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故事经典,通俗易懂的国学
-
11月29日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下面是《弟子规》的故事经典,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一
闻鸡起舞【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祖逖生活在公元三到四世纪的晋代,他从小胸有大志。在担任司州主簿的官职时,祖逖与后来也十分出名的刘琨是同事。祖逖和刘琨虽然当时地位不高,但都颇有英雄气概,因而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于是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
他们就这样刻苦练习,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人才。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则成为都督,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由此而来,形容奋发有为。也比喻有志的人,珍惜时间,及时勉励。
2.弟子规故事典故 篇二
孔融让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不停地夸他:“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称赞他。
3.弟子规故事典故 篇三
亲尝汤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汉朝时的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文帝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日日夜夜,奉养着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昼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就亲自服侍母后,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都没有解开过,没有睡一个安稳的觉。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个年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后的身体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老百姓,汉文帝服侍母亲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4.弟子规故事典故 篇四
宋濂借书【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宋濂是明朝开国文臣中知识最渊博的一个,他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却能博览群书,学到渊博的知识这全得益于他诚实守信和坚韧不拔的品格。
宋濂小时候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只能到有丰富藏书的别人家借书来看。每次借,他总是事前讲好归还的时间,所以人们都愿意借书给他。
一次,宋濂借到一本好书,越读越喜欢,于是决定把它抄下来。眼看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为了能按时归还他连夜抄书。时值隆冬,寒气无情地透过窗子,把宋濂的小手冻得冰冷僵直。他不得不放下笔,将手伸开,握拢,再伸开,再握拢,等手暖和一点,再接着抄。
就这样,宋濂一直抄到天亮,总算把整本书抄完了。第二天,他把书还给主人家。主人接过书一看,干干净净,不卷不折,还是那么平整,非常高兴,就对宋濓说:“你以后都可以到我们家借书,我们家的好书,你想借哪本就随便挑吧!
长此以往,宋濂借了许多书,大大增长了学识,后来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5.弟子规故事典故 篇五
卧冰求鲤【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当时天寒地冻,河面都结冰了,渔民都已经不出去捕鱼了。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趴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这时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条鲤鱼,于是他拿回去给母亲吃。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慢慢融和谐起来。
6.弟子规故事典故 篇六
黄香温席【冬则温,夏则清】
黄香是东汉人,传说他自幼就很孝敬父母。九岁时,慈母去世,他伤心欲绝,对父亲更加孝顺。夏日炎热之时,他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得清凉清凉的,把蚊虫赶得远远的,好让父亲能够睡好;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又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的被窝暖热之后,才请父亲入睡。因他孝敬父母的事迹感人,在他十二岁时被太守召见,并题“门下孝子”四字相赠。从此,黄香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
7.弟子规故事典故 篇七
断机教子【父母教,须敬听】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他厌倦了读书,就跑出学堂,回到家里玩。孟子的母亲见孟子回来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地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愤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8.弟子规故事典故 篇八
颖考叔食舍肉(入则孝)
颖考叔是郑国颍谷的地方官吏,他听说郑正公因为母亲支持弟弟叛乱,因此将母亲姜氏放置在城颍并发誓“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但不久郑庄公却后悔了,颖考叔就去见庄公。郑庄公请他吃饭,颍考叔吃饭时把肉留在一边。郑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颍考叔说:"我有母亲凡是我能吃到的食品,我都要让母亲也尝尝。她从未尝过您给的美食,所以请允许我带回去孝敬母亲。庄公听了深为感动,之后就想办法将自己的母亲请了回来。此后,人们常将“颍考食舍肉”作为女孝敬父母的一个典范。
9.弟子规故事典故 篇九
董遇三余(有余力,则学文)
三国时期余有余力,魏国有一个叫董遇的人,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但是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也;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时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10.弟子规故事典故 篇十
纸上谈兵【不力行,但学文】赵括是战国时期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十分在行,赵奢却不以为然。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军廉颇前去抵挡。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秦国见廉颇难以对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赵王中计,派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的战略,在秦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大败,赵国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