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忠:父亲的信
-
2022年10月13日
接不到父亲来信已经很多年了。自从家里安装了电话,我就没有接到过父亲的信。没有父亲来信,即使每次和父母打电话半个小时,或者说起往事开心地聊一个多小时,可我仍感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父亲写了一辈子的信。此话一点不假。父亲于1955年18岁入伍,是新中国的第一批义务兵,从山东到了福建沿海前线,因为在家上了两三年的夜校,也算高小学历。所以在同批兵中,父亲还算是文化人。在部队当了团长的警卫员,后来去当了师长的警卫员,也许与父亲的机灵、帅气有关,但更重要的也许他是高小文化,还认得斗大的几个字关系更大吧。在部队,父亲开始给奶奶写信,报告平安,写下思念;也帮同村的老乡或者战友给他们家里写信,当然信肯定写得只是辞达而已,仅仅就事说事,直接表达了想要写的内容罢了。
师长让父亲去参加军官预选培训班,父亲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敢答应。看着文化高的战友去参加了培训班,父亲的心里一辈子说起来都懊悔不已,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切肤的认识。所以,我们小时候家里的墙上,父亲还用毛笔写下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虽然古训有失偏颇,但父亲对文化的情结可见一斑。
父亲后来去了公安局,再后来回到农村,但一直注重自己看报学习,即使现在我每次寄回去的报纸和书籍,父亲买了一个放大镜也在一个字一行行地读。父亲因为不断学习,思想认识和眼光眼界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
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就给当兵在外的我的堂哥们或者表哥们写信,我们家几乎邮电员每天光顾送信。大伯大娘只字不识,父亲帮他们写信念信成了每天每周的功课。一些邻居的儿女在外,也请父亲来写信念信。
父亲知道文化的重要,所以经常叮嘱在外当兵或者求学的侄子或者外甥们,不但要好好听领导的话,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军队有用的人。
现在,他们很多人留在了大城市或者其他地方,他们每次回去,都要去看望父亲,经常也说起来,要不是父亲给他们写信,鼓励他们学习和坚持正确的道路,也许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母亲在农村拉扯我们兄弟四个,洗衣服摊煎饼喂猪种地,再难再累再苦,父亲和母亲也坚持供我们兄弟四人高中毕业,这在周边的农村来说是不多见的。
大哥17岁去了煤矿后,下井不但累,还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回家时直疼得哭泣。父亲把大哥送上车站,又写信鼓励,说什么也得坚持,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慢慢适应了就好了。现在大哥也已经退休在家,父亲的鼓励,让他坚持岗位,为他带来了退休的日子。
后来,二哥、四弟我们兄弟三个陆续当兵,父亲几乎每天都给我们写信,报告家里的平安,给我们讲人生,讲学习,讲政治,讲生活,讲团结,讲亲情,让我们虽然在几千里之外,虽然几年回不去探亲,但见字如面的心情是真实的。父母病了,住院了从来也不告诉我们,知道我们在外奋斗的不容易。
我们也学会了只给家里报喜不报忧,不断努力,我们兄弟三个都考上了军校。即使遇到挫折,也记住父亲来信中写的“人一辈子遇到十件大事,能有两三件事抓住机遇成功了就已经很不错了”的深意,使我们面对生活和工作,面对人生和命运,都学会了感恩和知足。
父亲早已经花了眼,但仍然戴着老花镜给我们写信的样子我一辈子不忘。自从家里安了电话,我们就不再让父亲写信了,但我还是经常取出父亲给我的信——那几百封订成的几本厚厚的书卷一样记载着亲情温情和大义的信册,读着每一句话依然怦然心动,依然是我人生路上光明的指针。
我也已经很多年没有给父亲写信了。今天我要给父亲写一封信,告诉他,是他坚持不渝的信件里传承的家风,铺平了我们走向光明人生的道路。
来源:廉洁海淀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