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
2022年04月04日
生者寻根,叶落归根!
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
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清明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英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我们选择在清明节进行心灵对话,用一种朴素而虔诚的行动,来表达内心深处的铭记。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
清明祭祖,能够产生净化人心、振兴道德、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御史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祭扫祖坟。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
清明节、中元节、冬至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一、清明节,在春分后
二、七月半,又叫中元节、鬼节;
三、冬至祭,又叫冬祭,一阳之始,冬至大如年。
为什么要祭祖?
每年的清明节,人人为了让逝去的亲人不孤独,也让他们的安息之所安全,便纷纷上坟扫墓,焚黄挂白,也就是烧纸钱,挂纸钱,借以纪念先灵,证明此地安息者还有后人牵挂,旁人就不敢在坟头动土、影响先灵,如此是为春祭;
到了中元时分,人们勤劳两季之后,无论什么作物的新鲜产品都要出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孝顺的民族,有好东西自然先让先辈品尝,所以就请先辈的灵魂回来品尝鲜品,于是就有了秋祭。有一点,现在知道的人不多,给亲人上坟烧纸钱,以孝举来寄托哀思,同时自己的运气也会改变!按时间来论,春祭主祭祖者上半年的运势、秋祭主祭祖者下半年的运势。
人的福报来自于哪儿?来自于孝顺父母,这是第一条。“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生命来源于父母、祖先。所以“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的源头,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千万年道统承传的核心价值观。
孝亲祭祖是风水之源。想想我们的
现在我们去祭祖,是不是真能想起祖先的好处?思
清明祭祖时间
清明节,用来祭拜先人。关于上坟祭祀来说,在民间有很多禁忌和说法。那么,清明祭祖在时间上有何讲究?
老话说“前三后四,左五右六”。
要了解这句话,我们先得了解清明节的背景。说到清明节,必须先了解下“寒食节”,因为现在过的清明节实际是古
寒食节的由来: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遭受迫害,流亡他国,名臣介子推极力辅佐。饥寒交迫之时,介子推不惜“割肉奉君”。重耳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国登上王位,成了威震春秋的晋文公。晋文公大赏功臣,但介子推不求名利,带着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心生不爽,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策——放火烧山。介子推心如死灰,坚决不肯出山,最终葬身于茫茫火海之中。事已至此,晋文公后悔不已,为了感念忠臣之志,晋文公将介子推厚葬于绵山,并将绵山更名为介山,修祠立庙。这些还不够,由于介子推因火而死,晋文公万分心痛的下令,在介子推罹难的这一天,全国禁止烟火,以寄哀思。这一天不能生烟点火,那么人们就只能吃隔夜的冷饭了,所以那一天就被称为寒食节,或禁烟节、禁火节。
由于寒食节与24节气中的清明节时间差不多,后来在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中,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被赋予了相同的意义。直至今日,我们大家都说清明节,而没人说寒食节,就是因为它们意义等同了。
然而,让人疑惑的是,寒食节与清明节其实并不
清朝初年,汤若望对农历历法进行了改革,改革前,清明节比寒食节晚两天。汤氏改革后,清明节比寒食节早了一天。现代二十四节气沿袭了汤氏的定法,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天。
扫墓注意什么
扫墓是一件十分隆重肃穆的事情,所以扫墓前要穿着得体,衣服不能花里胡哨,
扫墓的时间
清明节气温度仍然很低,由于我国处在北半球,受季风气候影响,早晨温度还很低,古人认为先人与活人阴阳相隔的两个世界,所以扫墓的时间不能选在阴气最重的时候,一般选择在上午9点到中午12点之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刨土添坟,而且对于人的身体来说,也不容易生病,本来坟墓之地阴寒无比,若是时间过早,气温过低,扫墓回来大病一场,也是不可取的,但是扫墓不可过了中午12点,不然阳气过重,也是不吉利的。
扫墓的顺序
扫墓是一个家族的事情,首先外人是不能参与的,到了坟墓之处,按照长幼顺序下跪磕头,拔除坟墓长出的杂草及杂树,用铁锹取坟墓四周的泥土,轻轻的覆盖住坟墓,记得要把坟墓上有老鼠洞等空洞的地方填实在,祭祀完毕,返回时不要回头。
我们感念祖宗的恩德,通过祭祀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崇拜,传承我们的文明,也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子孙,不忘家国乃至华夏文明的根本;这样一种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就是华夏文明中的姓氏、家谱、寻根等,都是为了让中国人不要忘了民族的传承。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我们正是借助祭祀来传递民族的文化、承接祖宗的血脉,传承了华夏文明,如同点点繁星一样,造就了华夏文明灿烂无比的精神世界。
今年的清明不一样,处于疫情防控保卫战的关键时期,在防控疫情的大环境下,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各地均要求民众遵守不聚集、减少出行、社交距离等,这使得今年清明祭扫成为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要从现实情况出发,规避疫情风险是首要的,在非常时期,也要按照轻重缓急而有所取舍。
素材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