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我觉得信仰有时很简单,它就是对人在道德行为上的一种约束,并让你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谈到信仰问题,有些艺人会刻意避忌,而有些则是故作神秘,但刘涛却完全没有这些做作。在她的理解中,佛教是一种可以让人向善的信仰,既然对人有益,就不妨尽力传播,使更多的人可以因此受益。“我信佛,不是整天跪在地上嘴里叨念着什么‘佛啊,保佑我今年拍什么戏赚多少钱’这种无用的言词。我的修行是干干净净的,我的信仰就是我要做一个好人,至于什么标准才是一个好人,就要慢慢从生活中学习。”“我不懂多大的道理,但我觉得做人一定要善良,一定不能为达目的走任何捷径。我觉得人是需要努力的,是需要辛苦的。一样东西,并不是说你得到了你就快乐,而是你用什么样的努力得到了,只有证实了自己,你才快乐。而且很多东西其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相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哪怕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但这个过程同样值得享受。”顺其自然是美丽的最高境界除了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信仰还为刘涛赢得了一份顺其自然的心境。一直以来,她对自己的评价都是四个字:平淡如水。“我是一个柔和、简单的人,在外表和内心都没有太多雕琢装饰。在我的思想深处,有很多很淳朴的东西。平常工作不忙的时候,我喜欢待在家里,上午睡个懒觉,然后起来收拾收拾房子,接着就是出去走走,去市场买点菜,回来煮饭给自己吃,我会烧很多种好吃的菜,虽然都是些家常菜,但是吃自己烧的饭总会特别香。”此外,与很多女演员为了苗条而拼命节食的做法不同,刘涛对于体型的控制显得比较从容。“胖就胖一点。我瘦的时候会穿紧身衣服,胖的时候就选择宽松、休闲些的服饰。挨饿没有道理,顺其自然才是美丽的最高境界。”帮我放下屠刀的是一只羊虽然对于饮食管理有着比较宽松的理念,但是熟悉刘涛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资深的“素食主义者”。从当初的无肉不欢,但后来的安心食素,刘涛说:“帮我放下屠刀的,是一只羊。”那还是在拍一部戏的时候,有一次路过大食堂,她看见一只很漂亮的白羊拴在门口就上前询问,工作人员说那是拍“烤全羊”时要用的。刘涛回忆当时那只羊的眼神好像是在向她求救,“就是从那天开始我再也不碰肉了,我能体会到当有人要伤害我时的那种恐惧。”虽然长期食素,但刘涛决不会拿这种行为四处炫耀。素食主义者、吃素食有什么好处?提倡素食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人素食,是为了宗教的理由,有人则是为了健康,更有人二者兼顾,一举两得。其实,素食的好处极多。大家继续往下看。例如:好处一:有一颗良好的心脏水果和蔬菜是全面的抗氧化营养素,可保护心脏及大动脉。再加上,它们不含饱和脂肪或胆固醇。素食者的胆固醇水平低于肉食者14百分点。美国人的饮食中多是高脂肪和胆固醇的肉制品和奶制品,由此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是美国的头号杀手。好处二:远离毒素给身体“大扫除”我们的饮食中95%的农药残留来自于肉类、鱼类和奶类制品(据环保局估计)。特别是鱼类,含有致癌物(多氯联苯,DDT)和重金属(汞,砷,铅,镉),而且这些物质无法通过蒸煮或冷冻消除。肉类和奶类制品中也含有类固醇和激素。而水果和蔬菜的汁液中含有自然的植物化学物质可以帮助我们排毒。放弃肉类有助于清除体内那些使内脏系统超负荷工作而致病的毒素(环境污染物、农药、防腐剂)。好处三:长寿一项来自Loma Linda University的对素食主义者长达七年的研究显示:素食主义比肉食者大约多活15年的时间。这些研究得到中国健康工程(一项关于大量人口的饮食和健康研究)的进一步证实,他们发现,中国人食用高脂肪和肉制品非常少,患癌症及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的风险较小。来自于英国的研究也给出了更进一步的证明,对6000个案例进行了12的追踪调查,其中有5000个肉食者。研究发现,在这段时间里40%的素食者不太可能死于癌症,有20%很少死于其它疾病。好处四:你看上去气色更好,更有“型”一般来说,素食者比肉食者更有“型”。素食者饮食比标准美国人的饮食的热量低得多。素食者也不太可能出现和体重相关的器官失调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好处五:你会变得更“均衡”蔬菜是纤维的基本来源,它把废物排出人体。肉类不含纤维。在Harvard和Brigham Women’s Hospital做的一项研究发现:人吃了高纤维食物得病的风险低于42%。保持丰富蔬菜饮食的人,便秘、痔疮和痉挛性结肠等疾病的发病率往往较低。好处六:你可以节省很多钱用蔬菜和水果取代肉类、鸡和鱼,预计能为粮食账单削减$4000/年。好处七:有益于环境您可以协助减少废物和空气污染。在美国犹它州的农场,每年饲养250万头猪,所产生的废物比整个洛杉矶市的还多。这只是其中一个农场。每年,全国的农场,总共要生产20亿吨粪肥,环境保护署(EPA)认为这是排名前10位的污染物之一。这还不包括牛、猪和家禽等释放的甲烷气体(这有助于温室效应);尿液中的氨气;粪肥散发出的有素气体;农药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农场中为动物加工饲料的机器设备排放出的废气。好处八:这是正确的做法爱因斯坦说:“我们的任务是一定要解放我们自己,这需要扩大我们同情的圈子,包容所有的生灵,拥抱美妙的大自然。没有什么能够比素食更加有益于人类的健康,并增加在地球上生存的机会了。”你是否知道为了美国人的胃口竟有2200万动物被宰杀吗?实现健康饮食从而没有任何生灵被屠杀,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感。好处九:更节能目前,在美国有72%的粮食生产用于饲养动物以供屠宰。获得一磅肉需要15磅的饲料。但是,如果粮食直接供人食用,就有足够的食物来养活整个地球的人类。此外,从最大化的粮食产量观点来看,占用土地来发展畜牧业是低效的。据该土壤和农业用水的记录:一英亩的土地,可以产生50000磅的西红柿,40000磅的马铃薯,30000磅的胡萝卜或者仅仅250磅的牛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脂肪、蛋白脂、糖分摄入过多,造成了营养过剩、营养失调,出现了肥胖症、脂肪肝等疾病后,人们开始反思,寻找新的膳食结构,平衡饮食。在这种趋势下,近年来,素食突然变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时尚标签,一种全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素菜又回到了现代人的餐桌上,素菜馆也如雨后春笋涌现,很多人甚至还标榜自己是“素食主义者”。多吃素有很多好处:经常吃素能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根据营养学家研究,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更能长命。巴基斯坦北部的浑匝人和墨西哥中部的印第安人,都是原始的素食主义民族,平均寿命极高,令人称羡。佛教的僧人也因素食而享高寿。经常吃素能降低胆固醇含量。