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依法保护非遗良好氛围
-
2022年07月11日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今天,本版刊发一组地方相关调研文章,分享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做法,探讨如何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助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名片,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甘肃省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依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甘肃省文旅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严格落实“文化强省怎么建、文旅产业怎么干、文旅队伍怎么带”三大核心任务为工作抓手,矢志担当作为,以定了就干、马上就办的干事创业劲头,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保护传承制度,强化社会保障条件,盘活用好各类非遗资源,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非遗保护工作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强调,要坚持依法科学保护。健全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全面落实法定职责,明确参与各方责任,提高社区和民众的非遗保护主体意识。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分类保护、精准施策、精确管理。
法治是非遗保护的重要保障。为不断加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近年来,甘肃省文旅厅制定编制了《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甘肃省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甘肃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件。
不久前,《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甘肃条例》)经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此次《甘肃条例》的修订以非遗法为遵循,充分吸纳和体现了近年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创设了许多具有甘肃特色的新制度、新措施。比如《甘肃条例》创新了非遗传承传播与利用制度,将非遗保护工作融入社区建设,加强社区传习展示场所建设,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将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城市建设相结合,支持非遗特色村镇、特色街区建设,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和研学活动。可以说,《甘肃条例》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非遗保护传承、合理利用、传播普及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对于推动实现甘肃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近年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花儿传承保护条例》等综合性、专题性的保护法规也陆续出台并颁布施行,这些都有利于让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更好地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二、让依法保护非遗理念深入人心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一方面,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进非遗保护工作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持续进行普法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使人民群众树立依法保护非遗理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近年来,甘肃省文旅厅党组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普及“一法一条例”(即非遗法和《甘肃条例》)相关活动。通过转发文件、组织开展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者培训班等,提高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者对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甘肃省文旅厅要求全省各地将“一法一条例”的宣传贯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贯彻活动,通过制作专题展板,编辑、散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在文化场馆、街道社区等公众场合和学校进行普法宣传,利用门户网站、报纸媒体开展宣传普及活动,营造依法保护非遗的工作氛围。
2021年,甘肃省文旅厅在全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兰州老街安排宣传展位、悬挂条幅、发放宣传手册、在媒体上刊发图文报道等方式,对各类非遗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推广普及,推动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近五年,通过委托部分高校开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班,将解读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点课程,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承人依法履行传承义务、享受传承人权利的意识,使其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甘肃省文旅厅把法治元素融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全过程,在黄河上游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法治文化氛围浓厚的黄河法治文化精品,形成覆盖全省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法治文化阵地带。在全省沿黄地区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将法治理念、法律知识与黄河自然景观充分融合,丰富普法内涵,筑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治根基。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系统干部职工和沿黄群众的法律素养,使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依法治理黄河、文明旅游、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
这些工作举措,让非遗系统性保护成为甘肃省广泛关注的一项热点工作,成为深受甘肃人民群众欢迎的一项惠民工作,有利于激扬文化自信、积蓄起文化强省建设的深厚底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文旅系统将进一步发挥法治固本强基的服务保障作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保各项部署有效落实落地,为实现新时代甘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