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 育
全部
                             视频:高思恩命运多舛却跑出新时代的青春速度看完高思恩的演讲,我流下了眼泪。我想做为四肢健全的人,很难体会一位残疾人的生活有多么不易!生活安逸的人,也很难想象一位年过花甲,以捡破烂为生的老人,要养活一个身患残疾的女婴,有多么艰难!她们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靠捡别人的旧衣服穿,遭人嘲笑,被人看不起。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别人眼中的垃圾废弃物,都成为了她们眼里的宝贝。然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高思恩不平凡的人生!高思恩生下来就被爸爸妈妈抛弃了,而且还比别人少了一只手臂,她身患残疾,一贫如洗。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可她依然顽强的成长,依然热爱着生活,依然阳光乐观!是什么力量,让她如此的坚强,让她能在命运的狂风暴雨中,向着阳光勇敢的奔跑?是什么力量,让她如此的自信?让她相信:“只要努力,别人可以的自己一样可以!”在她整个演讲的过程中,“爱”与“感恩”两个词贯穿始终。她说:“只要想起奶奶,想到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就会再一次动力满满。“爱”是多么伟大的力量!正是因为奶奶的爱,大家的爱,让她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自信,充满力量!她那颗对奶奶、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之心,渴望报恩的心,给了她源源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正是因为懂得感恩报恩,才使她的人生彻底改变了命运!我们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一定会给你开一扇窗户。当我们抱怨自己命运不好的时候,应该想想高思恩的人生经历,与之相比,我们就只剩下惭愧和感恩了,也只有懂得感恩的人,生活才会幸福美满!做为家长,如果你看了高思恩的故事,感动的同时,是否也在思考:我们的孩子生下来就比她幸运,幸福无比,但是为什么没有她今天那样的成绩?也许因为没有她那份苦难的经历,所以就没有她那颗感恩报恩的心,做为成长的动力,就没有她那种坚韧与拼搏的精神,就没有......智慧的家长,不是给予孩子更多,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让他误以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来之容易!而是应该给予孩子一份吃苦的教育,让孩子生起感恩心!让他明白,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他才会倍加珍惜,好好的学习,长本领,将来要去报答有恩于他的人。像思恩那样,只有满满的感恩之心,孩子幸福的一生,才会有保障!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8月23日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纪录片《孔子》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英国雄狮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中国山东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拍摄的纪录片,是迄今为止中外合作拍摄的首部以孔子为题材的纪录片,90分钟时长的纪录片客观呈现了孔子的生命历程、思想体系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纪录片由“孔子其人”“传奇”“哲学”“至圣先师”“传承”“当今”等单元结构全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质朴的影像语言娓娓道来,对孔子——这位早已为全世界所认可的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进行了生动鲜活的、国际化的影像呈现。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8月20日
今年,又将有157个女孩,从华坪女高走向大山外面的世界。而63岁的张桂梅,已经开始为下一届学生做准备。“我不知道我还有多少时间,现在还能动,我想做点事。”一批又一批大山里的女孩,一代又一代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今年4月底,云南省的普通中学陆续复课,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教学楼走廊里的简易床终于被搬了出去。受疫情影响,之前的两个多月,这所学校采用了网络授课。从早晨8点的第一堂课,到夜里11点的最后一堂课,老师们竭尽所能让教学任务正常进行。刚开始,63岁的校长张桂梅会坐在空荡的教室门口,一直等着老师们下课再一同结束一天的工作。但久坐让她全身每一块骨头都剧烈地疼痛,所以她干脆在门外支了一张床。张桂梅躺在走廊,陪伴直播上课的老师教室里开着灯,她躺在光影之外,像过去12年一样,只要学校里还有一盏灯亮着,她便无法安眠。手电筒,是张桂梅随身的物件之一。每天深夜12点半,她最后一个回到宿舍,关掉手电筒入睡。不到5个小时之后,清晨5点20分,那个打着手电筒的瘦小身影再次出现在校园里。从前,她会一人一灯先在校园里巡逻一圈,但这几年,随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正常行走都成了问题,她只能请学校职工骑着摩托车载她去教学楼。亮灯、开门,教学楼的卷帘门还没完全拉起,她就已经钻出去,拿着喇叭:“快点啦!姑娘们!早读要开始啦!”洪亮的声音与佝偻的身影很不相称。隆隆的脚步声回荡在黎明前的校园,又迅速恢复宁静,几分钟后,琅琅的读书声在金沙江畔响起。这里,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所有学生的学费、服装费、床铺费、书本费、资料费、水电费都被免除。特别贫困的,甚至可以申请生活费补助。学校的招生门槛很低:山里的女孩子愿意来读就行,许多是降分录取。华坪女高入学通知书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的第一批受益者之一。幼时母亲早逝,是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父亲将她和姐姐拉扯长大。2008年,姐妹俩同时达到高中录取分数线,但面对学费,没有劳动能力的父亲变卖家产、东拼西凑也是杯水车薪。也是在那一年,华坪女高成立了,免费招生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周围的大山。12年过去,周云丽仍然可以清楚地回忆起报道那一天,床铺铺得整整齐齐,正值夏季,每个床位上都铺上了凉席。她找到自己的床位,看着自己的名条,泪如雨下。从那天开始,她的人生就开始被改写。“如果当时没有女高,我可能已经打了十几年工了。”周云丽说。华坪女高建校12年来,已经有1645名学生考上了大学,无一例外都是像周云丽一样徘徊在辍学边缘的贫困女孩。但张桂梅从来不用“贫困”二字定义她们:“我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吧。” 为了这群大山里的女孩,十多年来,张桂梅将几乎全部的工资和奖金捐赠出来,而她自己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张桂梅日常的午餐在去年偶然的一次财务资料调取中,工作人员甚至发现,在学校的所有报销单据中,竟然从未出现“张桂梅”的名字。但是,张桂梅为这所学校付出的远远不止于此。 她说:“我几乎付出的是生命。” 1996年的某一天,在昆明的街头,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恍惚地穿梭在车流之中。 一声尖锐的刹车声之后,是一阵破口大骂:“你要死你投滇池!我有老有小,你别害我!”骂声中,这个孤苦伶仃的女人惊觉自己做错了事。丈夫的早逝,让她心灰意冷。回到工作单位后,她申请把自己调往偏远山区,希望可以躲起来了此一生。她就是张桂梅。张桂梅与丈夫1997年,30岁的张桂梅被调到丽江市华坪民族中学。华坪县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滇西高原,是金沙江畔的一个小县城。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来自异乡的女人本想用超负荷的工作麻痹自己,但很快发现了这里的不同寻常之处。班里的学生,有的冬天还穿着塑料凉鞋;有的晚上抓一把米放到暖壶里,就是第二天的早饭;交书费的家长把一桶钱倒在她的办公桌上,最大的面额是5角,一分、两分地清点出来还不到50块。家长紧张地望着她:“我就这些了,我有了还会送来。”更荒唐的是,前一天还在上课的女孩子,可能第二天就不见了。 因为同时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义务院长,张桂梅发现在被遗弃的孩子中,女婴居多。 一边是忽然消失的女学生,一边是不断被送来的女婴,她迫切地想要进山里看看,“这个地方到底怎么了?”沿着蜿蜒的山路走了将近一天,她终于赶在天黑之前,见到了从班里消失的女孩。余晖之中,十多岁的女孩呆坐在山头,手里握着镰刀,旁边还放着一个割满草的破箩筐。 她望向远处,山的尽头还是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张桂梅问:“为什么不读书?”女孩答:“家里给我订婚了。”张桂梅拿出自己的工资,连夜找到她的父母好言相劝,把女孩领回了课堂。 “能救一个是一个。” 在张桂梅心里,对于大山里的女孩子来说,读书是可以救命的。 “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从2002年起,为了筹建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张桂梅开始利用寒暑假到昆明街头募捐。 “当时很多人都说,你这个学校绝对、百分之百是办不起来的!” 比这样的断言更残酷的是现实。 当她拿着一摞资料,像乞丐一样沿街“乞讨”时,很多人都骂她“骗子”,甚至再朝她脸上啐一口唾沫。 有一次,她到一家企业筹集办学资金,话还没说完,老板就叫保安赶人,“见我不走,居然放狗咬人!” 她的裤脚被狗撕碎,脚上淌着血,路过的人指指点点,没人会想到,这个被狗追着落荒而逃的“骗子”,是三尺讲台上的优秀教师。“乞讨”了5年,只筹到2万元,张桂梅很是失意。 2007年,她要参加党代会,县里给的置装费,被她全数用作给学生购置电脑,自己穿着平日里的牛仔裤就去了北京。路过的记者忽然喊她摸摸自己的裤子,她才惊觉裤子破了两个大洞,也正是这两个大洞促成了她筹款办学的转机——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雨果曾说:“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理想。” 那一年,各路媒体纷至沓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档节目中,她共募得善款100多万元。 然而,没人知道,当她面对镜头说出那句“我想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把山里的女孩子都找来读书,这是我的梦想”的时候,也永远失去了再见哥哥的机会。 节目录制前,张桂梅曾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父母早逝,长兄如父,但她思前想后,最终决定上节目筹钱。 她怕错过时间人家就不让她上节目了,她怕不上节目就会失去筹款的机会。等她录完节目,哥哥已经过世。2008年9月,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华坪女高初步落成,迎来了100个大山里的女孩。于2015年最终完工的华坪女高,被称为“全县最漂亮的建筑”彼时,学校还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宿舍是教室改的、上厕所要到旁边的民族中学。教学楼周围有一片沼泽地,常有蛇出没,学生夜里上厕所需要由一名男老师和一名女老师“护送”。最多的时候,每个老师一个晚上要跑十几次,第二天还要给学生上课。  “孩子们很懂事,有时故意憋着不去上厕所,一到晚上就不喝水。”张桂梅心疼地说。然而,比起硬件上的困难,最让她揪心的是6个退学的女孩。在华坪女高,最简陋的地方是张桂梅的校长室,除了桌椅、书橱和几幅字画,别无他物。 办公室里用来会客的长木椅,就是她每天中午休息的地方。 “这样可以随时起来工作。” 12年来,她没有自己的家,晚上就睡在3楼的学生宿舍里。 床铺设在门口的位置,她说:“有什么事就可以第一个跑出去,我可以挡点什么。” 要挡什么?这所学校的特殊之处,让她像一只惊弓之鸟。办学第一年,得知6个女孩退学,张桂梅利落地收拾起行装上山。 12年间,女高从来没有要求过家长到学校,也从未召开家长会,取而代之的,是张桂梅的12万公里家访路。 刚开始她在当地租车上山,但山路崎岖,两三次之后,无论给多少钱也没有司机愿意去了。 与张桂梅多次同行的华坪县电视台记者,对家访的路心有余悸。 “在路上,我害怕得腿发抖,甚至觉得鞋底会被脚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车休息时,我连车都不敢下,害怕自己会不小心跌下山崖。” 在颠簸的路途中,由于严重的骨质疏松,张桂梅曾摔断过肋骨,但仍然坚持赶路,回到县城检查时,医生几乎难以想象,她是如何在受伤后又熬过了4天。尽管家访过上千名学生,但每一次跨入一道陌生的家门之前,张桂梅都不敢想象映入眼帘的会是怎样的场景。“各种人间的悲剧都能在她们身上找到。”在一次家访中,经过近4天的人背马驼,她终于走进了一个退学女孩的家中。 女孩的父母都因病早逝,自小跟外公相依为命。昏暗的堂屋里摆着两口棺材,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老人拉着张桂梅的手说:“对不起老师,我们真的是太穷了。” 每当此时,张桂梅都会搜刮全身:口袋里的零钱、充饥的食物,甚至是御寒的棉衣她都会脱下相赠。为了不给山里人增加负担,她从来不会在学生家吃饭。来时分文不取,走时带着一个辍学在家的女孩。华坪女高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说:“张老师真正走到了贫困的背后,她最懂山里人的渴盼,最懂这片山。在这片大山深处,女孩的命运,往往比男孩更加艰辛。 有一年高考前夕,高三年级的一个女生忽然退学,张桂梅一路追到她的家中,发现那家人把读初二的弟弟送去县城补课,让姐姐在家干农活。她瞬间愤怒:“你脑子有病吗?!你姑娘是高三,要高考的,你不让她好好读书,反而送初二的孩子去补习,你怎么想的啊?”对方只回了她四个字:“他是儿子。”张桂梅悲从中来,或许这就是她创办女高活生生的意义。一个被母亲遗弃的女孩在张桂梅负责的福利院中长大,从女高毕业考入了浙江大学。前几年,女孩生了个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张桂梅问她怎么不再生个男孩,女孩说:“老妈(华坪儿童福利院长大的孩子都称张桂梅为“妈妈”),你忘了我的身世吗?你忘了我受的教育吗?”山里人祖祖辈辈噩梦般的轮回,正在被阻断。某一年的大学迎新晚会,来自女高的学生上台报幕,要唱一首《红梅赞》,在时髦的大学校园,这样的歌曲在表演之前引来了阵阵嘘声,但当女孩说出背后的故事,礼堂里的人全部起立鼓掌。走出大山的女孩,是张桂梅的盔甲,也让她丢盔弃甲。今年春节,张桂梅到昆明体检,病历上的疾病增加到了23种: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炎、严重骨质疏松、神经鞘瘤、高血压、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她向记者比划着脖颈处,说:“这一圈都是疼的,因为这一圈底下全是肿瘤。” 病痛缠身,但她却只是大口地吞下花花绿绿的止疼药,并表示不会再检查了,“越检查毛病越多”。 “我的病我知道,是没有办法治了。如果把最好的时光留给治病,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她正在跟时间赛跑。张桂梅靠吸氧缓解病痛春节过后,随着疫情的爆发,张桂梅又拖着病体上山了,她要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收到网课信号。 开学就是高考,她坚持亲自完成这项工作:“我这样的身体能那么老远走到学生家去,她们看到了,就会有信心,给她们鼓鼓劲。” 华坪女高从来没有毕业典礼,每年高考结束,张桂梅都会催促毕业生尽快离校。“离开的那天,也和平常一样。” “我不希望她们老是惦念着女高为你做了什么,张老师为你做了什么,我不想让她们背上这样一个包袱!我只想要她们安安心心地去读书,走得远远的,飞得高高的……”按照学校的规矩,学生办完手续,就不允许再回来。但12年来,总有人在打破规矩。2015年,当年差点辍学的周云丽从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顺利考入某重点中学的正式编制。她拿着入职通知书迫不及待地回到母校报喜,恰好撞上张桂梅在医院急诊输液。“她当时起身都困难,但下午就回学校工作了。”其身正,不令而行。打听到女高缺数学老师,周云丽决定放弃城市里的正式编制,转而回到母校做一名代课老师,“报喜”变成了“报恩”。截至上个月底接受采访时,周云丽已经怀孕37周,但为了将要走入考场的毕业班,她仍然坚持着。怀孕37周的周云丽还在坚持上课像这样的故事,在华坪女高不胜枚举。很多学生会默默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寄回学校。当年考入云南警官学校的陈法羽,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她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数捐出,此后每月又拿出500元资助在校学妹。陈法羽与丈夫高三年级语文老师韦堂芸,意外摔伤后,拄着双拐上课,坚持到了高考;教师苟学华,结婚当天上午还在上课,中午匆匆赶到婚礼现场,晚上又赶回学校;教师杨晓春时常悄悄地给学生垫付医药费、资助生活费;…… 2018年4月的一天夜里,张桂梅发病疼得失去意识,被送往县医院抢救。县长庞新秀赶来探望,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张桂梅拉着县长的手说:“我想提前预支下丧葬费,我要亲眼看着钱都用在孩子们身上。” 至于自己的后事,她表示,烧成灰,随处洒了就好。学生们追问:“那我们想你时,会找不到地方。”张桂梅说:“你在哪个地方想我,我就在你身边。”从2008年到2019年,女高一共送走1645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从最初的4.26%升至40.67%,综合上线率一直保持在100%。张桂梅说:“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 又是一年高考时,今年,将有157个女孩,从华坪女高走向大山外面的世界。而63岁的张桂梅,已经开始为下一届学生做准备。“我不知道我还有多少时间,现在还能动,我想做点事。” 一批又一批大山里的女孩,一代又一代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部分参考资料: 1、云南卫视:《“云岭楷模发布厅”专场发布张桂梅先进事迹》2、CCTV-1:《面对面》3、辽宁卫视:《中国好人:高原上的母亲张桂梅》4、《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专题:无悔的选择》5、云南日报:《张桂梅是谁?我们为什么向她学习》6、新华每日电讯:《她无儿无女,却是136个孩子的妈》7、新华每日电讯:《一位“女高”校长的十万里深山家访路》8、新华每日电讯:《张桂梅:我有一个梦想》9、新华网:《“奇迹校长”张桂梅:11年圆千名山村女孩大学梦》10、央视网:《大山里的女校校长张桂梅:我想改变一代人》11、CCTV-1:《新闻周刊:贫困山区学生如何上网课?这位身患肿瘤的校长瞒住病情做了这些事……》12、新京报:《63岁女校长和“大山里女孩”们的高考季》13、人民网:《一千多个孩子的妈妈》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文章来源:最人物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7月16日
