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缅怀先烈浩气长存
-
2022年05月02日
忠是正直的德行。只有先端正了自己,才可以感化别人。只有自己的心先正了,才可以修养身心。忠就是要尽心,不是专指忠君而言。凡是忠于天,忠于国,忠于领导,忠于朋友,都是尽忠。
忠的含义是无所不包的,从大处讲可以影响天地,感动鬼神,和日月一样光明,让山河更加美丽,巩固政权,保卫人民。从小处讲可以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朋友有信,宗族和睦,感化乡里,淳厚风俗。
中国自古以来不乏仁人义士,热血忠魂。他们的忠义为世人所称颂,他们的忠义被后世子孙弘扬。今天是黄花岗七十二烈日殉难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也回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忠义美德。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年4月27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现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革命党人。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很多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有同盟会炸弹大王喻培伦,日本庆应大学的高材生林觉民,有在日本学习陆军的方声洞,辞别病重父亲参加起义的冯超勷,有任新军第六十五标见习官的饶国梁,有李炳辉……
林觉民生前写给父亲的绝笔书《禀父书》
林觉民(1887-1911)。1911年4月24日夜写下了感人至深的《与妻书》,4月27日,参加起义,受伤被捕后就义
林觉民在起义前写下名篇《与妻书》,感动了万千中国人。他牺牲时年仅24岁,他在《与妻书》中写道:“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读这篇家书,不由得对英烈的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而感到崇高的敬意。
孙中山于1921年12月撰写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靠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让我们追寻先烈们的踪迹,表达我们的崇高敬意,褒扬先烈,铭记历史,缅怀他们为中国革命胜利、为民族为人们谋幸福而英勇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
今天特别摘录几个古人忠诚爱国的故事给大家,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多忠臣孝子,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01
龙逢(páng)极谏
夏朝末代国君叫癸,因为他暴虐无道,所以把他称之为“夏桀”。他凭着自己的权利作威作福,为非作歹,丧尽了天良,对上天不敬,说出种种的妄言妄语来诬蔑;对老百姓特别狠毒,对忠臣劝谏不听,倘若有人劝阻,
有一天,
龙逢劝谏说,古时的君主,非常懂得爱民,懂得节俭,对国家的财产绝对不敢随便浪费,因此能保国家之长久,而且帝王的寿命也是很长的。例如:尧帝活到一百一十六岁,在位九十八年,他的仁德可比上天,他的智慧可比神灵,接近他就能感到像太阳般的温暖,仰望他就好像是高洁的白云。他富有而不骄奢,尊贵而不放纵。
有一天,尧帝下乡去巡视,刚好看到两个人犯罪正被押送。尧帝马上就跑过去问:“你们两个犯了什么错?为什么犯错?”这两个人就说:“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已经没有东西吃了,家里的父母也都没有东西吃,所以我们只好去偷人家的东西。”
尧帝一听完,马上就跟士兵说:“你们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关起来。”士兵一听都愣住了,怎么可以把君王关起来呢?
尧帝就说:“我犯了两大过失,他们并没有罪。一是我没有把子民教好,所以他们会偷人家的东西;二是我没有德行,所以上天久旱不雨,这两件事都是我的过失。”
尧帝内心发出至诚的反省,马上感动天地,当场雨就下起来了。
尧帝将帝位传给了舜王,舜王也非常长寿,六十一岁接替
但是夏桀不肯听,还非常生气,龙逢劝谏后仍然站在朝堂上不动,夏桀大怒:“为什么要听你的话呢?”龙逢劝谏无效,反被暴君夏桀斩首。
龙逢是最后一个劝谏希望他能回头的人,但事与愿违,没有挽救夏桀,结果第二年夏桀被商军活捉,流放到南巢亭山后,忧愤而死。
诗曰:龙逢谏君,深谋远虑,冀其少
02
比干死争
当殷商灭了夏桀之后,商的开国之君为汤王。汤是一个贤明的国君,以“仁道”治理天下,他曾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所以,商朝开始非常兴盛,历经二十九个国君,立国五百余年,最后毁于纣王。
