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美看东方丨让文物“活”起来,江西这几个“出圈”的国宝你知道吗?
-
2022年07月23日
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如今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开放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一件件文物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屏幕中“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立鹿耳四足青铜甗通高105厘米,甑口径61.2厘米,鬲口径34.1厘米。
甗分为上部大口盆形的甑与下面的鬲,两部分合为一体。甗为蒸煮器,鬲盛水,甑放置食物,在甗下引火煮水,蒸汽通过中间的箅片加热食物。
这件四足铜甗,重达78.5千克,体形巨大,气势雄浑,为迄今所见青铜甗中最大者,有“甗王”之誉。铸造工艺方面,除了耳上双鹿,整个器物一次浑铸成型。 四足铜甗在商代较为少见。甗上出现了殷墟时期流行的斜角雷纹、上卷尾连体兽面纹、牛角兽面纹等纹饰,耳上加铸立鹿的特点则与新干方鼎、扁足鼎加铸动物造型的风格一致。可以推断,这件器物 铸造于商代晚期,体现了当地人对中原青铜器的本土改造。1989年出土于新干县大洋洲遗存,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钺的种类较多,其中比较精美的有方内钺和带銎钺。方内钺刃部弧曲宽阔,两角略微上翘,但钺身较薄、青铜钺的装柄方式为内安柲。钺身多饰有雷纹,并且花纹非常精致美观。带銎钺造型较为细窄,便于操持。
商目雷纹方内青铜钺身较宽,刃微弧,刃宽于肩,方内短窄,上有一长方形穿,肩部有两长方形穿。钺体中部开一马鞍形镂孔,形近张形略翘的大嘴,露出上下2排13颗三角形利齿,环饰一周燕尾纹。肩下及周边均饰目雷纹带,纹中宽凹线中有嵌饰红铜的痕迹。此钺 形体巨大,颇具王者之气。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商代双面神人青铜头像通高53厘米,面宽14.5至22厘米,上銎长8.5厘米,下管长5.5厘米。
这件器物为一中空的扁平双面人首造型,额部宽,颌部窄,呈倒置的等腰梯形。两面均有中空的圆凸目,竖耳上部尖,肥鼻,高颧骨,张口露齿,两侧嘴角上翘,下犬齿外卷形似獠牙。头两侧各出一角。 整个形象显得神秘恐怖。
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量凸睛青铜神面具对照,新干的神人铜头像有明显不同之处:它并非可以佩戴的面具,而是双面造型。不少学者认为,这件头像是 王权的象征。青铜时代王的权威是全方位的,天圆地方的造型代表这是上天赋予的神性。头像的双面造型,则表示视界由180度转为360度,突破了人的视野局限, 这象征着上天赋予人以神性的观察力,俗世中什么都逃不过王的眼睛,代表“法力无边”。1989年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镂空方形鼎式青铜染炉构造可分为三个部分,主体为镂空炭炉,下部为方形托盘,炉上置一可活动的耳杯。其形制多小巧,是炊器与盛食器的组合之器,耳杯盛食,炉身置炭,浅盘承灰。当炭火温热耳杯中调料后,可将肉食染味食用。染炉的 设计符合汉代人分餐而食之制,宴饮时一人一套,随吃随“染”。出土于海昏侯墓中,现藏于海昏侯博物馆。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