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孩跳楼身亡,遗书中一句话,让所有家长心碎
-
2020年05月23日
最近的一则新闻,让很多人心碎。
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为没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家中跳楼,当场身亡。
当天下午四点,小女孩还发语音和妈妈说,老师布置的作文只剩25分钟了,自己完成不了。
而妈妈没太在意,只是让女儿尽快写完。
等到了六点,孩子爷爷进孙女卧室时,却发现窗户开着,空无一人。
悲痛欲绝的家人在书桌上看到了两封“遗书”:
一张写着“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还有一张写着“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年仅九岁的她,还没来得及体验人生的美好,就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
是什么,让这么小的孩子宁可自尽,也不愿意继续活下去呢?
01
- 孩子的压力,比想象得更大。
我们总以为孩子都是无忧无虑地成长,甚至先入为主地认为“小孩子会有什么压力”。
事实上,他们的烦恼和压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同。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尽情享受童年的孩子时,别忘了,有些孩子在阴影之中寸步难行。
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对孩子而言,可能比天塌了还可怕。
去年3月,南京一个9岁的小男孩跳楼自尽,在他的“遗书”上,稚嫩的笔迹解释着他选择跳楼的原因:
“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闯祸”的自责和对惩罚的恐惧,让孩子走上了绝路。
我们无从得知,他在做出决定之前,有没有向身边最亲近的人求助,得到的又是怎样的回应。
但显然他成长在一个高压教育的环境之中。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不被允许犯错、不能调皮,甚至不能说出自己的需求和辩解。
一旦犯错,孩子就陷入了自我审判的怪圈之中,哪怕父母师长还没有否定,他们幼小的心灵已经被压力弄得遍体鳞伤。
看过另一则让人瞠目结舌的新闻。
上海有一对夫妻,发现自家两岁半的孩子严重脱发,孩子的枕头上每天都掉满了头发,半夜还会惊醒。
一开始,孩子爸妈以为是营养问题,给孩子又是补钙又是吃营养品,结果依然无济于事,孩子头顶不少地方已经脱发脱得看到头皮。
最后出于无奈,他们带着孩子去医院看诊,医生也惊呆了,因为孩子的症状明显是斑秃,但平时只会发生在生活压力巨大的成年人身上。
原来,这对父母为了让孩子能进最优秀的幼儿园,每天要给他安排各种课程,从数学英语到运动绘画钢琴,两岁半的孩子每天要上五个班。
巨大的压力硬生生把孩子逼成了秃头。
亲子关系之中,压力是最容易传导的。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压力,稍有疏忽,过大的压力就会导致悲剧发生。
02
- 压力背后是匮乏。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节节攀升,甚至出现了低龄化趋势。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这其中大多与极端情绪有关。
就像文章开头那个九岁小女孩,她在自尽之前,最后的哀叹是“我为什么干什么都不行”。
这句话读起来,简直字字泣血。
在生命中最后一次自我否定之前,她一定有过无数次同样的想法:
“我作业都做不完,我太笨了”
“这么简单我都做不到,我是个坏学生”
“别人能做我为什么做不到?我不行”
这些想法,一遍又一遍在脑海里回响。
虽然我们无意指责她的家人,但从这个孩子的离开可以看到,她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巨大的焦虑和压力背后,其实是爱与教育的双重匮乏。
这种匮乏感是很致命的,它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肯定,不配被爱,不敢争取。
孩子没能从家庭和父母身上感受到足够的爱和重视,只接受到了单向的压力传导。
没人告诉她,应该如何疏导情绪、如何认识自己。
如果她在重压之下的情绪能被早一点察觉,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班上一位同学的父亲非常严格。
我们时常听到她说,自己如果不能考到班级前三,回家就会被狠狠骂一顿,不能吃晚饭,还要罚站。
在旁人看来,她明明已经很优秀了,但她却总是畏畏缩缩,一下课也是在埋头写作业,从不和同学玩耍。
有一回她发挥失常,只有第四名,拿到试卷之后她就开始大哭,还念叨着“完了爸爸要揍我了”。
第二天,她没来上学。
后来才知道,她回家之后太害怕了,发起了高烧,足足折腾了三天才恢复。
这种由父母人为制造的巨大压力,不仅让孩子过得压抑无比,也让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玻璃心”。
一个温暖的家庭,应该是爱与约束同在。
如果只有惩罚、恐吓与威逼,孩子只会变得脆弱又敏感。
极端情况下,还会因为害怕面对惩罚而走上不归路。
03
- 别做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
很多父母信奉“鹰式教育”, 坚信“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他们总觉得,只要严格要求孩子,他们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原本应该温馨的家,成了冷冰冰的工厂,孩子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看过《小欢喜》的人都会记得,里面的英子活得很辛苦,妈妈把所有的期许和对人生的规划,一股脑儿安排到了她的身上。
最后,英子严重失眠,整整34天没睡过整觉,几次想要跳海,不得不向爸妈哭喊“别再逼我了”。
虽然大多数人都会同情英子,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爸妈却不知不觉把自己活成了“宋倩”。
古人说,爱之深,责之切。
这句话其实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爱一定要通过责难来表达呢?
作为孩子成长路上最亲近的人,父母一旦对孩子恶语相加,那种伤害可能是成几何倍数增长的。
我们本来应该是最相信、最支持孩子的人啊!
却有多少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俞敏洪曾说,自己最常给孩子说的话,就是:
“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都不能决定你未来终生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
在他看来,父母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
诗人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写道: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无论性格如何,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
只不过,有些种子落地生根,从一开始就开得绚烂无比,还有的种子,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破土而出。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是恶狠狠地催促、咒骂、嫌弃;
而是用耐心、关心和细心,去给这个幼嫩的小芽最好的呵护。
哪怕他们永远不开花,也要允许这颗种子选择成为一颗小草、一棵大树的自由。
愿孩子们能被真正“看见”,悲剧不再发生,每个家庭都能少一些压力,多一些爱与温暖。
作者:居潇潇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