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文化自信?这就是文化自信!看《典籍里的中国》!
-
原创2021年02月19日
艰难而漫长的2020年过去了,在2021年大年初一这一天,央视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新年最好的礼物——黄金档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第一集《尚书》篇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对谈,带我们穿越千年去到了《尚书》里的中国。
一、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尚书》的作者是上古史官,相传孔子曾编纂《尚书》。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现存五十八篇。
我想看过的人很多可能和我有同样的心情,真心觉得愧对先祖。因为在看这期节目之前我对于《尚书》的了解仅停留在名字上,甚至有很多人可能连它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身为华夏儿女,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越发地以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为傲,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体会过:延续着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是文化,让精神的血脉绵延至今的是一部部薪火相传的典籍,而这些典籍是无数学者先贤用生命在接力守护着的。如此这般,我们何谈文化自信?又何谈复兴中华?
二、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在评论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与其在越来越淡的年味儿里用春晚隔靴搔痒,不如沉浸在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里热泪盈眶。”我想每一位观看者都被倪大红所饰演的“伏生”深深打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让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汉文帝时期那个年逾九旬的“护书人”伏生。
“《尚书》记载几千年前的中国,所以我岂能不舍命护《书》?”所以,伏生之子为护书,遇贼以命相搏,被乱兵杀死。伏生之妻为护书,不以燃书取暖,饥寒中病亡。当伏生发现墙壁藏《书》损毁,他痛哭到无言。而屏幕前的我亦是泪流满面。因为我想到了魏徵的那句话“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
西汉孔安国广推《尚书》、东晋梅赜献古文《尚书》、唐代以青石刻《开成石经》……历史长河中,无数学者先贤接力守护着《尚书》,让千年后的我们能够看到、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曾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筚路蓝缕,创造文明开天辟地的精彩故事。
华夏经典,弦歌不辍。青石刻经,青史流传。
三、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
这一集的《典籍里的中国》,给我们讲述的第一个故事,是大禹治水分定九州。在过去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大禹和先民们用简陋的工具,不畏艰难,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愿我华夏民族自此生生不息!愿九州生民永世昌宁!”听到这句话,身为华夏儿女,我们的内心是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列祖先贤,请受晚辈一拜。”无数的弹幕随着撒贝宁的一拜而出。
华夏为何一体?自古就是一体。
尔等能不铭记九州乎?不能。
中华儿女能不敬爱大禹乎?不能。
四、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牧誓》
第二个故事,是周武王承天命牧野起誓伐暴纣。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一开始我并不明白,面对纣王的上万大军,面对百官的再三劝谏,武王一直所坚持的“天意”究竟是什么?后来我想到了八个字:民心所向,天意所在。武王一直坚持的就是“民心”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五、两千年后你们还读《书》吗?——伏生
节目的最后撒贝宁带着伏生来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当伏生看到孩子们背诵《尚书》篇目的时候,这个老人眼含热泪的说“《尚书》有了你们的传承,我放心了”。可我的心却是揪着的。离开前,伏生回头看着撒贝宁的时候,那个眼神真的是一眼万年。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对得起他们吗?我们真的让他们放心了吗?
习主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看弹幕里最多的一句话是: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仍是华夏人。可是,这句话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吗?难道文化自信只是嘴上说的吗?我们的骄傲应该体现在哪里了?这些典籍我们知道多少?我们读了多少?我们又从中懂得了多少?
历史循环前进,我们曾经怀疑,曾经否定,曾想一度抛弃过我们的传统文化。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我们该怎么做。我想,是时候了。真的去学习,去了解,几千年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经书典籍,让华夏文明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继续传递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尘嚣其上竟焚书,劫后壁藏方有余。皓首传经众人叹,蓬门积德万年欤?
当年博识胸中授,今日观花网内锄。但得流光霎时老,何妨一笑曳青裾。
作者:朱瑾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