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2020年09月26日
Outstanding
关注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非同凡响的时空中一路前行。
这几个年轻人,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

也许看完你会明白,自己究竟该如何选择将要面对的道路。

文 | 罗罔极

来源 | 中国新闻周刊

《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下,清华学子的的四种境遇,四篇故事产生一股传承式的连结效应。

1937年,一位家境优渥、文武双全的男神,选择抛下自己完美的人生。

他义无反顾,前往云南边境,过上最艰难困苦的生活。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实、正义、无畏和同情。

他象征着那个年代最卓越的精英分子,他也象征着那个年代,最伟大的一群人。

他是“天之骄子”,也是“正义”的化身,他叫沈光耀(王力宏 饰)。

影片开场,是一句点明主题的画外音: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1937年,华北沦陷,清华、北大、南开的所有教师与学子被迫撤离。

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为首的教育界精英,携领数千人来到破落的昆明小城。

他们用茅草修建校舍,在荒郊野外支起黑板,授业读书。

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培养出了陈寅恪冯友兰杨振宁邓稼先这样的人物……

沈光耀,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

《无问西东》剧照与真实历史照片

沈光耀明确地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

一次向窗外的眺望,让他对军人产生了向往。

他心中萌发起止不住的激情,他想去参军,却被母亲(米雪 饰)拦住。

沈母搬出家训,对他说:

“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故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言下之意,我们不要用功名利禄,来评判人生的价值。

不要因为追求人生的幻光,从而失去生命。

“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就连命都没了。”

沈光耀向母亲发誓,自己永不参军。

可没过多久,日军轰炸昆明

防空警报拉响,他在校舍附近,遇到教授吴岭澜(陈楚生 饰)。

他让吴岭澜先走,吴岭澜却说:

“哪有学生不走,老师先走的道理?”

之后,他看到吴岭澜捧起鸽子笼。

原来,吴岭澜每次空袭都来这儿,是为了救白鸽。

白鸽,象征纯真、和平与仁爱。

救白鸽,简单一个细节,不仅表现出极富善良和浪漫主义的处世之道,更让沈光耀寻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日军连续轰炸,昆明一片狼藉。

沈光耀看到街边,少年被炸断手臂,幼子躺在母亲身旁,还未懂事,就已成殇。

他想,哪有弱者死去,强者逃生的道理?

他终于明白——

参军并非为了别人眼中的虚妄荣光,而是为了维护世间正义,维护自己心中至关重要的真理。

于是,他加入了由宋美龄陈纳德开创的“飞虎队”

飞虎队,是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空军。

空军和陆军,又存在很大区别。

陆军参战后,倘若侥幸不死,士兵就有可能升至排长、连长、营长……

职位升的越高,就越容易转移到后方,在更安全的地区指挥战场。

但空军,无论军衔高低,总要在战场上,与敌人近距离搏斗。

只要战争不结束,哪怕再优秀、再幸运的空军,也迟早会战死。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沈光耀鼓起勇气选择的,是一个明知会死的人生。

沈光耀与其历史原型沈崇诲对比。1937年8月19日,沈崇诲放弃逃生机会,同战友陈锡纯一起,驾驶飞机径直撞击日舰,与敌军同归于尽。

临死前,沈光耀受吴岭澜影响,每天飞到蘑菇房,向孤儿们投放大量食物。

因此而幸免不死的孤儿之一,是陈鹏(黄晓明 饰)。

1962年,陈鹏于清华大学读书,一心想要保护王敏佳(章子怡 饰)。

某天,王敏佳目睹自己中学老师被师母欺负,便和好友李想(铁政 饰)一起写信批评师母。

不料,这封信竟成为“批斗王敏佳”事件的导火索。

可明知自己将要堕入深渊,王敏佳仍选择独自担当,不出卖一同写信的李想(不出卖理想)。

她不计后果,用绝食来反抗不公。

可这世道,非她一人能扭转。愈反抗,就愈受伤。

没过多久,她就被押去游街,被人骂“破鞋”,被乌合之众羞辱。

批斗会上,她用释然一笑,作出最后的斗争。

乌合之众向她扑来,扔石头、拳打脚踢……

终于,她暂停了呼吸。

只有陈鹏一人,守在她身旁。冷夜,挖坟,立碑。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滂沱大雨中,已经被打到面目全非的王敏佳,在坟墓旁竟突然苏醒过来。

