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符惠全:守护子孙后代的“绿饭碗”

03月26日
Summer
关注

2025年春晚,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名护林员代表身着巡护服登台,让全国观众听见了热带雨林的心跳,今年36岁的符惠全就是其中的护林员代表。他来自海南热带雨林原真性和完整性突出体现的区域——鹦哥岭。在此之前,他已经在雨林中度过了12个春节。


符惠全家住白沙南开乡牙佬村。2011年,退伍回乡后的符惠全加入护林员队伍。与其他护林员一样,他当年分到了4000亩“巡护领地”,每个月要完成一遍“无死角巡护”。依靠眼睛和腿脚,外加一部相机,符惠全将脚步刻进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尽管全身心投入其中,但是山里人迹罕至、兽径难识,许多时候都是凭运气,有时蹲点数小时,却收效甚微。


“当时都是靠两条腿,还有一身蛮力,一旦遭遇雨季,浑身湿透不说,蚂蟥钻进裤腿也无力驱赶,好不容易发现动物踪迹,来不及抓拍,摔跤是常有的事。”符惠全说。


在一次日常巡护中,符惠全带领小分队偶然发现枯叶蛾侵蚀树叶,且范围有扩大之势,便迅速上报了有关情况。随后,分局组织了2次集中摘除行动,每一趟都要坚守四五天。夜里下起大雨,搭设的帐篷和睡袋被雨水浸泡。符惠全告诉记者:“只能手工摘除被侵蚀的树叶,不能打药,以免影响生态,好几支小分队几十位护林员忙了好几天,晚上就直接在那里驻扎,等第二天继续摘除。雨林里雾气大,下雨后很冷,帐篷和睡袋又用不了,大家就抱成一团取暖睡觉。”

是年,恰逢嘉道理资助安装红外相机,用以全时段捕捉珍稀动物的活动踪迹。得知消息后的符惠全主动请缨,负责架设红外相机。红外相机的安装也是一门技术活,安装太高了拍不到动物活动的踪迹,太低又担心对动物的生活带来干扰,镜头的角度调不好,也只能拍到树叶。经过不断摸索和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红外相机捕捉到海南热带雨林的独有品种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等,这让符惠全喜出望外。

“每一次数据读取都像是‘开盲盒’,拍到了珍稀动物的身影,能高兴一整天。”符惠全说。


动物不会说话,但镜头能替它们讲故事。如果说红外相机是“雨林之眼”,那么护林员就是“生态卫士”……有时候,红外相机的像素和精度,并不能拍摄出科研级的影像资料,护林员就成为“雨林狙击手”,要在雨林里蹲守,他们的“枪”就是手中的相机。

“有一次,我跟着科研团队抵达一处命名为南毛拉的区域,也很幸运,发现了圆鼻巨蜥,那是我第一次拍到这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科研人员告诉我,圆鼻巨蜥濒临灭绝,但是我们在鹦哥岭发现了它们的身影。”符惠全回忆起第一次遇上圆鼻巨蜥的场景,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动物需要寻找食物和水源,并且常常在空旷的地方聚集。符惠全从老一辈护林员那里获悉经验,知道果蔬丰富、水源充足、平整开阔的地方,最有可能发现动物的行踪。

符惠全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位雨林‘老朋友’,或者是‘新伙伴’,从哪条路经过,我们会凭经验去判断它们的活动范围和轨迹,确定了蹲点位置,有时候就要守一整天。”

除了“傻傻等待”,也要主动搜寻。努力给他带来了好运气——2016年,符惠全带领小分队开展巡护工作时,偶然听见一种类似鸟类的鸣叫声,可是树冠上并没有发现鸟儿的踪迹。他迅速“听音寻路”,并在一个树洞中发现5只疣斑树蛙。符惠全脑海中闪现有关动物生长环境的知识,他通过放置人工水盆模拟繁殖环境,观察疣斑树蛙的繁衍情况。两年后,这个“小家庭”增至13只。符惠全用镜头记录了这个奇迹。

“我对两栖爬行动物很感兴趣,拍到了上百种动物,不仅有疣斑树蛙,还有黑眉晨蛇、海南拟髭蟾等。有一次为拍摄海南拟髭蟾交配,我在溪边蹲守了三天……”符惠全说。

鹦哥岭栖息着数以千计的“雨林生灵”。在符惠全的办公室里,书架上摆放着《海南鹦哥岭鸟类图鉴》《两栖及爬行动物图鉴》《海南鹦哥岭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图鉴》等7本图鉴,记述着符惠全一路走来,为雨林中动植物“建档”的点点滴滴。他提供了超过200张科研级图片,并作为图鉴编委参与物种资料撰写。


在与雨林打交道中,符惠全逐渐成长为“雨林专家”,他能够一眼识别出300多种动植物,成为雨林中“行走的图鉴”。符惠全在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开设“雨林课堂”,用照片为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讲授“绞杀现象”“老茎生花”等自然奇观,他打趣地说道:“雨林就像一个自然的‘大超市’,藏着很多珍贵的东西。”话虽如此,每一次进山,都要做好“随时发生危险”的准备,走好这场“用生命记录生命”的旅程。

符惠全介绍,热带雨林里,像见血封喉、箭毒蛙这些物种都是有剧毒的,每天都要学习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知识,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比如山石榴、涂洗衣液等可以防止蚂蟥叮咬。进山巡护,除了生活所需物资,还要携带感冒发烧、防蛇消毒等应急药品。

一本工作手记,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动植物的习性和毒性,还记述着一段惊险经历:2014年,符惠全巡山时,爬到一处叫作“好汉坡”的地方,险些踩中越南烙铁头蛇,一旦被咬中,其毒素可能会促使全身血液凝固,进而破坏人体血管组织,造成截肢风险。回想起来,符惠全还感觉后背发凉。但因此,他更加注重学习,努力掌握各种知识,这为他后来编撰图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环热旅游公路如“绿丝带”般蜿蜒穿行,当元门通航机场的螺旋桨轰鸣而起,当林下经济的一笔笔“金山银山”增收账本收入囊中……这里,正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白沙叙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人问我,十几年钻山沟、冒风雨,值不值?我记得入党誓词里有这么一句: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符惠全说,“我们这里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微小力量,守护着这片山林。从前村民砍树换生计,如今靠生态吃上‘旅游饭’‘林下饭’;从前山里人怕野兽,现在连孩子们都能指着图鉴说‘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所以我想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来源:白沙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梁嘉颖 杨彥婷
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