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人不能改过有三个原因
-
原创2023年02月14日
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圆惟厥终。”言己已往之前,不能言修德于其初,今庶几赖教训之德,谋终于善。悔过之辞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师保,指辅弼帝王和教导太子的官员,有太师、太保等,统称“师保”,这里可以译为老师,指伊尹。以往我违背了老师的教导,没有在初始时就努力修德。希望依赖您匡正救助的恩德,谋划一个好的结局。言己已往之前,不能言修德于其初,今庶几赖教训之德,谋终于善。悔过之辞也。说的是自己往日不能修德以善始,今天希望仰仗老师教导的恩德,谋划一个好的结局。这些都是忏悔过失的话语。
太甲是真忏悔,什么是忏悔?“忏”是当众发露,他在老师面前发露;“悔”是后不再造。如果发露之后,还是反复
人之所以不能改过,清代理学家陆陇其在《松阳讲义》中讲了三个原因:“一是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一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一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
“一是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比如,一个人喜欢发怒,因为他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于用发怒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习惯成自然,动不动就发火,这就是因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
人的心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贪心重,贪心有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等;有的人瞋心重,表现在脾气暴躁,容易嫉妒等;还有的人愚痴,脾气很好,也没有贪心,就是没有志向,不问生从何处来,死到哪里去,整天吃喝玩乐,消磨人生。所以,人的禀赋不一样,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就成为自己的气质。不能变化,是说一时难以变化,并不是永远不能变化。古人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古人读的书都是圣贤书,告诉自己如何惩忿窒欲,改变气质。经常读圣贤书,就会明白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伤害身体。明白这些道理,慢慢就把发怒的习惯改变了。
当然,理可以顿悟,事需要渐修。比如,今天读《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这篇文章,知道发怒不是别人让自己发怒,而是自己没有握住快乐的钥匙;烦恼也是因为自己烦恼,自己没有调整好心态,不够阳光、积极、向上。古人说“自寻烦恼”,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事需渐修,还需要在每天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修正自己的习气,不要让坏气质做主。经过反省,长时熏修,也能变化气质。
古人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不怕第一念怒气、烦恼心生起,就怕觉悟的心太迟缓。一觉悟就知道自己没有握住快乐的钥匙,是自寻烦恼,马上打住不再继续,所以颜渊的功夫叫做“不迁怒”。什么是“不迁怒”?并不是对甲生气,把怒气发在乙的身上,这不足以形容颜渊的修行。他也有七情五欲,怒气发起来了,但是马上能够意识到这是错的,是不应该有的,就立刻止息,不再让它升级。所以,颜回能够做到“不贰过”,说明贤人也有犯过的时候,但是他不是屡次犯过,而是犯了一次,下次就能够吸取教训,能够改过。
“一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也就是贪物欲。比如,喜欢饮酒、贪吃、好色,这都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隔断。有的人好色,并且好色之心很浓重,藕断丝连。怎么办?必须明了因果,知道贪欲的害处与可怕性,才能够下定决心,有意志、恒心来断除贪恋物欲的习性。
“一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习俗就是社会的风俗习惯。也就是在社会大众普遍如此的环境中生活,也自然会沾染坏毛病,甚至不知不觉。比如,抽烟、喝酒等,很多人知道抽烟、喝酒不好,对身体有伤害,也想戒掉,但是为什么三番五次戒不掉?一个人在家时还好,但是一出去应酬,同事、朋友就会递烟劝酒,说:“在社会上混不喝酒怎么行?不抽烟怎么交往?”结果禁不住诱惑,老毛病重犯了,这就是因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其实这些人都不明白道理,自己挣钱的多少与别人喝酒的多少没有关系。财富是结果,什么是因?拿钱帮助别人、散财才是因。钱散得越多,越能够花在帮助别人、救济穷苦、办慈善事业上,钱就越赚越多,这才是因。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修学之人要知道,人的自制能力实际上很差,不要对自己太有信心。一个人的儿子吸毒,她看到儿子怎样也不能戒毒,非常痛苦,就想帮助儿子,于是自己去吸毒,希望自己戒毒之后把方法教给儿子,结果自己也不能够戒毒。这就是人对于自控能力不要太自信,知道自己功夫不行,就要去提升,要懂得主动远离恶缘,对于不好的环境污染、诱惑懂得躲避。孔子教导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勿动,不是不做,而是连起心动念都不要有。这是教导颜渊这位大贤人。孔子最重视、最认可的弟子尚且还要做这种功夫。而我们相比颜渊,修为差太远了。
《弟子规》中说:“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凡是不应该去的场合、不雅的地方都要懂得躲避,这是真正保护自己,保持清静心。包括现在流行的短视频,也有邪僻事、不该看的东西,要懂得主动远离。这就是帮助自己不受污染,保持清净心。远离恶的缘分、恶的人际关系,亲近良师益友。古人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和善良的、有德行的师友相交往,就像在雾水中、露水中行走一样,虽然打湿不了自己的衣服,但是可以时时蒙受德风的滋润,不知不觉自己就成为有德行的人,这就是潜移默化的熏陶。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