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杏鲍菇其他做法: 1.素炒杏鲍菇 2.蒸凉手撕杏鲍菇 3.耗油杏鲍菇盒 4.杏鲍菇煎饺 5.油炸杏鲍菇 视频来源:抖音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0年05月25日
现在每个人都很注重自己的健康,水果成了日常食品,但是水果到底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如何吃最健康?其实吃水果有一张时间表,它是根据身体不同时间状态变化来的!正确的“水果时间表”1早晨:酸性小、吸收好早晨,人体对营养吸收快、利用率高,可选择香蕉、葡萄、梨子、橙子、芒果等水果,对胃肠道刺激性低。2午饭前:提升饱腹感午饭前,人体处于饥饿状态,应避免进食过快、过多。可选择苹果、柚子、西瓜、桃子等水果,可以提升饱腹感,控制主食摄入量。  3午饭后:促进消化午饭后,不宜立刻吃水果,应在饭后1小时。可选择一些酸味水果,如山楂、柠檬、番茄、菠萝、猕猴桃等,起到助消化的作用。4下午2-3点:改善疲乏下午2-3点,人体处于疲倦、困乏状态,此时吃香蕉、西瓜、柑橘、苹果、樱桃、红枣等水果,能改善疲倦、困乏等现象。5睡前:安神、促进睡眠睡前宜吃易消化的水果,可选择如桂圆、红枣、橘子、柚子等这些可助消化、安眠、缓解精神紧张的水果。吃水果遵循两大原则​1不单一:促进营养均衡健康饮食有一个标准就是食物多样化。不同水果富含的营养元素不同,吃得“杂”一点,能获取更多的营养,并且能促进营养平衡。2不多吃:糖分摄入过多虽然水果是生活必需品,但是水果吃多了,摄入过多的糖分,易导致血糖升高,同时会引起蛋白质缺乏,所以适量摄入为佳。吃完水果必做的事吃完水果必须漱口。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吃过水果不刷牙漱口,容易危害牙齿和口腔黏膜健康。来源:中医养生
发布者:Summer
2020年05月25日
曾记得否?母亲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因为我们是母亲手心里的宝;曾记得否?母亲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我们,因为我们是母亲的生命,是她爱的延续。                             母亲,在所有孩子心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每个孩子在即将降临于尘世之前,第一个“家”就是母亲的腹中。十月怀胎,母亲拖着笨重的身体小心翼翼的守护着腹中的宝宝,满怀期待的等待着宝宝的降生。母爱是一个极为神圣的词,世界上所有的奇迹,都与“爱”这个字息息相关。有人说,母爱就像一艘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母爱就像一片湛蓝的天空,包容呵护我们所有的一切。母亲用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用博爱支撑起了我们的人生。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所以渐渐长大的我们,开始了叛逆,开始了不理解、不珍惜。直到有一天,母亲的脊背越来越弯,步伐越来越缓,我们才意识到我们早已长大,母亲却已变老。母亲有一天会去远方,那时我们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谨 琼
2020年05月24日
人生只有两件事情我们无法抗拒:死亡,和你妈妈的电话。前天我正在赶稿子,我妈电话打进来了:“孩子,我刚刚给你准备了一些南瓜和红薯,都是我自己院子里边种的。”“谢谢啊妈,我现在在赶稿子,我来不及了。”“这南瓜你要几个?红薯一袋子行不行?”“妈,我真的来不及了,我要是不能交稿,编辑会杀了我。”“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啊?妈妈每天在给你操碎了心,你连多说一句话……”“妈,你烦不烦!”好吧,“妈,你烦不烦”,在座的年轻的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对自己的妈妈说过这句话?其实我说完之后我就后悔了,我知道我妈会很伤心,她甚至可能在电话的那头都哭了。                                                       这是作家陈岚在节目《我是演说家》里做出的一篇催泪演讲,当我们有了孩子,当母亲渐渐老去,我们才逐渐理解母亲,才知道妈妈唠叨背后的关心,才知道妈妈对我们的爱究竟有多深。  视频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 汀兰
2020年05月24日
见知识一个人见世面的方式无非有两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哪怕走遍全球,你所看到世界的广度始终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深度则是无限的。而读书,始终是增长见识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杨绛曾写道:“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人类历史的演变,自然万物的奥秘,统统能在书本中找到答案。然而,想要在书本中长知识,就要做到广博,读书不应只读某几类书,而是要拓展阅读的宽度。梁启超曾对长子梁思成说:“你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人的一生,应该花更多时间去读书,读多了,自会改变气质和面貌,增长眼界和见闻。见世界花盆里长不出大树,庭院里养不出骏马,一个人假如连世界都没见过,又哪里来的世界观?这样的人纵使聪明绝顶、满腹经纶,也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带孩子见世界,是为了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梁启超9个儿女中,有7人曾经留学国外。长子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曾经结伴游历欧美,归国后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先驱,次女思庄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拿下了文学与图书馆学双学位。三子梁思忠,进入美国西点军校进修,入伍后成为了一名抗战英雄,幼子梁思礼院士,赴美求学一路攻读到博士。学成后被任命为我国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也是钱学森手下十个室主任之一,梁家的子女在梁启超鼓励下,勇敢地走出国门看世界。而后又将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回了祖国,出国读书,也许并不是带孩子看世界的唯一办法。但只有看过大千世界,才能做到心有乾坤,走出去,是为了让孩子亲近自然、观察生活,这丰富的世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见挫折梁启超虽然身为社会名流,却教导子女不以生活安逸为福,他常常告诫子女:“处忧患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在富足安逸的生活中,总是留意让孩子们体验生活的艰辛,1928年,长子梁思成学成归国时,本可以直接进入清华大学任教。可梁启超认为,在清华园内的工作太过安逸,很容易消磨人的志气。《颜氏家训》有言:“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在梁启超看来,与其去条件完备的清华大学坐享其成,不如到成立之初的东北大学经历一番考验,这才是梁思成磨练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真正机会。因此,他建议思成去东北大学任教,在信中,他对思成说:“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该往吃苦的路上走。”当思成在东北遇到困难,写信向他诉苦时,他也拒绝施以援手,而是回信说:“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经历过挫折的人,可以享受最好的,也能够承受最差的,更经得住诱惑,也更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让孩子经历挫折,才是对他们的人生负责。来源:治要讲堂
发布者:谨 琼
2020年05月24日
