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揭示的3个道理,懂1个足以过好一生
-
2020年05月22日
有人觉得经典早已成为过去,不符合当代人的品位,无法顺应当下的潮流发展,终成腐朽。
然而未必,正是因为经过岁月的洗礼,经过时代的考验,依然不朽的才叫经典。
并且,经典往往蕴含着大大小小的道理,多多少少的定律,从未离去。
《三国演义》里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就对今人仍有启发,值得学习。
仁德
仁民爱物之德行,正是刘备白手起家,由一介草根混到一国霸主最重要的因素。
刘备的仁义道德,传诵至今正是因为难得,仁德一朝易,仁德一生难。
横向相比,同一时期的曹操、孙权无法企及;纵向相较,众多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君主,都难以做到仁德一生。
甚至刘备去世40年,蜀汉军队屡遭挫败、势力渐弱,执政者与将领统帅更新不断,却始终坚守着开国君主的仁德之志,不曾屠城杀俘。这是真仁,不是假义。
如今,多少身居高位的人满嘴“仁义道德”,但是私下里做着苟且之事,这种事例多有耳闻,令人发指。
战国时期的《论语》里认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唐朝诗人王建写下: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今朝也道:黄金不为贵,仁义值
每个人都会自动亲近仁者,亲近善者。心存仁厚、处处谦卑,吸引八方朋友;刻薄计较、狂妄自大,令人避之不及。
仁德之人,则所向披靡。
隐忍
司马懿一生的功过是非,在诸多看客心中各有定论,暂且不提。
无可置否的是,他的“隐忍术”堪称一绝。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三国后期最传奇的人物之一,除了他胸怀大略、富有智谋,也得益于他的隐忍,尤其是两次装病。
第一次装病,面对曹操的邀请时,假借“风痹(痛风)”来装病,拒绝助力曹操,高超的演技骗过了使者也骗过了曹操。《晋书·宣帝纪》:“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7年后,曹操再次请他出山,他应邀,为曹操出谋划策。在被曹操发现“有雄豪志”时,发挥隐忍的特长,兢兢业业,在虎口下保全自己。
曹芳继位时,作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被曹爽大力排挤,斗不过怎么办?
忍!
这就有了第二次装病,还“病”得更重:手脚乱颤、头昏耳花、口齿不清,怎一个“风烛残年”了得,于是骗得曹爽放松了警惕。
在隐忍中,司马家一步一步独掌大权,架空曹魏皇室。
司马懿死后4年,他的孙子司马炎终于扯掉了皇帝的新衣,正式登基建立西晋,尊称司马懿为“宣皇帝”。
懂得适当的隐忍,往往是人生赢家。
隐忍,不是懦弱,更不是退缩。恰恰是享受风平浪静的前提,是造就海阔天空的条件。
是的,忍到春暖花开,你就赢了。
隐忍之人,则厚积薄发。
克己
还记得“死后遭上天雷轰电劈尸体”的董卓吗?
董卓出生于豪强家庭,少年时期便放纵任性、粗野凶狠,加上体魄健壮,力拔山河,武艺高强,令人心生畏惧。
他一生粗暴,满怀私欲、算计和野心。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践踏法律,残害人民。
董卓死后,一个看守尸体的地方小吏,对其非常痛恨,于是就做了一个大大的灯捻插在了他的身体之中,把灯点着,董卓被做成了一盏人油灯,烧了几天几夜。
不仅如此,据说上天都看不下去,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
如果董卓能够克己复礼,不被权力和欲望冲昏头脑,不过于自我膨胀,他的故事一定不是这样的结局。
欲望是无穷的,但能力是有限的。
人,一定要学会管控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忌被欲望所控制,若恣意妄为到了一定程度,往往不会有好下场。
刘备是落魄皇族时,与普通百姓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真诚相待,同生共死;
身为皇叔,屈尊三次前往邀请布衣平民诸葛亮,不骄不躁,恭敬谦卑;
当上一国霸主后,礼贤下士,爱民如子,拥有强大的包容之心。
克己之人,则顺风顺水。
经典从不等于落后,其中的小道理需要我们慢慢品读,细细领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硝烟散尽,英雄往矣,道理智慧,若隐若现,我等能从《三国演义》里习得二三,接轨现实的社会,过好碌碌的一生,那也就够了。
©文|来源于南师国学堂图|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