素食血液中所含的胆固醇永远比肉食者更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如果太多,则往往会造成血管阻塞,成为高血压,心脏病等病症的主因。避免尿酸过高。经常吃肉类而产生过高的尿酸,对肾脏造成沉重的负荷,与肾衰竭及肾结石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吃素就可以消除这一影响。有助于体质酸碱中和。人类体质是偏碱性的,肉吃太多易使体液变成偏酸性,而增加患病的机会,吃素则有助于体质的酸碱中和。降低体内毒素堆积。素食营养非常容易被消化和吸收,肉食在胃中不易消化,甚至进至大肠时尚有大部分未消化或只是一半消化,因此肉食在大肠中腐化极盛,且多带毒性,对人体有害。减少引发胰腺炎几率。大量进食肉类食物会使胰蛋白酶分泌急剧增多,胰头排泄不畅就会引发胰腺炎等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一切果蔬谷类的营养反而易消化、容易直接吸收,植物中纤维素能刺激肠道蠕动,支撑粪块疏松不易硬结,防止便秘的发生。本文转载自光明佛坛。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23日
去年,“5万块在鹤岗买房”的热搜让黑龙江这个小城市彻底火了一把,可东北的宝藏地界远不止鹤岗一处。3月初,纪录片《大地情书》上线,主要拍摄于黑龙江绥化、小兴安岭周边,画面绝美,是一部难得聚焦黑土地上人情冷暖的纪录片。豆瓣评分8.5,而且还越来越高。导演胡峰从未想过真有人去豆瓣给自己的片子评分,“比9分日本纪录片《小森林》还要治愈,因为更真实。”“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大地情书》部分受访者影片拍摄了10组普通人的亲情、友情、爱情。有零下30度在松花江上凿冰的“采冰人”,秋天满山遍野采山珍的“跑山人”,身患癌症却依旧享受舞台的二人转演员,说“下辈子我们俩还要做夫妻”的东北硬汉......是一部中国版的《人类》,也是东北版的《舌尖上的中国》。影片从2018年开始筹备、调研,和拍摄对象同吃同喝。“我本身不是东北人,以前对东北的印象无非是‘大金链子小烧烤’,拍完片子只是觉得东北人太质朴了,这可能也是中国人的本质,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在片里看到另一个自己,这样就够了。”导演胡峰说。让我们来看看,导演胡峰是如何评价自己的片子的。纪录片《大地情书》共5集,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周边拍摄,我们选取了10组人物,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展示东北的风土民情,讲述普通人的亲情、友情、爱情。有零下三十度,为冰雪节采冰的“采冰人”;有身患癌症的民间二人转团体;有秋天到森林里采山珍的“跑山人”;还有种水稻、种白菜,做粉条、酸菜、大酱的手艺人......用绥化展示东北,用东北来展示全中国,是我们拍这部片子的初衷。导演胡峰接受一条采访我不是东北人,在做这部片子之前对东北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都是“大金链子小烧烤”是吧?搞笑的印象多一些。所以当我开始接触到跑山人、采冰人、 鱼捕头这些东北特色工种的时候,我是很好奇的,对他们来说就是十分普通的工作,我亲眼看过后发现原来这么有意思!第一次去绥化考察就是冬天,我从来没有见过零下30度的冰面,看到一帮采冰人,喊着号子,拉着巨大的冰块从水里往上拔,可能东北人会觉得没什么稀奇,可我觉得太震撼了,东北人的精神果然名不虚传!采冰队长李春武1零下30℃的采冰人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李春武是采冰队队长,冬天他带着这帮兄弟们去采冰,夏天他们就去工地里干活,一年到头都是做最苦的活,出最多的力。采冰队每天凌晨三点,趁着气温低、冰冻得最牢的时候就出发了。我们去跟拍的两天正好是冰雪节的最后工期,那天他们需要取出500块冰才算完成任务。可不巧的是,当天气温极低,冰层被冻得十分硬实,钢铁做的冰镩都很难穿透厚实的冰层,眼看着冰终于被凿开,刚刚撬开的冰缝就又被冷水冻住,一切又得重来。然而这不是唯一的困难,要把冰块从水中取出,必须把他们进行切分,站在漂浮不定的冰块上随时有站不稳掉下去的危险。当我亲眼看过采冰的过程后,再看哈尔滨那种五彩的冰雕,心情就不太一样了,应了疫情期间我们总说的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谁不想呆在家里舒舒服服睡觉呢?但没办法,他们要养家要糊口只能出来干活,这样一个月下来顺利的话能赚5000,队长会按照拉冰的体积评估工作量,既然干了,就要把这活儿干好,这是所有队员们的决心。那两天里,我们摄制组每天凌晨三点跟他们一块出发拍摄,虽然从早到晚只拍摄了三天时间,身体就已经吃不消了,更别说他们一干就是一两个月,从凌晨三点到晚上天黑,一天到晚都在冰上,午饭就随便吃点馒头和咸菜。我给摄制组规定,必须跟拍摄对象吃住在一起,不然怎么跟他们融入呢?白天就跟他们在冰上吃点,晚上我们请他们一块儿吃个热热乎乎的饭。下冰之后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刻,吃上一口热乎饭,就很满足了。他们打趣唠嗑,说队长“怕老婆”,把老婆手机号设成“警察”,听队长讲故事,还有人有才艺吹笛子唱歌,大家在一块就自己找乐子。采冰的拍摄虽然冷,但我没觉得有什么难的,只是觉得他们挺难的。跟他们相比我们根本算不上什么。每一行都不容易,所谓“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是吧。1 跑山人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黑龙江的小兴安岭地区林业发达,尤其一到秋天,层林尽染,景色壮观,每年到了这时候,当地人就会成群结队地到山里采集山货,村民们骑着摩托车像开车队一样进山,捅猴头、采圆蘑、采榛子、打松塔等山珍,在当地被称为“跑山”。范家父子以采山珍糊口,据说也是当地爬树爬得最好的,他们家是跑山世家,家里的爷爷都87岁了还能跑山。相比普通山珍,他们寻找的是更加珍贵的野生松子,而松塔长在高树的最顶端,这意味着他们要冒更大的险,爬最高的树,是一般跑山人难以企及的。跟他们一起进山后,我们看到70米高的大树,完全望不到顶,原来说爬树是认真的!小范爬到70米高的树的最顶端拍摄时,父子俩刚好寻到一棵高树,从周边环境来看,很多跑山人都到了这里,但都因为树太高知难而退,我们拍摄过程中,小范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之下,徒手爬上了树,不但要克服随时可能掉下来的危险,还到处有马蜂的干扰。最终小范成功“登顶”,把树尖的松塔击落,父亲在树下收集到这些松塔,直接把新鲜的松塔拉到县城的集市里,能卖个好价钱。父子俩离开这棵大树前的一个细节让人很动容,他们留下三颗松塔。给林中的松鼠以足够的吃食,是跑山人心照不宣的传统,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范家一共三四个孩子,还有一个姐姐特别有出息在澳洲留学,你想一个县城里面,能考上大学已经不错了,别说在国外留学,学费都是靠父亲跑山赚来的,就觉得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能量真的很大。很多人看片之后都觉得这些受访者太朴实、太真实了,他们问我,这采访是你教他们的,还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说导演哪有这么厉害?