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这句话一直成为很多富豪家族心中挥之不去的魔咒。但河洛康氏家族,历经十二代,延续四个多世纪兴盛不衰,传承至今。相声表演艺术家马敬伯曾在作品中这样描述古代大户人家的生活状况:“称得起良田千顷,树木成林,米面成仓,煤炭成垛,金银成帑,票子成刀,现钱成堆,骡马成群,鸡鸭成栅,鱼虾成池,锦衣成套,彩缎成箱,簪环成对,好物成抬,美食成品……”这些顺口溜,用来形容河南康氏家族都不全面。 "康百万"是世人对这个家族的统称,人称民间“三大活财神”之一,纵明、清、明国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原巨富。如今在江南一带,仍有民谣称“河南康百万,打渔在江边,金银有多少,堆得如泰山”。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也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王母娘娘造仙船,鲁班倒坐桅杆前,既渡女来又渡男,头船渡的沈万三,二船渡的康百万,三船渡的孟姜女,四船渡的李翠莲……”
康氏家族的辉煌与成功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起初康家靠种地为生,经营店铺为其副业。康氏家族秉着经营良方将家族事业越做越大,一直操持着家族事业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明朝时期,康氏第六代传人康绍敬开始利用黄河、洛河舟楫之便,把河南的粮、棉、油等运销山东,又把山东的盐人称及海产品运销河南,以此发家。此后,他们通过航运贸易,经营盐业、木材、粮食、棉花、丝绸、钱庄、药材等生意。康氏家族在乾隆时进入全盛,渐成中原巨富。
自六世祖康绍敬,至十八世康庭兰,康家兴盛了十三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成为豫商典范。
关于康氏家族,人们更熟悉的是“康百万”这个称呼。康百万也并非人名,康百万只是慈禧太后的一句玩笑话,但康百万家族却因此而扬名天下。当年八国联军进京时慈禧太后等人逃难,走到山穷水尽时得到了康家掌柜康鸿猷的雪中送炭,连续捐了两个一百万,慈禧很惊讶这个地方还会有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康百万家族自第六代康绍敬于16世纪嘉靖年间在康店村建立起第一家小店开始,截止到18代康庭兰,中国土改运动开始为止,一共传承12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长寿的家族企业,那么在继承人的选择、培养方面,康百万家族有何独到之处?
(1) 继承人的选择。一般来说,传长传嫡是中国的传承惯例。康家的家教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因此,没有庶出的情况,一般也是要传给长子。但是到了14代康应魁的时候,有三个儿子,长子志不在商,三子尚武,只有次子颇有经商头脑,因此,从小就开始培养次子康道平,最终传位给了次子。
(2) 继承人的培养。康家崇尚耕读,康家子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对选定的接班人,可以跟随在父亲的左右,通常都是父亲耳提面命,言传身教。
(3) 由于康氏家族崇尚“一夫一妻”制,“人丁”不如“财富”兴旺,在很多代都是单传。这种情况下,接班人的问题没有争执,但也没有选择。
即使不适合或不是经商的材料,但由于家训严格,子承父业是规矩,所以通常康家子弟都会尽力学习,恪尽职守。有多个兄弟的时候,康家对于不执掌家族大业的子弟,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职业。因此,康家的子弟中,医生、教师、绘画、诗书者不计其数,历代担任官职的也非常多。据统计,从明代到现代,康家有名分的人物421人,其中有官位和学位的达154人。受到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这些从事其他事业的康家子弟也都会从其他角度辅佐或促进康氏家族的事业,这是康氏家族的家训家规、家风所长期熏陶的结果。
康百万家位于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域,正统的儒家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积淀,康家世代读孔孟之书,行孔孟之礼,即使进入商界,指导他们行为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儒家文化。如坚守中庸之道和务实创新精神,遵循自然规律和拥有宽容的胸怀,另外如集权思想,民本意识,安土倾向,乐天情趣等等,所不同的是在他们的商业实践中,把这种儒家文化的宽泛变得更具体,更实际。他们可以毫不吝惜的拿出大把银两修整河防为国分忧,从而得到官府的嘉奖和倚重;他们赈饥荒,修学堂造福一方,使自己的商业活动远离“无奸不商”世俗目光,洋溢着“达则兼济天下”的色彩。这些善行和义举,又给他们的商业活动营造着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开辟着新的,更广阔的财源。在康熙,雍正,乾隆直至嘉庆一百余年间,康氏家族经过四代人的创业奋斗,达到了康百万家族的全盛时期,成为中原巨富。
留余家训
康家教育子孙的家训是:“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 中华名匾之一的留余匾,是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留余匾》中写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转译为现代的话语,就是在四个方面要留有余地:
(3) 不要把财物占尽,应当拿出部分与乡里百姓分享;
(4) 不要把富贵享尽,应给后代子孙留下生存发展的基础。
“留余”文化是统领康百万家族400年的灵魂和核心,是康家的做人之道。“留余”的意思就是有所节制,适当获取,要保留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和能力。世代相传的“留余”祖训所体现的“尚中庸,积荫德,重家教”思想正是传统豫商精神的精髓,又与当前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观康百万家族的400年传承之道,中国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是其灵魂,可以说,没有训诫文化的传承,就不可能有康家400年的历史。(图源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