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教授、郭继承教授及聂菲璘老师接受本网专访
-
2021年06月16日
6月12日上午10点,由中国企业网•经济文化频道负责人康金胜发起的“学百年党史,开事业新局”文化沙龙,在北京西城区的什刹海·望海楼的会议室举行。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刘余莉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副主任聂菲璘老师以及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教授郭继承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因为各位老师行程比较紧迫,在活动的间隙,本网有幸对三位老师就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企业党建之中,助推企业健康发展方面的话题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刘余莉教授】
问:如何把传统文化、把《群书治要》和企业管理相结合,让企业家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答:《群书治要》所讲的治理之道、管理之道是恒常不变的,无论是治理国家、管理企业,还是个人修身,它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都是要秉持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看《群书治要·史记》记载,历史上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管理,西门豹治邺县的时候,是制定了严苛的法律,最后是达到“不敢欺”的境界;而子产治郑国,设置了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最后达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治理单父,他是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把仁义忠恕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最后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企业家既是员工的领导,也是父母,而且要当他们的老师,就是我们常说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这三个责任都具备了,就能把员工带好,最后达到“不忍欺”的最高境界。我们现在学中国式管理、中国之治,其实就是把这样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这样的话,员工也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来回馈,这个就是孟子所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就是领导者把被领导者、员工当成是自己的手足来加以关爱,那么员工就会把领导者当成自己的腹心,更加地关爱,更加地回馈。至于如何让企业家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具体的还是要去学习《群书治要》,我们在“群书治要大讲堂”讲了很多的课,也包括如何把传统文化引入企业。这个道理很深刻,也非常的广博,大家想学习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郭继承教授】
问: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您认为有没有什么始终如一要遵守的理念和宗旨?
答: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超越历史周期,这是一个理想,如果真达到这个目标,它实际上是多种因素促就的。包括制度、理念、员工素质、企业家本身的智慧、领导力等等,它是个综合因素。如果非要把它简单化说成一个,我想,一个企业长盛不衰在理念方面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他的社会责任,以及他能够把自己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融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行征程中间的这种使命和担当。一个企业超出简单的商业利润的核算,能够站在民族复兴、站在承担国运、站在为人民的福祉去打拼,这种有使命、有担当、有价值观的这种企业,它就具备了在理念和价值观层面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
问:怎么能让企业家相信传统文化在企业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答:第一、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在企业最需要、最困惑、最不能解决问题的地方,你能提出你的方案,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只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真正关键和举足轻重作用的时候,企业家重视文化是必然的。不要就文化谈文化,不要就理念谈理念,一定要紧盯企业家需要什么,企业发展需要什么、企业员工需要什么,在这个地方讲文化,文化就容易被接受。
第二、从企业家的角度,我们一定要认清大势。新冠疫情是什么?新冠疫情其实是全方面检验世界不同的文明体系、制度体系、管理体系。中国政府在应对新冠疫情的时候表现的好,这是一个表象,其背后是中国文化所浸润的这套理念体系、价值观体系、治理体系、管理模式,这些实际上是整个世界的未来,要看到这一点。那请问企业家用什么样的一种管理模式,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在历史大势面前,作为一个中国的企业家,站在中国本土的这个文化土壤上,经过历史检验,代表人类为民前进方向的这套文化体系、制度体系、管理模式,我把它融入到我的企业管理里面,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企业家自觉的行为。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对几十年以来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作为一个中国的企业家,什么叫中国?在中国的土壤上,在中国5000年历史的底蕴的基础上,尤其是经过新冠疫情检验之后,我们的文明体系、制度体系、管理体系,是世界上代表人类未来前进方向的。我想给企业家说一句话:站到中国的立场上,用中国的文化来建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体系、价值体系和理念体系。这是一个有觉悟、有担当、有智慧的企业家很自然的行为。
【聂菲璘老师】
问:一个企业要想长盛不衰、成就百年企业,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答:最重要的因素是这个企业从领导到员工要有德行。有一个规律叫德福一致。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外在的财富、名声、地位,是由什么来支撑的呢?是根基。就像一棵繁茂的大树,要想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它的根扎的一定要深,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那么这个根是什么,根是德行。德福一致的规律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在管理、经营企业的时候,也是要遵循这个规律来做。比如说在选人用人时,才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个人才能太高,却没有德行做基础的话,就可能出现才能越高反而危害越大的现象。所以在选人的时候,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企业的德行扎下去了,企业中的人的德行扎下去了,自然这个企业就能够长盛不衰。
问:您如此的年轻又如此的优秀,是什么样的一个因缘,让您坚定不移地去弘扬传统文化,并且想到要把传统文化和企业发展结合到一起呢?
答:我们国家提出了四个自信,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三个自信,后来提出第四个自信,加上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深沉的自信。文化是根。我们说中华5000年,就是因为有文化作为支撑。文化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用云为而不自知的,文化的认知已经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面了,但是我们平时没有意识到,其实它时时都在起作用。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说中华文化是一体性的文化,它讲的是一元。人与人是一体的,人与自然也是一体的,那么自然而然我们骨子里的认知就是和谐,所以只有中国的领导人才能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比一下西方的文化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文化,这种对立的文化所导致的是竞争。我们学西方,觉得竞争是一种很好的机制。但是在现代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更要强调的是合作,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体的关系。如果过分地强调竞争,最终会导致斗争冲突。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很多地方有动乱,但是中国真是这边风景独好,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文化的支撑在里面。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文化出现了断层,也因此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其实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就是要找回我们的根。所以,总书记及时地提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使人们产生文化自觉,把我们自己的根找回来,那么自然而然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那我们再说企业,中国有多少百年老字号,它们难道不是企业吗?他们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吗?我们的一个企业可能比人家一个国家的历史还要长,其实这都是有文化在支撑。现在社会正是由于缺少弘扬传统文化的人,这也是坚定了我为什么要放下自己以前的专业。因为自己以前的专业也不缺我一个,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是非常缺的。所以也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和使命,把传统文化弘扬开来。如果能够使企业家觉知,那么就是拯救了一个企业,如果所有的企业家都变成了教育家,我们中国有多少的企业啊,无形中就扭转了社会的风气,它这个作用是非常大的。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它不仅包含修身之道、治国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重视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效融合,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之道。
来源:中国企业网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