据《史记》记载,帝纣天资聪颖,反应灵敏,能说会道,臂力过人,能徒手跟猛兽搏斗。他的智慧足以拒绝他人的劝谏,口才足以粉饰自己的过错。在大臣面前炫耀才能,在整个天下吹嘘名声。
纣王的叔父叫比干,在纣王身边做少师官,看见纣王这样的荒淫游佚,叹着气说:“国君暴虐得这个样子不去劝谏,那就是不忠了;为了怕死不敢说话,那就是不勇敢了。国君有过失就应该去劝谏,做臣子的不用死去力争,那么就对不起天下的百姓。”于是比干就到纣王那里去强谏。纣王生气地说:“听说圣人的心上有七个窍。”就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脏来观看。贤臣箕子大为恐惧,于是假装疯癫去做奴隶,
忠臣为什么不怕死,因为心中有一个“仁”字,所以能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天下人的生命。比干因为劝谏而死,因此孔子就把微子、箕子、比干同称为“三仁”。为什么把这三个人称为殷朝的“三仁”呢?因为:
微子看到纣王无道,就第一个劝谏,劝谏无效就隐身而退,逃出殷朝这个国家不再回来。孔子说他是人、身、名并全成名。
箕子也劝谏纣王,纣王把他关了起来,箕子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假装疯癫,受尽了屈辱,受尽了折磨,最后能保得自己的生命。孔子说他是人、身成名。
比干所选择的是强谏,非常激烈,最后是剖心而死。孔子说他是杀身
孔子称他们为仁人志士,因为他们的心中只想解救天下百姓。尽管结果不同,但忠诚是一样的。
诗曰:比干强谏,尽其忠诚,纣王淫
03
张良复仇
战国时候,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势力相当,但是最后秦国统一了天下,而六国中最早被消灭的是韩国。张良非常忠于韩国,一心想要复仇。
张良出生在韩国,他家族上面的五代人都是韩国的宰相。秦国灭韩国的时候,他当时二十岁,家里的仆人有二三百人,家境也相当富有。可是国家被秦所灭,国破家亡,张良为了报答深厚的国恩,弟弟死了也不肯多花钱安葬,在匆忙之中把所有家产全部卖掉,来收买刺客刺杀秦始皇,一心想要复仇。他到处去
后来张良遇到了汉高祖刘邦,就一心辅佐他,直到灭了秦国,张良就离开了刘邦,回到了韩国,立韩成为王,他当宰相。后来国王韩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又归于刘邦麾下,最后刘邦消灭了项羽,一统天下。汉朝
诗曰:张良狙击,为韩复仇,灭秦假手,从汉依刘。
04
纪信代死
汉朝的将军纪信与汉王刘邦共守在荣阳城里。楚霸王项羽,即将攻破荣阳城,楚汉相争到了危急时刻,汉王无法突击重围。纪信看到这种情境,就请求和汉王换衣服。于是汉王就扮了一个普通的人从西城门逃走了。纪信穿着汉王的衣服,坐着汉王的车子,插着汉王的旗子从东门大声喊叫:“我就是刘邦!”围在旁的楚兵听了非常高兴,认为汉王出来投降,结果被楚人识破,用火烧死了纪信。后来汉王打下天下,做了汉高祖皇帝之后,就在顺庆(今四川南充)为纪信造了一座庙,叫“忠佑庙”。汉高祖诰词里面说:“以忠殉国,代君任患,实开汉业。”
纪信是以忠为国捐躯,代替刘邦来承受杀身之祸的,如果没有他当时的勇敢殉烈,汉朝就没那么容易建立。可谓忠、仁之至矣!
诗曰:纪信诳楚,假作汉王,易服代死,救主荣阳。
05
苏武牧羊
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其版图十分辽阔,活跃在北方草原的匈奴不时地侵犯边疆,而汉朝也经常出兵反击他们。
后来匈奴的单于派使节向汉朝朝贡,希望能藉此拉拢彼此之间的邦国友谊。于是汉武帝决定派苏武向匈奴回礼,并护送他们的使节回去。
出使的那一天,苏武手中持着长长的“汉节”,那是邦国之间互相往来的信物,他带领着一百多人组成的和平使团,随着一声威武的号令,庄严而肃穆地启程。他们带着丰厚的礼物,放眼望去,那浩荡的队伍展现出无比的威德,要传达给远方匈奴的是大汉民族对于战争永远不再发生的殷切期望。
但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匈奴内部的一场叛乱。叛变的人和苏武的副使张胜曾经有过密切往来,结果不但张胜被连坐,连苏武也无辜地受到了牵连,被扣押在了匈奴,和平的任务尚未完成,即遭此劫难,让苏武非常痛心。
单于知道苏武为人忠贞爱国,于是想要借机劝他投降,就派遣卫律等人去游说,苏武义正辞严地说:“如果我忘恩负义,背叛朝廷,就算是活着,也没有颜面再回到汉朝!”说罢,抽出配刀,往自己身上刺进去。顿时,鲜血喷洒而出,他倒在了血泊之中。卫律大惊失色,赶紧冲上前去救他,医治了半天之久他才苏醒过来。
单于看到苏武的志节这么样的高迈,内心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就想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他,请他为匈奴效力,但是均被苏武断然回绝了。后来,恼怒成羞的单于把他幽禁到了地牢里,想把他活活地饿死,逼他投降。
在寒气逼人的地洞中,身心交瘁的苏武躺在刺骨的寒冰上,疲惫地昏了过去。不久,难以忍受的饥饿使他苏醒过来,他爬到雪堆旁,将一把雪塞进嘴里又抓起汉节上的一撮毡毛,艰难地咽了下去。奇迹出现了,几天以后,苏武竟然没有死。单于被他惊吓坏了,以为他一定是个神人,若是普通人,不早就死了好几回了吗?
