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友群的日常安排中,休息日就是服务日。从晨曦初现到夜幕低垂,他与家人穿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用行动绘就最美的风景线。给市民游客讲解文物,开展文明旅游宣导,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徐友群和妻子刘梅、儿子徐文军用小家之爱传递社会大爱。近日,记者走进徐友群的家,发现客厅没有多少装饰,角落里有个袋子,里面装着叠得整整齐齐的志愿者红马甲,这是全家人休息日最常见的装束。
家庭合影大多身穿红马甲,儿子上高三仍坚持志愿服务
徐友群是厦门市房屋事务中心二级主任科员,在同事眼中,他是一名业务能手,积极参与房屋安全管理工作,点对点核查了2280栋房屋信息。同时,他还是个“公益达人”:作为美丽心灵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他带领服务队在公园、地铁站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作为思明区“文物寻根”志愿宣导团团长,每周开展文物宣导。
徐友群的妻子刘梅展示了他们一家的合照,大多是身穿红马甲参与志愿服务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我们一家的成长轨迹,特别是我们儿子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刘梅说。
徐友群一家参与志愿服务的故事要追溯到2013年。当时,徐友群刚从部队转业,带着儿子到中山路游玩,看见思明城市义工的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大家都是自发来服务的,不图回报,我深受感动。”徐友群当下拉着儿子报了名。从那时起,一到休息日,徐友群几乎“不着家”。一开始妻子刘梅有点担心,丈夫每周末都参与志愿服务,孩子会不会缺少家庭陪伴。后来,徐友群就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参与志愿服务。
“去年儿子高三冲刺时,每个月都会抽出一两天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对他来说这是很解压的事情。现在孩子在外地上大学,经常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徐友群说,“我们夫妻俩周末时间都在外参与志愿服务,常常只有吃饭和睡觉的时间能碰面。”
父亲无偿献血20多年,儿子18岁第一次献血
除了是“公益达人”,徐友群还是“献血超人”,已坚持无偿献血20多年,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2022—2023年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他在厦门市中心血站系统记录的献血量达33900毫升,相当于8.5个体重50千克成年人的血液总量。他献出的热血救助过许多人:2015年初,一名白血病女患者急需用血,徐友群得知后,从家里跑了两千米去医院,当场献了两个单位的血小板;一名女教师患有白血病,徐友群就和一起献血的朋友组建了一个小分队,轮流去献血小板,直到她的病好转……
徐文军在父亲的影响下,也立志要献血奉献社会,18岁的生日愿望就是献一次血。去年备战高考期间,徐文军完成了这个心愿。
一直行走在公益路上,帮助他人已成为徐友群的一种习惯。去年9月,徐友群听说单位有一个援宁名额,便主动报名前往。在宁夏彭阳挂职期间,他常常奔走在乡野村头,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遇到需要帮助的群众主动伸出援手。天冷时他看到路边卖鸡蛋的阿姨,直接买下整筐鸡蛋,让阿姨早点回家。在村中走访过程中,他了解到马国艳一家收入较低,她本人又患病,孩子还在上高中急需用钱,便主动结对帮扶。回到厦门后,徐友群还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定期寄送衣物、书本。
十一年如一日地坚持,激励身边人一起参与
是什么驱使徐友群一家持续投身志愿服务?答案藏在他们的每一次行动中。从主动报名“文物认领”活动,定期巡查包括植物园万石莲寺在内的多个文物点,到加入思明区“文物寻根”宣导团,徐友群一家不仅是城市记忆的守护者,更是历史故事的生动传播者。
徐友群表示,来自公众的正面反馈是其动力源泉。例如,在第六市场文物巡查初期遭遇群众不解,但问题解决后获得的认可让他深感欣慰。讲述厦门红色历史时获得外地游客赞誉,亦增强了他的成就感。
徐友群一家十一年如一日的热心与坚持,如同磁铁一般吸引了周围的人。黄春生、谭继群、雷蕾等一批志愿者,正是在徐友群的鼓励引导下,全情投入志愿服务。徐友群说,自己常常感受到来自其他志愿者的正能量激励。比如志愿者原玉芹,在丈夫患病时,仍坚持做公益,等丈夫康复后,还带着丈夫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志愿者邱井香自己生病,收入不高还带着两个孩子,但仍投身公益事业。身边人的故事让徐友群深刻感受到,在拥有能力的情况下,更应不遗余力地回馈社会。
每位志愿者的微小善行汇聚成改变社会的强大力量,这股正能量又激发了更多人的善心,形成良性循环。以徐友群所在的美丽心灵志愿服务队为例,2016年刚成立时仅有两三百人,如今已壮大至2000多人,社会因志愿服务而更加文明、温暖,且充满希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