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车厢两种家庭,两个孩子的未来让人一眼看穿,家教真的太重要
-
2020年08月20日
孩子还小的时候,一切全凭天性。
父母不说,他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
在人生的初期,家教对孩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有网友Po出了两张照片,短短一节车厢,呈现出两个家庭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很多人为之震撼。
第一张照片是,孩子规规矩矩地贴着坐在妈妈的身边,两只小手安分的放在大腿上,目视前方,非常乖巧。他身旁有个大大的空位,那是他留给别的乘客的。
而在另一张照片里,“熊孩子”不仅直接穿着鞋子踩在地铁的座位上,还趴着车窗站起来,看样子还在座位上蹦蹦跳跳,完全不顾周围乘客的感受,家长则在旁边自顾自的打瞌睡。
可以看出,这位孩子的家人平时应该也很少教育孩子“不能站在地铁椅子上”之类的。毕竟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很多网友说,小孩子调皮点好,长大后更聪明,更有出息。话是没有错,但允许孩子调皮,是不是也要看“场合”?
公众场合目中无人,不遵守规则,孩子的未来很可能就毁在这里了。
- 1 -
你不教育孩子,别人替你教育
今年4月,四川一公交车上发生了吓人的一幕。一位男子抓起男孩就往地上重重的摔下去,并且摔完了还用脚用力地踩了三下男孩的头部,那架势就像他脚底的不是孩子的头,而是一个僵硬的石头。
刚才还活泼乱动的小男孩,被打得趴在地上无法动弹。
仔细看视频,发现原来是小男孩在公车上觉得无聊,东张西望了一会之后,就去“挑衅”男子,用脚不停地去踢他的手,踢了好几次。
他,愤怒地站起来抓起男孩就狠狠地往地上摔。
男孩伤势严重,直到第二天左侧脸颊都肿得高高的,满是淤青和血痕,左侧后槽牙也有松动迹象。
网友却显得很无情,没有太多去同情男孩,直言这就是“你不管孩子总有人替你管”的典型。
诚然,作为父母,千万别在该给孩子立规矩的年纪,去溺爱自己的孩子。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社会上有多少狂暴的人,也没有人有义务去包容和爱护你的孩子。
从小教育好孩子,才能让他更好地保全自身。
否则,你不教育孩子,等别人来替你教育的时候,后果可能就不堪设想了。
- 2 -
孩子犯错,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网上看到过一个故事,至今印象深刻。
北京地铁是没有防护门的,一天晚上下班去坐地铁,看到一个20岁出头的女孩手里拿着炸鸡,正吃得津津有味。
这时,旁边一位被妈妈牵着的小男孩,闻到了炸鸡的味道,拽着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想吃炸鸡。”那位妈妈笑着对小男孩说:“那你去问姐姐分一点给你。”
于是小男孩就把头转向女孩:“我要吃炸鸡。”
女孩看了小男孩一眼,没有理会,转身走到另一边,继续自己吃起来。小男孩看着女孩的身影,有些愤怒。
这时,随着呼呼的车声,地铁进站了。
小男孩偷偷松开妈妈的手,溜到女孩身边,从背后推了女孩一把,女孩啊的一声,脸色吓得惨白,差一点,就掉下站台了,幸好被旁边的另一位陌生人拉住。下一秒,地铁呼啸而过。
那位妈妈见状也吓了一跳,但没有教训自己的孩子,也没有道歉,赶紧拉起自己的孩子消失在人群中……
很难想象,这么小的孩子,会有一颗这么邪恶的心灵,为了一块炸鸡竟然想让女孩去死。
这次倒是没有铸成大错,那下一次呢?如果女孩真的被推下地铁碾得粉身碎骨,他和他的妈妈这一辈子还能安生吗?
不得不说,孩子变坏,都是父母给惯的。纵容,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最毒的爱。
在这件事情里,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纵容恶、放任恶,恶就会膨胀会壮大。幼年父母护短,成年后果自担。
- 3 -
有远见的父母,从不放任孩子成长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要苦着养,父母溺爱孩子,只会害了他。”
父母的溺爱,会在孩子心灵上播下了自私、任性的种子。
这颗种子极易发展形成个性不良,唯我独尊,处事偏激,偏好反社会行为,最后让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有远见的父母,一定不会放任孩子成长。
1、必须给孩子立规矩
做父母最大的责任,是要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小给孩子立规矩,让他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会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
比如到点就睡,作业要及时做完,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心内有规则、遵守社会规则的孩子,才能健康长大,长大后也才能不遭人嫌弃。
2、父母要以身作则
古往今来,中国的家教都强调一点,那就是“言传身教”。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比如你今天拿着衣架吓唬她,她明天就可能拿着衣架吓唬弟弟。今天你对人讽刺挖苦,他日孩子也就学会了尖酸刻薄。
你善良,孩子才善良;你勤奋,孩子才能自律;你自己先做好,孩子才会听话并做好。
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才会越来越有教养,越来越优秀。
共勉。
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