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跟父母拧着一股劲儿,会影响你一生的命运
-
2022年07月21日
《弟子规》提醒我们“父母教,须敬听”,是大有深意的。有人就说了,父母说错了怎么办?难道父母的话都是正确的吗?这个关键解决我们内心有没有那股劲儿的问题。
忤逆不孝,有很多时候并不是从外在行动上去看的。外在行动上,绝大多数人可能还不错,还说得过去,不会骂父母,不会打父母;自己挣钱了,还会给父母一些赡养费,还会供养父母的衣食住行。
与父母相处,最难的,是孔子说过的“色难”。“色”源于哪儿呢?源于心。心中要是憋着一股劲儿,这个“色”就柔和不下来,所以说“色难”。但实际上讲的是心顺不顺畅。为人子女的跟父母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的心灵沟通关系,这个非常关键。
当你不服气的时候,当你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父母批评你了,你怎么办?你是按照自己那套来呢,还是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清空、归零,恭恭敬敬地把父母教诲的内容,全然地聆听、吸收进来?这个很关键。你这种状态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跟父母之间有劲儿拧着,心里不服,选择性听父母说的话,又选择性忽略父母的很多教诲,这会导致你面对师长、面对领导的时候,将这种与父母相处的模式,不知不觉中就移植过去了。
师长教诲的时候,你也可能心里拧着一股劲儿,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保留自己小小的看法,梗着小脖子,很有主意。这个状态会导致你难以从师长那儿真正获得真传。
我们知道学习都要“求真”。这个“真”,真理的“真”,从哪里来呢?我们假设给你传授学问的人讲的是真的,他是真心诚意地来传授,那你能不能受教呢?关键就看你跟师长之间心意是否相通,不在于别的。
心里拧着劲儿的时候,《学记》说了,会出现一种现象,叫“燕辟废其学”。“燕”,意思是亵慢、亵渎、怠慢,不当回事。“辟”是老师授课的时候所举的案例、所打的比方。“燕辟”,就是拿老师讲的这些不当回事,心里有自己的一套主张,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现代倡导人性平等的理念,人人有思想的自由,人人有表达观念的自由,人人有方方面面的自由,好像学生在老师面前,也有保留自己意见、个性的自由,这是一种思潮。那么这种思潮是否正确,是需要沉下心来仔细辨析的。它到底会把你领到哪条路上去?它倒是让你保留了个性、张扬了自我,但是人类的学问,真理的传承,确实需要一棒一棒交接的。过来人的经验,过来人的阅历,如何能有效地被我们接受,让我们受用,让我们少走弯路,少交不该交的学费,这一点我们是需要深思的。
中国自古的教育理念,从倡导父慈子孝,进而过渡到师生之间的心意相通,你内心不拧着劲儿了,才能在关键的时刻,在那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的点上,把师长真正要传承的东西领悟过来。
如果心中还在起一种逆反,自然自废其学。“废”就是荒废的意思,自己把自己的求学历程全部废掉。表面上也听了,表面上也学了,也交作业了,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各样的任务了,但这是假象,这只是表面的东西,最后学出来的效果大打折扣,关键就在这里。
很多人都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跟父母之间的相处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导致学不着真东西 。再进一步,你毕业了,得去工作了,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它是群体性的、组织化的,你是在一个团队之中,有分工,有领导,有下属,还有同事。一个人的成长,实际上是离不开团队领导的栽培、提携的。
《中庸》有这样的话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 而治矣。”“在下位”者,如果不能从领导那里获得某样东西,就算交给他一个团队,就算交给他一摊事务,他也很难管理得好。因为你无法从上位者那里所收获领导艺术、管理之道。你没法从领导如何带团队、驾驭局面上领悟其中的微妙之处。因为你心中也不拿领导当回事。为什么?因为在家里,你习惯于不拿父母的话当回事,个人的主见很强,比较自以为是吧,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失之交臂”。
领导带下属,再让咱们带各自所分管的团队,很多东西也是,他并不是跟你说了什么,给你写了什么,给你发了什么文件,你才知道怎么回事,很多时候你要静下心来,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体察领导。比如说在开会的时候,他怎么组织,会议怎么进行 ;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的时候,他是从哪儿入手的?他是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他又是如何在利益诉求有冲突的各方之中,找到那个最大公约数,及时把问题化解的?这些都需要你静下心来,恭恭敬敬地用心去体察,你才能领悟得到。
所以很多人,往往栽跟头都栽在年少轻狂、自以为是上面,不拿过来人当回事,这是要命的地方。你学东西没学到真的,真正干事业的时候,又领悟不到具有现实意义的管理艺术、管理之道,你说你到底能干成什么,到时候不栽跟头才怪。所以原生家庭中跟父母的相处,几乎可以决定你未来求学、做事业等方方面面的轨迹。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