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重分数而轻品德
-
03月07日
家长、学校、社会普遍认为孩子有好成绩,将来就会考入某个高等学府;有了高学历,就容易找到好的工作,会有高收入;有了高收入生活就会富有,富有了就会幸福。这样一个理念,对不对呢?
我们不能说不对,但是也不能说全对。我们知道有好分数,好成绩上好学校有可能;上好学校之后有高文凭,也有可能;但是有高文凭能不能赚大钱?未必。赚了钱能不能就有幸福的人生,更是个未知数。因为孩子品德的教育和培养被忽略了,如果没有品德教育,期望孩子幸福是不大可能的。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有好品德又能怎么样呢?错误地认为品德好与孩子的成绩没关系,与好工作没关系,与高收入更没关系,不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多少好处,而且还认为孩子有好品德,在学校可能挨欺负,受排挤,站不住脚。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

为什么要重视孩子品德的教育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充实。可现今我们的孩子物质上已经不缺乏了,甚至很富足,但是精神上非常空虚。
人精神空虚会怎么样呢?通过网上报道,我们了解到很多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实在是太无聊了, 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也不管父母挣钱供上学的不容易,整天沉迷网络游戏,喝酒抽烟,甚至是吸毒、上KTV..... 可见,孩子从小没有品德教育,不听话忤逆,长大了真就会无法无天,管也管不了。
有的家长会很庆幸地说,我的孩子没有这样。那说明你对孩子有品德教育。因为你们夫妻双方和睦和气,行为端正,给孩子带来了好的影响,孩子得到了正确的培养和教育。
如果孩子听话,我们真是省了很多事,不用操心。要知道多少父母因为孩子不省心,非常焦虑,影响了生活,影响了工作,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有的父母,因为孩子教育出了问题,都生病了,工作也工作不下去,生活也生活不下去,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省心的孩子学习不用发愁,他会主动学习,也不需要补课。他不会违背父母的意见,会顺着父母的意思去做事,父母喜欢的事他就去做,父母不喜欢的事他就不去做。比如说打游戏,让他玩儿他就玩儿,不让他玩儿他就不玩儿。所谓“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父母传承了好的家风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正面的例子。我大姨姐是老师,虽然她没有系统学习过传统文化,但从小受父母的影响非常大。父亲教育她们非常严格,教她们从小干家务活,从小就得守规矩。尽管家境贫困,但父亲待人却非常厚道,从不占人便宜,自己家有的哪怕就一点儿,别人有需要父亲也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帮助别人。正是父亲厚道的人品与严格的家教,激励他们姐弟三人学习都非常用功。
父母的言行影响了孩子。我大姨姐用父母对她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她自己的孩子。所以,她的孩子从小就非常听话,不用操心。这个孩子从上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高考时考上了东北财经大学,后来读研究生,再后来到德国留学,并且取得了公费留学资格。因为他的德语、英语都很好,现被华为在欧洲的公司聘用,年薪非常高。这个孩子即使在国外,做任何事儿,都跟母亲禀报。
这个孩子的教育之所以这么成功,原因就在于父母传承了好的家风、家教,父母从小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不溺爱孩子,对孩子严格要求,给孩子养成了受用一生的好习惯。如果能够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我相信这个家庭未来还会更好。

学习传统文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益
学习传统文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益,它让人性本善之德彰显出来。我们知道善良的人才会有福报,才会有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好的家庭、好的儿女、好的事业、好的未来。 这都是福报的显现。
福报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德行,古人讲“福以酬德”, 福报是给有德行人的,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就是你付出爱给别人,别人也会回报给你爱。你关心爱护别人,帮助别人,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助你。 人不帮你天帮你。这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比如,本来办这个事情非常棘手,办不了,要花很多钱。如果你有福报,你曾经帮助过别人,这个时候,福报显现了。怎么显现呢?肯定事情有转机, 不会让你花那么多钱,不会让你为难,会让你顺利通过,你会遇到贵人。就是说你让别人得到幸福,让别人得到快乐,那么别人也会给你幸福和快乐。
所以说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培养孩子善良厚道的品德,善良是根本,善良的标准是什么?是《弟子规》里面阐述的理论体系。做到《弟子规》,你就是一个有德之人。《弟子规》虽然只有113件事,360句话,1080个字,但是浓缩起来就是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义者循礼;礼就是对人恭敬;智就是用理智对人,用理智不用情感,不感情用事;信是讲信用,说到做到。这是儒家的五常,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品德。
《弟子规》如何落实到生活中,让它内化于心,成为有德的人?什么叫有德的人?就是我们常常让周围人能够得到他所需要的,只要我有,我能给予,我就让他得到;如果我没有,不能给予,不能让他得到,我可以给他创造,给他想办法,这就是有德的人。我们知道这个标准,做起来就有方向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