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把坏事转成好事,才是真正的智慧

2023年04月21日
机灵小不懂
关注




“忠心”二字,什么样的臣子才是忠心的臣子?首先,懂得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不能见利忘义、忘恩负义,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孝子有恩义、道义、情义就会移孝作忠,也会忠于领导。

第二,有诚信,不能欺骗,这是臣子最起码的前提。

第三,“忠”在《朱子》中解释:“尽己之谓也”,做事要竭忠尽智,尽职尽责,不能敷衍了事,可以与君主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看到君主犯过失甚至不惜身命、犯颜直谏。

第四,没有嫉妒心。没有嫉妒心说明没有私心,能够荐贤让能,看到贤德的、更有能力的人会推荐给君主,甚至把自己的位置让给更贤德的人。当然,君主也不会使让贤的人吃亏,因为这种人是很难得的没有私心的人。所以,古人有一项制度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如果所推荐的人确实是德才兼备的人,为国家建功立业,那么推荐的人会受到国家最高的奖赏。

第五,贤明,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当然,古人所讲的忠,并不是愚忠,而是因为君子有道,才去辅佐君主。君主无道,臣子进谏三次,君主还不听,尽到自己责任之后就可以离开,再选择有道的君主辅佐。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一旦选定君主,做臣子的都要尽到以上的忠心,这是臣子的本分。

历史上,唐太宗以善于纳谏而著称,但是在广泛听取意见时,不是所有意见都听,没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贞观时期,尚书右仆射(尚书右仆射、左仆射相当于宰相)杜如晦上奏说:“监察御史陈师合,上了一篇奏折‘拔士论’(选拔、提拔读书人的论)。奏折里讲道,人的思维有限,一个人不能担任好几个职务,应当多选拔人才来担任这些工作,不能一个人身兼数职。”杜如晦说:“这段话应该是针对我们(指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兼任好几个国家重要职位的人。”

唐太宗听后,对戴胄说:“朕是以至公来治理天下,不是因为这几个臣子跟朕关系不错就委以重任;不是因为他们是跟朕很长时间的旧臣,朕才偏向他们,而是因为他们确实具有真正的才能和德行。所以,陈师合这样讲就是在诽谤这些大臣,刻意地离间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过去三国时期的蜀后主虽然昏弱,南北朝时期的齐文宣虽然狂悖,但是因为蜀后主信任诸葛亮,齐文宣信任杨尊彦而没有丝毫怀疑,才使其国家得以安定。今天,我也因为有杜如晦、房玄龄等大臣,才使国家得以治理。”于是,唐太宗下令把陈师合流放到岭南。唐太宗虽然引导群臣要直言不讳、敢于劝谏,但是在接受劝谏时,也能够明辨是非邪正。唐太宗一面广开言路,听取谏言,另一方面能够明察、分辨谏言的正邪,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使谋划、策略不至出现大错,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听信谗言。

人为什么会听信谗言?听信谗言,首先一定是内部出现不信任的关系,产生多疑。《听谗诗》中讲到谗言对人际关系的危害:“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一定要谨慎,不要听取谗言。一个国家衰败了,都是听信奸臣的话,陷害忠良,听信谗言就结下祸殃。“君听臣当诛”,君主、领导者听信别人的诬词和谗言,可能被诬词蒙蔽,把忠臣杀害了。“父听子当决”,父亲听信谗言,可能把亲生儿子都杀害了。“夫妻听之离”,夫妻之间听信谗言,甚至走上离异的道路。“兄弟听之别”,兄弟之间听信谗言,可能会分家,不能在一起生活。“朋友听之疏”,朋友之间本来很融洽,但是听信别人的谗言,下一次见到朋友时,心里会产生嫌隙,关系也就越来越疏远。“骨肉听之绝”,即使是骨肉至亲之人,听信谗言也会分离。

所以,对于言语要有判断的能力,要相当谨慎,所谓“谣言止于智者”。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真正希望自己幸福的人,是不会故意制造矛盾的,也不会希望团队不和谐。作为领导者要明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最后,这首诗提醒人们:“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身为君子、大丈夫,不能听信谗言。“龙泉”,指宝剑的意思。“杀人不见血”,谗言伤害人都看不到痕迹。无论家庭或团队,之所以会听信谗言,根源就在于家庭、团队的人不团结,不能互相信任,才会被谗言所伤害。

《德育故事》中,记载着“文灿拒间”的故事。周文灿的哥哥住在周文灿家中,吃穿用度都依赖周文灿。哥哥嗜酒,经常拿周文灿的钱去喝酒,喝醉酒后耍酒疯,回来还打周文灿,邻居们看到都打抱不平,要来骂哥哥。这时,周文灿挡住邻居,说:“不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可见,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是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心,没有夹杂丝毫的怨恨。

