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花架子,拒绝假把式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浅议
-
02月19日
●易川

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存和发展的根脉,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中华民族之所以传承不息五六千年,尽管历经内忧外患种种磨难而依然团结一心、坚如磐石,就是由于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再生力使然。
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民族的文明进步,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环相扣、通力合作的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也是坚固民族根脉的历史必然。于是,正确认识、全面理解传统文化,有的放矢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为中华民族儿女,特别是传统文化研究者、教育者和志愿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进入新世纪,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提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观和价值观。2021年10月颁布、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把加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目的的家庭教育提升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战略高度,坚定了人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信心。于是,各地宣传、讲授和学习传统文化活动风生水起, 传统文化的传授和学习一时成为公众热门话题。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势不可当,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结出硕果指日可待。然而,且慢过于盲目乐观。套用一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一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切不可等闲视之。

随着各地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的兴起,风风光光、热热闹闹的表象之下,难免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甚至不乏挂羊头卖狗肉之徒。冷静观之思之,其中似乎潜藏着暗流,不能不令人深怀隐忧。究其原因:有的从事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者并未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不过略知其皮毛,于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贻笑大方;有人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将枝叶当作主干,将糟粕当作精华,如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不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更有甚者,有人打着传授传统文化的幌子,追逐办班、授课的经济利益,铜臭之气玷污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的清明。
面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局面及其暗流与隐忧,我们的选择当然是清醒冷静地思考, 实事求是地分析,科学理性地选择。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传承者和从教者,应该坚持溯流求源, 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地反对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活动中的形式主义,警惕滥竽充数之徒,杜绝旁门左道,不搞花架子,拒绝假把式,勇敢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纯正性和纯洁性,自觉维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一泓清流。

首先,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事关民生福祉、社稷安全、民族复兴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力同心。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紧密配合,缺一不可,孩子健康成长环境的培育、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层出不穷以及社会公德的重建方能事半功倍。其次,全面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廓清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科学与迷信、内容与形式等一系列问题,坚持有鉴别、有扬弃地继承,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不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再次,瞄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宏图,与时俱进地解决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研习古籍与树立德行、诵读经典与行为养成等实际问题。比如传统文化的教育对象问题:精英人才乃国之栋梁,必须认真擢拔、精心培养;沾染恶习的问题孩子是家长的心病、家庭和美与社会和谐的隐忧,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下大气力改变之拯救之。然而,共和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需要成千上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更应该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是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第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没有捷径可走,坚持读原著、读经典实乃题中应有之义。试想,若非读懂弄通古圣先贤的经典著述, 我们怎能用心体悟老子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庄子道法自然、尊崇自然,孟子民本思想、仁政主张,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博大精深,怎能身体力行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为人处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谆谆教诲呢?
一百多年来,世界风云变幻,神州风雷激荡。今天,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新时代新征程,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跑线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借鉴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正当其时,我们使命光荣,贵无旁贷。

[作者简介]
马平(笔名: 易川),籍贯湖南长沙,1957年生于抚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抚顺作协顾问、评论委主任。有文集《与书为伴》面世。 关心教育,热衷生态保护,酷爱读书,专注文学评论和创作。 现任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以及《山泉》杂志文学顾问。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