后来,单于把苏武流放到了荒无人烟的北海,只送给他几只公羊,目的是要他像无法繁殖的公羊那样衰老、绝后、自生自灭,要他等到公羊能够哺乳才可以回来。
苏武拄着汉节,在风雪交加的北海上牧羊,他常常抚摸着它,就像是见到汉王一样。汉节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手,节上的毛早就已经脱落了,完成出使匈奴任务的使命感和忠于汉朝的气节,始终在支撑着他一定要活着回去。
苏武就凭着这股坚忍不拔的毅力,吃着野鼠、啃着野草,艰难地活下去,希望还有那么一天,能重见曙光,返回大汉的国土。
六年过去了,有一次,单于的弟弟到北海去打猎,惊奇地发现苏武居然还活着。在这种严酷恶劣的环境中,人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他被深深地感动了,默默地送来了一些食物和牲畜,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单于的弟弟去世,而苏武赖以生存的这些财物却全部被偷走了,又恢复到从前那种艰苦不堪的日子。
艰辛的日子又过了五年,单于派李陵来劝苏武投降。李陵是汉朝将军李广的孙子,也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武将,他被俘投降匈奴之后,一直都不敢去拜见苏武,苏武高尚的人格,始终令他感到自责和羞愧。而这次受命于单于,他只好硬着头皮去。
李陵恳切地劝他说:“在这种没有人烟的不毛之地,哪里有信义可言?有谁见得你的信和义,忠与贞呢?回到汉朝的希望太遥远、太渺茫了,人生那么短暂,就像朝露一样,你究竟是何苦呢?”苏武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做臣子的忠于他的国家,就如同做儿子的孝顺他的父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儿子为了报答父母,就算是死了都在所不惜,更不要说这样的一点折磨了。我和父亲受封于朝廷,国家曾经给予我们非常优厚的恩宠,朝廷的深恩大德是我报答不尽的。今天就算是为国家牺牲,赴汤蹈火我都心甘情愿,请你不要再劝我了。”
李陵听了之后百感交集,一时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他赞美苏武是一位真正的义士,并对自己的苟且偷生悔恨不已。回去之后,他送来了几十头牛羊,希望能改善苏武的生活。
不久之后,汉武帝驾崩了,当李陵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时候,苏武沧桑的脸上乍现出深切的痛苦。他面向南方,扑倒跪地,放声痛哭,鲜血顺着嘴角流在了地上。从那以后,他终日悲恸的哭泣,谁都劝不了他。
数年之后,汉朝跟匈奴开始和亲了,苏武终于能够回到故乡,李陵流着泪,目送他消失在万里黄沙中。十九年前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声势浩大的使团,现在只剩凄冷的九个人,怀着无尽的伤感,踏上返乡的道路。
他回到长安,奉上太牢,泪流满面地拜谒了汉武帝的陵墓。朝廷有感于他的志节,给了他非常优厚的待遇,后来宣帝奉他为“关内侯”。苏武把财产全部分送给亲朋、故旧,自己什么都没有留下。
苏武八十多岁才去世。天下人对他敬仰不已,不但是在汉朝,在匈奴这样的国家,也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
苏武的忠义精神真的是空前绝后、光耀千古。想想看,在冰天雪地的北海中,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一无所有,他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可是他不但安然无恙,而且一住就是十九年,这不正是他的忠诚和节义感动了天地,而得到冥冥当中的呵护吗?或者说,这种绵延不绝的力量,正是源于他心中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
孔子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正是苏武最最真实的写照。
诗曰:苏武持节,啮雪餐毡,牧羝(dī)海上,一十九年。
中华民族的忠义之血,正是一代一代这样传承下来,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骨骼中。
敦伦尽份也是尽忠。是学生,就要忠于学习。是职员就要忠于事业。是军人就要忠于国家。只要认定去做某事,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忠义!
素材来源:网络
整理:黄翠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