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非常注重孝道,很多君王都提倡以孝治国,至今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广为流传。现在大多数父母却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想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往往忽视了要教孩子孝顺。孩子的心灵生来像一张白纸,父母给他画上什么,就是什么。大多父母都想要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无论是吃的还是穿的。所以往往会把最好的菜放到孩子面前,而不是长辈面前。等他们做好饭,面对的就是饭桌上孩子吃剩下的杯盘狼藉。这种种习惯,都会让孩子养成以自己为尊,所有的好吃的都是自己的思想。长期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怎么能不自私,又怎么会想起来孝顺父母。一个单亲家庭的母亲,自己节衣缩食,却把最好的都给儿子。一天,母亲炒了一盘虾,放在儿子面前,儿子旁若无人地大吃起来。最后只剩几个了,母亲才吃,儿子说:“你给我吐出来,那是我的。”“一个家庭,假如在饭桌上菜时家长摆错了位置,将来就没有你的位置。”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的辛苦和付出,懂得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孩子在餐桌上的贪吃事小,但规矩事大,如果规矩坏了,那孩子什么规矩能遵守?古人从很小就开始教导子女规矩,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现在的父母越来越不看重规矩,不孝顺的子女也越来越多了。一位80岁的老婆婆,老伴过世得早,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大了5个儿女。如今儿女都已成家,有的甚至有了孙子,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照顾母亲。天寒地冻,儿女把老母亲赶到走廊住,说家里实在住不下。有知情的邻居说,摊上不懂事的孩子是一方面,也怪老婆婆当年对孩子太娇惯了。孩子从小起,他们家里吃饭,都是母亲一个人在地上忙活着做,还没做完呢,孩子们就开吃了。只因为母亲怕饭菜凉了,孩子们吃了不舒服。等母亲上桌吃饭,基本上前边的盘子都见底了。最后上桌的菜,母亲也是摆在孩子们面前,催着他们吃。这个习惯后来孩子大了也一直沿袭下去,没人想到,应该让母亲先吃。如果一个孩子吃饭时自己先吃,丝毫不考虑长辈,还喜欢挑来挑去,把自己喜欢的菜都放到自己面前。说明这样的孩子有失教养,还是个自私的人。在吃的面前都自私的孩子,长大了能有多大概率是孝顺的呢?孔融四岁能让梨,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需要孩子们一代代传承下去的美德。著名的教育家卢勤说:“爱心是什么?爱心是个口袋,往里装是满足感,往外拿才是成就感和幸福感,要让孩子一生幸福,一定要让孩子学会付出。”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多数父母,只是一味地给孩子付出爱,却不给孩子机会学会爱。吃饭等生活行为是家庭教育最经常、有效的教化,所以一定要重视。李玫瑾教授说过:“克服孩子的自私从吃饭开始,一定要让孩子等长辈上桌后才能动筷子。”千万不要给孩子特殊照顾,让他唯我独尊,这点从上菜开始。把好菜放在长辈面前,让孩子明白,谁才是家里最重要的人,长辈理应得到我们的照顾和特殊对待。在饭桌上不顾他人的感受,吃饭声音大,夹菜挑挑拣拣,桌子上吃的到处都是,这也是自私的表现。不把别人的感受当做自己的感受,今后很难做到设身处地。不要把收拾碗筷的事全丢给自己,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让他明白,自己是家中的一份子,任何家务活,自己都有义务做。尤其是收拾碗筷这种脏活,能忍受的孩子,就能忍受其他的家务活。不孝顺的孩子,一定是长年累积下来的,尤其是在吃饭这些小事上,给孩子更多的教化,才能养出孝顺的孩子。爱孩子不代表特殊化对待,而是普通对待,不给他错觉。所以说,不想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不孝子,就要从小做起,从饭桌规矩开始,做到长幼有序。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