他们都是非专业的,最普通的普通人,怎么演得出来?正如他们采访中说的:“我们是普通人嘛,就是得普通一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过日子,不求大富大贵,过日子朴朴实实,一代传一代就是这样。”他们在县里卖完松塔回到家,围在圆桌上吃妈妈做好的一桌子饭菜,看到这一幕我突然觉得,这不就是典型的中国家庭吗?每天自得其乐,挣的钱够平时的花销就可以了,也不去买好车,买大房子,这样的生活就可以了。他们也不是没有见过大城市的生活,毕竟姐姐就在国外,我觉得还是对家乡的留恋,对这片黑土地的留恋。马三儿在片中学猩猩2 二人转演员笑看人生  “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是有病的人, 我就是一老爷们儿。” 大家一提东北好像难免想到二人转,像是东北大秧歌、酸菜炖粉条都是很经典的东北元素。多方打听后了解到了荣华剧团,一个由十几个人组成的民间二人转组织,排练厅也只是他们小区的仓库改造的,观众都是附近的老百姓,茶余饭后找找乐子。第一天我们就去看了他们的一场演出,虽然没怎么听懂,但气氛十分欢乐!确实被演员的气氛所感染,和剧团的人员一聊,竟然每个人都有故事!赵晓敏老师在剧团中算唱的好的,很多观众专门为了看赵晓敏而来。舞台上精神倍儿棒,没人看得出她实际上患有宫颈癌,每隔一周就要自己一个人搭上去哈尔滨的长途大巴,到哈尔滨的医院化疗、放疗,回来再接着上舞台。马三儿当时患肠癌,靠上台前吃止痛药坚持表演,每次都嚼碎了咽下去,说这样吸收快。去年片子做好后我们同事微信联络赵晓敏,告诉她可以在网上看片子了,赵老师回我们:“大家都好好的。马三儿已经走一年了。”现在回想起来拍摄时的状态,就是马三儿生命的晚期。他在采访中曾说:“要是有可能的话,我是愿意唱死在这个舞台上的。”我们心里真是很难受的,拍摄的时候也有这样的预感,因为他台下的状态十分不好,肠癌晚期,但没人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我们想片子做出来了,至少也是对他的一种纪念。荣华剧团二人转表演荣华剧团部分团员现在回头看,我们第一天遇到荣华剧团的时候,团长刘婶开车带着大家下乡演出,在车上他们又唱又跳,想起那个画面,就觉得这是一帮多么欢乐的人,每一次的表演都是他们生命中最开心的时候,这种乐观精神可以战胜全部病魔。二人转、民间艺术才使他们的生命得到延续。我突然就想起了台湾纪录片《不老骑士》,也是一群患病的老年人开车环岛旅行,完成他们的梦想。就觉得人老了还能怎么样呢?他们无非两个愿望,首先自己可以开开心心;第二,可以把自己的开心带给观众,就像马三儿生前在我们采访中说的,“我现在不想让别人看到我是有病的人,我就是一老爷们儿。”活得洒脱自在。3东北爷们儿也柔情 我们好像觉得内蒙古才有草原,但绥化当地有一个地方叫安达,正好有一大片湿地草原。本来为了展现草原的壮阔,我们想寻找一个奶牛养殖的故事,但因为当地已经禁止放牧了,所以要另辟蹊径,有人跟我们说当地有人养马,我们最终找到了这两个骑马的小伙子。哥俩儿好得像亲兄弟似的,他们一个有女朋友,一个没有女朋友;而马场的主人老王,很有东北爷们的气概,骑上马飒爽英姿,特别男人!马倌老王和老王交流下来之后,你发现他外形虽然是个典型的东北大老爷们,但内心情感又十分细腻,“我媳妇老说我,你到底还回不回家了?你跟我过还是跟马过?你要我还是要马?”我就觉得这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夫妻对话了,虽然气不打一处来,却又还是无条件包容另一半的爱好和工作。影片播到老王这一段,我看很多弹幕和评论也说这就是自己朋友或者亲戚的真实故事,因为他们说的就是真真正正的人话,不打官腔,展示的是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老丁和媳妇不光是老王,还有种水稻的老丁,他媳妇说“我觉得应该是我更喜欢他一点,要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这句话背后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家长里短和互相包容;做大酱的老赵,采访中跟我们说:“我跟我媳妇说过,我们俩来世还做夫妻,她跟着我三十多年,没过什么好日子。”两个小马倌都20岁出头,没有女朋友的看着旁边有女朋友的说:“这一点是很让我嫉妒!”这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就是20多岁小伙子说出来的话,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状态。拍摄幕后花絮把片子取名“大地情书”,是我们作为影像从业者,想把这部片子当做献给普通老百姓的一封情书,也是这些普通老百姓写给大地的一封情书,是对劳动者的赞美。我在之前也上山下乡拍过很多农村或者城镇人的生活,包括云南和江浙一带,去拍摄的时候确实羡慕当地人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有时候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再去一趟,或者旅居,远离城市的喧嚣,但我不确定那样的生活适不适合我,别说去丽江发呆20天了,可能1天我就坐不住了。《大地情书》剧照这次去东北拍《大地情书》,也让我重新思考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这世界上每个人的经历的事情不一样,受教育程度不一样,所处的生活条件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才构成了我们多元化的社会,所以我希望观众看完片子,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感受。希望大家看完这个片子,能在片里看到另一个自己,这样就够了。关于作者:自述 / 胡峰,编辑 / 张锐嘉。文章来源"一条"( ID : yitiaotv ),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23日
蔡元培,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么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去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的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这八点!