这是极富浪漫主义的一幕,是超脱于现实、带有魔幻色彩的一幕。

在没有医生,大雨滂沱的黑暗中,王敏佳凭借陈鹏赋予的精神力量,真正超越了肉体上的死亡。

何为“无问西东”?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大学校歌》

此话的含义延伸开来便是——

莘莘学子,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传统固有的理念,甚至超越一切当下世俗固有的理念。

为前人所不能为,为今人所不能为,为东西方所不能为。

坚持真理,追求卓越,开历史先河,创世界一流。

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教室前合影

《无问西东》是一部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它所传递出来的价值,本该是教育界最该重视的价值。可如今这个价值,却成为我们普遍缺失的价值。

时光一转,故事来到2010年。

同他的先辈一样,张果果(张震 饰)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一名精英。

同他先辈不一样的,是张果果所处的时代,愈发不近人情。

在公司,他被上司背叛,被当枪使。

回到家,光顾了三年的菜店,店主居然在肉上偷动手脚。

城市高楼林立,带来的不止是便捷,更催生出信任危机。

救了家庭贫困的四胞胎婴儿后,身旁人却向他警示:

“你当心啊,别陷得太深了。

我救助过一个孩子,开始一年没事,先是提出来到北京上学,然后,他的父母提出来陪读,再后来,孩子哭着和我说父母没工作,让我帮着找工作。

你说我这哪是救济孩子呀?我这不是认了门亲戚吗!”

张果果虽为精英,可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世故的人。

他心底很明白——

现代人的情感,就只剩这么多了。

但清华传递的精神,是坚持真理,无问西东

换句话说,我要做的事,不是别人眼中理所当然的事,而是遵从自我内心的真实。

张果果的父亲,从小告诉他——

“做一个好人,要比做一个没原则的人,付出更多的代价。可是,做什么会让你真正开心,你要问清楚自己。”

张果果父亲的命,是李想救的。

数十年前,陈鹏用善念和对自我的坚守,启迪并救赎了站在恶之边缘的李想。

李想又在荒漠中,用这份善念救了张果果的父母,以及还在腹胎中的张果果。

多年以后,张果果是否会被自己救的四胞胎,无止境地索取?

扶起眼前的老太太,自己会不会反倒被讹?

这个问题,他不会问。

他知道答案,他不在乎答案。

他知道现实是什么,可他就是要超越现实。
他就是要接过善与自我真实的火种,并以微弱的火光,去照亮众生。

有果,必有因。

1923年,是中华民国的和平年代。

学子吴岭澜(陈楚生 饰)考试落榜,只好转入文科。

他心存不甘,来到校长室,校长梅贻琦(祖峰 饰)看过成绩后,问他:

“如此天资,你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呢?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啊?”

他答:

“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这段对话,让人想起几年前的某位清华学霸。

这位学霸,法律学本科,金融学硕士,新闻传播学博士。

参加节目,上台之后,却首先向导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我该做什么?”

这个问题让评委席的高晓松一下子怒了。他说——

“我觉得你没有达到一个名校学子该有的胸怀天下,名校是干什么用的?名校是‘镇国重器’!

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而你直接问我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觉不觉得你愧对清华这十多年的教育?”

不停学学学,学了二十几年,到头来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滑稽吧。

可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滑稽,居然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

高晓松说:

“我们那儿(清华大学),几乎就已经变成了职业培训所,几乎就已经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去教你。”

学子都在读死书,都在钻研技术。

老师和家长,都在告诉你:“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

没错,是对的。但还有一件事,它比读书学习更重要。

它是人生的基础问题,也是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该去哪?

大学的第一使命,应当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去探寻真理。如何引导学子,觉醒自我意识。

耶鲁校长理查德·莱文说过: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与技能,而是让人拥有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批判性的独立思考以及获得人生幸福的能力。”

然而,早在理查德·莱文之前,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就说过——

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简而言之,要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再去钻研专科技术。

所谓教育,要先以人为本,以培养自我意识为基础,再让学子根据自我找到卓越的人生追求。

一个大学生,提出“我能做什么工作?”这样的问题,某种角度来说是教育失败的证明。

倘若吴岭澜活在当代,怕是也会成为方才那位迷茫的学霸。

所幸,他遇到了梅贻琦。梅贻琦对他说——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梅贻琦这段话,即是火种。

不久,泰戈尔访华,点燃了这颗火种。

吴岭澜看到,在泰戈尔的眼神中,在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的眼神中,传递出来的正是这种平和,以及对自我的不断探索。

多年以后,在遥远的昆明,他将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与平和,传递给了沈光耀、陈鹏、李想、张果果……

同时,也传递给了我们。

最后,就用泰戈尔的一首诗收尾吧——

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作者:罗罔极,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