你听说过女子高中吗?这种只有女生的学校,仿佛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很陌生。可是在丽江,有一个校长和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许多人都不敢看。因为看一次哭一次。这个校长叫张桂梅。01为了办一所女子高中,张桂梅几乎用尽了一辈子的力气。17岁那年,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张桂梅从东北来到云南。后来,她和丈夫在大理当老师,将知识传递给山里的孩子。本以为这里会是自己后半生的归宿,不料丈夫身患癌症去世,留下张桂梅孤身一人。张桂梅想离开这片伤心地,于是从大理辗转到丽江,在县城的一所中学当老师。她想带着丈夫的遗志,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没想到命运又给她一击,张桂梅被查出了子宫肌瘤。一时间,张桂梅濒临崩溃。存钱全用来给丈夫治病,身无分文。无依无靠,不能和别人诉说苦闷。几乎绝望的她,也曾想过一了百了。庆幸的是,黑暗里的裂缝,出现了一道光。学校和县里得知张桂梅患病后,纷纷为其募捐医药费。县长说了一句话更是让她潸然泪下:“张老师,你不要怕。就算我们再穷,我们都会救活你。”山里的妇女哪怕身上只剩下5块钱路费,也要会悉数捐给她。没钱坐车回家了,就摸黑走山路回去。感动之余,张桂梅十分愧疚。“我没为小县做一点点贡献,却给小县添了这么大麻烦。康复后,张桂梅一直在想:“他们把我救活了,我活着要干什么?”她从县里人的眼神中,找到了答案。面对老师,他们是诚恳的、感激的。面对知识,他们是胆怯却又渴望的。那一刻,张桂梅感受到一名老师,对于偏远地区的意义有多么重要。她不仅要当好老师,也要做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引路人。02一开始,张桂梅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希望能帮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可是渐渐地,她发现了一个「诡异」的问题。自己任教的学校,女同学的数量往往非常少。有的女学生读着读着,就莫名消失了。她们的不辞而别,让张桂梅十分疑惑。她想迫切地找到原因,是自己没教好?还是另有隐情?张桂梅决定跑到大山里,去那些女孩家里做家访,一探究竟。一去才知道,女学生辍学的原因,是要被安排嫁人。张桂梅非常不解:“才十几岁的姑娘,就不读书,也不做事了。待在家里,准备嫁出去。”这样的现象在当时并不少见。在那些家长眼中,张桂梅是局外人。“自己家的女娃是读书还是嫁人,要你管?”为了把这些女孩子带回学校,张桂梅使出了浑身解数。一边口婆心地劝说孩子返校,另一边去找当地村干部协调,态度非常坚定地说:“这个孩子我是一定要领走的一定要让她读书的。”为了让家长同意,张桂梅决定负责女学生的学费。她班上辍学归来女孩的学费,往往都是自己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这样做,让张桂梅的生活入不敷出。可她认为一切都值得。所以在自己当老师期间,班里的孩子没有一个人因为贫困而辍学。她走进了这些女孩子的人生,拯救了一个班级的女同学。那些年,她接触过太多「消失的女孩」。有个高三的女学生,到了即将高考的最紧张时刻,突然辍学回家了。张桂梅去家访才知道:“他们把我高三的姑娘留在家里干活,把上小学、初二的男孩们送到县城上学补课。”她十分愤慨:“我说你脑子有病!”这样的悲剧实在太多。女孩不能学习知识,没资格走出大山去城市打拼。她们的宿命,往往阉割学业,打工赚钱,替父母供养哥哥弟弟读书。即便这样,女孩的父母依旧振振有词。“为什么男孩不辍学?因为他是儿子!”张桂梅被怼的哑口无言,她想起自己在儿童福利院当院长,有许多刚出生的健康女婴,会被父母无情地遗弃。张桂梅意识到:单是做好一名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知识,才能彻底改变女孩的未来。“要解决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这种恶性循环。”人们常说,女人是可以帮助女人的,因为只有女人有文化了,才不会随意抛下自己的孩子。张桂梅决定,办一所纯粹的女子高中。并且全 部 免 费 。03办一所女子高中,根本没那么容易。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钱」。那时候,张桂梅已经是优秀教师,当地媒体对她有过些许报道。她便拿着这些荣誉和个人新闻,带着身份证,去各个城市找人募集钱款。哪怕别人捐个五块十块钱,张桂梅都十分感激。这种笨拙却朴素的方法,遭到了太多人的冷眼。有人认为她是纯粹的骗子,“有手有脚的不去干活,戴个眼镜出来骗人?”遗憾的是,从2002年到2007年,每年寒暑假都在努力筹款的张桂梅,只筹集到了1万元。对于建一所学校来说,几乎杯水车薪。无奈,张桂梅只能放弃。她想起当年筹钱给自己治病的父老乡亲,想起当年暗自埋下的愿望,想起那些没有未来的女孩儿,内心满是愧疚。“这片大山,我的父老乡亲,对不起你们了。”04希望,是这个世界上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2007年,张桂梅当选人大代表去北京开会。当时她穿的是一条旧裤子,因为用来买新衣服的钱,也被张桂梅给学生买电脑花完了。这条破洞的裤子被一名记者发现,经过采访和挖掘,张桂梅想要创办女子高中的故事被刊登。更多人知道了女孩们的困境,政府拿出200万元帮助她创办女子高中。2008年9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首届招收女生100名,16名老师来此教书。那些被剥夺学习机会,或者没钱读书的大山里的女孩,人生即将发生巨变。钱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女学生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一些连字都认不全。老师们往往要从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补起。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劝张桂梅“差不多行了”。让孩子们拿个高中毕业证,以后上个职业大学,也挺好。可张桂梅的态度十分坚决。如果只是读职业大学,那这所女子高中就没有成立的必要。张桂梅知道,女子高中对孩子们的意义何在。有的家庭,祖祖辈辈培养了一个高中生,就是来自这所女子高中。她亲眼见到一个女孩的爷爷奶奶,老泪纵横地说:“孩子有高中读了,我们也可以放心的死了。”「知识」,在山里人心中的分量弥足厚重。张桂梅不敢辜负他们。于是,张桂梅回到学校,和十几名任教老师提出要求:最少让孩子们考上二本。这样的要求,无异于天方夜谭。可后来的故事,却让人无比震撼。05比钱更难解决的,是人心涣散的问题。由于教学难度高,工作条件差,最初的16名老师里,有不少提出离职了。由于学习基础差,有6个学生擅自辍学了。张桂梅再次去家访,不是吃闭门羹,就是被一顿臭骂。不管对方说什么,张桂梅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你没钱也要让孩子跟我走,拿个高中毕业证也是好的。”辍学的女孩也十分挫败:“老师讲课听不懂。”张桂梅耐心告诉她们:“不怕的,咱们慢慢学,从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算起。”她想把那些自我放弃的女孩,一个个捞回来。遗憾的是,6个辍学的女孩子,张桂梅才捞回来2个。女子高中第一届100人,只剩下了96个。这一次,张桂梅不会让她们走了。张桂梅的行为,让许多老师为之感动。大家就像一股绳,想齐心协力把学生教好。有的男老师结婚,只请半天假就回来上课。有的女老师做完肿瘤手术,只要医生说能穿衣服,就马上回到学校上课。女子高中实行的几乎是军训式管理。每天早上,学生五点多起床,夜里12点后休息。3分钟内从教室赶到食堂,吃饭不超过10分钟。在教室和食堂,张桂梅经常拿着大喇叭出现。早读的时候,告诉她们要心静,耐心。天黑的时候,告诉女学生别怕黑,要勇敢坚强一点。有时候会在走在学生前面「开路」,防止草蛇吓到学生。这里没有所谓的快乐教育,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一切都是最直接的「土办法」,题海战术,拼命刷题。虽然女孩们只有拼上命,才能勉强看到那些起点高的孩子们的背影。可是她们没有放弃。虽然是最「传统」,最「笨」的方法,可是对于她们来说——“我们只有这个办法了。”张桂梅不仅传授知识,也在告诉女孩们,哪怕生而贫穷,哪怕任人轻视,也不要轻易认命,只有用知识争取走出大山的车票,才能将自己从苦难中捞起。062011年,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本科上线69人,综合上线率100%。一本上线率,从首届的4.26%,(第一届的96名考生,4名考上一本)上升到2019年的40.67%。如今,女子高中共有1645个女学生,为高考努力奋斗着。谁也不敢想象,最初这个几近解散的学校,成为全市升学率最高的传奇。谁也想不到,曾经大山里差点辍学嫁人的“女娃娃“,考上了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她们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实现更好的人生。有的学生毕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捐给学校。也有的学生从浙江大学毕业后,结婚生有一女,她对女儿十分关爱,重视教育。