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国女排被遗忘了吗?

2020年10月03日
Outstanding
关注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郎平

1978年末,16岁的陈可辛随父迁居泰国已有8年光景,还是拒绝说泰文,每周最大的盼望就是去唐人街买中文报纸。

那一年,第八届亚运会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他无意中走进一座场馆,看到打比赛的是中国女排,他很惊讶,因为在此之前,他从没有在国外见到过来自中国的球队。

仿佛冥冥之中早已注定,40多年后,当年的热血少年已年近六十,开始筹备一部讲述“中国女排”的电影。

 他回忆起当年那支中国女排出场时的样子,穿着白色的运动服次第而入,身上好像泛着弧光。

也在一次聊天中得知,当年赛场上那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3号”,就是郎平,那是她第一次参加国际赛事。

 40年过去,他白了头发,可中国女排的故事还在延续着……

视频尚未发布,暂时无法播放更换封面


在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的开篇,有一行巨大的字幕,沉重打在观众心上: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渴望找到一种方式向全世界证明自己”

那是一个血脉喷张的年代,沉睡已久的雄狮开始苏醒,建国后担任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留下一句“三大球不翻身,我死不瞑目”,抱憾离世。

当激情澎湃的英雄主义成为时代的主题,在彼时乏善可陈的“三大球”领域,中国人迫切需要一枚奖牌,踢碎东亚病夫的牌匾。

时代选择了中国女排,而中国女排等来了袁指导。

在电影中,陈可辛以一段独白的形式,呈现了运动员时期,袁指导心中的震荡——

 “第一次出国,走进宾馆房间我傻了,冰箱、彩电、空调,我没见过,那一宿我真的没睡觉,我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哭了。 

中国太落后了,我们怎么办? 

是坐在这里唉声叹气,还是把失去的损失抢回来?”

 演员吴刚所饰演的袁指导,坐在被寄予厚望的老女排中间述说着,始终没有让眼泪落下。接下来的几年,他和这群姑娘们一起,向所有人证明了:

 “中国人,行的。”

成功的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是冰心老人早年写下的诗句,80年代,她将这首诗献给中国女排。为了升国旗、奏国歌,那一代女排姑娘,用血肉成就了一段传奇。

最早的女排训练基地在湖南郴州,是工人们就地取材,用竹子搭起的一座“竹棚馆”,处处漏风;地面是用土、石灰、盐水夯成的“三合土”;遇到下雨天,风能进雨能进,队员们在地上扑救,流汗又流血。

差不多同一时期,漳州的训练基地比郴州的有所改善。

为了拍电影,陈可辛从即将拆除的福建漳州废旧训练基地,买下了当年老女排滚过的旧地板,铺设在片场。

在《夺冠》中扮演“青年郎平”的,是郎平的女儿,白浪。当白浪学着母亲的样子,在坑坑洼洼、布满毛刺的旧地板上滚翻时,眼泪比汗水更早落下:

“非常疼,非常难受。”

在袁指导挂帅的队伍里,每天早上,队员们来不及梳头,就要到场上去练150次发球、200个扣球、300个垫球;参加国际赛事时的飞行时长比较久,队员们被要求在过道里练习深蹲;最长的假期不超过2整天,就连春节也只休息1天。

《夺冠》有这样一个情节: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体育总局的技术专家王干事(李现饰),从国外考察回来,对袁指导说,美国队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分析我国球员的技战术资料,而整个中国只有中科院有一台计算机,用于科研。

 听罢,袁指导沉默片刻,径直走向排球网前,当即把球网摇高了15厘米,大吼一声:“继续!”

队员们立即执行教练的指令,袁指导回头望向王干事:“我们这么干,计算机能计算出来吗?!”

 虽然身处同一时代,但王干事还是露出了愕然的表情,可那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无奈地选择——

“我们比不上别人的训练条件,我们只有靠比别人拼命才能赢。”

在筹备电影前期,陈可辛邀请团队成员一同观看了1981年上映的电影《沙鸥》,其中虚构了一场中国女排负于日本女排、憾失金牌的比赛。

《沙鸥》的编剧一定没有想到,就在电影上映后不久,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战上,中国女排真的与日本女排狭路相逢,但结局却与电影恰恰相反。

 1981年11月16日的夜晚,全国上下,一片静悄悄。

 那时的中国,电视机数量很少,屏幕也很小,但抵不过一个村子、一个弄堂的人挤在一起,屏息凝神,等待比赛开始。

 同一时刻,在日本大阪的比赛现场,6000个座位销售一空,日本队主教练没有刮胡子,他说等他赢了中国队再刮,颇有蓄须明志的意味。

 上场之前,老女排队员们把所有护具都戴上了,护肘、护腕、护膝、护腰……郎平回忆说,她们做好了把命豁出去的准备。

那一场比赛,一路打到了第5局,双方争夺白热化。

 《夺冠》还原了当时的一个细节,最后一局比赛开始前,袁指导环视队员们:

 “我现在只要求你们想一件事,我们是在什么地方打球,我们是中国人,你们代表中华民族,这场球如果拿不下来,你们后悔一辈子。” 

第5局比赛开始

14:15!

