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养父母的身、心、志、慧
-
04月11日
归总起来,孝养父母有这么几个方面:养父母之身,照顾好父母的身体;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心里很欢喜、很欣慰,没有担忧;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有很好的期许,我们尽力去做到。像前面说的“大孝显亲”,你对社会很有贡献,你的父母、你所有的家人都感到光荣,这就是养父母之志。
全世界四大古文明流传下来的只剩下有着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能传承下来不是偶然的,因为有很多前辈的智慧和心血的付出,才把文化传下来。

一、养父母之身
我们现在来看养父母之身,首先从食、衣、住、行方方面面去安养、恭敬、侍奉父母。比方饮食方面,吃东西要注意几点,尤其是年纪大的人,牙齿比较不好,吃的东西不能太硬。有一个人每次出差都买腰果、开心果这些很硬的东西,拿回来给他父母吃,结果买了好多次,父母一次都没有吃,后来他才发现父母牙齿很不好,所以孝顺父母还要体恤、用心。后来他想一想,他买这些不是父母喜欢吃的,其实是自己喜欢吃的。明明是买给父母吃,怎么会买自己喜欢吃的?这就不对了。上了年纪的人吃东西一定要注意尽量吃软的东西。
我记得我奶奶最喜欢吃豆腐乳。我出去旅游,校外教学,只要看到豆腐乳,一定买一罐回去给我奶奶吃。每次买回去,奶奶都笑得合不拢嘴,然后那一个礼拜她见到朋友就说:“我孙子买这个给我吃,他很孝顺。”奶奶高兴了,整个礼拜见到人就高兴地说。所以养父母之身,父母、爷爷奶奶、长辈都很开心。
还有,凉菜伤胃,所以要吃暖的东西。现在很多人口渴了,冰水咕噜咕噜就喝下去了,我们的身体是三十六度左右,冰水有的只有一二度、三四度,就好像有一台机器正在运转,忽然你拿冷水泼下去,会怎么样?时间长了机器就会受损害,胃就不好了,所以要吃温的东西。但是也不能吃太烫的东西,那样会伤到舌头、伤到身体,所以吃什么都要适当。
还有,吃东西不能太快,要缓和,要嚼得让唾液里面的消化酶跟食物产生作用,这样咽下去以后,胃的负担就很小了。假如吃得很快,唾液的消化作用都没发挥,胃的负担就会很大。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吃东西吃得很快的人,胃一般不好。假如父母吃得很快,就告诉他们:“吃慢一点儿,嚼烂一点儿,这样对身体比较好。”你一次、两次、三次慢慢提醒,父母这个习惯就可以改过来。软、暖、缓,这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奉养。

以前,不管有没有读书,人都知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唐朝守玄武门的有一个突厥人,当天发的食物他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把剩下的包起来。旁边的人很讶异地问:“你肚子那么饿,怎么不吃了?”他说:“因为我妈妈没有吃过这些东西,我要包回去给她吃。”他不是汉族人,是突厥人。唐太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动,原来孝道是不分民族的,人的天性都是懂得孝顺父母的。太宗赐他一匹马,还送给他妈妈很多食物,以表彰他的孝心。春秋战国时候,有一个人饿到昏过去了,有一个姓赵的人很怜悯他,等他醒后就给他食物吃。这个人也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赵先生就问他:“你怎么不吃了?”他说:“因为我妈妈也还在挨饿,我待会儿要拿回去给她吃。”赵先生说:“你放心吃,我再给你妈妈一份。”后来过了很多年,赵先生突然遇到劫难,被十几个人追杀,眼看命就没了,突然有个勇士出来把这十几个人都打退了,救了他一命。赵先生很惊讶,“我跟你非亲非故,你为什么要救我?”他说:“很多年前我在树下饿昏了,是你给我一顿饭吃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帮助人家,给人家一顿饭吃是因,结的什么果?救了自己一命,所以我们一生要广结善缘。
我们还要常常提醒爸爸妈妈,到冷气房要加外套,流汗太多,吹风容易感冒,衣服湿了,换干的衣服才不会着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要从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开始做起。假如你体恤到父母,在清晨的时候说:“妈,加件衣服,不会着凉。”这一份孝心、这一份温暖就送到父母的心里面去了。
在整个生活作息当中,还有哪一些可以尽孝的?住,家里面要保持清洁,衣服要清洁,客厅要整洁,这都要花时间去清洗、整理,大家都要为父母分忧解劳。我们说,福田靠心耕,最大的福田就是孝养父母。这才是有大福的人。比方妈妈生理期来的时候,她会比较累、比较虚弱,这个时候你要体恤到,多分担,妈妈就会非常地欣慰。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生活当中去体恤,多付出、多关怀就对了。这是养父母之身。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