张桂梅问她,为什么不生个儿子。这个女学生说,“老妈,我自己曾经就是弃婴。”这一瞬顿时明白知识,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阻止悲剧的发生。就像张桂梅一直在说——“女孩子受教育,是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想,这就是创办女子高中的原因。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再看看张桂梅的抽屉。里面装满了各种药。这些年,她扎根在女子高中,起早贪黑,翻山越岭,身子早就吃不消了。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11种疾病日日夜夜缠绕着它。当被问到为了这些女孩,自己付出了什么代价的时候,她淡淡地说:“我几乎付出的是生命。”如今,她从教学一线退下来。在学校里当一名校长,兼任这后勤,同时也是一名保安。十几年来获得的荣誉奖金和工资,差不多100万,全捐了。女子高中成立以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里。床铺是最靠近门的位置,因为这样,如果出现什么状况,她可以第一个跑出去。“万一出事了,我可以顶在前面,为女孩子们挡一下。”挡住什么呢?就像@urnosiva所说:“也许是死气白咧要把女儿嫁人的父母,也许是觉得读书无用的愚者,也许是外界怜悯或嘲讽的目光.......”是啊。一个女校长带着1645个女学生,从创办学校到现在长达12年的坚守,背着这些大山里姑娘们走下去。让更多山里的女孩们,可以上学读书拥有知识,人生也能获得更多的可能。而挡在女学生们的那些社会的压力和家庭的苦难,张桂梅选择挡在身前,自己负重前行。可其实,她也是个平凡的女人,也不是超人。这样令人钦佩的事,做了12年,却鲜有人知,她的故事刚开始不敢看,后来越看越震撼,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图片/参考资料:《面对面》作者丨山野视觉志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7月07日
岁月不曾饶过我,我又何曾饶过岁月。前两天,是周星驰58岁的生日,那个用一生做了喜剧的男人,恍然间已经到了有白头发的年纪。他不再年轻,岁月又何尝绕过我们。《大话西游》《功夫》《食神》《喜剧之王》《国产凌凌漆》《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长江七号》……“周氏喜剧”陪伴了多少人度过了青春年少的时光。小时候,我们大笑,笑一个个小人物的搞笑滑稽。等后来,我们慢慢也长了些年岁,尝过生活的苦辣酸辛,经历了电影中的小人物一样无奈的挣扎与奋斗,我们才终于看懂了周氏电影,开始笑中带泪,感喟物是人非,遗憾命运无常……在周星驰的电影里,你读懂的不只是剧情,而是人性,是人生。01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也不是,天亮后会很美的。——《喜剧之王》有人问,为什么周星驰的电影里都是小人物呢?因为这就是现实啊,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天之骄子,含着金汤勺出生。大多都是我们这些平凡无奇,势单力薄,毫无背景的普通人。没人比周星驰更懂这个道理。出生在香港九龙穷人区的周星驰,却拥有一个满载着妈妈期望的名字。妈妈从《滕王阁序》里为心爱的儿子找到了这个名字:“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星弛——如星辰般闪烁耀眼,纵横驰骋。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一家五口挤在穷人区的简陋、幽暗又杂沓的木板房里,是上下铺的那种架子床,一翻身就要掉下来。而父亲也有着劣根性,风流成性,周星驰3岁那年,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发现了爸爸和另外一个女人。7岁那年,纠缠多年的父母终于离婚了,母亲一个人辛苦地带着4个孩子生活。虽然周星驰并没有享受过完整的家庭氛围,但母亲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因为条件拮据,一顿豉油拌饭就是极好的,肉更是少吃,但孩子们正长身体,妈妈还是狠狠心给孩子买了补身体,她自己不吃,让孩子吃。但小周星驰却把鸡腿故意弄脏,惹来妈妈一顿生气,可他却很高兴,那样妈妈就舍得吃肉啦。谁也不会想到,在这个普通到有些窘迫的环境下长大的周星驰,心中却有一个非同寻常的梦想。成为像李小龙那样的大明星。02面子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凑上来丢的。——《回魂夜》而这个梦想曾被无数人嘲笑痴人说梦。当年,周星驰劝梁朝伟和自己一起报考无线艺员训练班。但在梁朝伟这种上天都眷顾,天生带着忧郁眼神,长着一张男主脸,一帆风顺的人生赢家面前,周星驰总显得有些灰头土脸。最后陪跑的梁朝伟上了,但周星驰却落选了。但周星驰没有放弃,连考两年终于考上无线艺员训练班的夜间部,谁知道一个平平无奇的小人物的命运是那么一波三折,运气好像和周星驰从来不沾边。毕业的时候,满怀一腔热血的周星驰准备开启自己的星光大道,却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你这样的人没人会找你演电影。”“你的形象不适合男主角。”无人问津的周星驰被发配去做了儿童节目主持人。干一行爱一行,哪怕儿童节目主持人,周星驰也和别人不一样,他总有天马行空的想法,无厘头的搞笑风格在当时已经初见雏形。可当时的人却理解不了周星驰的搞笑,觉得他肆意妄为,不按剧本,瞎蹦乱跳,报纸甚至批评他:“主持都这么烂,怎么可能做演员?”但是在周星驰做少儿主持的这6年里,他仍然辗转多个剧组,积累经验,研究演技,观察生活,哪怕是做个跑龙套的。彼时梁朝伟已经成为TVB最引人注目的新星,而周星驰还在为演一个“尸体”拼尽全力。1988年,有个很有名的导演要拍一部警匪片,想用周星驰,却有些犹豫。周星驰知道后,跑到导演面前鞍前马后,请求导演给自己一个机会,导演不理解,“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一点骨气都没有?”还跟身边的人开玩笑:“这个人怎么跟狗一样。”我不知道这句话给周星驰留下多大的阴影,因为后来他的作品里,类似的桥段不止一处。《喜剧之王》里,吴孟达嘲笑他:“屎,你就是一滩屎。”《大话西游》的结尾,周星驰自己说,“你看那个人,好奇怪哟,像一条狗。”小时候看到这句话只觉好笑,直到长大了,再看到这句话,真的哭成狗。这何尝不是现实中奔忙的你我?我们都是那个兢兢业业去西天取经的至尊宝,收敛了脾气,戒掉了年少的肆意妄为,磨平了棱角与锋芒,为了生活妥协,为了生存让步。谁不曾被嘲讽过,谁的自尊不曾被伤害过,谁不曾大闹天宫,谁不曾头上紧箍,谁不曾放弃挚爱,谁不曾孤身上路?哭着吃过饭的人,也能笑着活下去。03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少林足球》但哪怕如此。周星驰还是没有放弃。尹天仇几乎是周星驰的现实写照。《喜剧之王》里,周星驰饰演的尹天仇一心想成为一个好演员,但是辗转多年却只能当配角,甚至被人骂“死跑龙套的”。“你可以叫我跑龙套的,但不要加个死字。”“我是一个演员。”“临时演员也是一个演员。”他明白:一个人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先学会自重。往后多年,他终于从男配角混到了男主角,还开创了自己的无厘头喜剧风格。1992年更是被称作“周星驰年”。香港年度十大卖座影片中,周星驰独占七部,包揽前五。毫不夸张地说,他自己一个人撑起了香港电影的半壁江山。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主演、编剧、导演、制作人……他身兼多职。《大内密探零零发》《食神》《喜剧之王》《少林足球》……一个个让掌声和票房蜂拥而来。6度打破香港电影票房纪录,获得8个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至今仍是香港电影票房冠军保持者。陈嘉上说:他就是个天才;吴孟达说:因为他我知道了什么叫无厘头。2004年,《功夫》几乎包揽了当年的所有奖项,甚至连王家卫的《2046》和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都败在了他的手中。颁奖典礼的剪影,简直就是一部小人物的励志史。音乐响起的那一刻,让人情不自禁地流泪。你可以注意到,几乎每个人上台的时候,都在感谢周星驰。他很少用大演员,甚至有很多像他这样被遗忘的弃子。吴孟达曾经被人说“烂泥扶不上墙”,但周星驰却让他二度翻红。元华挣扎多年,因为周星驰电影中的包租公一角,终于获得了认可。黄圣依更是靠这一个画面,在娱乐圈有了傍身之地,意气风发多年。小人物也有大梦想。这个信条在周星驰的人生和电影里都一览无遗。因为没有人比周星驰更明白,小人物的梦想,小人物的辛酸,小人物也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谁说跑龙套的不能成为好演员呢?周星驰的面子,终于靠自己挣回来了!无论何种境地,永远不要放弃梦想,说不定,哪天就实现呢?04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大话西游》 那一年《大话西游》遭遇滑铁卢,票房惨败,观众纷纷吐槽自己被骗了。谁能想到,20多年后,无数人把《大话西游》奉为经典。紫霞仙子那一眨眼的嬉笑怒骂,顾盼生辉间的惊鸿一瞥,成为多少人心中不灭的皎皎明月?至尊宝那句“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了,我才后悔莫及。”又道尽了多少饮食男女心中的遗憾不甘?剧中的至尊宝错失今生挚爱,生活中的周星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一年,他和罗慧娟相爱的时候,罗慧娟是TVB的当红小花,而周星驰的事业才刚刚崭露头角。虽然没有公开,但两个年轻人却偷偷爱得热烈。为心爱的人放烟火,去大老远的地方出差,绞尽脑汁给女朋友带礼物……这些事周星驰都做过。还在镜头面前,说出心爱姑娘干的傻事。有人曾经因为这个笑说他不爱罗慧娟。