一个优秀的孩子,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在读博士。你看,父母也荣耀了,感觉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就是副处级干部,不到50岁就是正处级干部了,见到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孩子有出息。然后,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了。父母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我们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中国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01-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灵魂出了问题。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过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我从这个例子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什么是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各位父母,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上天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会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你记得这句话,“存在即价值”。-02-教育就像养花,需要静待花开人生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我的一位学生的女儿,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带到我家来。她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不爱吃饭、瘦小,黄毛丫头,怎么办啊?”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她学习成绩不行,吃饭也不行,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我说:“你形象不错,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拔苗敢拔吗?”2014年,高考结束以后,志愿都填报完了,录取通知书来了,她带着一个亭亭玉立,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来,说:“快叫师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我说:“你当年是不是很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高,比你漂亮,还考了一个好大学。”她说:“当时我真的很着急,现在觉得很自豪。”但是教育又最怕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撒手不管;另一种是按照自己心中的花去助长,而非花的本来木有和需求。只有默默耕耘,才有静待花开的机会。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地,静心观察花的种类,再以此选择耕耘方式,再适度引导,除杂草、保丰茂。-03-适合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现在某些学校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无聊、矫情的语言,这样就能把教育做好了?不要今天看到我们校园门口上写着“热烈祝贺某某成为文(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北大”,就以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我刚才说了,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性。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我的结论是:第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定论,说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现在好多名校干什么事?名校选孩子读书,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选择名校的人就多,于是名校就有资格来进行筛选。从事物的发展的规律来说是对的,但是从做教育的角度来说又是错的,选择人的教育叫“伪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名校还要考试入学,两科语数,小学低于198分,没有特长,一律不能录取。我所在的学校收的是几十分、120分左右的孩子,我们一样要把他们教出来的。-04-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规律为什么说要潜心育人?潜心是一种境界,现在有几个人可以潜下心来做事?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你看,为什么当作手段了?使劲培养,培养好了以后我得高额奖金。这是他获得奖金的手段、获得名誉的手段,于是难免浮躁。现在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手段,学这样、学那样、考状元、读名校都是脸面的问题,就是当成一种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我说一个简单的教育规律,看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现在初中老师布置作业,孩子晚上11、12点基本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说了。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成长规律是怎么样的?这些孩子在深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尤其是1点到3点之间,脑垂体分泌两种很重要的激素,一种叫性激素,一种叫生长激素。有光照、有压力它不会分泌。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压力大,他长得就不好,这就是规律。如果老师懂了这个规律,那布置作业的时候就一个要求,最迟10点半孩子必须入睡。因为孩子入睡两个小时以后才可能进入深睡状态。我们现在遵循这些规律了吗?没有,不管,使劲学,为了分数、为了技能、为了才干。所以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第二个“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是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是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勤奋学习。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所以,这里面有个适当,“适当”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不要看到邻居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05-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准则教育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的哲学思辨。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哲学。那么哲学家怎么看待教育?最经典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就是说我们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什么叫过头?现在我们就做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们老师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学校教育成了这样子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作者:张克运,重庆市第71中学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导师。—《END》—来源: 且读文摘(ID: qdwz818)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24日
