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传统文化基因
-
2020年12月01日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中寻求有益启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升华了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安邦之道。
为政以德:德为立国之基,执政之本
自夏商周以来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将“明德”视作国家治理的最高使命,中国最古老的政治性典籍《尚书》中的很多篇章都提出了“明德”的问题:《尧典》称颂尧帝“克明峻德”,《康诰》赞美文王“克明德慎罚”。孔子十分强调“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指出国家治理应当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德治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治国理政上,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古代第一篇系统阐述治国之道的政治论文,《尚书·洪范》则将“以民为本”的政治律令具体化为治国大法之一,提出治国的目的是为天下人带来“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贵、康宁、美德、善终。作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深有感触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文中,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管子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观点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联系,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告诫全体党员干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正己正人:加强党性修养与党风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治国之道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正己正人之道。在集中体现儒家治国安邦之道的《大学》中,孔子的正己正人、修己安人的思想具体化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魏晋思想家傅玄将正己正心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作了进一步说明,“正己,所以率人也”。正己最重要的是正心,因为“心正而后身正”。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告诫全体党员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性修养,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先正己后正人的活动。
选贤任能:尊重人才,选拔任用好干部
历史的经验表明“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关于何谓贤人,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政治之术,在于得贤”。正因为李世民对选贤任能问题的极端重视,在位时期出现了“贞观盛世”。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成为好干部,就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天下和谐:社会和谐,走和平发展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将“天下和谐”视作美好的价值追求。《尚书》的开篇之作《尧典》就赞美上古圣王尧帝发扬光明的道德,以德治国,实现万邦和谐的伟大功业:“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它昭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和谐和平的民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价值的生动阐释。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