但其实他不是取笑,而是在他心里,他真的认为那是可爱的,哪怕出丑也是可爱的。当时年纪还小,他并不懂得怎么爱人,就像我们周围都有的那个男同学,明明喜欢那个女孩,非得欺负她,惹她生气,甚至有点招人烦。可他是真的只是想引她注意啊。张国荣在采访中还透露:“他(周星驰)对女朋友很有爱心的。”情到浓时,两个年轻人也曾想过结婚。罗慧娟曾认定周星驰是能托付终身的人。而周星驰也曾脑袋一热找到好友面前说:“我想结婚了。”但别人说:你疯了,事业才刚刚开始,慢慢来,结婚不急。于是,周星驰打算,等事业有成才结婚。可他不知道,爱情是不能等的,没有人会一直在原地等一个没有结果的未来。就像《喜剧之王》里,张柏芝说的那句:现在终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可是这些东西你给不了。尹天仇(周星驰)说:但是我爱你。张柏芝说:现在这三个字给不了我安全感。罗慧娟当时也没有安全感,一心:“想和你成个家,生一堆小宝宝”。周星驰烦了,还觉得她神经病。我想,这大概是周星驰说过的最后悔的一句话。等后来,他醒悟心中的那个人到底是谁,可惜故人早已不在。之后,周星驰的电影里,全有她的影子。有人不明白,为什么《功夫》里,黄圣依饰演的女主,是一个聋哑人?但如果你知道,罗慧娟在1999年在潜水的时候,不幸一只耳朵失聪。有人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剧本。周星驰忽然说先拍《西游降魔篇》。但如果你知道,罗慧娟刚刚确诊癌症。2012年罗慧娟患癌逝世。2013年,周星驰拍的《西游降魔篇》,在她生日当天上映。他借剧中人说出藏在心里20年的话:“我爱你,我第一次见到你,就爱上了你。”电影里,曾经那些熟悉的话再次上演。他对文章的嘲讽,何尝不是在嘲笑年轻自己的无知、可笑和活该。电影最后舒淇问文章:你爱我多久?”文章说:“一千年,一万年。”舒淇说:“一万年太久了......就爱我,现在。”这又何尝不是周星驰现实中内心的歉意和抱憾的映射?当年的至尊宝还年轻:如果上天能够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现在的周星驰终于懂得:一万年太久了,别等那么久了。人就是这样,等终于到了懂得珍惜的年纪,偏偏又走散了。电影中的尹天仇终于有勇气说出那句:“我养你吧。”但现实中的周星驰再也没有机会,和那个女孩说声:对不起,我爱你,结婚吧。他说:我再也没机会了。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所爱隔阴阳,阴阳无以平。片尾曲《一生所爱》里,周星驰在最后加了一句:“从前到现在,爱还在。”主持人柴静突然问:“我可不可以理解说,就是一个不由分说的想法,我就想在这个时候说出我一生中想说的这句话。”周星驰突然哽咽了:“谢谢,谢谢你啊......”苦海中翻起爱恨,这世间,终难逃避命运。半生已过,才终于明白:也许世间,自有山比此山更高,但爱心,找不到比你好。苦海翻起爱恨 在世间难逃避命运相亲竟不可接近 或许应该相信是缘份……05一晃25年,曾经不起眼的小演员终于成为无可撼动的喜剧之王。谁能接班周星驰?仍然是无解的答案。一晃半生匆匆,我们也在星爷的电影里,笑过哭过,爱过恨过,离别过遗憾过,终于懂得《西游降魔篇》那句:曾经痛苦,才知道真正的痛苦;曾经执著,才能放下执著;曾经牵挂,才能了无牵挂。然后擦干泪,继续当一个不起眼,但是了不起的小人物。我们对于星爷的情怀,大概不止是欠他一张电影票的缘分,就像《功夫》那句台词: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也许周星驰最有资格说这样一句话:岁月不曾饶过我,我又何曾饶过岁月?生日快乐,要一直笑得那么开心啊。作者:关山月来源: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7月05日
身处异乡的心酸,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懂。2009年,电影《阿凡达》上映,影院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彼时的崔永元来到日本,却发现日本的影院里,看《阿凡达》的观众寥寥,加上他整个影厅只有3个人。原来,同期上映的,还有一部中国纪录片,《含泪活着》。日本观众根本来不及看好莱坞大片,而是争相去看《含泪活着》,甚至一票难求。这部纪录片,没有豪华的制作,没有出名的影星,讲的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底层男人的故事。可一经上映,当地电视台收到了全日本400多万封来信,创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许多有自杀倾向的人,看过之后都说,想要开始新的人生。其实,这几个月来,很多人向我哭诉:2020真的太难了。有人拖家带口,拼命工作,却突遭失业;有人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却因疫情影响,闭店几个月没收入;有人奋斗多年,本以为步入中产,可一场大病,几乎掏空家底......人生真苦,命运还时不时给我们一记重锤,许多人开始怀疑:当被生活逼到无路可退,继续努力到底还有什么意义?所以,今天想写下《含泪活着》中那个男人的故事。他用30年的奋斗,为我们写下了一个夹杂着泪与汗、苦涩与奇迹的答案。01人生可能怎么选都是错的,但一直走下去,就对了。1989年,当35岁的丁尚彪在日本成了一名非法滞留人员,只能打黑工的时候,他一定会想起几个月前,决心要去国外闯闯时的那种期待。那时的他,根本看不清自己的出路。本该读书的年纪,他赶上了上山下乡,去了当时条件最差的农村,一天要干超过10小时的农活。27岁,好不容易回了上海,因为没读过什么书,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工厂食堂工作,月薪不到100元。一家三口,举步维艰地生活。他深知,这样下去,根本无法让家人过上好日子。35岁的他,咬牙做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定:去国外闯闯。当时的日本,经济发达,他听人说,“那里遍地能捡冰箱、彩电”,即便年纪大了,也能考大学。丁尚彪跃跃欲试,他想去那里读书,一边工作挣钱养家。花了5毛钱,他买到一份日本北海道飞鸟学院阿寒町分校的招生资料。这简直是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留学的费用,要42万日元,折合人民币3万多,相当于夫妻俩不吃不喝15年的积蓄。但这个急切想要改变家庭命运的男人,根本顾不得犹豫,唯有放手一搏。他四处举债,凑够了出国的钱。1989年,丁尚彪登上了奔赴日本的飞机。可几小时后,丁尚彪的一腔热血,就被现实浇了个冰凉。他所到的阿寒町,别说不像东京那样繁华,甚至跟他当年插队的农村没什么两样。满目荒凉,人烟稀少。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当地政府为了吸引人气,才开办外国语学校,并且实行24小时管理制,禁止留学生外出工作。可连本地人都找不到工作的贫寒之地,背负着巨债的丁尚彪如何挣钱还债?他只能逃。午夜12点,夜幕黑沉,下着冷雨。已经逃跑过几次都被抓回来的丁尚彪,又一次开始了艰险的“大逃亡”。他不断躲避夜行的汽车,雨水和汗水将衬衫打湿贴在身上。手中还握着一根木棍,随时准备与扑上来的野熊、野狼搏斗。不知道在黑暗中走了多少个小时,终于赶到车站。当开往札幌的电车还有一分钟就要发车时,丁尚彪跳进车厢,终于逃离阿寒町。逃出生天的丁尚彪,本以为来到东京,就能迎接新的人生。没想到命运的大坑早就埋在前面。转校申请没有得到批准,也失去了在日的合法签证。他从一名留学生,变成了一个非法滞留人员。丁尚彪站在人生的分叉路口,似乎怎么选都是错的。被遣送回国?当初的努力付诸东流,回国要做一辈子底层工作还债;留在日本?他只能当“黑户”,打黑工,躲躲藏藏过活,还不能回国探亲。《奇葩说》里,马薇薇说:“人生最痛苦的选择,是两个都是错的。那个时候我们要选择的是,我们更能背负哪种错误带给我们的代价。”于是,丁尚彪做出了人生中第二个重大决定:留下来。留下来,才能在彼时经济相对发达的日本,刷一天碗就挣到上海一个月的工资。留下来,才能继续做着改变家庭命运的梦。那时的丁尚彪还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真的改写了一家三口的未来。02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一晃,8年过去了。这8年,丁尚彪活得像个影子。用着假身份,假名字,没有签证,语言不通,还随时面临被警察发现、强制遣送出境的风险。就在这战战兢兢的日子,他同时打了好几份工。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在饭店洗碗;周末,在大楼扫地。丁尚彪(中)这么拼,为的是一天下来700-800元人民币的收入,这是在国内要干7个月才能挣到的钱。每挣到一百万日元,就寄回家一次。这样的日子,丁尚彪充满干劲,却也十分艰辛。知道他是黑户不敢报警,有些人就会专门抢他的钱。他只敢把钱藏好,身上留少量现金,家里的门后,始终放着一把刀防身,每晚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壁橱里有没有藏着人。受委屈是常有的。有次厨师长让他拿个东西,他没听懂,就被怒气冲冲地扇了一巴掌。身处异乡的心酸,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懂。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忙碌,待到收工回家,已经是夜里12点。连末班车都没了,只能沿着铁轨,步行回到住处。那是个最便宜的一居室,30年前建造的木制阁楼,没有卫生间。在这里,丁尚彪的生活简单得难以想象。房间里的电视、家具,都是捡来的。吃饭,买的是最便宜的菜,晚上吃一半,第二天中午再吃另一半。洗澡,他舍不得花钱,就在厨房水池边围起塑料布,站在里面洗。就这样打工、吃饭、睡觉无限循环,辛苦又孤独的日子,丁尚彪一过就是8年。你要问他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看到他房间墙上贴着的那张相片就知道了。相片里的女孩,是女儿丁晽。晽,寓意像太阳一样光明,丁尚彪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给家人铺一条最光明的路。