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诗书传家——我的家风故事
-
2022年10月02日

诗书济世——“济世”是“救世,济助世人”之意。饱读诗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志向和抱负。有一副常用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是着眼于本家族的文化、家风的传承。
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读圣贤书,为的不仅是做官,更重要的是学“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
诗书传家,不止十代;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是家风之本。
我生长在农村,追溯祖辈皆为农民,注定与名门无缘,但我认为良好的家风是靠人们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财富,正是通过书本代代相传,长久不息,要想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作为之人,就必须习礼义,讲孝悌,重知识,多读书。
我的父亲是供销社一名老会计,是我们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之一。从我记事起,村里有一位老爷爷爱女远嫁东北,在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年代,大事小情只有靠书信来传递。所以,孩子一来信,老爷爷就会跑到我家把揣在怀里带着体温的信封交给我父亲,“快,帮俺念念孩子信上都说啥了……”读完信后,俩人顾不上聊天,铺开信纸,沾饱墨水,把老爷爷的心里话,逐字逐句的挥洒在方寸信笺上,寄托老父亲对爱女的思念及牵挂之情。会计这份工作每年年底是最忙的,但是,父亲不管多忙都会挤出时间提前把红纸裁好,为街坊四邻写春联。在乡亲们感激的目光和感谢的话语里我明白了什么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我幼小的心里平添几分自豪的同时,更是对父亲的文采崇拜羡慕不已。
父亲会利用休息时间教我们姐妹们认字、写字、读书。大姐做完作业,还会临帖,她把亲笔小楷古诗贴满我床边,虽然已过近四十年之久,至今我还能嗅到那熟悉的淡淡的墨香。每晚睡前她都会带我读一遍,给我讲古诗大意,带我游走在日月星露间、嗅花木芬芳、观山水四季……《暮江吟》就是那时我学会的人生中第一首古诗。
我的孩子在清华附小清河分校五年级就读。我和孩子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坚守这样的观点:忠厚传家、诗书相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从认字、背诗开始的。
我重视对孩子品德教育,重视对孩子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小教他待人要善良、要乐于助人,在这个拼“鸡娃”的年代,成绩固然重要,但能力和人品更重要,要求她忠厚做人,踏实做事。所以,要明德知意就要多读书。我自己对国学文化有一点点偏爱,在闲暇时会翻阅有关杂书来打发时间,有了孩子后,凭借这点爱好,会带孩子一起拾起书本浸润其中,有时间就会带她到图书馆随她翻阅她喜欢的书籍,在她阅读时,陪伴在她身旁,为她纠正读音,每当阅读完一篇短文,还会让她找出好词好句子,生僻字、多音字组词,甚至查找短文中的人物及典故,讲出短文的大意……有时也会把我俩的阅读交流发给老师,老师也会不辞辛苦百忙之中为我们聆听讲解。我记得在孩子三年级时,老师还截取了一段我陪伴孩子阅读的音频,在开家长会时播放,并对我这种陪伴式阅读提出肯定和表扬——我想,这和我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教育和启蒙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每一个家族优秀传家的文化密码和基因是构成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每一个家庭的优秀家风都是传家之宝、兴国之道,值得一代又一代人铭记与传承。”
来源:廉洁海淀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