15:15!

16:15!

17 : 15!

事实证明,“鹰有时候也会掉在地上,但鸡永远也飞不了鹰那么高”。

当解说员宋世雄用标志性的嗓音喊出“中国队胜利了”,一场全民狂欢在中国被点燃。

男女老少敲着脸盆、茶缸奔走相告,有人点燃扫帚做火把,疯了似的跑出家门,一切都是简陋的,但笑容是崭新的。他们的信心和满足感大大超过了观赏一场体育比赛。 

那一夜,天安门广场聚满了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次日,几乎所有报纸头版,都是女排夺冠的消息。《人民日报》评论称,“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阳光总在风雨后,紧接着,中国女排相继在1982年秘鲁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界锦标赛上夺冠,创下了“五连冠”的纪录——也是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

“球场当战场,排球做钢枪”,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袁指导带领老女排创造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历史总是富于变化,起起落落。

“我不管别人还需不需要女排,我需要。”

从1979年开始,中国女排的队伍里开始出现一个男孩,中等身材,背后写着“女排”两个大字。

那个男孩,就是后来的陈指导。

导演陈可辛极擅长对人的洞察,对于陈指导,他似乎尤为理解。电影中,他选择了4场比赛,重点刻画,其中第一场并不是当年的日本女排世界杯决赛,而是一场并不起眼的模拟赛。

如果说1981年第一次夺冠是中国女排的转折点,那么备战时期的这场中国女排与江苏男排的模拟赛,则改变了陈指导一生的轨迹。

在那场比赛中,他在袁指导的安排下,站在了江苏男排的队伍中,他的任务是模拟日本队球员江上由美的球路,向中国女排提出考验。

因为从运动员转型做陪练的事,球场上的他有些心不在焉,丝毫没有对球网另一面的女排形成威胁。

中场休息时,袁指导喊住他:“小伙子,平时她们拿命来练,就是为了在赛场上能够打出来。如果你心里这点儿事还过不去,你对得起她们吗?”

他只是听着,没有回答。

比赛继续的哨声再次响起,他跑回到自己的岗位,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头。

在电影后来的推进中,出现了极具象征性意义的一幕,那是一个寻常的训练日,袁指导将自己的钢哨挂在了陈指导的脖子上。

一摘、一挂,轻描淡写的两个动作,女排精神在无声中向前流淌。

此后,中国女排先后经历了五任教练的迭代,无数女排姑娘在国家队进进出出直到退役,就连观众的模样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悄然变化,但他在陪打教练的位置上一干就是22年,到他成为女排主教练,已经是新世纪的事了。

无论是陪打教练,还是主教练,都是中国女排不可缺少的一员。当初的那支老女排,用血和泪教会他“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

走马上任后,针对由来已久的青黄不接问题,他当机立断进行国家队大换血,一部分老队员坐到了替补席,新鲜的血液得以流入。

 但无论是新队员,还是老队员,陈指导始终坚持一个底线:“如果你没有夺冠的欲望,再高的水平也会有尽头。”

到新女排成军时,已经有了漳州、北仑、郴州三个训练基地,但他出人意料地把第一次集训的地点,选在了设施老旧、条件最为艰苦的郴州。

 他说:“郴州很艰难,气候条件不好,我就是想让队员艰苦奋斗。”那是他出发的地方,也是女排精神汇聚的地方。

2003年11月,中国女排在世界杯女排赛中以战全胜的战绩获得冠军,时隔17年,再次加冕;

 一年后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一路晋级决赛,在先输两局的逆境下,逆转俄罗斯女排,20年之后终于夺回了奥运会金牌。而那一批女排队员,也被称为“黄金一代”。

陈指导的破釜沉舟,为中国女排带来了8年的中兴,但是到了2008年,“黄金一代”已经老去,精疲力竭的她们没能再次为祖国带来胜利。

北京奥运会上,当中国队最终拿到一枚“血汗浇铸”的铜牌,陈指导的命运已不在自己的掌握中。

非议纷至沓来,有人说他的技战术落后了,有人说他不会用电脑,有人说他不懂英文、没有国际视野……在这些嘈杂的声音中,有一句话尤为刺耳:

 “时代变了,中国人已经不需要女排了。” 

新的时代,中国不再需要依靠体育来找到自己的民族尊严,女排精神也渐渐蒙尘。他明白,当时代成为变量,女排精神同样不能止步不前。

于是就出现了电影中的一幕,在2013年的中国女排主教练竞选中,黄渤饰演的“中年陈指导”宣布退出竞选,以此支持另一位竞选者——郎平。

他相信郎平可以为中国女排带来新东西,抵达他一生未酬的壮志。

 3年后,里约奥运会在即,一支全新的中国女排走进“老女排”的漳州训练基地,进行备战。

退隐许久的陈指导特意前去探望,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而陈可辛描绘了一个合理的答案:

