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回家——郑康成和我们的时代

2020年05月16日
红尘炼心
关注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各地为此“万人空巷”。

公元五世纪初,陶渊明写下“田园将芜胡不归”,意思是说,家里都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家呢?这句话对陶渊明而言,是他对为官报国、中兴晋室理想破灭,从而选择归隐的心声,但是对现代读者而言,恐怕有了另一重意味。

多年来,我们几乎忘了晚餐济济一堂的感觉,也不记得上一次陪父母孩子共享天伦是什么时候了。在来势汹汹的疫情下,一家人第一次“日久天长”的聚在了一起。相信这段人生经历不仅会成为不灭的回忆,更有可能的,这段家宅时光从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回家,不仅仅是二O二O年的主题,也是一千八百多年前郑康成的选择。公元一八七年,被朝廷禁锢了十四年的郑康成解禁,终于能够回家。此时大将军何进礼请郑康成出山做官,他只是穿着平民的衣服与何进见面,第二天就逃走回乡。多年之后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意思是说,他只想把古圣先贤的本意揭示出来,想到很多人做不到齐家,所以不在朝廷做官,而选择回家。

公元一八七年,六十岁的郑康成回到山东高密老家,孔融担任北海相之后,就常常去郑康成家里请教。史书上说孔融在北海建造城邑、筹办学校,实践儒家齐家治国的理想,所以他非常推崇郑康成,说:“郑先生好学,有明德,他所住的地方应该命名为‘郑公乡’。再拓宽通往郑先生住所的道路,开一个大门,称为‘通德门’。”直到今天,山东还有郑公乡这个地方。

孔融之所以看重郑康成,不仅仅因为他的德行感动了黄巾军,更与郑康成在齐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有关。郑康成注释《孝经》,在解释“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一句时说道:“君子所居则化,所在则治,故可移于官也。”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所住的地方都受到他的教化,他的家井井有条,他所在社区的治安和秩序都很好,这都是社会管理的有益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公元二世纪末的中国天灾人祸,老百姓为了生存,不仅需要聚族而居,更要组织武装以自保。郑康成身处其中,重视齐家,为栖身乱世的人们指出了一条生存之路——成一家之道,聚一乡之力,保百姓之命。郑康成自称在家乡“案之礼典,便合传家”,也就是将儒家修身、齐家的学问变成实践,形成一套可行的地方社会管理模式,这也就是所谓的“礼典”,如此延续下去,在乱世中也可以实现地方的稳定和发展。

郑康成的学问也因此被当时人视为实学。他的学生将郑康成的学问运用于实践,影响深远。郑康成代表的学生有东莱的王基、清河的崔琰以及乐安的任嘏。王基治理江夏,号称“明制度、整军农,兼修学校”。崔琰来自清河崔氏,这个家族在东汉灭亡之后的三百年间,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家族之一。而乐安的任嘏,父亲任旐(音“照”)也和郑玄一样,感化了黄巾军,避免侵犯乐安一带。任嘏则因为在地方推行礼让、教化而成为三国时期的名臣。

回顾国史,在每一个大时代到来之前,都会有一些有识之士放下名利回到乡下,修身齐家。郑康成在东汉西风残照的时候选择回到高密,一方面为经典做注解,另一方面则教育后代。他的《诫子书》成为后世的经典,讲述自己希望后人继承学问,维系家道,将书中的道理变成日常的生活,以此实学方能有益于世。

这次的病毒大爆发,让人们纷纷回归家中,从家居消毒开始齐家,从回归爱心、守住希望开始修身。虽然我们的学问远远不及郑康成,但果然藉此疫情而家道和谐、四平八稳,也不可不谓实学。疫情之后的世界又是一番新天地,开启这番新天地的是千千万万的幸福家庭,这大概就是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写照。

文章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多年来,我们几乎忘了晚餐济济一堂的感觉,也不记得上一次陪父母孩子共享天伦是什么时候了。在来势汹汹的疫情下,一家人第一次“日久天长”的聚在了一起。相信这段人生经历不仅会成为不灭的回忆,更有可能的,这段家宅时光从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非常认同!
2020年05月17日 • 回复
    0/500
感恩关注,感恩您的支持
2020年05月17日 •  回复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