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感党恩 听党话 永远跟党走
-
2022年10月03日
父亲常对我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他的今天,更没有我们这个家,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你们一定都要感党的恩,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党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已经牢牢地印在了父亲心里。
解放前,父亲出生在清华园蓝旗营的一个满族家庭中,那时家境已经破落,太爷爷更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去世了,以至于父亲都没了什么印象。到了爷爷那一代,全家五口租住在海淀镇,爷爷靠给城里的资本家打工过活,太奶奶和奶奶都是传统的家庭妇女,家里经常吃不饱饭,生病了也只能硬扛,一家的生活经常无以为继。
从小父亲不准我浪费粮食,吃完饭碗里一个米粒都不允许剩下。有次我碗里剩的饭太多,实在吃不下,父亲先替我把饭吃了,然后很严肃地批评了我。久而久之,我也就养成了“光盘”的习惯,即便过了几十年,吃过的碗里也都不会剩下一粒米。虽然父亲自己勤俭持家,但是到帮助别人的时候却从不吝惜,谁家有了困难都会尽量接济,每年的特别党费和捐款也都会尽力而出。
后来听父亲讲,他永远也忘不了小的时候,饿着肚子去舍粥时的那段经历。解放前,在海淀镇上有个舍粥厂,每到打粥的日子,一家人就要早早去排队。粥厂开门后会把人都放进去,再把大门一关,所有人都要在粥厂里面等,等粥熬好了之后每人才能分到一勺。稠的大人还舍不得喝,要留给孩子,只能灌点米汤下去勉强填下肚子。
有时没到打粥的日子,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就要走十几里路,去大有庄、上河沿一带的亲戚家“借”粮吃。父亲原本是上不起学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不仅不收学费,每月还为困难学生补助三块钱奖学金,父亲每天中午花一毛钱买半斤面条,就此吃上了饱饭。
建国初期公私合营,爷爷有了份稳定的工作,全家还在南顺城街有了住处。可惜好景不长,1954年爷爷不幸病逝了,太奶奶和奶奶都没有工作,下面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生活一下陷入了绝境。父亲说,这要是在旧社会,家里也许就挺不过去了,是党和国家给予了我家第二次生命。在爷爷去世后,国家为我家发放了19个月的抚恤金,后来手工合作社又给奶奶安排了一份在家“挑花”的工作,勉强有了些收入,帮助家里渡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直到几年后父亲从工厂正式出徒,家里的日子才真正好了起来。
父亲教导我,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因为家庭困难,父亲初中没毕业就进工厂当了名学徒工,一进厂就遇到了位好书记,经常找他促膝谈心,拉家常,教育他今后一定做一名思想过硬、技术专业的好工人。从此他坚定了信念,除了好好钻研业务,没有别的出路,要干就要干好,绝不能半途而废。父亲在厂里从事的是有毒有害工种,对身体伤害比较大,但他不想其他,一门心思只想干好工作。那时他一周只回一次家,自愿报名参加各种学习,学思想、学技术、学文化,每天的班后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
因为刻苦学习,没过几年父亲就成了车间里的技术骨干,经常代表厂里到上海、广州等地参观学习。厂里搞技术革新,他们部门承担了自动喷砂机研发项目。那时零件在喷漆前都需要手工打磨除锈,费时又费力,接到攻关任务后,他们几个技术骨干每天都要在严重的粉尘环境中加班到深夜,艰苦奋战两个多月后,终于研发成功了自动喷砂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父亲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无愧于心。父亲在那个年代赶上了一系列运动,因为担任团支部书记,“出身”又好,思想又积极,被调到了“双清”工作队,专门负责厂里的内查外调,后来又转入工宣队,到安贞医院工作了好几年。在这几年里,他坚持实事求是,从不轻易否定他人,甚至为此还受到了些影响,但他从不后悔。
1989年,父亲厂里开始第一批公有住房改革试点,当时还有福利分房,厂里职工大都不愿意购买。我家当时是符合分房政策的,父亲说,咱家最初房无一间,地无一垅,饭都吃不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的,现在国家出台了这么好的政策,就是借钱咱家也要买,于是我家成为北京市房改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父亲退休二十多年了,党员关系也转到了社区,现在他又成了社区的积极分子。居民代表、楼门长、志愿者他一个身份没少,疫情防控、综治值班、人口普查、垃圾分类、疫苗接种他一项工作没拉下。他常对我说,咱们做人不能忘本,咱家能不愁吃、不愁穿,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要感谢党,只要我还干得动,就要为党和国家做点贡献。
在父亲的影响下,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父辈传承下来的家风早已深深烙刻在我的心中,已成为我的习惯。而且我还会教育好我的孩子,继承优良家风,不忘祖辈艰难,也一定要感党恩,听党话,永远跟党走,长大后争取也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来源:廉洁海淀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