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光,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1924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2师后勤处卫生科科长。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6月28日在朝鲜战场鱼隐山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
1953年2月19日,刘维光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四排五号。
医疗队冲到前沿阵地,对伤员进行及时救护
时刻关心指战员健康
刘维光上了4年小学后随叔叔学医。七七事变后,他在家乡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先后任护士、护士长。1940年,他在冀中军区卫生部教导队学习培训半年多,结业后历任医生、科员、主任、所长、卫生队队长。刘维光时刻把指战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装在心里,对工作充满热情,技术精益求精,深受大家好评。1942年,他被评为模范干部,1947年4月和1948年4月,两次荣立战功。
1951年6月,时任志愿军第68军202师后勤处卫生科科长的刘维光,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为防止美帝国主义依仗海空军优势在东西海岸登陆,68军奉命向朝鲜东海岸重镇元山开进,以增援元山地区的防御力量。这次开进需十几天的徒步行军,且多是夜行。由于朝鲜山多水多,时值暴雨多发季节,加上敌机袭扰,行军困难重重。刘维光带领医疗人员深入行军队伍,了解部队防疫、防病等方面的情况,研究解决缺医少药问题。
行进途中,伤病员不断增加。刘维光建议,统一使用全师卫生力量,在沿途设立救护所,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保障部队按时到达指定地域。
“恶仗”中紧张救护
1951年10月,68军接替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在北汉江至文登里以东635.8高地一线防务。美军和南朝鲜军趁中朝部队换防之际,发起以集团坦克为主的“坦克劈入战”。部队边接防边战斗,与敌展开殊死搏斗。战斗中,202师伤亡较大,刘维光带领医疗队冲到前沿阵地,哪里炮火打得凶,他们就奔向哪里,在弹雨中穿来穿去,对伤员进行及时救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员的痛苦。刘维光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卫生员现场救护和伤员后撤,宁肯自己多流血,不让伤员受到二次伤害。他的以身作则带动了整个医疗队忘我地工作。
医疗队连夜为伤员做手术
卫生员不仅在战斗中爱护伤员,在平时也对伤员关怀备至。朝鲜的冬季十分寒冷,许多战士手脚被严重冻伤,每当遇到这样的伤员,刘维光和同事们总是尽快把伤员的鞋袜脱下来,放在火上烤干,用双手反复揉搓冻伤的手、脚,有时直接塞进自己袖筒里,直到伤员手脚回暖。一位伤员恢复过来后流着泪说:“你们保住了我的双脚,我重返战场后,一定多杀敌人!”
1951年11月30日下午,几架敌机突然出现在202师手术所和病房的上空,投下炸弹,还不断地低空俯冲扫射。刘维光急忙组织医疗人员对伤病员进行转移,这样的险境曾多次出现,即使处在后方,医务工作者一样面临着生死考验,但他们不畏危险,因为他们心中藏着一个信念:自己负伤是小事,救战友、打胜仗才是大事。
降服死神的白衣天使
从1952年初开始,美军实施细菌战,企图通过细菌战制造疫区,残害中朝人民,削弱中朝军队有生力量。为掩盖罪行,细菌战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志愿军多次发现美军飞机飞过后,雪地里出现大量苍蝇、蜘蛛和跳蚤等,对志愿军官兵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2月28日,刘维光参加了军卫生部召开的部署反细菌战的紧急会议。在他的建议下,202师于3月2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反细菌战问题。师里成立了反细菌战防疫委员会,团成立防疫领导小组,营连建立防疫小组。针对部分官兵存在的“飞机大炮都不怕,还怕什么蚊子跳蚤”等麻痹思想,刘维光指导部队大力宣传反细菌战的重要性。
刘维光还指导基层建立了对空监视哨和灭菌组,小组成员每人两支火把,一旦发现敌人空投细菌载体,立即隔离焚烧。一系列有效措施,不仅阻止了细菌传播,也大大改善了部队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人们赞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的保护者”“降服死神的白衣天使”。
敌人的“秋季攻势”破产之后,68军中线的部队移到东线,在文登前线与敌人长期对峙。202师扼守的鱼隐山阵地,经常遭到敌人袭击轰炸,给部队造成较大伤亡。刘维光总是奋不顾身地到前线部队,组织医疗人员搞好战场救护和伤员转运。
1952年6月28日,刘维光在阵地前线组织战地救护时,突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