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之趣
-
原创2020年12月23日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花。虽然茶敬排末座,但从此也可看了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尤其在文人们那里,茶就是一门艺术,品茶就是品味生活,“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它已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的血脉和情怀之中了。
茶的古体字写作“荼”,最初是一种草药,称做“瑞草”、“灵草”。《品茶要录》中有“周书记荼苦,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的记载。汉以前,茶主要作药用,据说“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始解。”《神农食经》说:“苦茶久服,令人悦志。”现在看来,茶不仅能提神醒脑,生津止渴,还有解毒、杀菌、收敛等药物功能。
中国茶叶,品种繁多,如果以制作方法来分,有发酵过的红茶,半发酵的乌龙茶,不发酵的绿茶,
据古籍所载,茶原是中国川西的野生植物。西汉时传入江南。当时北方人不懂饮茶,他们到南方来,南方人以茶款待,却令北方人很不适应。后来,隋炀帝下扬州,开凿运河,打开了南北交通之门,饮茶的风习才逐渐传入北方。隋唐初期,战事频繁,佛道学说慢慢兴起,一些僧侣道士修身炼功,常借茶提神,他们
《茶经》为陆羽所著。唐代诗人皇甫冉有诗写道:“千峰待过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寞燃灯夜,相思罄一声”。在寂寞的燃灯夜里,陆羽手捧香茗,寄以无限的相思,亲手点燃了中国茶文化的火种。
茶是一种人生,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乐趣,不同的人品茶会品出不同的意境。茶是激浊扬清之物,可清心醒目,引发灵感,理清思路,赋予人们无限遐想。饮茶要配好茶具,壶、杯、盘 、组合有致,紫砂南泥,各有千秋;特种木制,独具一格;青瓷金瓦,另辟蹊径。其中内含儒家的“中庸、尚理、学简”,释学的“崇定,内敛、喜平”,道学的“自然、平朴、虚无”把茶和道德修养,生活品味,精神体悟紧紧地联在一起。
品茶有讲究,一杯茶分三口,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毛峰的鲜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鲜甜,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一切尽在不言中。白居易诗云:“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盅茶”,于闭谈恬静中休养生息,在自然相互中感悟生命,“夜后静思陪明月,晨前爽心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玉醉后岂堪夸。”
茶可独酌,也宜共饮。闲来陋室静坐,手捧香茗,聆听古乐,会让人神驰千里,物我两忘,独饮水中君子,检讨自已的德行,不能不说是一种乐趣。“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会友,淡古论今,沏茶小坐,虽不如酒后意气风发,却能带来一片祥和,让人沉淀思想,修养 品格。
品茶需要好的环境,也需要好的心情,良霄独坐,观画品书,清爽的茶叶幽香四溢,齿间留香,从一片茶叶可品出山川河岳 ,从一口清液可领悟大自然的妙处。清除心中的烦恼,复归清纯的境界,品出人生真味和生命的真谛。
每当茶香袅袅之时,你可看到清淡的茶色如万里长空,云雾缭绕,杯中茶叶亭亭玉立,有如漂浮的仙子,那沉下的则像千山万壑,景色森严,在赏心悦目之时,人与茶,茶与人会达到一种合谐,一种默契。
喝一杯好茶,听一首名曲,读一本好书,便能在平淡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有一种淡泊的心境,有一份从容的心情,就已经足够了。
【作者简介】
杨树,原名杨晓华,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作家》《文艺报》《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绿风》《诗探索》《山花》《歌曲》《词刊》等一百多家报刊。
获延边“金达莱”政府文艺奖、第八届“石花杯”延边文学奖、中国鲁黎诗歌奖、吉林文学奖等奖项。
著有诗集《渤海的月亮》《鲁迅的院子》等6部;散文集《留不住斜阳》《咀嚼人生》;长篇小说《决战东宁》《往生泉》《和平饭店》三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唐朝的影子》,电影、电视剧剧本等。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