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恩师学做人 ——封闭班教学效果实录(十一)
-
01月15日
道德的阳光能够融化坚冰,能够破除黑暗,能够驱散迷雾,当然也能够把不可救药的恶人教化成甘于无私奉献的好人。这种“大变活人”的事情,在辽宁省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已不足为奇。他们通过开展对中华传统圣贤经典的学习与力行,用老祖宗的仁爱智慧之光温暖了精神荒芜、痛苦扭曲的人们,使众多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到了幸福。这里记录的20多名学员改过迁善的故事,是学校七年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零星记录,却足以展现他们应用圣贤文化挽救世道人心的显著成果。
——题记
![](/uploads/image/20250112/202501121611592474.jpg)
作为一名长期义工,我在这所学校学习生活了六年,跟着老师学会了做人。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上学只读到初中,毕业没有工作,那段时光每天就是帮父母干活,业余时间只关在家里看电视, 听音乐。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路怎么走,心里越来越没底,内心陷入空虚迷茫中。我由于从小就性格内向,什么都不会做,所以非常自卑,不敢与人交往,更是恐惧婚姻,对未来没有希望,不知道人活着为了什么。心里的苦没人知道。所以一点也不快乐,到后来,我的心情越来越坏,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这就是几年前的我。
后来妈妈认识了一位好心的奶奶,她向我们介绍传统文化,这是我人生得到改变的第一个恩人。2010年5月,这位奶奶带我参加了陈大惠老师率团来抚顺举办的那场大型传统文化论坛,我报名做了一名义工。七天的心灵洗礼,我看到了另一个美好的世界,在这里,大家互相恭敬、友爱,没有利益之争,只要你需要就有人无条件的帮助。这场论坛过后,听说我们这座城市也开办了《弟子规》学习班,我一天都等不了,就主动找上门报名,从此认识了两位校长。
两位老师不嫌我笨,不嫌我性子慢,不嫌我生活能力差,在学习中耐心地教导,连怎么说话都教到了。从此我知道了人活着第一个目标就是为了报恩。
以前,我对父母很冷淡,觉得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来到传统文化学校后,老师让我引领学习班,我讲了一年多的《弟子规》, 越讲我越内疚,开篇"入则孝"我就没做到,自己太对不起父母了。以前我知道父母好,但好在哪,恩在哪,不清楚。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自己亏欠父母的太多了,即便用生命都报答不了,至今父母一辈子劳累的样子,一幕一幕总在我眼前闪现。是老师让我找回了孝心,让我有了人心,从此不再那么痛苦,尝到快乐的感觉。
![](/uploads/image/20250112/202501121612528947.jpg)
每当我听到学员们在台上痛哭流涕,发自内心地呼喊着:“如果我早学到传统文化,我就不会离婚了!”“如果我早学到《弟子规》,我父亲就不会死了!”“如果我早来这里学习圣贤教育,我的孩子不会学坏!” 我就在心里庆幸,自己一个农村孩子,能够这么幸运地走进传统文化学校,成为一名从事圣贤教育的义工老师,能够结识这么有德行的老师,在当今这个社会环境中,有几人能够遇到?
六年与两位老师朝夕相处,我目睹了他们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伟大事业,舍家弃业,不惜卖掉房子,拿出全部家产办义学,生活中却从来不舍得给自己多花一分钱。我看到,康老师贴身的衣服都是补过的,只是为了见客人,才有几套外面穿的好衣服。为了让大众明理,康老师不放过一个讲课的机会,有一次,康老师腿受伤还没好,就一瘸一拐去应邀参加外市举办的论坛。他每次出门回来,或刚把客人送走,经常是只喝一口水就又要赶去上课。有时,我不忍心看老师那么累,就劝阻老师少上一节课吧,他却说:“这就是我的工作,我的本分, 我自己学到传统文化得好了,我就有责任让大家也都能得好。”
我看到,王老师一个人又要管全校师生、义工的教学,又要操心全校的日常运作、衣食住行,什么都亲自和大家一起干,瘦弱的身体经常累得病倒。王老师身上穿的是自己妈妈不穿的旧衣服,脚上一双棉鞋已经穿了六年。耳濡目染,我从两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与人为善。
因为我性格内象,自卑没有信心,老师一再鼓励我上台讲课,担当《弟子规》学习班、女德封闭班、私塾班的主要教学老师和负责人,后来又让我走上论坛。面对那么大的场面说话,对我来说真是太难了,可是我只要上台,一想到老师的信任,我就充满了力量,讲话越来越顺溜,有时我都不知自己为什么变得口若悬河。
为了让我安心学习,老师经常把我父母接到学校,细心照顾。可他自己的妈妈已八十高龄,却很少有时间陪伴。在学校里,每个人不管年龄大小,有事都要找老师帮我们化解,只要有一个人不开心,老师可以不吃不睡,从早说到晚。
我立志以师志为己志,要做像老师一样的人,去成全所有来到我身边的人,舍弃身心为他们服务,把两位老师的大爱传递下去。老师用自己的身行言教让我知道了人活在世间,就是为了给他人带去幸福的,让每个人因为认识我而快乐,这样我就活得更有价值。这是我人生的方向,一辈子要做的事业。
(苏艳平,来自辽宁省抚顺市,29岁。)
![](/uploads/image/20250112/202501121613453953.jpg)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