《淮南子》中说:“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谓圆。”过去,一个人如果行为不端,就会被人评论为“没家教,不懂规矩”。当前大多数人把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寄托于学校,以为一个孩子学好学坏,成才不成才,跟上什么样的学校有直接关系,所以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学校,不惜血本。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三个环境:家庭、学校、社会,而他所受到的教育,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其中,家教才是最重要的。家教,如同一个家庭的窗口。好的家教,来自家里立的一些规矩。这些规矩,即行为规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甚至决定孩子的教养和素质。父母如果能立下这三条家规,子女必定有出息。家规一:懂得吃苦“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康熙《庭训格言》如今的社会,在许多穷人家的父母,不让孩子吃苦,拼命将自己孩子养成了富家子弟时,富人却拼命想让孩子去吃苦。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顺境当中,大部分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忘记自省、忘记谨慎、忘记进取,在越来越大的松懈和得意忘形中堕落和垮掉,这是人性的必然。逆境则反而会激发人的潜力,并让人谨慎小心、步步为营,充满进取精神。所以吃苦是福,之所以觉得苦是心志还未磨炼成,修为还未修炼就。而吃苦,正是磨炼和修炼的最好方式。其实,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并不是说哪个孩子吃的苦多,将来拥有的能力就越大。人人都会背诵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而很多人背着背着忘了开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所以许多人也忘了吃苦的最终目的,错将吃苦本身当成了高贵的荣耀。令孩子得到成长的不是苦难,而是吃过苦以后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品质的历练与升华。所以,单纯的吃苦并不值得赞美,否则的话,受尽苦难的街头流浪汉岂不是成为了人生赢家?值得赞美的是能够战胜苦难的能力,以及战胜苦难之后获得的幸福。成长之路上,没有捷径。父母终将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所以真正爱孩子,绝不是把他放进蜜罐里,而是自己去体味苦尽甘来,去独自探寻奋斗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努力去战胜苦难,赢得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获得后半生独立生活的底气。家规二:尊师重教“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范仲淹《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现在不少人,津津乐道于几个文化不高、但事业有成的名人,特别是那些网红,用于堵住家长苦口婆心的嘴。然而事实是: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孩子,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用几年疯狂的青春,换来了一生的卑微与底层。《颜氏家训》有言:“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读书一直都是通往高贵最低的门槛,也是实现阶层逆袭最好的路径。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无论何时,你一定要谨记:读书无用,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谎言。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围炉夜话》有言:“薄师者,必无佳子弟”。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与孩子们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我们对待自己的老师和孩子的老师时一定要尊敬,这样我们教导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自发地尊敬我们,在学校里也会对老师尊敬有加。山西乔家就在自家大院里设私塾,让氏族子弟不分男女,不论亲疏,一律上学读书。乔家对任教的老师十分敬重,每位老师都配书童伺候,伙食与主人相同,还让老师坐上席。老师回家,主人们要送到大门外,等老师上车以后才能返回。这样懂得尊敬老师的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会成为好弟子。家规三:律己宽人“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颜之推《颜氏家训》修身是中国人处世哲学中的第一步,而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律己。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自己的行为。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人生所成就的高度,一方面取决于自律的程度,另一方面来自于做人的格局。明末著名大臣吴麟征说:“器量须大,心境须宽。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一个在很狭隘的家庭里成长出来的人,人格必定不高贵。所谓的贵,并不是财富的多少,而贵在父母的胸怀,贵在父母的格局,更贵在父母的言传身教。陈希夷在他的传世之作《心相篇》中讲:“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锱铢是古代重量的单位,一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连这么小的东西都计较的人,怎么可能承担得起大事和大福报?斤斤计较的父母,最后往往养出胆小懦弱,或者同样爱计较的孩子。拥有广阔胸怀的核心要素是:宽人。白岩松在《致儿子的信:学会宽容》中写道:“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宽容会使你随和,让你把一些人很看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心有多宽,人生之路就会有多宽。来源:闲云谷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0年05月24日
《群书治要》是唐代名相魏征等政治家、文学家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太宗皇帝以辑录前人著述所作的资政参考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被誉为“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海口广播电视台邀请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倾情推出大型人文节目《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让我们跟随节目,一起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丽世界!敬请观看!                                   古人常说:“相随心生,境随心转。”所谓“境随心转”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如果我们一直保持好的心情,凡事乐观处之,即使遇到生活中的困难也不心生厌戾之气,而是以平静之心面对,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付诸努力去对待,很快就会走出困境。反之,如果不珍惜所拥有的事物及人而粗暴对待,好的事物和人也很快会消失和离开。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告诉我们心性的好坏如何改变我们的境遇。 来自专辑刘余莉教授《品读群书治要》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