第一大关键,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第二大关键,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第三大关键,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4、用自信取代自卑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第四大关键,教会孩子自我保护1、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2、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3、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4、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第五大关键,让孩子敢于梦想1、有梦想才有创造2、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3、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4、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5、善待孩子的兴趣6、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第六大关键,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1、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2、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弓l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4、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5、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6、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第七大关键,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1、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2、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3、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4、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5、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第八大关键,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1、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2、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3、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4、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5、懂得『舍』才会有所『得』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23日
山中有一个寺院,有一天,老和尚要求弟子到山下去挑水。在离开之前,老和尚就递给弟子两个大桶,并不时地嘱托他:“山路太过陡峭,你一定要小心,挑一桶水太不容易了,绝不要等到挑回来后把水给洒完了。”弟子小心地应和着,很长时间才下山来到老和尚指定的河边挑水。弟子心想:下山一次太不容易了,不如一次多挑点回去,只要自己走路小心点,一定会安全地把水挑回寺院的。于是,他就装了满满两桶水挑着向山上走去。弟子小心翼翼地挑着装满水的两个大桶,一步步地走在山路上,不敢左顾右盼。十分不幸的是,他在快到寺院门口的时候,由于内心紧张没有看路,一下子踩进了一个小坑中。虽然没有摔倒,但桶里的水却洒掉了三分之二。弟子十分懊恼,而且紧张到两条腿都开始发抖,走路都不平衡了,桶里的水几乎全部洒掉了。回到寺院后,老和尚看到桶里的水时,有些生气,不客气地对弟子说:“我不是早说让你小心点吗?为何还是全部洒完了?”这时候,寺院中的方丈听到了,闻声来了解情况。随后,他就不停地安慰小和尚,并私下里对他说:“我再派你去挑一次水,这次你只要将水挑回来,只装一半就可以了,并且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周围的人与事,并且回来后给我一个报告。”小和尚又下山了,但是这次他心中不再紧张,因为他想只有半桶水,无论如何也洒不掉的,于是心情极为轻松。就在回寺院的途中,他才发现路上的风景真的很美:远方翠绿的山峰,又有农夫在田中唱歌。一会儿,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玩得十分开心,而且还有一群小狗卧在那儿晒太阳。小和尚就这样一边走一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地就回到了寺庙中。当小和尚将水交给方丈时,才发现桶里的水装得好好的,一滴都没有漏掉。一切烦恼皆由心生,就像这位下山打水的弟子一样,第一次由于水装得太多,所以心存顾虑,做事缩手缩脚,放不开,最后反而将水弄洒了。到后来,由于水装得少,所以才放下了心中的顾虑,轻松地完成了任务。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有太多的贪念,这样才不至于生出太多的烦恼来束缚我们的快乐生活。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和忧虑,皆是由于我们内心感受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投射而已,如果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时时自省,就会摆脱世俗的困扰,清除心灵的尘埃。智慧的人是能够体悟到万物皆空的道理的,这种万物皆空并不是消极悲观的虚无,而是没有执着、没有牵挂、坦荡磊落的一种心境。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物欲横流看做镜中花水中月,便会觉得世间也没有什么可求可恋,你的心灵和人生也就没有了所谓的障碍、痛苦和烦恼,你的心灵也就能够达到一种完美清净的境界。山河大地无处不现佛光,举手投足皆是道场。善有善报、生命轮回、苦难人生,只要一个人心中有博大的爱,佛自然就在心中了。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瑾年
2020年05月23日
最近的一则新闻,让很多人心碎。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为没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家中跳楼,当场身亡。当天下午四点,小女孩还发语音和妈妈说,老师布置的作文只剩25分钟了,自己完成不了。而妈妈没太在意,只是让女儿尽快写完。等到了六点,孩子爷爷进孙女卧室时,却发现窗户开着,空无一人。悲痛欲绝的家人在书桌上看到了两封“遗书”:一张写着“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还有一张写着“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年仅九岁的她,还没来得及体验人生的美好,就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是什么,让这么小的孩子宁可自尽,也不愿意继续活下去呢?01孩子的压力,比想象得更大。我们总以为孩子都是无忧无虑地成长,甚至先入为主地认为“小孩子会有什么压力”。事实上,他们的烦恼和压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尽情享受童年的孩子时,别忘了,有些孩子在阴影之中寸步难行。