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讲记
-
03月26日
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所以要往内心求了,“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接着讲道:“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假如不往内心反省、发觉自己的问题改过来,不往内心去追求,而只是向外去攀求,甚至于怨天尤人,指责他人,埋怨上天,不检讨自己,不只求不到,还可能造罪孽。而且现在的人,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感觉想得到富贵、福报都要去攀很多关系,给人家送礼,那都是“向外驰求”,这样的人生会越活越累。其实坦白讲,该是你的跑都跑不掉,用不正当的方法追求到了,那还是命里有的。可是我们用不正当的方法,人生的福报已经折损了。这些理我们都明白了,理得心安,就不会去攀求了。所以“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这个“求”不是依照真理去求,是依照自己的方法去求,向外去求。“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再怎么向外攀求也是攀不到的。所以“内外双失”,为什么?向外攀求不反省自己,德行一定是越来越差,外面也没求到,“故无益”,一生可能就这样虚度了。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接着云谷禅师进一步问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你的命到底如何呢?“余以实告”,了凡先生一点都没有隐藏,把孔先生算的都跟云谷禅师讲了。遇到真的能指点你人生的人,就不要再碍于面子,你跟他讲了,他可以帮助你。结果听完他一生的吉凶祸福之后,“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云谷禅师反问他:“算出来的结果是考不上功名,没有孩子,那你自己衡量衡量,你应该考上功名吗?你应该有儿子吗?”诸位朋友,这句话不只讲给了凡先生听,还讲给谁听?汝自揣应得富贵否?应健康否?应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否?要问问自己。
云谷禅师是很成功的老师,他用的方法真的值得我们所有为人父母、老师的,甚至是当领导的人借鉴,叫“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通“导”,引导他,让他思考,而不是强压很多道理硬要他接受,或者让他感觉你牵着他的鼻子走。尤其成人了,他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要懂得思考,所以要引导他反省,“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强”就是鼓励他,不要否定他,让他有信心。现在很多孩子很想有好的表现,但父母就泼他冷水,这就不好了。自始至终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陪伴他、支持他才对。“开而弗达”,“开”就是启发他,“弗达”就是不要把话全部都讲完,应该留一些空间让他反思、体会。有时候我们把话都讲完了,把他的悟门都堵住了,最后他就什么事情都问你,你要让他有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
大家想一想,假如了凡先生说了命中没有孩子、没有功名,云谷禅师马上告诉他:“你就是刻薄,你就是傲慢,所以你没有功名啊。”这样讲,了凡先生一听,心里有没有想:“第一次遇到我,就这么损我,给我记住!”有没有?他讲的有没有错?他都帮你看透了,他讲得也没错,可是你的感受就是不舒服。所以,云谷禅师问他,这是“开而弗达”。引导一个人冷静下来反省,他的命就开始转了。有一段话对人生也很有启示:“天赐之福,先开其慧;天降之罚,先夺其魄。”大家要了解,很多事情都有征兆,好事要到你们家来都有征兆,坏事要来也有征兆。人现在心太粗了,感觉不到。当时秦国军队要去打郑国,经过周天子的地方,有一个读书人看了之后就说,这个军队这次去一定会死伤惨重,光看他们走路的样子就知道了,有没有征兆?果然那次被晋国偷袭,死伤惨重,四个大将被活捉。
所以,上天要降福给你,先开你的智慧;上天要降罪罚给你,先夺你的魂魄。“惭愧,奋发,改过”,这样的态度出现,“皆天开其慧”。开了智慧,紧接着福报来了。人先开智慧再来福报,是真福报。没有智慧,一大堆福报,最后都去造孽了。“悠忽”,每天没有什么目标,恍恍惚惚;“昏惰”,昏昏沉沉,做什么事都懒懒散散,不愿意去承担责任;“自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不愿意去面对现实;“饰非”,做错事了还掩饰,“皆天夺其魄”。大家读经典,有没有读着读着快打瞌睡,“悠忽昏惰”了?还骗自己“我今天读了”,大部分时间在打瞌睡,这叫“自欺”。再打瞌睡,“奋发”,自己想办法把精神提起来。《三字经》讲“头悬梁,锥刺股”,以前读书人下的是这种决心。古人的精神特别让我们感动,而且他的动力在哪?光耀门楣,光宗耀祖。所以我们读圣贤书的人,要好好深入这些经典,好好去落实,给社会做榜样。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