在日本打工的日子里,丁尚彪有了新的目标:供女儿出国留学。他常与女儿通电话,鼓励她用功读书。平时看报纸新闻,也总是收集留学信息,买来最先进的学习设备寄给女儿。8年来,挣来的钱全都寄给了妻子,还清了债务,家中渐渐有了存款。那时上海房价不高,一房一厅只要5万元。妻子想买,丁尚彪却说,这些钱不能动,全都换成美元,以女儿的名义存着,留作以后出国学费。这些年里,丁尚彪为女儿总共存下了15万美元。他默默为女儿规划着未来,并始终坚持着一个最朴素的信念:读书,一定能改变命运。就像一场接力赛跑,他拼尽全力,努力跑得远一些,让女儿可以轻松地跑下去。这一生,我们不只是为自己而活,更是为爱的人而活。丁尚彪守护着心中的软肋,扛着沉重的生活。但在远走他乡奋力打拼时,软肋也化作了铠甲,给予他抵御岁月风寒的温暖力量。03爱让我们享受团聚,也让我们得以忍受分离。女儿没有让丁尚彪失望。1997年,丁晽考上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一家人辛苦多年,终于在这一刻尝到了苦尽甘来的甜。妻子陈忻星(左),女儿丁晽(右)但,这也意味着又一场别离。8年前,妻子陈忻星在虹桥机场送别了丈夫,已是多年未见。这一次,她又要送别女儿,再见又不知是何时。让人开心的是,丁晽飞往纽约的飞机要在东京转机。命运慷慨地给了她24小时,让她见到阔别了8年的父亲。当年丁尚彪离开时,女儿还是10岁的小女孩。如今异国他乡相聚,再见已是比他还高的大姑娘。父女重逢,没有喜出望外的拥抱,没有潸然泪下的对白,有的不过是再稀松平常的对话:“长高了嘛。”“我比妈妈还要高啦。”“头发白掉了呀。”“就是讲嘛。”“你到外面要好好减肥了。”“用不着减肥。”也许在旁人看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对父女,聊着再普通不过的家常。可8年的骨肉思念,在两人心中早已翻江倒海。时间总是倏忽而过,24小时太短,离别的时刻眼看就要来临。因为没有合法身份,丁尚彪不能送女儿到机场,只能乘地铁比女儿早一站下车。一路,默默无言,早已泣不成声。分别的车站——日暮里到了,丁尚彪不敢回头地下了车。车窗外,父亲望着女儿,默默流泪。车窗里,女儿拼命忍住,还是泪流满面。这一别,又是多少年呢?他们不知道,也不敢想。丁晽去美国之后,这个一家三口,从隔海相望,变成了天各一方。陈忻星一直申请去美国看望女儿的签证,但每次都被拒。一年只能申请两次,她连续申请了11次,就连续被拒11次。到了第12次,终于过签,已经5年过去了。2002年,与女儿一样,陈忻星在东京转机去往美国,得以见丈夫一面。这一次,他们有72小时的时间。临行前,很多年没买过新衣服的陈忻星,特地去裁缝店做了一身衣服。又去仔细打理一下头发。丁尚彪仔细打扫了屋子,换上了20多年前他们结婚时,妻子亲手缝的枕套。分离的时候,他们都是年轻的样子。可13年过去,丁尚彪头发稀疏了,牙齿也掉了,瘦削而憔悴。年轻漂亮的妻子,也有了白发,操劳写在了脸上。十几年的生离,两人见面几乎有整个岁月要讲,张嘴却吐不出半点尘埃。只有静默地笑着。长久地凝望着。在丁尚彪生活了13年的蜗居里,妻子看着窄窄的小床,破旧的家具,还有墙上已经泛黄的女儿照片。心酸涌上来,拼命擦眼泪。岁月漫长,活着辛苦,但无须多言,爱你的人都懂。第二天,丁尚彪特地请了假,拿出提前做好的攻略,带妻子去逛他也没曾好好逛过的东京。在浅草,他们一起拜佛祈祷。一起吃路边小吃。去上野逛公园,看樱花,比着V合影留念。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们从未像现在一样,如所有普通又幸福的爱人一般,过着轻松有烟火气的日子。可13年太久,72小时太短,又要离别了。与5年前送别女儿一样,同一趟列车,同样的提前一站下车。夫妻俩静静坐着,止不住的泪流。日暮里站到了,丁尚彪下了车。妻子甚至不敢抬头看他一眼,只在列车发动的时候,轻轻一挥手的道别。一转头,眼泪再也忍不住。站台上的丁尚彪,望着妻子远去的方向,默默流泪。列车已看不见了,他还停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开。这是相识了几十年的夫妻,最隐忍又深沉的爱情。世间所有的爱都是指向团聚,可丁尚彪一家的爱,却指向十几年的分离。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含泪活下去?对丁尚彪夫妇来说,在东京、上海各自打拼着,搭建着这个家,就是活着最大的意义。对丁晽来说,在纽约拼命读书、工作,回报父母,就是活着最好的答案。因为爱,他们享受着人世间最美的相聚;因为爱,他们忍受着天各一方,日日思念。04人生是值得珍惜的,这是很高兴的人生。2004年,丁晽即将博士毕业,留在美国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丁尚彪这才觉得自己完成了使命,动身回国。日本海关看到他的护照,先是大惊失色,一个中国人,竟然在日本“黑”了15年。随后,便是充满敬意。这个黑户,竟整整15年按时交税,没有任何犯罪记录,靠着自己的双手,清清白白地拼出了一个未来。海关迅速盖章放行,并敬礼目送他远去。阔别祖国,已有15年了。15年前,他满心壮志,意气风发;15年后,游子归来,早已历经风霜。可回到上海后,他给家人换了房子,又开始马不停蹄地找工作。彼时的他,已经50岁,但还想上电视大学,读中文专业,又去一家日本企业担任日语翻译。2009年,女儿在美国结了婚,把爸妈接了过来。她希望,父亲能安心享清福了,当当寓工收收房租就好。可奋斗了半生的丁尚彪,哪里闲得住呢。他想了解美国社会,非打工不可。于是,从零开始自学英语,干过工地、门窗厂、餐馆,又去宾馆工作。业余时间,他还参加了中文笔会,给纽约中文报投稿,写自己的故事。去年,他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并开始了周游世界的计划。他说:“我准备一退休就快点出发,用我自己赚到的钱周游世界。欧洲我还没去过,我们的中国我也有很多地方没有去,我准备从65岁玩到75岁,把钞票用光正好,人生也就值了。”如今的丁尚彪,不再窘迫,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看上去让人羡慕。可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的日落。回想30年前,怀揣着梦想来到日本,却被命运锤得满身疮痍,丁尚彪感叹:“人是很脆弱的。”那时的他,一穷二白,在异国他乡打工,赌上了全家的未来。可他30年的奋斗和坚守,写出了一个绝地反击的奇迹。30年后,拼出了一个未来的他,终于可以笑着说:“人生是值得珍惜的,这是很高兴的人生。”看着这个说话温文尔雅,永远乐观的男人,我想起马尔克斯的一句话:“我落魄过,也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人生的大多数苦难,都是无解的。可你需笨拙地试探,努力跑向明天,窘迫的境遇才能写出生的喜悦。看看你我,可能没有人比丁尚彪更不起眼,没有人比他的人生更艰难。可我们碰到一点压力就以为自己不堪重负;碰到一点不确定性就以为前途暗淡无光;碰到一点不开心就以为是这辈子最黑暗的时候。今天写下这个普通男人改变命运的故事,就是想慰藉所有平凡却努力的灵魂: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最艰难的那几年,但你的选择和付出,会将苦涩的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对坎坷的命运不为之感叹,对无情的岁月不为之怨恨,对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这就是含泪活着,最好的注解。即便前路混沌一片,咬牙走下去,人间值得。作者:王耳朵先生来源:王耳朵先生(ID: huangezishiba)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7月03日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死亡,每过一天,就离死亡更近一步。我们都恐惧死亡、害怕死亡,但却又不得不去面对死亡。虽然无法看破生死,但能够看淡生死也是好的。濮存昕告诉我们面对生命的态度,做到“玩、学、做、悟、舍、了”六个字,人的心态就会趋向平和,不会有烦恼,最后也能够从容的面对生死。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7月01日
想要认识孔德成先生,我先向大家介绍三本书︰一本是孔德懋女士所写的《孔府内宅轶事》,一本是《少年衍圣公.孔德成》,还有就是汪士淳先生所写的《儒者行.孔德成先生传》。孔老师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曲阜幼年时期至结婚,有十六年的时间。二、八年抗战胜利回到南京,有十一年的时间。三、四九年到台湾至终老,这有六十一年的岁月。一、曲阜幼年时期至结婚首先谈曲阜幼年时期至结婚。孔老师的父亲孔令贻先生的原配为孙氏,纳妾丰氏,都没有生育。继娶陶氏,生一子但早夭,又纳王氏为妾。王太夫人几年中生了两个女儿——孔德齐和孔德懋,后来又怀有身孕。不幸的是,孔令贻先生去北京为岳父探病,自己居然患病,长了背疽。孔府的医生刘孟瀛先生以及其他名医医治无效,孔令贻先生于1919年11月8日病逝。俗语说疽发一背而死,就是在讲这种病情,应该是长期体内毒素累积所致。王太夫人肚子里的胎儿成了遗腹子,这个胎儿关系到陶夫人在孔府的地位(按:陶氏为正室,王氏仅为妾,因此王氏的儿女仍称陶氏为娘),若生下女儿,依照族内的协议,就由南五府不到十岁的男孩孔德同继承衍圣公,陶夫人的地位将一夕之间消失,必须搬出孔府。王太夫人临产时,北洋政府派军队包围了孔府,还有颜子、曾子、孟子的后裔,孔家最有权力的十二府长辈老太太们,以及其他各路监产人员齐聚孔府。所幸王太夫人生下了孔老师,母子均安,整个曲阜县欢声雷动。出生百日,当时徐世昌任命孔老师为衍圣公。孔老师的母亲在生产后十七天就去世了,虽有谣言认为是陶氏的阴谋,但就孔老师自己所写的文字来看,应该不是如此。孔子家庭如帝王家的家教,非常重视子女教育,陶氏对于老师们给孔老师的栽培都很尊重。起初孔府找了一位新式学堂毕业的王毓华老师任教,他也开拓了孔老师的眼界,对孔老师照顾无微不至,甚至睡在一起。后来找了庄陔兰太史来任教,之后还有吕今山先生。庄太史专攻的是文字学、经学、书法。孔先生每天都要练习写字,每天读书,上述三位都是他的启蒙老师,王毓华先生后来也跟着孔老师到台湾,另外孔先生身边还有李炳南先生,我曾见过,他为人非常儒雅、忠实。