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对孩子而言,可能比天塌了还可怕。去年3月,南京一个9岁的小男孩跳楼自尽,在他的“遗书”上,稚嫩的笔迹解释着他选择跳楼的原因:“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闯祸”的自责和对惩罚的恐惧,让孩子走上了绝路。我们无从得知,他在做出决定之前,有没有向身边最亲近的人求助,得到的又是怎样的回应。但显然他成长在一个高压教育的环境之中。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不被允许犯错、不能调皮,甚至不能说出自己的需求和辩解。一旦犯错,孩子就陷入了自我审判的怪圈之中,哪怕父母师长还没有否定,他们幼小的心灵已经被压力弄得遍体鳞伤。看过另一则让人瞠目结舌的新闻。上海有一对夫妻,发现自家两岁半的孩子严重脱发,孩子的枕头上每天都掉满了头发,半夜还会惊醒。一开始,孩子爸妈以为是营养问题,给孩子又是补钙又是吃营养品,结果依然无济于事,孩子头顶不少地方已经脱发脱得看到头皮。最后出于无奈,他们带着孩子去医院看诊,医生也惊呆了,因为孩子的症状明显是斑秃,但平时只会发生在生活压力巨大的成年人身上。原来,这对父母为了让孩子能进最优秀的幼儿园,每天要给他安排各种课程,从数学英语到运动绘画钢琴,两岁半的孩子每天要上五个班。巨大的压力硬生生把孩子逼成了秃头。亲子关系之中,压力是最容易传导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压力,稍有疏忽,过大的压力就会导致悲剧发生。02压力背后是匮乏。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节节攀升,甚至出现了低龄化趋势。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这其中大多与极端情绪有关。就像文章开头那个九岁小女孩,她在自尽之前,最后的哀叹是“我为什么干什么都不行”。这句话读起来,简直字字泣血。在生命中最后一次自我否定之前,她一定有过无数次同样的想法:“我作业都做不完,我太笨了”“这么简单我都做不到,我是个坏学生”“别人能做我为什么做不到?我不行”这些想法,一遍又一遍在脑海里回响。虽然我们无意指责她的家人,但从这个孩子的离开可以看到,她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巨大的焦虑和压力背后,其实是爱与教育的双重匮乏。这种匮乏感是很致命的,它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肯定,不配被爱,不敢争取。孩子没能从家庭和父母身上感受到足够的爱和重视,只接受到了单向的压力传导。没人告诉她,应该如何疏导情绪、如何认识自己。如果她在重压之下的情绪能被早一点察觉,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记得在小学的时候,班上一位同学的父亲非常严格。我们时常听到她说,自己如果不能考到班级前三,回家就会被狠狠骂一顿,不能吃晚饭,还要罚站。在旁人看来,她明明已经很优秀了,但她却总是畏畏缩缩,一下课也是在埋头写作业,从不和同学玩耍。有一回她发挥失常,只有第四名,拿到试卷之后她就开始大哭,还念叨着“完了爸爸要揍我了”。第二天,她没来上学。后来才知道,她回家之后太害怕了,发起了高烧,足足折腾了三天才恢复。这种由父母人为制造的巨大压力,不仅让孩子过得压抑无比,也让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玻璃心”。一个温暖的家庭,应该是爱与约束同在。如果只有惩罚、恐吓与威逼,孩子只会变得脆弱又敏感。极端情况下,还会因为害怕面对惩罚而走上不归路。03别做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很多父母信奉“鹰式教育”, 坚信“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总觉得,只要严格要求孩子,他们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于是,原本应该温馨的家,成了冷冰冰的工厂,孩子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看过《小欢喜》的人都会记得,里面的英子活得很辛苦,妈妈把所有的期许和对人生的规划,一股脑儿安排到了她的身上。最后,英子严重失眠,整整34天没睡过整觉,几次想要跳海,不得不向爸妈哭喊“别再逼我了”。虽然大多数人都会同情英子,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爸妈却不知不觉把自己活成了“宋倩”。古人说,爱之深,责之切。这句话其实是个伪命题。为什么爱一定要通过责难来表达呢?作为孩子成长路上最亲近的人,父母一旦对孩子恶语相加,那种伤害可能是成几何倍数增长的。我们本来应该是最相信、最支持孩子的人啊!却有多少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俞敏洪曾说,自己最常给孩子说的话,就是:“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都不能决定你未来终生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在他看来,父母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诗人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写道: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无论性格如何,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有些种子落地生根,从一开始就开得绚烂无比,还有的种子,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破土而出。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是恶狠狠地催促、咒骂、嫌弃;而是用耐心、关心和细心,去给这个幼嫩的小芽最好的呵护。哪怕他们永远不开花,也要允许这颗种子选择成为一颗小草、一棵大树的自由。愿孩子们能被真正“看见”,悲剧不再发生,每个家庭都能少一些压力,多一些爱与温暖。作者:居潇潇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23日
