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继承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伦理

02月10日
中企经济文化
关注

原创 黄庆华 秘书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其精髓要义,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伦理,积极构建新时代经济伦理体系,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引领。

 “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富民厚生”折射出重视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执政理念。春秋时期的《管子·治国第四十八》记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北宋的儒学家程颐也认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古代先贤非常注重“富民厚生”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人民富裕安定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富民厚生”的经济伦理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高度契合,也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富民厚生”的经济伦理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义利兼顾”体现出追求道德与利益、实现共赢发展的价值导向。对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所关注的义与利的关系,先贤通过多次辩论和阐述,早就达成了共识,强调“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价值导向,这与西方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迥然不同。不论是在经济活动中还是在对外交往中,中国的主流思想都主张道德与利益统一,实现共赢发展。“义利兼顾”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尤其具有典范价值。

 “富民厚生、义利兼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富民厚生、义利兼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哲学、价值、社会理想等方面高度契合,为彼此有机结合、相互成就提供了重要前提。

 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与中华传统经济伦理“富民厚生”的追求高度一致,奠定了双方有机结合的价值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资本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经济基础,消除“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分配不公现象,实行“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的按劳分配原则,这与中华传统经济伦理的“义利兼顾”原则相一致,奠定双方有机结合的道义基础。

 在深刻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中继承和发扬“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主张公平正义、利益共享,这正是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经济伦理的相通之处,应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始终不渝、笃行实践,并与中国的传统经济伦理相结合。应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新时代的中国经济伦理,把实践经验提炼总结为新时代的中国经济伦理。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伦理相结合的时代精华。

推动“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传统经济伦理对现实中国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经济伦理中存在的消极成分及其与当代中国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继承和发扬“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重点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好与现实中国相适应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使之与我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相融相通,而不是完全复古、毫无保留的继承。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践行“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推动“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领。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文产业,充分发挥经济伦理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价值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道德伦理是重要因素,在经济活动中应注意突出人的因素、发挥经济伦理对人的激励和引领作用,让广大市场主体形成“义利兼顾”的价值观念,在获取利益时不能有损于道德诚信,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滋养。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跳出西方市场经济过度追求物质满足的窠臼,在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的同时,也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注入灵魂。

做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践行“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需要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应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作者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