当年上孔老师的课,其实我是对老师说话最没有分寸的学生,老师都包容,但是有一次也发脾气了。有一次我对老师说:老师我很佩服你。经书居然可以背得这么熟!老师说:还不是挨打挨板子挨出来的。我问:你这样老师还敢打你?老师说:照打不误。回述老师小时候,刘孟瀛医师曾救了孔老师两次。一次是老师吞了玻璃珠,一次是老师长疹子了不肯吃药,拖延导致病情加重。刘医师那次治疗孔老师,心情十分沉重,还调了鸦片膏,假如没有治好圣裔,那他就要吃鸦片膏自杀!好在后来治好了。刘医师的儿子是孔老师小时候最亲近的朋友,另外还有奶妈张氏的女儿,他们称她做妈妈妞。孔老师的奶妈曾经选了十几个都不行,因为有的人的奶他喝了拉肚子,有的他不喝。还有孔老师的大姊、二姊,几个小孩就在孔府的高墙内,玩板轮车、竹马戏等,还有玻璃珠,前面说他都吞下去了,当然有玩啊。孔老师很喜欢听戏,孔府过去也会找戏班来演戏,他后来也买唱片。老师他自己也会唱,但从没有唱给我听。孔府祭孔是很重要的,老师五岁就上场去主持,小孩子就叩头叩得有模有样,到十三岁就有大将之风,非常娴熟。所以孔老师年轻的照片就十分老成,环境使然,主持祭孔大典总要有个样子。有一次聊天,孔老师说:我小时候见客人,有一次一个礼拜没上过厕所!我说这有违生理状态,这不是憋死了?但要知道,孔老师的身份所见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八岁的时候蒋就去曲阜跟他见面,吃饭时蒋亲自剥橘子给他吃。山东省省长韩复榘也去过跟他见面,所上的菜跟排场都是很大的,所以孔老师在那个年纪会觉得上厕所丢人,导致一个礼拜没有上厕所。孔老师小时候跟两个姊姊的感情也很深,两个姐姐出嫁,他很伤感,看看他写给二姊出嫁时的诗,非常感人的,真的是姊弟情很深。以上是孔老师小时候大概的情形。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孔老师十六岁的时候跟孙琪方女士结婚了。师母是安徽寿州人,大家闺秀,她祖父是清代状元孙家鼐,世代书香门第,孙家鼐担任过工部、吏部、礼部尚书,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的老师。我们从来没有看过老师和师母吵架,孔师母就是那么样温文贤淑,令人感觉真是如明月光辉那样的沐浴着人。有一次孔老师找我去他家,老师说:永义,你中午就在我家吃饭。但当我过去的时候,老师有公事外出了,师母跟我说老师不在,按礼来说我应该要走了,但我不懂事,居然跟师母说:老师要我在这里吃午餐。结果师母就跑去料理午餐,我吃完了才走。他们结婚场面非常盛大,衍圣公结婚,摆了一百桌,这一百桌不是吃完就没了,而是流水席,让整个曲阜县的人都来吃,一直吃到半夜一两点钟都还没结束。婚礼的仪式他们也犹豫要用新式的还是传统的,因为韩复榘送了汽车,不好意思不用,所以他们又坐轿、又搭车,新旧结合。小两口常坐汽车出去兜风,但是当时工艺技术不好,时常抛锚,新娘只好下来一起推车,但这也是很甜蜜的时光。在曲阜的岁月里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对于陶夫人产生很大的压力,就是子见南子戏剧的演出;另外一件事情是孔老师当家后,遭遇到了阎锡山包围曲阜,砲轰孔庙、孔府。蔡元培、胡适在那个时代也都是有不利于孔家的言论,林语堂写了《子见南子》的话剧,他的原著中并没有明显对孔子不敬之处,可是被曲阜的第二师范的学生老师们拿去改编,就有不堪入目的现象,孔府以及传统文化人士不高兴,把此事告诉财政部长孔。孔转达蒋,蒋要山东教育厅厅长查办此事,但是教育厅长也是站在学生那边。此话剧的演出让陶太夫人感到很大的压力,她在孔老师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阎锡山包围曲阜,砲轰孔庙、孔府时,孔老师被安置在桌子下用棉被包起来,果然有一颗砲弹落在旁边,还好没爆炸;另有一颗落在孔子牌位旁边也没爆炸,曲阜人于是都说孔子显灵。1989年我率领了南管乐团去陕西省黄陵县祭拜轩辕庙,两岸都已经数典忘祖了,庙里面连灯都没有,县长都来协助,搞到了半夜才接通。我当时穿得有模有样当主祭,乐队从晚上十一点演奏到清晨六点。大家知道吗?黄陵县有九万株松柏,超过一千年的有三万多株,总数九万多株等于黄陵县的人口。怎么能保存那么完好?因为此处几千年兵械所不及,没有人敢侵犯黄帝,而阎锡山居然敢砲轰孔府。中日抗战要逃亡的时候,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把几十箱重要的文物藏在孔府,因为他认为日本人推崇孔子,藏在那边才安全,连日本人都那么尊敬孔子,所以才说阎锡山可恶。孔老师十七岁时师母怀孕了,听说日本要攻进曲阜,蒋下令驻兖州七十二师师长孙桐萱前往护送离开,要求孔老师他们两个小时内要收拾好。孔老师与师母离开时的厅堂摆设都还保存在那边,从中可见其匆忙。孙桐萱师长派了一部钢甲车护送他们前往后方,大女儿维鄂在汉口出生了。孔老师四个儿女都是用地名去命名,在重庆歌乐山生下维益,在四川生下维崃,而南京古称江宁,所以小儿子出生命名维宁。到了重庆,蒋先生也对孔先生十分照顾,那时候物资十分缺乏,孔老师说如果有一碗牛肉面,那他们全家会分着吃,吃得津津有味。我的另一位老师,经学大师屈万里先生,在山东省立图书馆担任编藏组组长,馆长王献唐先生是古器物、文字学家。屈万里老师的成就在两岸中极为了不起,在我心中是首屈一指的经学家。孔老师的古器物学那么的好,这也跟他担任故宫主委有关系。另外丁惟汾先生也是孔老师的老师,他对于声韵学、经学很内行。孔老师对于他的朋友也是很有道义、情义。屈万里老师在重庆的时候生活艰困,难以维生,于是孔家给他伴读的工作,陪孔老师读书,其实都是各读各的。孔老师读书很专注,当时晚上读书艰难,灯光不够,老师带着维鄂读书,女儿都睡着了,他替女儿盖被,自己读累了才抱着女儿去睡觉。因为这么用功,所以经学、金石学、古器物学他都很专精。屈老师觉得天天在孔老师这边伴读,没有奉献不太好,所以对孔老师说要另外找事情做。孔老师说︰你真有好的工作,那便去高就。但如果只是认为在我这边没什么事情可以帮忙,请千万不要。吃什么、喝什么,我们兄弟一样就好!过了一阵子屈老师才去找了其它事情做。当时战乱,孔老师在重庆如大家心目中的家长、乡长,孔老师也都尽力维护乡亲们。二、抗战胜利至一九四九年抗战胜利,孔老师担任参政员,这个职位地位相当高,他也是最年轻的资政,在南京时还当选曲阜的代表。1948年,政府给孔老师公费去美国游学,耶鲁大学聘他为荣誉研究员。美国学人小题大作、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孔老师有深入的影响。此时傅斯年也在那边养病,两人住在同一栋公寓。他很照顾孔老师,也会管束孔老师。有一次老师出去朋友家打麻将,到半夜都没回家,傅斯年先生居然等门,让他再也不敢晚归,所以他对傅斯年先生很尊敬。三、家人、朋友、学生以及饮酒趣事做学问方面,王国维以及陈寅恪对老师都有影响。孔老师从小背书是家常便饭,我们学生要背古文是苦得不得了,有一次孔老师拿了一篇陈寅恪先生写的序,里面有提到治学的方法,一千来字,他要大家背起来。我背不起来,黄启方、章景明也背不起来,被老师骂了一顿。骂完也就没事了,老师又找我们喝酒去。与孔老师一同喝酒,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孔老师对于家人的情感很深,跟师母伉俪情重,夫妻从不吵架。大女儿维鄂嫁给了美国的一位少校,出嫁时孔老师写了很感人的话语,维鄂都摆在身边,这是父亲对远嫁女儿的情深。我跟孔老师最接近,有一天我在研究室看到孔老师桌上有一段没写完的文字和一首诗,一看原来是写给二女儿维崃的,表达了关怀之情,内容很令人感动――这我今天第一次说,因为不敢说我偷看了老师写的字。维益和维宁兄弟情深,他们和我们这几个学生,也像兄弟一样,喜欢喝杯酒,豪放一番,这都是孔老师的关系所延伸下来的兄弟之情。我们虽是孔老师学术上的弟子,但情感上也是如父子之情。维益去世时孔老师哭得很厉害,我现在回忆起来都想哭。有一天孔老师跟我们学生在一起闲话家常,他说:我想我快要死了。我说:老师您胡说八道甚么?这就是我的毛病,对老师还说胡说八道。他说:你不知道,我现在如果不看看垂长,都会想他,都想逗逗他。当时孔老师五十来岁中年得长孙(他八十七岁得曾长孙)。」我说:这很自然,哪有爷爷不疼孙子,哪有这样就要死?他说: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这表示我老了。孔老师的朋友相识满天下,与他常在一起的有屈万里老师,还有一位台静农老师。台老师在台大中文系担任了十九年的系主任,他与孔老师喜欢说玩笑话,发难的总是孔老师,孔老师喜欢欺负这个老哥,台老师有本事四两拨千金,弄得大家哈哈一笑,我们平常最喜欢听他们交谈。孔老师对于晚清民国的佚闻掌故,就是在师生相聚、在酒筵之中谈了许多,我们都觉得很新鲜。我当时就主张,我们应该要学习孔子弟子随手笔记的精神,我果然记了几天,到现在都不敢发表,你们就知道里面是怎样的佚文、秘辛。孔老师学他的老祖先述而不作,他老是说给人听,自己不写,我们这些徒儿们,和他高兴喝完酒回去呼呼大睡,第二天起来就忘了,很可惜。我的指导教授郑骞先生(字因百)、张清徽先生,他们都是韵文学上的名家,还有自学的王叔岷先生,也常和孔老师一起。另外历史系的夏德仪先生,以及当过驻教廷大使的王寿康先生,还有叶公超先生,山东的同乡刘安祺将军(当过陆军总司令),他的弟弟刘安愚当过师大附中的校长,教育部的姜增发先生,还有企业界的尹复生先生,以及纺织业的陶子厚先生,这些都是与老师比较亲近的人,我们也常和他们在一起。一个人记得最清楚就是比较得意的事情,何况是年轻时和老师在一起的时光。比如说我博士毕业,在台大也当了副教授,当时还没有房子住,住在新生南路瑠公圳那边,一位教授园子盖出来的违章建筑内,对面是台老师的宿舍。有一天下课,我穿着拖板在园子里散步,打开门一看,几位老师出了巷口,要过瑠公圳的桥,显然是往我这边来。我赶紧换上衣服、穿上鞋子,走到门口,正好孔老师按电铃。一开门,老师说:你正要出去啊?我说:不是啊,我看老师来,当然就是找我喝酒。老师说:唉呦,你这家伙。我就陪着老师,还有台老师、戴君仁老师、王寿康老师、夏德仪先生五位,大家沿着新生南路走到一个小馆子。夏德仪先生拿了一瓶金门大曲酒,当时要得到金门酒不容易,夏先生却把大曲酒分给大家喝。类似这样子的聚会,我总在旁边聆听谈话,听得很愉快。这些老师平常情感很好,后来我们就开始给老师们做酒品中正的排序,现在顺便说一说。当时大家公认可以达到酒的最高境界,是沈刚伯先生和台老师。沈刚伯先生是史学家、文学院长,他即使知道得了癌症还照喝不误。