 那一夜,郎平逼问平均年龄只有24.3岁的新女排“你为什么打排球”,没有一个人答得出。

 郎平走后,陈指导推开旧场馆的大门,摩挲着墙壁上的球印,那是40年前的“老女排”一个一个、一天一天凿出来的。

他向眼前并不算熟悉的新女排讲起这座老场馆的故事,那满满一墙的球印也凿在他的心底,他告诉姑娘们,那就是女排精神,是我们的国家。

他讲了许久,郎平也在门外听了许久,送她们出征的那天,他说:“我不管别人还需不需要女排,我需要。”

郎平点头:“明白。”

时间回到2012年,中国女排接连输给日本、泰国、韩国,史无前例地排名亚洲第四,有人说那时的中国女排已经不可能再低了。

那年的伦敦奥运会期间,郎平受邀担任排球比赛的解说嘉宾,亲眼见证了中国女排“位列第五”的惨淡结局。

 解说工作结束后,记者的镜头对准了她,她极力地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眼泪依然夺眶而出,她用手挡住镜头,罕见地谢绝了采访。

或许,这世上没有人比她更深爱中国女排。

一年后,在中国女排最艰难的时刻,53岁的郎平接过了担子,她对袁指导说:“我想好了,站好最后一班岗。我应该是老女排最后一个还在一线的了,应该为中国女排留下一点东西。”

 在1981年女排第一次夺冠的比赛上,是郎平以一记轻吊扭转颓势,解说宋世雄说:“大家都以为中国队只会强攻,但郎平吊得出其不意。”

30年后,作为教练,郎平的一系列改革也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上任后,郎平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地改革,采用先进的“大国家队模式”,不分主力和替补,只有每一场比赛中的首发和非首发,每一个位置都保证3人左右的竞争和储备。

而被她选入国家队的新队员,很多都是地方队的板凳球员,甚至有人调侃,当时的郎平就像是个“捡破烂”的。

 那一年,19岁的朱婷人很瘦,家境贫寒,是被修车的父亲用农用三轮车拉进省队的,三餐都在单调的面条青菜间重复。如果不是郎平,或许她如今正在广州的某个工厂打工。 

袁心玥的扣球动作是她手把手教的、张常宁是在沙滩排球场上发掘的、杨方旭也是她提出调回国家队的……

她摒弃了老女排30年不变的训练方法,组建世界顶级教练团队、启用世界最好的保障团队。

她告诉队员们:“排球是我们的工作,但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快乐排球”的理念很快渗透进中国女排,但面对里约奥运会的节节败退,郎平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从容。

电影中呈现的最后一场比赛,陈可辛没有选择与塞尔维亚对决的“加冕之战”,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决定中国队去留的“中巴大战”。

比赛前夜,她焦虑地徘徊在异国的球馆里,恍惚间,仿佛看到了40年前那支球队,她的内心也被抽丝剥茧:

“我以为我已经是一个职业的体育人了,原来不是。” 

在郎平心里,中国女排,终究是不能一概而论。 

2019年进组拍摄之前,扮演“中年郎平”的巩俐走进了宁波北仑排球基地,郎平和队员们正在备战女排世界杯,巩俐便整天整天地坐在旁边观察。

她望着郎平的背影,因为伤病她做了19次手术,肩膀一高一低,步伐也不算流畅,剧本里的台词是这样写的: 

“从脖子往下没有一块是好的。”

“我的医生跟我说,我是60岁的心脏,80岁的骨头。”

“我姐说,你能不能给我们留半条命。”

“其实,我就是放不下,放不下你们,放不下排球。”

巩俐无比清楚,这不仅仅是台词,每一个字都具体地发生在眼前这个人身上。

 她说:“有一天,我跟别人说起(郎平),说着说着我就流眼泪了。” 

“中巴大战”之前郎平曾经给朱婷写过一张小纸条,电影里用微信的方式呈现在银幕上: 

“朱婷,你是我见过最棒的球员,包括老外,我为你骄傲,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中国女排要发展,就要放下过去的包袱,如果必须有人负重前行,郎平选择了自己。

中国女排的故事,就像姑娘们身上厚厚的绷带,里面裹着的说数不尽的伤痕,还有流过的血和汗。 

中国女排下一代的领军者,或许会是朱婷。电影里,她说父亲告诉自己:

“练体育是苦,但生活才是难。” 

体育的故事,终究是人的故事。

女排精神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被从岁月长河里打捞起来,是因为我们期待像中国女排一样赢,但我们也会一次次地输,沉浮之间,哭哭笑笑才是人生。

电影拍摄期间,郎平调侃扮演自己的女儿,说她一辈子都学不会自己的扣球动作。

白浪一笑而过,说道:“那我就尽我最大的努力吧!”

 母女之间的玩笑,正如同郎平对“女排精神”的诠释: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夺冠》的英文译名为“Leap”,直译过来是“跳跃”。

或许“夺冠”二字更深层的含义,是一次又一次高高跃起,是永不言败,是全力以赴。

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