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育不是盯着而是爱着,不是管着而是陪着

02月28日
Summer
关注
老祖宗为什么谆谆教诲我们要日行一善!

《弟子规》讲“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轻”和“忍”就是指心态放下。我们放下名利,忍住贪欲,放下对孩子的高期望、高要求,不希望他好,只对他好,无条件地爱他,怨气、不满、焦虑、恐惧自然而然就消失了,我们的内心自然得以解脱,强大起来。

家长为什么对孩子不信任?其根源在于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是无私的,而是有条件、有所图的。家长总想从孩子身上获得什么,这就是贪欲。图什么?比如我们要孩子达到我们的目标,听我们的话,是因为我们想从孩子身上得到别人对我们的认可、肯定、赞赏、面子、虚荣和利益,或者某种认同、服从后的刺激和快感。
我们只要有贪欲,内心就会患得患失。因为怕得不到,所以就会焦虑和恐惧;因为没有得到,所以就会抱怨、生气和责备;因为得到了,但是欲望无止境,所以还会提出更高要求、更高期望。
我们家长只要有贪欲,内心就会像囚犯一样被贪欲囚禁着,束缚着,无法强大,家长就会生活在焦虑、恐惧、生气、指责和高要求、高期望之中,不能自拔。
家长的贪欲不仅会囚住自己,而且还要囚住孩子。家长放不下贪欲,一定会对孩子的焦虑、恐惧,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放心、老是担心,经常指手画脚、絮絮叨叨,甚至对孩子不满、指责,甚至还有“马后炮预言”,这说明家长内心非常脆弱,信任能力极其低下,说明家长对孩子真爱不够,家长总是不经意放任怀揣着的心绳从心里跑出去绑架孩子,要求孩子,这就是刚才讲的“爱的束缚”。
一个幸福的人,一定是先幸福自己,然后再幸福别人;一个痛苦的人,一定是先痛苦自己,然后再痛苦别人。
我们一定要知道,对孩子不信任,不仅亲子关系搞不好,而且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不好。担心孩子就是诅咒孩子。孩子不需要担心,孩子需要的是祝福。
所以,信任孩子的关键在于家长要放下贪欲,消除焦虑、恐惧、生气、指责和高要求等习气,让自己的内心解脱出来,强大起来。只要放下贪欲,家长对孩子的信任机关就会自动打开。我们家长迫切需要在实践中提升这种信任的能力。

很多家长经常问我:“我盯孩子的学习很紧的,孩子学习为什么还是不好?”我的回答是:“被家长盯上的事情,孩子往往都做不好,即使做好了,也会以失去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和快乐为代价的。”

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孩子能够做好的事情往往是家长不关注或者不盯着的,而父母总是盯着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往往做不好,总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先想一个问题:“家长为什么会盯着孩子呢?”这其中不外乎两个原因:1、怕孩子做不好,2、想要孩子做好。
怕孩子做不好而总是盯着孩子的家长,内心深深藏着一个“怕”字,这其实是家长消极心态的表现形式。孩子的自信往往来源于家长积极心态的认同和心赏。内心充满“怕”的家长盯着孩子,孩子内心接受到的信息是“爸爸妈妈怕我做不好,他们不相信我,不认同我”。当孩子认为最爱他的父母对自己不认同、不相信的时候,他就会质疑自己或不认同、不相信自己,从而自信出问题。当孩子自信出了问题,事情怎么能够做的好呢?这就是中国古话“怕什么来什么”的期待效应。
要孩子做好而总是盯着孩子的家长,内心深深藏着一个“要”字,这其实是家长想控制孩子,严格按照家长的想法去行动从而达到家长预先设定的结果的表现形式。深入一点说,这样的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只关注孩子是否能够达到家长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和目标,孩子俨然已经成为完成家长欲望的工具。孩子内心的感觉是:“他们是不爱我的,不尊重我的,他们做得所有事情都是他们想要的而不是我想要的,即使是我想要的,在这样不被尊重的情况下,我想要的也不要了!”这样的孩子要么用消极对抗来发泄,“反正你们不爱我”,从而不努力、不作为,要么用积极对抗来发泄,“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从而就是不做,就不好好做。充满不努力、不作为的消极怠工心理和就是不做、不好好做的叛逆心理的孩子怎么能够把事情做好呢?
这时候很多家长就会发问:“不盯着,现在的孩子还会好好学,会好好干?”这是家长的普遍认识。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是我们很多“无知”家长在用二元思维思考和行动,所以把很多事情都给搞砸了。
不盯着孩子不代表不管孩子,管孩子不代表就是盯着孩子。想要真正地把孩子教育好,要把盯孩子和管孩子改变成信任孩子、心赏孩子、悦纳孩子,在此基础上跟孩子有效沟通,给孩子切实可行、雪中送炭的帮助,给孩子更多合理化、可操作、有效果的建议,用真心陪伴孩子,让孩子自信起来、上进起来,陪着孩子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孩子积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当体验和经验越来越多的时候,孩子自然能够把事情做好,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父母解决了自身“怕”和“要”的问题,就真正解决了“总是盯孩子”的问题,当父母不总是盯着孩子而用真爱陪伴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教育不是盯着而是爱着,教育不是管着而是陪着。可悲的是,很多家长根深蒂固地认为盯着管着就是爱着陪着。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不会爱还努力爱,非但不能让孩子越来越优秀,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点亮【】和【在看】,把这篇劝善文章分享给其他朋友吧!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