他七十岁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有癌症,同时有一位台大教授也判断得了癌症,结果这位教授的太太吓到软瘫了。沈先生则认为我都活到七十岁了怕什么!他活到八十岁才去世,因此我们觉得他潇洒,有“酒仙”称号。台老师则是怎么喝都从来没醉过,就是这样温文儒雅,喝了很多时自己就会说:永义啊,我够了。还有郑骞老师,他当年向我们说:我们年轻的时候,喝绍兴是用啤酒杯喝的!而且我看了某些记载,蔡元培先生和朋友喝酒,他不喝高粱,他喝绍兴,而且一口就是二两,然后总要喝几十杯才开始吃饭,据说有几斤了。所以我们有先圣,今贤也很多,喝酒的人只要不是酒鬼,不是烂醉如泥便可以。孔老师又得到丁惟汾先生的真传,就是吃饭要吃饱,喝酒要喝醉,所以孔老师有时候也会喝到醉。第二级是酒圣,当时公认的是教育部长梅贻琦先生。我的老师郑因百先生也能喝,但是他后来比较节制,比较没有什么飘逸之情,所以降为酒贤。孔老师当时和他的同辈朋友相形之下较为年轻,台老师册封他为酒霸,因为他常叫别人喝,不喝不行,捏着人家鼻子喝,有点霸气,以威势服人。夏德仪先生是看到谁被灌酒就去挡酒,说:放心我来,替你喝!称为酒侠,可是他到朋友家就要酒喝,所以又叫酒丐,亦侠亦丐。宋文兴先生是考古学的祖师爷,他有一阵子喝多了,有一点酒精中毒,是他的亲戚把他治好了,所以那时称为酒鬼。屈老师喝酒不干不脆,比了半天,人家喝掉了他还没有喝,又喜欢起来指挥,所以大家叫他酒棍。有一次我跟他开玩笑,他到学生这边敬酒,我倒了一杯茶,他问:这是茶还是绍兴?我说:老师你看呢?他比了半天说:是酒。我就敬老师。第二天我跟他说:老师,君子可欺以方,您昨天被我骗了。屈老师他胃割掉剩下三分一,还是照喝不误,他年纪比较大,会去买小高粱,出去吃饭就喝三杯,剩下就摆在第五研究室里面。有一次我跟章景明、黄启方三个人在屈老师研究室,看到屈老师喝剩下的酒,我们就说:把它蒸发掉好了。后来屈老师找不到酒,我告诉他我们把酒蒸发掉了,他听了很高兴地说:蒸发得好!这是我们师生相处的情况。还有一件比较难忘的事情。因为我是老师学生群里面的小领导,有一天刘安愚先生跟姜增发先生找我商谈,他们说︰孔先生已经八十岁了,你们都没有动作。我回答道︰孔老师个性有时候很麻烦,他很低调,不喜欢这些,我都不敢开口。他们就说:我们是他朋友,我们去!就把我拉到孔老师家,就说想要为他办一个八十岁的学术研讨会,出一本祝寿论文集,那时我也找好了联经出版社――之前有帮台老师办理的经验。谁知孔老师瞪我一眼道:曾永义,你是我学生吗?这句话很严厉,意思是老师的为人你还不知道吗?我于是就闭嘴了,不敢说,另外两位老师说了半天他也不答应。我就说:老师,不谈了,我们喝酒去吧。我那天被孔老师罚了好几杯酒。另一方面,孔老师又常常为朋友设想、谋划。我不时听到在关心他的朋友:某某啊,最近如何,好像不太顺利。某某做个小生意开餐厅……我听了很感动,他是如此关怀朋友。还有一次,我们仪礼小组的研究计划成果要拍成电影,孔老师让我去找尹复生先生。他拿了十六万给我,说:这是我帮助你们的学术工作,日后别说要还。我们于是把计划完成。完成后第二年,孔老师拿了一大包给我说:拿去还给尹复生先生。尹复生说:不是说好了吗?我回应道:您要知道我们老师的个性,他不接受。我完成这个任务,您怎么跟他解释,那是您们的事情了。由此可见,孔老师有需要时并不介意求助于朋友,但是一定有借有还。当初孔老师担任选国大代表主席团主席,但经费他也不拿,退了回去。一芥不取,无形中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四、以教书为志业及治学态度孔老师的学生满天下。他年轻的时候就执教于台中的农学院,后来合并为中兴大学。三十五六岁就到台大来教书,我选孔老师的课时他四十岁左右。他还在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东吴大学教书。孔老师就是喜欢教书,一直到八十七八岁,还是照样上课。他八十九岁去世,到后来体力不行,才由叶国良代为授课。教书是他一生唯一的事业。我们台湾大学很著名的林文月先生,气质非常优雅,孔老师、台老师最喜欢吃林文月先生煮的菜,她是自学的。老师到她家吃饭,我总是当跟班,也是她带我去《国语日报》参与古今文选的编辑工作。她主菜上桌,老师一定说︰起立敬女主人。我跟孔老师学习《仪礼》,这部书有十七篇,我每天的下午三点到五六点就这样慢慢翻阅。我发现《仪礼》的妙处︰你如果睡不着觉,真是治失眠的良方,睡睡醒醒,这样看了一遍,读了十七个下午。后来在美国东亚学会提供赞助经费下,成立了仪礼研究小组,台老师挂名、孔老师当指导教授,此小组也给参与的研究生补贴了不低的奖学金。我们每个礼拜上一到两次课,这样上了好几年,大家各有所长,然后综合起来,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做成实物,拍摄成整个〈士昏礼〉的影片。我们买不到大雁,于是买了鸭子,每次拍片就拉大便,我就去擦鸭子的屁股,不知擦了多少遍才拍成。礼经那么样艰涩,我们用写实的录像表演出来,非常的具象,使人对古代结婚的礼节一目了然。后来还完成了《仪礼研究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很受重视。1982年我在密西根大学做访问教授,刚好孔老师赴美看望大女儿维鄂跟他的学生,我们师生聚会,密西根大学还安排了午餐讲演会。孔老师在那边讲《仪礼》,我就当活道具,如何拜、跪、喝酒,这就是我们师生费了好几年才完成的极有意义的工作。寒暑假时,我们照样上课,孔老师上起课来的严肃讨论,让我们不敢掉以轻心。器物摆哪里、穿什么衣服、有什么动作,里面含蕴古代生活许多的礼节习俗,否则古人不会写那么多注解,我们也慢慢了解其重要性。我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能够延续下来,大家的方言那么多,却可以沟通,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相通。每一代都有官话,孔子那个时代叫做雅言,后来叫做官话、正音,与雅言相对的是方言,亦即土音土语,这是中华文化统一国家很重要的因素。所以金文现在还可以解读,就是这个缘故。我也上过孔老师的金文课程。我们上课有十分紧张的时刻,也有非常愉快的时刻。如果偷懒,孔老师会骂人。有一次黄启方因为新婚比较少来上课,大概也忘了预先跟孔老师交代。结果孔老师说︰启方怎么搞的,就算是新婚也要说一声。我们于是给他挂电话,他第二天就来了。孔老师在学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治学的态度方法。他有一次对我说︰永义啊,我为了研究礼经,还要通其他诸经。如果我对古器物不清楚,古书里面的古器物看了没感觉也研究不来。古书里面的那些经文常常很难解读,如果我不从古文字入手也没办法。另外,还有考古、民俗、古人生活也要了解。所以偏读一经,主体学问成就便有限,需要各门学术互补才可以,而且要锲而不舍,孔老师从小到老研学就是如此。过去我也认为,我们生活在台湾,对于台湾的历史、传统艺术要重视,所以就建议当时的系主任,应当把台湾史纳入大一学生的读物,让他们可以知道台湾几百年的历史情况。没想到不到两三年就无疾而终。我问系主任,系主任说不要管――因为那个时代不喜欢台湾意识太抬头,就如同现在有意地去中国文化一样可恶。文化应该要博大,所以我当时引领十几位教授,投入台湾民间艺术文化的发扬。我起先追随我的老哥许常惠教授,成立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担任过执行长、董事长,调查台湾的传统艺术,也在青年公园办了四年的民俗技艺大展,这很费时间。我们中文系的老师们都劝我说︰跑起江湖来,对于做学术有影响。我回应说︰其实我也在做另一种学术。孔老师对我的做法却很认同︰永义你做得对,这也是很重要的学术工作,你要向俞大纲先生多多学习。另外,屈万里老师、台静农老师都很支持我去做这件事。屈老师那时是研究院史语所所长,还把中研院没编好的史料交给我编。他看我每天来回中研院要三小时车程,很花时间,于是让我把这些史料运到台大研究院。因为屈老师信任学生,我就立心要让这一批资料活起来,拆解后重新分类整理,就像医生开刀一样。孔老师的法书很珍贵,许多人向老师求字,真假参半。假的多,都是请叶国良、陈瑞庚、李炳南等代写,只有喝酒聊天的人才可以请到真迹。我一天到晚跟在老师身边,总觉得老师很辛苦,没敢开口要,所以都没得到。只有一次在密西根大学聚餐,老师才写一副给我太太。又记得有一次,我和台老师等几位先生陪他去中华路会宾楼吃饭,从台大搭0南公交车过去最方便。0南公交车有两种,一种半小时可到,另一种要一个小时。老师那次刻意搭右转的公交车去,让客人等――原来那些客人都是要来求字的,可见老师法书的真迹很珍贵。孔老师是从小就养成简朴生活。他住南京东路五段,上下课交通搭的都是254公交车。我内人也去听他的课,我们会送老师去站牌下等公交车,一等便是半个小时,他居然泰然自若。孔老师为人很坦诚,对于政治一概不谈。他一定循规蹈矩,政府要他做的,他一定配合。他很自律,对于家人、朋友、学生都很爱护。蒋先生对他如子弟般看护,蒋夫人也是。可能是因为蒋也觉得他是古今以来一位豪杰英雄――蒋也很重视正统。再者,孔老师年轻的潇洒、出类拔萃,会让人肃然起敬,蒋看了也很喜欢,所以会特意地栽培孔老师。孔老师离开曲阜以后都没有回去,我曾建议老师回去一趟,他却反对。我还希望随侍他回去,但都没有实现。我在曲阜拍的照也不敢给他看,怕他触景伤情。文革的时候,三孔受到破坏,孔林受到的破坏尤为严重。孔老师有次感叹道︰怎么连我娘都不放过?这是孔老师不回去的原因吧。后来垂长回去,我们就追随他去,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孔老师早年颠沛流离,后来四代同堂,在文化、学术、教学方面可以说薪火相传。他说儒家思想、孔子思想,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淹没,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永远滋润我们中华大地。而我们身为学生辈,学孔老师最到家的,就是学不厌、教不倦。我今年七十八,还有十年。我现在早上睡饱了,灯一开照样读书,不管怎么样都会学习孔老师,做一位文化的传承者、学者,学习他君子操守的典范。         曾永义:台湾“中研院院士” 、台湾大学暨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原载于《华人文化研究》第七卷第一期(2019年6月),页1-22。责任编辑:慊思来源:民间儒行
发布者:Summer
2020年0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