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学价值

02月22日
中企经济文化
关注

 来源: 中国财经报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国化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这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指导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功映射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211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的题为《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特别致辞中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 20217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2111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202210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人类文明新形态衍生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既然人类文明存在着新形态也就是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那么,受到文明形态深刻影响的国家现代化道路,也就存在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集中统一领导,而不是西方式的个体主义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坚持人民依靠政治权利对单纯市场机制的失灵进行有力校正,这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一脉相通,都是为了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发展惠及人民,发展不影响生态,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体现了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的理念,又可以实现消费群体的规模最大化和消费的更高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消费对经济活动的拉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实现经济活动的规模范围效益。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皆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学界已有定论,现代人类文明有两个起源,即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华文明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其他文明都是中介的文明,不能算作单独的起源。欧亚大陆两端的文明起源又各不相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起源于游牧文明与商业文明,更加注重个体理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集体理性;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从文明起源开始,就要兴修水利,就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中华文明是集体主义的文明。所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或者说人类文明中国形态,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表征物,是中华文明的具体化,它也明显带有以集体主义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体现。归纳起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物,都带有中华文化的印记,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表征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学阐释

一是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看中国人的财富时间观。

西方世界是一个宗教的世界,人们的每一项活动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基督教对人的财富时间观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强调,在人的有生之年,我们尽量聚集财富,到死去的时候,把财富交给上帝,让上帝替我们分发给曾经被我们剥夺过的人,帮我们赎回原罪。中国则有所不同,我们的财富时间观是永续的,不会随着人类的生命消失而散去。这种中西迥异的财富时间观受生产方式影响,西方的生产方式来源于游牧文明和商业文明,他们没有市场就去抢夺市场,缺少草场就去抢占草场,不需要对同一生产对象持续投入,所以西方文明不具有连续性,财富时间观是间断的;中国的生产方式源于农耕文明,它需要持续投入改善土地资源,于是中华文明就具有了连续性的特征,我们的财富时间观也是连续的。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财富时间观上的连续性,一定优于非连续性。

二是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看中国人的创新基因。

中华文明来源于农耕文明,由于土地这种生产要素需要不断优化改良,不存在掠夺来即可以为我所用的特征,因此,我们的先人从文明开始就持续地向土地进行人力物力投入,希望从改良后的土地中得到高产出,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为了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我们的先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兴修水利设施,以此支持农业的高产出。可以说,中华文明从源头上是极具创新性的,而且这种创新性已经浸入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基因片段。

三是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看中国经济的规模范围效益。

中华民族是人类全球化最早的践行者。史书记载,公元前10世纪穆天子西征犬戎时就与当地的土王互换商品,实现互通有无。公元前2世纪张骞两次和平出使西域并最终凿空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实现了最早的全球化。自此,欧亚大陆的经济交往一直没有中断,中国也成为了全球化的受益者。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认知,中国在追求全球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用文化做先导统一中华民族的疆域,以追求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全球化可以让中国获得更多的分工效益,而由于国内的凝聚与统一,则可以依赖政府的力量弥补市场经济产生的失灵,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从中华民族的包容性看中国经济的分工效益。

中华文明中的华夷秩序是古代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这种关系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在文化上形成了与中国远近不同的关系,并共同组成经济市场和文化圈层。何芳川所著的《华夷秩序论》提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将东南亚、南亚广大地区星罗棋布的邦国织在一起,以中国为核心组成一个海上贸易网。这种对异族的包容态度和对周边邦国的接纳,恰恰提高了中华文明圈内的分工效率,是中华文明圈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五是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看经济全球化的前景。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太平、共享大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和平的维护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走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底色是和平,在人类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引领人类和平发展,贡献给世界一个和平发展的全球化。

(作者李曦辉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