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孩子正确的读书之法

2022年07月10日
智慧读书
关注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读书的时候必须要专注,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我们教孩子上学的第一课就很重要。

首先要求孩子在读经前端身正坐,书要摆正。当孩子一开始是用恭恭敬敬的心来读经,养成习惯以后就会终身不改,开卷有益。

假如第一次上课就坐得很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

《弟子规》是清朝的李毓秀夫子,依据《论语·学而》篇第六章中的经文为纲要编撰出来的,它的成书得来不易。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把同学的《弟子规》碰到了地上,这个小朋友赶快把书捡起来拍一拍,然后放好,这就是先入为主。

假如我们送给孩子书的时候态度很随便,孩子也不可能会有恭敬心。所以我们处处都要引导孩子并以身作则。

学问一定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有一句成语叫“滴水穿石”,石头这么坚硬,为什么水可以把它滴穿?

因为水不断地一滴接着一滴,当滴到十万滴、百万滴,甚至更多的时候,就有可能把石头滴穿,所谓以柔克刚。

“滴水穿石”也像我们求学问的态度,一字一句都要认认真真把它学好、读好,久而久之我们的学问就有穿石的力道,从而改变我们不良的习气。

所以在读经的过程中我们要教孩子,眼睛看着书,手指着书中的字,嘴巴念那个字,心专注在那个字上,心、眼、口、手全都要用上。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求学问切忌贪多,多了反而会杂乱。《礼记·学记》里有一句话:“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现在很多孩子同时学三、四样才艺,家长也没有考虑孩子是否都能接受,到最后孩子一定学不好,甚至不想再学了。

所以学东西、求学问,都要专而不杂。

有一位老师,写了四十一年的书法,她教学生单就“永字八法”中的“永”字的这一“点”,都要让孩子写几千次,才可以学下一个笔划。

书法是修身养性的,是心法,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所以我们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当孩子能够把这一个“点”写好,他的耐心、毅力就在这个过程中磨炼出来了,他的每一个基本功都很扎实,基础坚固了,再求发展才更容易成功;假如基础没打好,可能发展的愈快愈危险。

这位老师在学书法的过程中,懂得了每一个字的结构该怎样写才更工整。有了这样的态度,她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提起觉察能力,事情要怎样安排才能有条不紊。

学艺术最终的目的是提升道德修养,所以孔夫子才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游于艺”也离不开道德和心性的修养。

读书也是如此,“方读此,勿慕彼”,先把一本书读好了再读下一本。

在宋朝的时候,赵普跟宋太祖赵匡胤说,他是以半部《论语》帮宋太祖取得天下的,再以半部《论语》帮他治理天下。

所以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掌握纲领,并能好好落实。

学习切忌贪多、贪快,太急躁冒进。假如我们的心是浮动的,与道德学问就不相应。

所以曾国藩先生说,“心上不可无书,但桌上不可多书”,所以“此未终,彼勿起”。

当然,这也不是让孩子以后什么经典都不学了,就背诵《弟子规》。

其实《弟子规》不仅仅是拿来背诵的,而是通过每一次的背诵,让里面的教诲重复不断的提醒自己,从而扎根于孩子心中。

当孩子在读其他的经典,也可以继续读《弟子规》。这种生活教育、德行教育,每天都要提醒孩子。

因为读经是训练定力,而《弟子规》是让孩子的言行举止循规蹈矩,当孩子事事都循规蹈矩,就与经典暗合道妙了。

来源:慈光文化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