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性灵
-
2024年12月28日
记辽宁省凌源市实验小学原校长郭秀艳
作者:了一
她,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破解当下教育难题,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积极开辟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新路径。她就是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凌源市实验小学原校长郭秀艳。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先行者
在当下唯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中,郭秀艳却“不务正业”,一心要将传统文化引进校园,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2002年起,她力排众议,在一片质疑声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把《三字经》《弟子规》《大学》《论语》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诗词规定为学生必背内容,组织学生诵读,开启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育人之路。这一干就是20几年,虽几经风雨挫折,但初心不改且愈发坚定。她曾受到过无数质疑,“你为什么让孩子学四书五经,你这不是复古吗?”“学习传统文化又不能提高成绩,你这纯粹在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面对不解、非议和压力,她曾经想要退缩和放弃,但当她看到在传统文化理念润泽下的教师、孩子们产生了巨大变化, 她的内心升腾起了无穷力量和坚定信心,驱使她顶住重重压力毅然前行。
国学课程的研究者
郭秀艳校长先后主持完成了“九五”至“十三五”期间20余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 其中,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科研课题作为核心课题、滚动课题,达到课题研究价值的最大化,带动了学校其他课题的有序、高效开展,也为研究开发重构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她带领团队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入手,精选最适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构建“积累、 养德、健体、尚美”四大领域课程群,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达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历经二十几年的潜心研究,郭秀艳获得8项国家科研成果奖、4项辽宁省科研成果奖、8项朝阳市科研成果奖。2018年和2019年,《“本根教育”理念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科研成果,两次在辽宁省教育厅获奖并被推荐参加珠海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
郭秀艳撰写的《以人性化管理引领教师主动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一所有根的学校》 《如何在小学有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化”养成教育》等多篇论文分别在《人民教育》《素质教育》《基础教育》《中小学校长》《教育家》《中国德育》《辽宁教育》等刊物发表。
在郭秀艳的带领下,其团队成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成绩斐然。
学生心灵的抚育者
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凌源市实验小学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常规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小“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课程内容,引领学生诵读经典,低年级学习《弟子规》《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高年级学习《大学》《论语》《孝经》等经典篇章,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为把学习《弟子规》落到实处,多年来,郭秀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日行一善”特色教育活动,以自己的善心、善言、善行来成就最好的我,让他人因我而幸福!
利用节假日、传统节日、历史纪念日,开展感恩、励志、文明礼仪、责任、心理健康等多种主题教育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根植学生心田,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明礼、 励志、感恩、敬长辈、爱祖国的情感内化为道德观念,强化为道德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
在“本根教育”思想的润泽下,孩子们会主动拾起操场上的一片纸屑,公交车上会主动给老人让座,风雪中捡到万元巨款想方设法归还失主······几年来,学校涌现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辽宁省道德小模范、感动中国小人物候选人刘洺硕,全国优秀少先队员邢凯然,全国童谣大赛一等奖、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候选人崔涵硕,全国演讲比赛一等奖、全国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刘玥彤, 辽宁省华育百佳少年高铭梓等一大批优秀学生,成为“成就最好的我,让他人因我而幸福”的最好诠释。
教育同行的领跑者
多年来,作为辽宁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的郭秀艳,接待省内外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和教考察、调研百余次,承办会议70余次,先后赴北京、广西、内蒙、广东、沈阳、大连、辽阳、 锦、锦州及朝阳各县市区举行讲座、交流60余次。学校与广西、湖南、山东、江苏、贵州以及阳、辽阳、铁岭等省内外多所学校建立了“本根教育”项目协作联盟。
有耕耘,就有收获。凌源市实验小学被列为国家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示范基地、国学经典教育联盟校,荣获辽宁省文明校园等70多项荣誉。
2019年,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凌源市实验小学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郭秀艳作为辽宁省唯一获奖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台领奖,孙春兰副总理为她授牌,习近平主席亲切接见了她和与会代表。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