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随笔|秋天深沉了
-
2020年11月01日
皴裂的土地和撕扯的北风,让冬天过于贫瘠和尖利了;吐绿的枝条和活泛的湖水,让春天过于谄媚和温情了;桑拿的湿度和太阳的炙烤,让夏天过于热烈和高亢了;只有秋天,美丽多姿的秋天、丰收饱满的秋天、气温宜人的秋天、色彩缤纷的秋天、浪漫含蓄的秋天、深刻内敛的秋天、诗意盎然的秋天、哲丝密布的秋天,那满怀深情地注视像一个火热的恋人,令深陷的人美不胜收、爱不释手、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正如宋朝杭州钱塘人无门慧开禅师说的一首被后人传颂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眼下进入的是秋天的深处,深处总是比浅处容易进入状态,进入高潮。就像另一首也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陆游在秋天刚刚过完后不久(公元1199年12月)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该学的要学,该干的要干,早投入早付出,肯定要比晚进行好。
秋天似乎就是为美好而诞生的,每一景一物都是一文一诗,而这种寒浓的秋意在北方则更显得铿锵有力,金黄的颜色可以浸染整个山峦,也可以洋洋洒洒落向城市的大街小巷。秋天在东坡的眼里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王维的眼里是: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在李白的眼里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在范仲淹的眼里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张炎的眼里是: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深刻是相对于浅显来说的,深沉是相对于浅薄来说的。深刻不一定要深沉,但深沉肯定会带来深刻,这是厚积薄发、厚德载物才能达到的结果。当然,说秋天深了也可以,但从修辞和诗意的角度,我更愿意说:秋天深沉了!
秋天深沉了,那曾经秋水一样的眸光也深沉了,映照在心的屏幕上,如一泓清冽的欢快的小溪,充盈着爱戴的眼神,在光滑的视线里细细流淌。一些属于物质的作物和一些属于精神的作物,正在各自完成最后的茁壮,在瑟瑟的空气中竖起一片富饶的景致。秋风拂面,没有一个季节把这样一个秋天充实得如此丰沃并塞满意义。
秋天深沉了,文字才能认真。在秋天的高处,依然会有一捧捧灰尘和一波波噪音不断袭击着视觉和听觉。也依然会有一小部分人退守并居住在一间充满文学气味的房子里,虔诚地义无反顾地阅读、思考和写作,在刻苦和辛勤中进入涅槃。他们以这种方式向离群索居靠拢,以金属的力量穿越平庸的墙,精神抖擞地凝望着一些美丽且杰出的花朵,生长在整洁的文字的队伍中,绽开芳香的笑容。
秋天深沉了,城市的树木已经早早脱去了夏装,脱去了不是这个季节的翠绿和葱茏,一片片叶子像一片片飘舞的羽毛,随意地散落、游走,辉煌不再,剩下满地渐渐稀疏的枯黄,无助的枝桠在秋风中孤立无援,等待更大的寒意逼近。蜷缩着的冬天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已经发出了刺骨的信号,抖擞的北风整装待发,小股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大部队暂时被依然兴致勃勃的秋天拒之门外。
秋天深沉了,路上的漂泊还远远没有结束,与季节的萧条丝毫无关。在杨炼与高行健的《漂泊使我们获得了什么》一文的对话中,高行健说:“一个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总在漂泊。当你一层层剥去了被别人附加(强加)的东西,你才渐渐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这甚至包括‘自我怀疑’在内。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所写的东西还有点意思,还值得为其付出代价,至少能自我满足。如果连这点儿也没有,早就该自杀了。”
秋天深沉了,虽然深得有点大义凛然和义无反顾,却并不冷峻,并不严酷。由于信仰的外壳依然坚硬无比,由于融化的内心已经春暖花开,这个深秋里的表情依然能够和蔼如许,这个深秋里的阳光依然能够融化一切。
秋天深沉了,内心柔软,外表如钢。除了季节的显影,有时候秋天也是属于一个人的辽阔,这是一个并不孕育花朵的季节,但仍然可以孕育色彩斑斓的希望。时间的一道道刻痕,密集而且清晰,我们最终都要从道路上消失,没有人不是。但只要一息尚存,还是有人期待竭尽全力建筑起来的语言大厦能够气势恢弘,充满尖锐凌厉的穿透力。抑或,这样的努力也只能是在于一种表现和沟通,为了形成一些深厚的历史,为了聚集一些深情的注视。
秋天深沉了,秋到深处才出味,最是深秋起风情,随手拈得千种韵,任凭飘舞入诗中。看尽了秋天的美,就会想起辛弃疾的名句: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爱在晨曦晚霞间
“哲学感悟”往
诗歌是小事,活着是大事 距离的形态 快乐与忧郁的哲学意味 回声嘹亮 独自安静 粘在邮轮上 一个人看海 出轨不是
作者简介:
诗人、记者、专栏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二十多年来创作各类文学作品逾千篇(首),早年在《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诗刊》《当代诗人》等十多家报刊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数百件,已出版多部诗集和随笔集。祖籍浙江,生于北京,工作涉猎产经报道、热点评论、新闻策划、媒体发布等。民主党派人士(中国民主同盟)。
来源:爱在晨曦晚霞间(公众号ID:zhuchenhuiwx)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