是5角,一分、两分地清点出来还不到50块。家长紧张地望着她:“我就这些了,我有了还会送来。”

更荒唐的是,前一天还在上课的女孩子,可能第二天就不见了。

 因为同时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义务院长,张桂梅发现在被遗弃的孩子中,女婴居多。

 一边是忽然消失的女学生,一边是不断被送来的女婴,她迫切地想要进山里看看,“这个地方到底怎么了?”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了将近一天,她终于赶在天黑之前,见到了从班里消失的女孩。

余晖之中,十多岁的女孩呆坐在山头,手里握着镰刀,旁边还放着一个割满草的破箩筐。 她望向远处,山的尽头还是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张桂梅问:“为什么不读书?”

女孩答:“家里给我订婚了。”

张桂梅拿出自己的工资,连夜找到她的父母好言相劝,把女孩领回了课堂。

 “能救一个是一个。”

 在张桂梅心里,对于大山里的女孩子来说,读书是可以救命的。

 “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从2002年起,为了筹建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张桂梅开始利用寒暑假到昆明街头募捐。

 “当时很多人都说,你这个学校绝对、百分之百是办不起来的!”

 比这样的断言更残酷的是现实。

 当她拿着一摞资料,像乞丐一样沿街“乞讨”时,很多人都骂她“骗子”,甚至再朝她脸上一口唾沫。

 有一次,她到一家企业筹集办学资金,话还没说完,老板就叫保安赶人,“见我不走,居然放狗咬人!”

 她的裤脚被狗撕碎,脚上淌着血,路过的人指指点点,没人会想到,这个被狗追着落荒而逃的“骗子”,是三尺讲台上的优秀教师。

“乞讨”了5年,只筹到2万元,张桂梅很是失意。

 2007年,她要参加党代会,县里给的置装费,被她全数用作给学生购置电脑,自己穿着平日里的牛仔裤就去了北京。

路过的记者忽然喊她摸摸自己的裤子,她才惊觉裤子破了两个大洞,也正是这两个大洞促成了她筹款办学的转机——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

雨果曾说:“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理想。”

 那一年,各路媒体纷至沓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档节目中,她共募得善款100多万元。

 然而,没人知道,当她面对镜头说出那句“我想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把山里的女孩子都找来读书,这是我的梦想”的时候,也永远失去了再见哥哥的机会。

 节目录制前,张桂梅曾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父母早逝,长兄如父,但她思前想后,最终决定上节目筹钱。

 她怕错过时间人家就不让她上节目了,她怕不上节目就会失去筹款的机会。等她录完节目,哥哥已经过世。

2008年9月,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华坪女高初步落成,迎来了100个大山里的女孩。

于2015年最终完工的华坪女高,被称为“全县最漂亮的建筑”

彼时,学校还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宿舍是教室改的、上厕所要到旁边的民族中学。

教学楼周围有一片沼泽地,常有蛇出没,学生夜里上厕所需要由一名男老师和一名女老师“护送”。最多的时候,每个老师一个晚上要跑十几次,第二天还要给学生上课。 

 “孩子们很懂事,有时故意憋着不去上厕所,一到晚上就不喝水。”张桂梅心疼地说。

然而,比起硬件上的困难,最让她揪心的是6个退学的女孩。

在华坪女高,最简陋的地方是张桂梅的校长室,除了桌椅、书橱和几幅字画,别无他物。

 办公室里用来会客的长木椅,就是她每天中午休息的地方。

 “这样可以随时起来工作。” 

12年来,她没有自己的家,晚上就睡在3楼的学生宿舍里。

 床铺设在门口的位置,她说:“有什么事就可以第一个跑出去,我可以挡点什么。”

 要挡什么?这所学校的特殊之处,让她像一只惊弓之鸟。

办学第一年,得知6个女孩退学,张桂梅利落地收拾起行装上山。

 12年间,女高从来没有要求过家长到学校,也从未召开家长会,取而代之的,是张桂梅的12万公里家访路。

 刚开始她在当地租车上山,但山路崎岖,两三次之后,无论给多少钱也没有司机愿意去了。

 与张桂梅多次同行的华坪县电视台记者,对家访的路心有余悸。

 “在路上,我害怕得腿发抖,甚至觉得鞋底会被脚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车休息时,我连车都不敢下,害怕自己会不小心跌下山崖。”

 在颠簸的路途中,由于严重的骨质疏松,张桂梅曾摔断过肋骨,但仍然坚持赶路,回到县城检查时,医生几乎难以想象,她是如何在受伤后又熬过了4天。

尽管家访过上千名学生,但每一次跨入一道陌生的家门之前,张桂梅都不敢想象映入眼帘的会是怎样的场景。

“各种人间的悲剧都能在她们身上找到。”

在一次家访中,经过近4天的人背马驼,她终于走进了一个退学女孩的家中。

 女孩的父母都因病早逝,自小跟外公相依为命。昏暗的堂屋里摆着两口棺材,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

老人拉着张桂梅的手说:“对不起老师,我们真的是太穷了。”

 每当此时,张桂梅都会搜刮全身:口袋里的零钱、充饥的食物,甚至是御寒的棉衣她都会脱下相赠。

为了不给山里人增加负担,她从来不会在学生家吃饭。来时分文不取,走时带着一个辍学在家的女孩。

华坪女高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说:“张老师真正走到了贫困的背后,她最懂山里人的渴盼,最懂这片山。

在这片大山深处,女孩的命运,往往比男孩更加艰辛。

 有一年高考前夕,高三年级的一个女生忽然退学,张桂梅一路追到她的家中,发现那家人把读初二的弟弟送去县城补课,让姐姐在家干农活。

她瞬间愤怒:“你脑子有病吗?!你姑娘是高三,要高考的,你不让她好好读书,反而送初二的孩子去补习,你怎么想的啊?”