连日来的裁员/停薪潮把职场人逼得不轻。不过,跟“久经战场”的职场老炮比起来,那些即将步入或者刚刚步入的菜鸟们,更是叫苦连连。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场疫情带来的求职困难。即便是幸运入职的,也正经历着忐忑的小白阶段。最近有档国产节目,就将镜头对准了这帮步履维艰的职场菜鸟——《我的白大褂》别看豆瓣标记里只有800多人看过,但很多看过的人都默默给了5星。它对准的绝不仅是职场小白,更记录了每个拥有职业梦想的人,如何把乌托邦式的理想变为切实可行的能力。第一集精华版                            跟我们想的职场不太一样,这档节目挑选了医院这个历经生死的地方。很多人或许还不知道,在医院,有一群预备上岗的医生。他们有个统一的称呼——规培生。每个规培医生,要在学业结束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1-3年的规范化培训,在“老带新”的实践模式中,轮流于各个科室。在规培阶段,他们有望成长为医院里最出色的医生。但前提是,能经受住不同科室老医生的“敲打”。你可以把这档节目理解为现实版的《新职员诞生记》。总之,它跟我们之前看到的几个医疗题材的纪录片或剧集不同。不是什么护士爱上医生的狗血爱情剧,也没有苦大仇深的负能量。这里面完整猎奇了小白医生的日常。V姐看完更新的几集后,总结了他们的工作感受,那就是:难、险、奇、累。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用这些字来形容他们的工作。毕竟每个职业都有各自的苦衷,谁又是容易的呢?可思来想去,综合比较了一下,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注定跟这四个字绑在一起。 即使初来乍到,但绝不能犯错。 经历过职场的人明白,没有一个人刚来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把上司交代的工作高质量完成。这过程里总会发生这样那样棘手的问题。而我们的成长也是从遇到并解决问题里锻炼出来的。但医生不同,在诊疗阶段稍有偏差就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在深圳人民医院,规培生林平娜从待了3年的超声科转到了急诊科。别看她已经在医院待了3年,转到不同科室就跟新来的没区别。她刚跟带自己的老师碰面,就遇上一个情况不太好的病人——精神错乱、意识模糊甚至抗拒就医,这三点加在一起,已经把初来乍到的小林“吓”个够呛。而且病人的瞳孔已经扩散并死死盯着自己。别的医生都是冲上去赶快救助,小林却怔住并下意识后退了一下。这个细节恰好被镜头捕捉到。好在小林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状态,火速加入诊治中。但由于病人情况危急,小林还没来得及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病人就走了。这让第一次快速面对死亡的小林,难以接受。情绪逐渐崩溃的小林独自蹲在墙边哭了起来。这一幕像极了屏幕后刚去上班的菜鸟,出离崩溃的样子。可惜,留给她调整情绪的时间并不多,就要火速投入下次救治。要知道,实践中对规培生的考核无处不在,上一秒还在紧张问诊的老医生,下一秒就会突然抽查“无菌环境是指什么”。如果不能秒答,等待她的就会是一个无声的失望。一天下来,亲自上场的机会没有不说,自信心还被打击了一番。小林可能不止一次在心里大喊“我真的好难”。而这,还只是规培生好难的冰山一角。跟老师面前回答不上问题比起来,得不到患者的信任更让人伤心。 谁愿意让新手给自己看病呢?来自口腔科的规培生周芷伊,刚刚结束了修复科的学习。在那里,一切都完成的不错,所以她满怀期待地来到了儿科。不料,吃到了闭门羹。给她出难题的不是带自己的老师,而是一个个前来看牙的小魔王。从来没哄过孩子的小周,面对孩子们的哭声,手足无措。她的一句话不仅没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搞不定孩子,还怎么看病呢?后来她发现,任何甜言蜜语都不如一张小猪佩奇管用。虽然通过了第一关,可小周并笑不出来。从她来到儿科到现在,几天过去了,除了哄小孩,她啥事都没干。更别提亲自给他们处理口腔问题了。为了让小周尽早上手,带教老师每经受一个患者都会问愿不愿意让小周给自己看病。得到的回答,通通是拒绝。其实,这也能理解。毕竟患者是挂了专家号来的,看病的时候却换成了实习医生,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本来上手机会就不不多,再加上被患者和家属的双重拒绝,小周变得畏手畏脚。在一次最基础的检查里,不小心操作失误,被老师换下。她不止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只能做打杂的事情。打杂、跑腿是职场菜鸟的必经路。跟小周有同样境遇的,还有同家医院的小郭。每天除了陪老师查房,就是写写病例,跟病人聊天、处理些简单事情。有的人快到换科室的时间,也没学到什么有用的实战经验。是不是像极了实习期结束还一脸懵逼,什么都没学到的你。跟一般职业不同,除了抓好过硬的专业能力,新手医生还需要被迫营业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不管你是个多么内向的人,只要踏进医院,就要变成能说会道的巧嘴。这项技能,也算在医治病人的行列。因为光把身体上的病治好不够,很多生病的人往往是心理比身体先承受不住。可别小看跟病人的沟通,这绝不是简单的嘘寒问暖,里面有特别多的技巧。就拿新人小林的例子来说,本着实话实说的她,把带教老师说的病人焦虑原封不动讲给了病人,还劝他“千万别焦虑,放轻松。”这话,我听上去一点问题没有。可小林却被老师喊停了,因为患者本就敏感,医生如果直接说他焦虑,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除了患者的情绪需要照顾,家属的心情更需要顾及。比如,到外科学习的小潘碰上前来看病的伤者。带教老师提醒他,把切下来的组织给家属看的时候,要丢掉沾满血迹的纱布,换一块新的,防止家属紧张。不管是哪个科室,有经验的带教老师时刻都在提醒规培生们:医院,是理性大于感性的地方。我们都知道,每个前来就医的家庭,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有的年仅20岁就患上绝症、有的家境困难付不起高额手术费、有的孕妇孩子只能保一个,选择保孩子……面对救不一定能活,不救一定死的抉择,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选择前者。这种时候,如果医生先崩溃了,就会让家属更难应对。所以我们能看到,青涩的规培生眼眶会随着家属讲的苦衷而湿润;成熟的医生则会镇静地给出方案。有人说那是因为资历深的医生看得多,麻木了;我却觉得,不是因为见多麻木,而是因为见多才明白当下最应该做的是什么。看到现在,可能你会发现,是不是菜鸟做什么事都是不妥的?当然不是。新人身上对“当一名好医生”的激情以及决心,是坚定的。节目拍摄的时候正赶上新冠疫情蔓延。很多规培生自愿申请去定点医院帮忙,不过由于她们的经验有限,只能在科室做些辅助工作。即使无法亲临一线,这批规培生还是有效完成了防控。在他们的努力下,颇有成就感的事情也发生了。得不到患者信任的小周,迎来了第一个患者;总是粗心犯低级错误的小潘,变得细心;经常给科室打杂的小彭,也开始上手术室,接触实战。他们用经历说明了一件事: “没有一个医生从一开始就能游刃有余”。而这,也是这档节目受人喜欢的原因。它鼓励着每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用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实习医生格蕾》剧照不过,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节目只拍出规培医生面临的较为正面的事情。片中虽然每个带教医生风格不同,但却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前来学习的新人。但现实中,就没那么幸运了。很多人没有老师带;有老师带也只是在考核表里签个字,走形式;表现优秀也不会留下转正;工资非常低;……这些存在的问题都被节目的滤镜净化掉了。更让人心疼的是,由于近期频发的袭击医生事件,不少新人医生都在网上购入防割颈护具求保命。没想到,这群医护小白最难的不是处理病情,不是收敛自己的情绪安慰别人,不是一次次重拾信心……而是任劳任怨保住命。看完他们的日常,你还在抱怨自己的工作有多糟吗?来源于场库
