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曾在日内瓦展出,这个在故宫展出过,这个被当作‘中国礼物’送给外国友人……”在汇爱大厦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会客厅,唐占鑫挨个儿介绍展柜里的展陈,言语间透着自豪。
这些展品中,有头戴簪花、憨态可掬的熊猫“中中”,有绑着“雪容融”的北京冬残奥会颁奖花束,还有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胸针“金枝折桂”。
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都是唐占鑫找残疾人纯手工制作的。
唐占鑫在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会客厅的展柜前。
唐占鑫是北京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负责人。眼前的她开朗活泼、能量十足,可20年前,她也曾经历过一段黑暗的时光。
唐占鑫来自新疆,从小成绩优异,还远赴德国攻读了硕士学位,就在毕业回国头一天,一场车祸让她脊髓神经受损,下半身瘫痪。看着日渐萎缩的双腿,面对大小便失禁和随时可能出现的褥疮、并发症,她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家中,长达4年。
那时,唐占鑫还没学会独立生活,活动都要靠人抱。一次,当父亲把她从车上往外抱时,一下没站稳,两人都倒了下去。父亲摔倒在地,可他愣是用双手吃力地把唐占鑫托了起来,没让她直接摔在地上。“那是我受伤后第一次近距离看父亲,他鬓角的白发和眼角的皱纹让我震惊。为了照顾我,父亲苍老了太多。我起码要积极地生活,不能让爱我的人为我流泪。”从那以后,唐占鑫好像变了一个人。
凭借优异的外语能力,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组委会帮忙联系国外参展商。接触社会后,她发现很多残疾人像她之前一样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
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伞,她决定投入助残事业中去。
2014年,唐占鑫和3位伤友一起,在北京市残联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机构成立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正确、有效的康复理念介绍给大家。她和小伙伴们用两年时间翻译完成了中国第一本《脊髓损伤者生活自助手册》,并免费向伤友发放。
在汇爱大厦的康复训练室里,上肢训练器材、轮椅律动机等康复器材一应俱全,一旁还贴着坐式飞鸟、上臂下压、轮椅哑铃锻炼等动作的分解说明。每年,会有近百位脊髓损伤者在这里进行生活自理康复训练。
生活可以自理,下一步就是就业。帮残疾人找工作,唐占鑫已干了9年。肢残人员不适合远程通勤、不适合过度劳累,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大家都想自食其力,但就业渠道确实很有限。”唐占鑫四处找人对接,帮一些残疾人联系到线上客服、手工等工作。9年来,她已帮助700多位残疾人就业增收,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女性。
最让唐占鑫自豪的是,她帮一些残疾女性找到了编制冬残奥会颁奖花束的工作。
2022年冬残奥会,电视机前,唐占鑫看到冬残奥会颁奖花束“荣耀之花”被各国运动员高高举起,十分激动。此前,150多位残疾人共缝制了630多万针,花费2万多个小时,才把近500束颁奖花束编完。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大家争分夺秒,有时坐累了就趴在床上继续编制。
手工编织让残疾人找到了自身价值。在希望之家,一朵朵待编织的花朵,由工作人员拆分成花瓣、花蕊、叶子等不同的部分,分寄给不同的残疾人去做,做好后再邮寄到一起缝合。作为北京冬残奥会颁奖花束的制作者之一,喻季雅十分喜爱“缝花”这份工作。“主要是能够和社会产生互动,还能有一份收入,自我价值也会有很大的体现。”
冬奥结束后,唐占鑫所在的机构还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全国首批“美丽工坊”,而她则希望有更多手工编织的“单”,让更多残疾女性能多一份收入。
北京的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让残疾人有了训练康复、自助互助的“家”,捡拾起生活的信心,唐占鑫希望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她培养了一批残疾人无障碍督导员,孵化了50多家助残组织。“前几年,我一直在培养残疾人生活自理、职业实践、社会服务的能力;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健全人主动加入到助残事业中,不只是在残疾人日那天才去了解这个群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