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静,也许很多人都会说,我就喜欢静,不喜欢喧嚣与热闹。这也似乎成为品格高雅的标志,仿佛喜欢宁静,可显得高洁傲岸,雅量高致,生活中,也许喜欢安静的人很多,但能够安享在宁静中的人却不多。
在那样的时候你会触及到自己的灵魂,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孤独。离灵魂越近,孤独感越强。唯有穿越了那孤独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那内心的宁静。
安于安静很难,真正沉浸进去殊为不易。但是,有得就有失,安于安静并非就是失去。孤独与安静是蚌病成珠,忍耐宁静痛苦的结果就是那颗晶莹美丽的珍珠。忍受孤独并不意味着思维的停止。
相反,乐于安静的人是能够享受独处的,那样的时候,心境会如天空一样清澈、深邃,更能触及那灵魂的最深处,洞见那难以觉察的真理。独观书籍,思想会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思绪会像冰山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沉稳坚实。
当我们在阅读近代史时,就会发现很多真正会享受宁静的人,比如严重,知识渊博,人品一流,在黄埔军校时就是一位杰出的教官,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对其十分赞赏,而此公抛弃荣华富贵,遁入深山老林,躬耕陇亩,义务教授农家子弟。
因为其为真正的大隐大贤,所以至今有许多人对其十分陌生。当然严重的宁静并不是躲避现实,消极沉沦,而是在宁静中超越自我,在宁静中思想绽放出最光辉的花朵。
近代还有一位会真正享受宁静的人,那就是弘一法师,历朝历代,大师者,沽名钓誉者多,而弘一法师,是一位真正的大贤,抛弃了丰厚的待遇,面对美丽温柔的东瀛女友的苦苦哀求,也无动于衷,依然舍弃红尘,他的内心,已荡不起一丝涟漪。
如今的世道,要想真正做到心中宁静,享受宁静,何其难哉!争名利于街市,多少应该属于宁静的书香之地已无法安放一张做学问的桌子。
一个个专家学者如海鲜般生猛,跳将出来,成了有意无意的骗子,在这种浮躁喧嚣之气的推动下,有多少人的内心充满了悲凉无奈?北京一所大学的一名教授对学生说:出校门后,你们没有四百万就不要来见我。
云南大学一名教授对学生说:我的手机号码八个8,你们那破手机快快扔了吧!我们的教授已经不能安于研究,潜心学问,我们的学生会如何呢?
生活中,要想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独处的快乐,忘掉烦恼和心头的忧郁,就要舍弃许多,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真的能舍下,远离觥筹交错的迷离,灯红酒绿的热烈,名利场上的纠葛。
有得就有失,要得必先舍。既然选择了内心的宁静,就要有不改其志的坚守,就要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的污垢,让心智彻底净化。
宁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风度。竹林七贤,魏晋风骨,尽管后人贬褒不一,但丝毫无法遮盖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那种潇洒俊逸。梅妻鹤子,留下了足以让人仰视的高洁傲岸节操。
会享受人生宁静美好的人,夜阑人静之时,会慨叹宇宙之博大,人生之卑微,绝不会为鸡零狗碎,蝇头小利而耿耿于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是一种空灵澄澈的宁静内涵。
没有宁静,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没有思想的火花。
学会享受宁静吧,只有乐于享受宁静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回味、思考,才会拥有对生活独到的见解,睿智的感悟,才会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间保持清纯的心而不会迷失自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