发布者:南溪
2020年05月23日
《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八问主粮转基因化》的署名文章,不久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广大民众对大规模引进转基因农作物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十分担忧。为此新华网专访了袁隆平院士。新华网:你在文章中说,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谬误,能否就此做进一步阐述?袁隆平:我并不笼统反对转基因研究,我反对的是盲目引进、扩散转基因,特别是强烈反对主粮转基因化。转基因工程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我们开展研究、试验,以充分认识其内在规律,趋利避害,使其为人类服务是必要的。但是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谬误。正如核技术,处置得当,它可以造福人类,一旦失控,它也可以毁灭人类。细菌研究是科学,但用活人做细菌实验,则是日本731部队灭绝人性的罪恶行径。由于转基因打破千万年来形成的物种纵向遗传,强行实行基因跨物种横向转移,这里既可能蕴含新的机遇,也很可能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生态风险、社会风险乃至道德风险。在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远未得到确认,世界各国对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无不严加限制,欧盟甚至实行“零容忍”的情况下,唯独中国却急不可耐地发放“安全证”,盲目地大面积引进和推广,这是十分令人费解的。新华网:国际科技界对转基因有不同的看法吗?袁隆平:国际科技界对转基因是十分慎重的。近年来,已有许多严肃的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证实转基因食品与肿瘤、不孕不育、胚胎异常等数十种疾病的高度相关性。仅草甘膦一项,据研究,0.000169微克/L浓度的草甘膦,即具有致癌作用。而美国孟山都公司转基因农作物残留的除草剂有效成分草甘膦含量高达20毫克/L(1毫克=1000微克)。早在2000 年, 全球828位科学家就向各国政府紧急呼吁,叫停转基因,指出转基因作物违反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我们的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2006年,400名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专家经过6年研究,结论是转基因不适用于全球的农业发展。对这些已经揭示的灾难性后果和科学家们的一再警告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进行过严肃的分析,客观的评估,科学的论证?我们匆忙引进的科学依据何在?既然有人如此热衷于引进转基因,为什么不先在自己的机关食堂和幼儿园进行转基因食品试点,而要把13亿人民当作小白鼠呢?新华网:这里存在一个利益链吗?袁隆平:西方有关转基因公司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在中国进行了什么样的公关活动,花了多少代价,目前我们不得而知。仅“十二五”期间,我国有关部门对转基因品种的研发拨款高达创纪录的300亿元,这是同期常规育种经费1.8亿的166倍。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全国农业科研部门对转基因项目趋之若鹜,形成一边倒的态势。支持转基因就有课题、有经费、有名、有利;不支持转基因就无课题、无经费,甚至遭到打压、威胁。中国毕竟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保护、发展、提升中国的生态农业水平,是实现民族繁荣富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不知道为什么有关部门如此厚此薄彼,扶洋抑中,爱憎分明。新华网:美国积极向中国倾销转基因,这是为什么?袁隆平:对外进行高新科技封锁,特别是对中国进行高新科技封锁几乎是美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唯独转基因技术是个例外。不仅孟山都和杜邦公司这样的利益集团异乎寻常地慷慨,不遗余力地向中国倾销转基因农产品,而且连美国总统都不顾国际礼仪,赤膊上阵,亲自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取消实验期,接受美国转基因农产品。难道我们不应该想一想,这种反常的态度里面究竟有什么蹊跷?这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新华网:难道我们有关部门一点也没觉察到其中的奥妙吗?袁隆平:本来我国的主管部门理应是人民可以信赖的安全卫士。但是,令人不解的是,2007年7月卫生部门实施《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竟故意删除、放弃2002年《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五条“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不得低于对应的原有食品”强制性底线要求,公开撤除安全防线,为转基因食品大开方便之门。最近还对“农民养殖种植转基因动植物”“农业转基因生物过境转移”放开行政审批。转基因水稻多年来从华中农业大学非法散布至华东华中各地,至今未见任何人出来制止。然而当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的转基因玉米“先玉335”冒充杂交品种之名在中国大规模扩散,造成严重生态恶果,我国环保部门调查证实“先玉335”确是转基因玉米后,某主管部门不但不采取措施惩罚和遏制此违法扩散,反而替其掩饰真相,压制环保部门公布此重要信息。我真想不出来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新华网:有人说,在中国极力搞转基因的,背景似乎不单纯,是这样的吗?袁隆平:这并非空穴来风。有资料显示,中国转基因的积极推动者不少有美国资金和机构培养的背景,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里的基因专家不少在销售转基因种子的公司都有兼职。更为离奇的是,中国积极推动转基因的某部门负责人,竟然同时兼任美国转基因大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的顾问。这里不仅存在一个隐隐约约的利益链,而且是违反从政道德,违反《公务员法》,为党纪国法所不容许的。新华网:转基因食品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影响吗?袁隆平:西方转基因大国,无论怎么搞,有一条红线他是决不跨过的,那就是坚守决不对自己主粮搞转基因的底线。但是他们却把拿下中国主粮转基因作为他们最终战略目标。在大豆、大米、玉米等主粮上,短短几年他们已经得手。