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续写贞观之治之传奇,《群书治要续编》正式出版!
-
2021年02月06日
用文化书写历史,可领略一个民族的精神风骨;
用文字镂刻古今,足以把先贤智慧贻厥孙谋。
一部《群书治要》,奠定了大唐三百年辉煌;
《群书治要续编》,当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一部承续前贤、续写文化传奇的当代力作。
这是一部足以“鉴览
(《群书治要续编》宣传片)
01
唐太宗李世民敕命,名臣魏徵等编撰
《群书治要》奠定“贞观之治”理论之源
公元626年,二十九岁的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为帝,太宗十六岁跟随父亲李渊起兵讨隋,南征北战,天纵英才,然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即位之后,他广揽人才,虚心纳谏、成立弘文馆,招集天下名士,共商朝政。为学习古圣先王的治国要道,太宗敕命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从先秦到晋朝的经、史、子典籍中,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选取经典66种,撷取精华,于贞观五年编撰而成《群书治要》。
太宗阅后,两次下诏称赞该书,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又曰“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由此奠定了“贞观之治”的理论基础。整个唐代,帝王宰相,王公大臣,无人不习此书。
可惜,这部伟大的资政巨著却毁损于唐末战火,宋代以来,罕见流传。所幸的是,其被日本遣唐使抄回日本,日本皇室一直将之视为圭臬,经筵习讲不断,终于成就两朝盛世。于元和、天明年间两次刊刻。
清嘉庆年间,《群书治要》重回中土。然而知者甚少。2011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群书治要考译》,一时轰动海内!《群书治要》的研究和传播由此盛行,相关著作、学术讲座纷纷涌现。
02
盛世修典,续写中华文化绝学华章
应时代而生的新经典——《群书治要续编》
然《群书治要》成书于唐代,所选典籍,仅止于晋代。中国历史,自后又推移了1600多年,期间经历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诸朝,千载之下,英才辈出,典论蔚然,其裨益修身理政、平治天下之经验智慧,承前启后,一脉相承。故增辑此历史进程中治乱兴亡之经验教训,续写《群书治要》的辉煌篇章,是当代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
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传统。鉴于《群书治要》只包括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前半段的理政经验。将晋朝以后历代积累的丰富治国理政经验,总结编撰成书,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盛事。2015年,《群书治要续编》工作悄然启动,五年多以来,在多位领导、学者的关心和支持下,《群书治要续编》终于得以问世。
《群书治要续编》依照唐代魏徵等人编撰的《群书治要》为编辑原则,自《宋书》至《清史稿》等二十部史书和《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典籍中采撷精华编撰而成。全书共计五十卷,选录经典66种,总计60余万字,是当代学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取得的重要成果。
该书和《群书治要》一起,荟萃了中国历代经史子部典籍中修齐治平智慧的精华,准确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核心价值、发展脉络、实践经验。
《礼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弘扬《群书治要》与《群书治要续编》所阐述之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相信必定能对实现社会人心和谐、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和平发展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
03
采撷史
旨在经世致用,人人都能从中汲取先贤智慧
《群书治要续编》的选材,取自魏晋以后的史书和子部典籍,是从数万卷,近千种典籍中遴选出的精华。在这1500年中,典籍浩瀚。仅《晋书》以后的二十部史书,就有上千卷之多。这些书,很多普通读者往往只知其名而
《群书治要续编》正是从这海量的典籍中,依照“务乎政术,存乎劝戒”的宗旨,选出精华50卷,一共66种经典,60余万字。其中选录的史部典籍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引用的史籍包括《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历代君鉴》等。
书中不仅随处可见格言嘉句,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也都有采撷。原本几百卷的史书,通过编者的用心辑录,读者只需要阅读原书的百分之一,就能领略其中蕴含的兴衰成败之理,获得智慧与启迪。
04
全注全译 让现代人轻松读懂古人智慧
从学问大家到普通读者都一致称誉
《群书治要续编》书稿完成后,编辑团队又对全部书稿进行了注释和白话翻译,让各个层次的读者都能够方便阅读。同时,对于每一本书和史书中的纪、传都有题解。
《群书治要续编》主编郝时晋先生在跋文中说:“《续编》陈一千五百余年兴衰之迹,治乱之原,资今日奋发有为者备览,光前启后,不亦盛乎!”
今日,古老的中国正在复兴的征途!相信这部凝聚了中国古代后半段历史智慧精华的划时代巨著,必将给每一个中华儿女以智慧和启迪。学习此书,一定可以达到民学可以齐家、商学可以治企,官学可以治国的效用!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