对方只回了她四个字:“他是儿子。”

张桂梅悲从中来,或许这就是她创办女高活生生的意义。

一个被母亲遗弃的女孩在张桂梅负责的福利院中长大,从女高毕业考入了浙江大学。

前几年,女孩生了个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张桂梅问她怎么不再生个男孩,女孩说:“老妈(华坪儿童福利院长大的孩子都称张桂梅为“妈妈”),你忘了我的身世吗?你忘了我受的教育吗?”

山里人祖祖辈辈噩梦般的轮回,正在被阻断。

某一年的大学迎新晚会,来自女高的学生上台报幕,要唱一首《红梅赞》,在时髦的大学校园,这样的歌曲在表演之前引来了阵阵嘘声,但当女孩说出背后的故事,礼堂里的人全部起立鼓掌。

走出大山的女孩,是张桂梅的盔甲,也让她丢盔弃甲。

今年春节,张桂梅到昆明体检,病历上的疾病增加到了23种: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炎、严重骨质疏松、神经鞘瘤、高血压、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

她向记者比划着脖颈处,说:“这一圈都是疼的,因为这一圈底下全是肿瘤。”

 病痛缠身,但她却只是大口地吞下花花绿绿的止疼药,并表示不会再检查了,“越检查毛病越多”。 

“我的病我知道,是没有办法治了。如果把最好的时光留给治病,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她正在跟时间赛跑。

张桂梅靠吸氧缓解病痛

春节过后,随着疫情的爆发,张桂梅又拖着病体上山了,她要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收到网课信号。

 开学就是高考,她坚持亲自完成这项工作:“我这样的身体能那么老远走到学生家去,她们看到了,就会有信心,给她们鼓鼓劲。”

 华坪女高从来没有毕业典礼,每年高考结束,张桂梅都会催促毕业生尽快离校。“离开的那天,也和平常一样。” 

“我不希望她们老是惦念着女高为你做了什么,张老师为你做了什么,我不想让她们背上这样一个包袱!我只想要她们安安心心地去读书,走得远远的,飞得高高的……”

按照学校的规矩,学生办完手续,就不允许再回来。

但12年来,总有人在打破规矩。

2015年,当年差点辍学的周云丽从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顺利考入某重点中学的正式编制。

她拿着入职通知书迫不及待地回到母校报喜,恰好撞上张桂梅在医院急诊输液。

“她当时起身都困难,但下午就回学校工作了。”

其身正,不令而行。打听到女高缺数学老师,周云丽决定放弃城市里的正式编制,转而回到母校做一名代课老师,“报喜”变成了“报恩”。

截至上个月底接受采访时,周云丽已经怀孕37周,但为了将要走入考场的毕业班,她仍然坚持着。

怀孕37周的周云丽还在坚持上课

像这样的故事,在华坪女高不胜枚举。

很多学生会默默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寄回学校。当年考入云南警官学校的陈法羽,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她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数捐出,此后每月又拿出500元资助在校学妹。

陈法羽与丈夫

高三年级语文老师韦堂芸,意外摔伤后,拄着双拐上课,坚持到了高考;

教师苟学华,结婚当天上午还在上课,中午匆匆赶到婚礼现场,晚上又赶回学校;

教师杨晓春时常悄悄地给学生垫付医药费、资助生活费;

……

 2018年4月的一天夜里,张桂梅发病疼得失去意识,被送往县医院抢救。

县长庞新秀赶来探望,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张桂梅拉着县长的手说:“我想提前预支下丧葬费,我要亲眼看着钱都用在孩子们身上。” 

至于自己的后事,她表示,烧成灰,随处洒了就好。

学生们追问:“那我们想你时,会找不到地方。”

张桂梅说:“你在哪个地方想我,我就在你身边。”

从2008年到2019年,女高一共送走1645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从最初的4.26%升至40.67%,综合上线率一直保持在100%。

张桂梅说:“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

 又是一年高考时,今年,将有157个女孩,从华坪女高走向大山外面的世界。

而63岁的张桂梅,已经开始为下一届学生做准备。

“我不知道我还有多少时间,现在还能动,我想做点事。”

 一批又一批大山里的女孩,一代又一代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部分参考资料: 

1、云南卫视:《“云岭楷模发布厅”专场发布张桂梅先进事迹》

2、CCTV-1:《面对面》

3、辽宁卫视:《中国好人:高原上的母亲张桂梅》

4、《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专题:无悔的选择》

5、云南日报:《张桂梅是谁?我们为什么向她学习》

6、新华每日电讯:《她无儿无女,却是136个孩子的妈》

7、新华每日电讯:《一位“女高”校长的十万里深山家访路》

8、新华每日电讯:《张桂梅:我有一个梦想》

9、新华网:《“奇迹校长”张桂梅:11年圆千名山村女孩大学梦》

10、央视网:《大山里的女校校长张桂梅:我想改变一代人》

11、CCTV-1:《新闻周刊:贫困山区学生如何上网课?这位身患肿瘤的校长瞒住病情做了这些事……》

12、新京报:《63岁女校长和“大山里女孩”们的高考季》

13、人民网:《一千多个孩子的妈妈》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文章来源:最人物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