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和大米已达6000多万亩。作为大豆原产地的中国,大豆自给自足已成历史。全世界60%多的转基因大豆涌向中国。美国对中国出口转基因大豆,1996年111万吨, 2012年已高达5838万吨,价值130亿美元,16年增长50多倍。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油已占据中国80%以上的市场。在老百姓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基因大豆油已悄悄统治了全中国千家万户的餐桌。今天,中国老百姓吃的大豆油基本上都是转基因大豆油,中国餐馆里用的大豆油也基本上都是转基因大豆油。中国是少有的对西方转基因农产品不设防的国家,是少有的未经实验就大量进口西方转基因农产品的国家,是少有的敢于对自己的主粮搞转基因的国家。民以食为天。且不说转基因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巨大危害,也不说西方从贩卖转基因农产品中卷走中国巨额银两,中国怎么能把13亿人吃饭这样天大的问题任交别人控制?一旦形成垄断,如果西方像在阿根廷做的一样,无限抬高粮价,我们还吃得起吗?一旦天下有变,西方切断我们的粮食供应,13亿人吃什么?中国粮食安全底线在哪里?新华网:你提出建立中国的“生物国防”,意义何在?袁隆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事实已经证明任何敌人都不可能用武力征服我们。然而,那种杀人不见血的生物武器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则有可能使我们丧失警惕。美国军方曾提出“新型生物战剂可以作为战略武器针对敌国平民人口长期施用并达到使目标人口绝育、致癌、健康退化的后果”。转基因作物恰恰有可能成为这种武器。巧合的是,如今向中国大肆推销转基因农产品的孟山都公司正是当年生产投向越南战场的橙剂生产商。当年西方对中国倾销鸦片,弄得“国无可用之兵,库无可用之银 ”。转基因作物如果不幸成为一种战略武器, 带来的后果将远远超过鸦片战争,它毒害的不只是一两代人,而是种族灭绝之祸。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早在10多年前,西方转基因大国就精心制订了“生物国防”的战略计划,2011年,此计划拨款达612亿美元。在严酷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决不能过于天真。否则,一旦酿成民族灾难,就悔之晚矣!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个战,不仅仅是导弹核武器,更为危险的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的国防的内涵应当进一步拓展,应当尽快启动中国自己的“生物国防”计划。保卫中国,保卫中华民族,此其时矣!请把这篇文章转发出去,让所有人看到!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时间把它放到您的圈子里!为祖国出力转发支持!谢谢!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23日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现代人养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却不知道,最好的养生,是内心慈悲。《中庸》里讲: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一个有道之人,慈悲的人,定然福寿安康。- 1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宽和一个慈悲的人,从不斤斤计较。他们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对方开脱。被别人冒犯,情绪也不容易走极端。他们能容人,能谅人,内心常常处于安宁的状态。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云:“常其宽泰自居,恬惔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内心安宁的人,身体更少出现问题。因为情绪稳定,不会大起大落,所以气血就不会停滞。他们敞开心扉,宽恕了别人,把愤怒、焦虑、恐惧都放出去,气血自然通常无碍。正所谓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宽恕才是最好的药方。- 2-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懂得感恩父母养育我们,不是理所应当,我们要懂得感恩。自然万物供我们取用,也不是理所当然,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享受的是自然的赠与。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转动的,明白了这一点,人才会有谦卑之心,才会懂得感恩别人的赠与。不懂感恩的人,总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他们不懂谦卑,总是狂妄自大,索求无度,贪婪狂妄。周润发、邵逸夫、比尔·盖茨,这些富豪们正是因为懂得感恩,所以才会选择裸捐。所有人都在苛求财富,他们却选择把财富还给公益、感恩大众。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占有了财富,反而谦卑地面对世界。他们内心没有贪婪郁结,反而活得简单通透。《黄帝内经》有言:“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者,“德全而不危。”索求无度,不懂感恩的人已经丧失了德行,迟早要遭受祸患。- 3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善良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道:“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保持善良,百病不侵,才是养生的大道。李嘉诚退休之后,醉心公益,出入各个公益组织,为人们带去温暖和快乐。他有时候要工作到凌晨,甚至比退休之前还要忙。家人看不下去,希望他能爱惜自己的身体,但是他却越忙越精神。他说: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内心的快乐,物质的富足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内心的快乐和富足。现代医学也认为:快乐的精神状态可以让人的免疫力大幅提高,增强抗病能力,利于治病防病。有一个仁慈善良的心,能让人收获快乐,它让人长寿,是健康的源泉。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一个人不讲究品德修养,即便服用灵丹琼浆,也无法延年益寿。最好的养生,是养心,养一颗慈悲的心。心怀慈悲之人,以爱待人,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故能长寿。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