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为何始于劳动
-
03月09日
●安澜(北京)
孩子的教育为什么要从学会劳动开始呢?
“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在绵亘千年的农耕文化长河中,耕读教育镌刻着古人理想的人格修为,蕴含着薪火相传的教育智慧。它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一定始于劳动,要让我们的孩子在劳动中成长、在感恩中生活,注重知行合一。
劳动出真知,让孩子把《锄禾》背得滚瓜烂熟,不如让孩子到田间地头体验农活来得更加深刻。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就应该从小培养,不可或缺。
中国古代贤明的君主非常注重让孩子参与劳动。商高宗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史称“武丁盛世”。 《尚书·无逸》注释:“武丁,其父小乙使之久居民间,劳是稼穑,与小人出入同事”。武丁从小生活在民间,接触了大量的平民,还和这些人一起参加农业劳动。这些生活体验,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不易,童年的经历成为武丁继位后励精图治的重要精神来源。

一国之君如此,普通老百姓亦是如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的唯一方法”。这句话更是直接阐明了我们培养下一代的方法,必须重视劳动。
我们总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意识到了这个起跑线一定在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的重点在孩子人生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积极引导孩子树立劳动的意识,培养孩子最基本的劳动习惯。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既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还能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孩子只有感同身受后,才会懂得体谅父母的不容易,生出感恩心,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父母、 听话的好孩子。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能够体会到参与家务劳动的乐趣,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可以说劳动的好处太多太多,而孩子往往是越小越爱劳动,越大对劳动就越反感,所以教孩子劳动,一定要从小抓起。
《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 一个人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去劳动,他才能够享受到劳动带给他的喜悦、成就和满足。而衡量一个人活得是否有意义, 一定离不开他是否愿意为身边人、为国家、为社会带来价值和贡献。只有面对劳动积极的人,他才不是一个“懒人”, 他才可能乐于奉献、愿意付出。所以我们更愿意说,劳动不只是孩子未来是否贤孝、能否成才的关键,更是他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孩子长大后,也许会忘记语文课本中的南丁格尔是谁,会忘记数学课上微积分的公式,甚至连小学教过他的英语老师长什么样子都不记得了,但是他从小培养的劳动意识会伴随他的一生, 他会在劳动中找到快乐、创造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

最近,《北京晚报》对20980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虽然有96.4%的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一项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但是仍然有3.6%的学生不会做任何家务。数据同时显示,40.9%的学生不会洗衣服,42.8%的学生不会煮面条,63.2%的学生不会炒菜,甚至连洗菜这种相对简单的家务劳动,也有36.6%的学生不会。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更读到了让孩子学会劳动的必要性。为此, 2022年1月1日正式实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第16条明确规定: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中规定,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课程。中小学生要学会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对不同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会扫地、拖地,会择菜、洗菜,三四年级的学生,要能够清洗自己的鞋袜、内衣,制作凉拌菜,种植一两样常见的蔬菜及饲养家禽,五六年级学生,要学会做二三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等,七到九年级学生要学会用工具简单地清理家电,比如清洗空调滤网等。
愿所有的家长都能真切地意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