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从孔门故事看家道“春生”

03月02日
陶公壹生圆
关注

●石知石(北京)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孔门故事的很多例证,譬如:在《论语·雍也》篇中,记录了孔子探访身患严重传染性疾病的得意弟子冉伯牛(德行杰出者,也曾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呈现出孔子思想中与敬天顺道同样重视的怜生惜命的仁慈之心。孔子在一边感叹“亡之,命矣夫”,爱生同样也得接受恶疾致死的结果,又一再慨叹“斯人而有斯疾也”的不忍之心。这种在生死考验面前的“仁义”言行,岂不正是今天我们每一个至善家庭乃至举国上下“惜生德性”之榜样。

      历来我们都知道的,孔门弟子贤者众多,而“好学”者仅有颜回一人。颜回自我修养极高,可谓孔门中无人可及。颜回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克勤克俭,而且常“退而省其私”并常与孔子相与问学,“不愚”“有发”,“可惜早亡”,让孔子痛不欲生,直呼老天要了自己的命。从这远古以来求学问道之人的痛心疾首的故事中,可以至今仍为一切优秀人才叹息之处,也在《论语·子罕》篇中通过夫子之口,作出了总结:“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门弟子学业表现个性突出。孔子教人因材施教的智慧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后人由儒学而品味中华文化的做人之道,基本可以由此经典开悟。同样是优秀弟子的冉有这个人,孔子拿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看到他的才华出众,是一位可向豪门举荐出仕的人才,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为富不仁的官场哲学,不惜以“非吾徒也”相称,号召同门子弟和他划清界限,并且“可鸣鼓而攻之”。(见《论语·先进》篇)。

    《易经》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系辞下》)之说。《诗经》则更是以“赋”“比”“兴”歌者独运的审美手法,将春天的自然风光通过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鸟兽虫鱼的生动趣味,用先民独创的中华文字,尽情铺陈开来。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一大批先进的中华子民,已经能够在祖先保存下来的经典文化中学习到远古生命的智慧,这就是后来经由孔子整理而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的经典大义。承载于“六艺”、“《四书》”与“《五经》”,保存了中华文化的至上家道,其核心精神即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儒学道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书●大禹谟》)。这种高度哲理化的生命智慧,在人类文明的第一次轴心时代(约距今四五千年前出现的中国先秦时期,世界文明高峰并出),已经为中华先哲们所体认而传承至今的,以孔门学说为代表的经典之作《论语》的智慧,正在接受人类新一轮技术文明(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检验,也必将展示出人类文明进化新的春天里又一片生机无限的风采。

      孔子的教育实践,为我们今天的家道建设,提供了道德模范的借鉴。数千年来,中国人的生命实践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精神与文化的洗礼。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来自远古的民族智慧的温度。在我们生命进化的历史运程之中,最伟大的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启示着我们要真正地放下我们这个渺小的个体,将我们生命中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接续发展,放在我们自身成就的首位。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