中国人讲“一体”的观念,父母和儿女是一体的,兄弟之间也是一体的,推而广之,夫妻、君臣、朋友之间也是一体的。所以,周文灿的这种情义,也会感动邻居,邻居就会知道应该让人和睦相处,而不是让兄弟失和。很多人好像是为了我们,说亲人、朋友不好,实际上这都是没有从一个家庭、一个团队整体和睦的状况来考虑,而接受建议的人,也是没有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希望家庭成员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因为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团队有没有发展,主要看成员之间是互相赞叹还是互相诋毁,这才是成败的关键。有德行的人知道团队气氛的和谐比什么都重要。

怎样才能维持团队气氛的和谐?雪庐老人(李炳南老先生)曾经教诲:“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看到他人做善事、贤德,甚至受人尊重、肯定,不要心生嫉妒,去障碍、排斥,而是要随喜功德。这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见人善,即思齐”,看到别人有善的、贤德的地方,就要想到向别人学习、看齐,而不是嫉妒、障碍,这种风气特别重要。

“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见到别人有错,先不要批评别人,特别是同辈之间,为什么?因为彼此之间的信任还不够,说多了反而会引起别人的误会。多做利益别人的事,多去帮助、关心别人,时间久了,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

“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见到有人做错了,不是去指责别人,幸灾乐祸,而是应该善巧地劝告,帮助别人改正错误,这都是存一颗厚道的心。

假如听到别人谈论自己,或是在背后诽谤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比如,有人告诉自己,某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一般人的第一反应是为自己找借口,或是非常生气,信以为真,进而又去诽谤、反驳别人。中国古人告诉人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面对别人的诽谤、不实的言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历史上有很多这方面的事例,都值得人们借鉴。所以,一定要多读史书,读史使人明智、增长见识,开阔自己的心胸。

北宋时期有一位宰相王旦,所谓“宰相肚子能撑船”,这位宰相的心胸确实非常宽广。王旦作宰相时,寇准经常批评他,结果批评得太多,皇帝都有些看不过去,就对王旦讲:“寇准经常挑你的毛病。”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王旦是怎样的反应?王旦说:“皇上,我当宰相这么久,一定会有很多过失,寇准是爱国,所以才会批评我。”王旦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肯定对方。试想,皇帝听到这句话,会不会对王旦更加信任?如果满朝文武知道这件事,会不会对王旦更加佩服?王旦为全朝的文武百官做出好的榜样。所以,面对别人的诽谤,自己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火冒三丈,甚至生起嗔心,要有度量接纳别人的批评甚至诽谤。



当别人做错事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经典中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传统文化在国内已经三、四代人没有讲了,不仅自己不懂、没有学过,自己的父母、祖父母,甚至别人的长辈,都没有接受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怎么可以怪别人做错事?“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不仅不能责怪人,还要提起爱心、同情之心,要把挑剔之心转为同情、慈悲之心。而且,自己要明白一个真相,即自己和他人都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的,自己对他人的宽恕、爱戴就是没有条件的,要帮助、成就他人,而不是和他人对立,互相冲突、互相矛盾。圣人明了真相,所以圣人之所以和凡人不同,就是因为圣人明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己与万物、与他人本质上是一体的关系,所以能够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什么是“无缘大慈”?一般人对自己所喜欢、所爱的人,或是父母家人、亲戚朋友有爱心、同情心,而无缘大慈是说自己对任何人、事、物都是平等的慈悲。“同体大悲”是告诉人们,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护别人。所以,这不是一般人的境界,这是圣人的境界。

《了凡四训》上说:“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一个人本来没有什么过失、罪过,但是别人无端地来诽谤、挑剔、指责、抱怨,还给自己加上很多恶名。这时,如果是真正明理的人会很高兴。为什么?因为福都是逆着加的。如果能够平心静气地承受别人的诽谤、误解,自己以前所做的错事、恶事就都报掉了。别人是送福、送慧给自己,因为面对别人的诽谤、侮辱、误解能如如不动,不生气,定力一定会提高。如果能做到半年都不生气,周围的人一定会肃然起敬。问题就在于当自己面对这种事情时,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处理。

古人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际关系,它们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好坏之分在于自己的心,在于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所以,任何一件事到来时,都不要认为是一件绝对的坏事,能够正确地处理,往往就能把一般人看起来的坏事转变成好事,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些境界都说明,修行是修自己的这颗心,让自己的心时时都在道上,时时刻刻不起贪嗔痴慢疑。所以,要感谢一切境缘,因为这都是来帮助自己看到自己的问题的。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